内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04980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燃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安装于飞轮上的冷却风扇的内燃机。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具备发电机的将飞轮设于曲轴的轴端的内燃机,在这样的内燃机中,在飞轮的外表面设置用于确认曲轴的旋转位置的标记,并且去掉安装于飞轮的外表面的冷却风扇的一部分,从而能从车辆的外部经由该缺口确认上述标记(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专利文献I中,作为上述标记的对位的基准的基准突起设于曲轴箱侧,能从外部确认飞轮的标记和基准突起是否处于规定的位置关系。专利文献1:日本特愿2003-761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上述以往的内燃机中,为了能看见飞轮的标记而在冷却风扇上形成缺口,因此,存在冷却风扇旋转时应力容易集中在缺口的周围这样的问题。另外,在为了降低向上述缺口的应力集中而较小地形成缺口的情况下,相应地需要也减小标记,难以从外部确认
己 O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内燃机中能容易地确认用于确认曲轴的旋转位置的标记。用于解决课题的 方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内燃机具有旋转体(100)和标记(86、186、286、386),上述旋转体(100)具有同轴地安装于曲轴(50)的轴端部且与上述曲轴(50)的旋转连动的飞轮(101)及安装于该飞轮(101)的轴向外侧的外表面(104A)且吸引来自外部的空气以冷却内燃机(41)的冷却风扇(80);上述标记(86、186、286、386)与上述曲轴(50)的规定的旋转位置相对应地设于上述旋转体(100)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冷却风扇(80)被相对于上述飞轮(101)的旋转方向定位于规定的角度位置,上述标记(86、186、286、386)设于上述冷却风扇(80)上。采用该结构,安装于飞轮的轴向外侧的外表面的冷却风扇被相对于飞轮的旋转方向定位于规定的角度位置,与曲轴的规定的旋转位置相对应地设置的标记设于冷却风扇上,因此,无需在冷却风扇上设置缺口等,能从外部容易地确认标记。由于不在冷却风扇上设置缺口,因此,能防止向缺口的应力集中,并且容易确保用于设置标记的空间,能设置更大而容易看见的标记,能容易确认标记。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这样的结构:上述标记(86、186、286、386)设于上述冷却风扇(80)的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由于标记设于冷却风扇的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使标记靠近设于位于冷却风扇的靠径向外侧位置的曲轴箱等的基准位置,能容易进行对位。
另外,上述标记(86、186、286、386)也可以设于上述冷却风扇(80)的靠轴向外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由于标记设于冷却风扇的靠轴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从外侧容易确认标记。另外,也可以为这样的结构:上述冷却风扇(80)具有安装于上述飞轮(101)的基座部(81)、从该基座部(81)朝向轴向外侧立设的多个叶片部(82)和连结该叶片部(82)之间的板状的连结部(83),上述标记(86、186、286、386)设于上述连结部(83)上。在该情况下,由于标记设于连结叶片部之间的板状的连结部上,因此,容易确保用于设置标记的空间,能进一步较大地显示标记。另外,由于能利用连结部增强冷却风扇,因此,能扩大冷却风扇的直径而使标记靠近设于曲轴箱等上的基准位置。另外,也可以为这样的结构:上述连结部(83)设于上述叶片部(82)的轴向外端部(82B)上。在该情况下,连结部设于叶片部的轴向外端部,标记位于不易被叶片部隐藏的位置,因此,能容易确认标记。另外,也可以为这样的结构:在轴支承上述曲轴(50)的曲轴箱(51)上设有作为上述标记(86、186、286、386)的对位基准的基准突起(5认),上述连结部(83)以随着朝向径向外侧靠近上述基准突起(51A)的方式倾斜。在该情况下,由于连结部以随着朝向径向外侧靠近曲轴箱的基准突起的方式倾斜,因此,能使标记和基准突起靠近,能容易进行对位。另外,也可以为这样的结构:上述飞轮(101)具有固定于上述曲轴(50)的毂部(102)、形成于该毂部(102)的凸缘部(103)和安装于该凸缘部(103)的轴向内侧的碗状杯部(104),上述毂部(102)的直径形成得小于上述碗状杯部(104)的直径,且上述冷却风扇(80 )的直径形成得大于上述碗状杯部(104)的直径,上述标记(86、186、286、386 )设于比上述碗状杯部(104)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飞轮的毂部的直径形成得小于碗状杯部的直径,且冷却风扇的直径形成得大于碗状杯部的直径,标记设于比碗状杯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既能紧凑地构成飞轮侧而谋求轻量化,又能仅使冷却风扇为大径,提高冷却风扇的标记的可见性。另外,也可以为这样的结构:在上述冷却风扇(80)上设有定位突起(84),并且在上述飞轮(101)上形成有多个该飞轮(101)的装卸用的工具孔(110),通过多个上述工具孔(110)中的特定的工具孔(110A)和上述定位突起(84)卡合,上述冷却风扇(80)被定位于上述飞轮(101)上。在该情况下,通过使飞轮的装卸用的工具孔和冷却风扇的定位突起卡合,冷却风扇被定位于飞轮上,因此,能共用工具孔和定位突起用的孔,能以简单的结构对冷却风扇进行定位。另外,也可以为这样的结构:上述定位突起(84)形成于与上述飞轮(101)的轴向外侧的外表面(104A)相对的位置,在上述飞轮(101)的轴向外侧的外表面(104A)上设有在上述冷却风扇(80)的 安装状态下位于与上述标记(86、186、286、386)同相位的位置的第2标记(111)。在该情况下,定位突起形成于与飞轮的轴向外侧的外表面相对的位置,定位突起不会给冷却风扇的外形形状带来较大影响,因此,能充分确保冷却风扇的功能。另外,在将冷却风扇安装于飞轮上时,通过使冷却风扇的标记和飞轮的第2标记的相位对齐,能容易使冷却风扇的定位突起与飞轮卡合,即使是定位突起设于冷却风扇背面的结构,也能容易组装。另外,也可以为这样的结构:上述标记(86、186、286、386)在上述连结部(83)的轴向的外侧外表面(83A)形成为凹状或凸状。在该情况下,由于标记在连结部的轴向的外侧外表面形成为凹状或凸状,因此,标记不会给冷却风扇的外形形状带来影响,能容易设置较大的标记。另外,也可以为这样的结构:上述标记(386)沿上述冷却风扇(80)的轴向向上述冷却风扇(80)的径向外侧突出地设置。在该情况下,由于标记沿冷却风扇的轴向向冷却风扇的径向外侧突出地设置,因此,能使标记靠近位于靠径向外侧的曲轴箱等。发明效果在本发明的内燃机中,由于将与曲轴的规定的旋转位置相对应地设置的标记设于冷却风扇上,因此,无需在冷却风扇上设置缺口等,能从外部容易地确认标记。另外,标记设于冷却风扇的靠径向外侧的位置,靠近设于曲轴箱等上的基准位置,因此,能容易进行对位。另外,标记设于冷却风扇的靠轴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从外侧容易确认标记。另外,标记设于容易确保空间的叶片部之间的连结部上,因此,能进一步较大地显示标记。另外,通过利用连结部增强冷`却风扇,能扩大冷却风扇的直径,能使标记靠近曲轴箱等的基准位置。另外,连结部设于叶片部的轴向外端部,标记位于不易被叶片部隐藏的位置,因此,能容易确认标记。另外,连结部以靠近曲轴箱的基准突起的方式倾斜,因此,能使标记和基准突起靠近,能容易进行对位。另外,由于标记设于比碗状杯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既能紧凑地构成飞轮侧而谋求轻量化,又能仅使冷却风扇大径,提高冷却风扇的标记的可见性。另外,能共用飞轮的装卸用的工具孔和定位突起用的孔,能以简单的结构对冷却风扇进行定位。另外,由于定位突起不会对冷却风扇的外形形状带来较大影响,因此,能充分地确保冷却风扇的功能。另外,在将冷却风扇安装于飞轮上时,通过使冷却风扇的标记和飞轮的第2标记的相位对齐,能容易组装冷却风扇。另外,由于标记形成为凹状或凸状,因此,标记不会给冷却风扇的外形形状带来影响,能容易设置较大的标记。另外,标记向冷却风扇的径向外侧突出地设置,因此,能使标记靠近位于靠径向外侧的曲轴箱等。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自动两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动力单元的剖视图。图3是动力单元的右侧视图。图4是图3的IV —IV剖视图。图5是从冷却风扇侧看飞轮的俯视图。图6是从风扇罩侧看冷却风扇的俯视图。图7是图6的ΥΠ —VII剖视图。图8是图6的珊一VDI剖视图。图9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连结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另外,在以下的说明所用的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箭头LH表示车辆的左方,在以下的说明中,适当使用这些方向。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自动两轮车的左侧视图。如图1所示,自动两轮车I是具有供驾驶者放脚的底板32的小型摩托车型的车辆,在车身框架F的前方具有前轮3,作为驱动轮的后轮4支承于与车身框架F的后部相连结的动力单元10。车身框架F被树脂制的车身罩C覆盖。车身框架F将多个金属部件通过焊接等一体地结合起来而构成,具有设于前部的头管11、从头管11向后下方延伸的下框架12、从下框架12的下端前高后低地倾斜地向后方延伸的底框架13和从底框架13的后部前低后高地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坐席框架14。用于支承前轮3的左右一对前叉15能自由转动地支持于头管11,车把手16设于前叉15的上部。底框架13的后部连结着能上下自由摆动地支承动力单元10的连杆17的一端,连杆17的另一端连结着动力单元10的前部。在动力单元10的后部和坐席框架14的后部之间架设有后减震器单元18。能收纳物品的收纳箱20在动力单元10的前部的上方支承于坐席框架14,燃料箱21在收纳箱20的后方支承于坐席框架14。收纳箱20及燃料箱21被供驾驶者落座的坐席22覆盖上方。坐席22能以前部的铰链(未图示)为中心转动而开闭。车身罩C具有:覆盖头管11及下框架12的前方的前罩30 ;覆盖头管11及下框架12的后方的挡风罩31 ;覆盖底框架13的上方、供驾驶者的放脚的底板32 ;覆盖底框架13的侧方的左右一对底罩33 ;在坐席22的下方覆盖收纳箱20的中央罩34 ;与中央罩34连续地向后方延伸、覆盖动力单元10的前部及燃料箱21的侧方的左右一对侧罩35 ;在坐席22的后方覆盖燃料箱21的后部罩36 ;覆盖车把手16的中央部的上罩37。前轮3被挡泥板38覆盖上方。后轮4被后挡泥板39覆盖上方。动力单元10是一体地具有发动机41 (内燃机)和变速器42、并且也作为支承后轮4的摆臂发挥功能的所谓的组合摆动式的发动机。发动机41是缸体轴线L大致水平地配置的空冷的单缸发动机。变速器42从发动机41的后部经过比车身中心靠左侧的位置向后 轮4的左侧面延伸,后轮4以悬臂的方式轴支承于变速器42的后部。用于将来自燃料箱21的燃料供给到发动机41的化油器43配置于发动机41和收纳箱20之间。发动机41的排气管44从发动机41的下面向后方延伸、与后轮4的右侧面侧的消声器45相连接。与化油器43相连接的空气滤清器箱46在后轮4的左侧配置于变速器42的上方。图2是动力单元10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发动机41具有用于支承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曲轴50的曲轴箱51、与曲轴箱51相结合的气缸体52、与气缸体52相结合的气缸盖53、关闭气缸盖53的气门室58的盖罩54、在气缸体52内滑动的活塞55、连结活塞55和曲轴50的连杆56。在曲轴50的轴向的一侧(右侧)设有发电机63,在另一侧(左侧)连接着变速器42。在气缸体52及气缸盖53的外侧面设有空冷用的散热片52A、53A。在气缸盖53上与燃烧室53B相面对地设有火花塞57。在气门室58设有与曲轴50平行地配置的凸轮轴59和具有排气阀(未图示)及进气阀(未图示)的气门机 构60。在发动机41的变速器42侧的侧面部形成有凸轮链室61,凸轮轴59利用经过凸轮链室61的凸轮链62与曲轴50相连接。曲轴箱51是从曲轴50的轴向的两侧结合来夹着曲轴50的左右分割的曲轴箱,具有发电机63侧的一侧壳体64和变速器42侧的另一侧壳体65。在一侧壳体64和另一侧壳体65之间形成有收纳曲轴50的曲轴臂74的曲轴室
66ο一侧壳体64具有从轴支承曲轴50的支承臂64Α的周缘部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壁部68Α,利用该壁部68Α及支承壁64Α形成发电机室68。在发电机室68收纳有发电机63,发电机室68被板状的风扇罩67覆盖右侧面。另外,壁部68Α在前部具有使发电机室68与散热片52Α、53Α侧连通的开口部68Β。另一侧壳体65是构成向后轮4侧延伸的变速器室69的壳体,变速器室69被覆盖另一侧壳体65的左侧部的变速器罩70闭塞。曲轴50具有支承于一侧壳体64的一侧轴72、支承于另一侧壳体65的另一侧轴73、连结一侧轴72和另一侧轴73的曲轴销71。曲轴销71被压入一侧轴72及另一侧轴73的曲轴臂74。一侧轴72支承于一侧壳体64并向发电机室68内突出,在一侧轴72的前端固定有与曲轴50 —体地旋转的旋转体100。旋转体100具有与曲轴50同轴地固定的有底圆筒状的飞轮101和安装于飞轮101的树脂制的冷却风扇80。在飞轮101的内侧固定有发电机63的转子63Α。在一侧壳体64的转子63Α的内侧的位置固定有发电机63的定子63Β。冷却风扇80通过与飞轮101 —体地旋转而产生风,通过该风冷却发动机41。即,发动机41是利用与曲轴50的旋转连动地被驱动的冷却风扇80空冷的强制空冷式的发动机。如图2所示,变速器42具有主动带轮130、从动带轮131和卷绕在主动带轮130与从动带轮131之间的V形带132,变速器42是通过各带轮130、131的可动带轮沿轴向移动来改变带轮直径、变速比无级地变化的无级变速器。曲轴50的另一侧轴73支承于另一侧壳体65并向变速器室69内侧前部突出,在另一侧轴73设有主动带轮130。在另一侧壳体65的后部轴支承有与另一侧轴73平行的后部轴133,从动带轮131能旋转地设于后部轴133上。在后部轴133设有切换从动带轮131和后部轴133之间的动力传递的离心式的离合器装置134,借助V形带132使从动带轮131以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时,利用离心力连接离合器装置134,后部轴133被驱动。后部轴133的驱动力通过另一侧壳体65的后部的中间齿轮135传递到后轮4的车轴4A。图3是动力单元10的右侧视图。图4是图3的IV —IV剖视图。在图3中,发电机室68的部分图示出沿曲轴50的轴向位置不同的各位置。如图3及图4所示,风扇罩67由贯穿风扇罩67的周缘部的多个螺栓67A与一侧壳体64的壁部68A的固定部68C相连结。风扇罩67在面对冷却风扇80的中央部具有网眼状的通风孔67B,从通风孔67B向发电机室68内吸引外部的空气。风扇罩67具有向前方开口的开口部67C,从冷却风扇80吹出的风从开口部67C向前方流动。发动机41被树脂制的发动机罩75包围周围。发动机罩75从气缸体52的后端到气缸盖53的前端包围发动机41的周围,从而降低发动机41的噪音,并且形成将冷却风扇80的风向散热片52A、53A引导的风路。在发电机室68的附近,发动机罩75与风扇罩67的前缘相连接并向气缸盖53侧向前方延伸,风扇罩67的前部的开口部67C与发动机罩75内相连通。另外,在发电机室68的附近的发动机罩75内设有从开口部67C延伸至气缸体52的前端附近的分隔壁75A,冷却风扇80的风被分隔壁75A分流为冷却风Wl、W2,冷却风向气缸体52及气缸盖53这两方流动。发动机罩75由贯穿至后部的螺栓75B与风扇罩67的前部相结合。图5是从冷却风扇8 0侧看飞轮101的俯视图。如图4及图5所示,飞轮101具有嵌合固定于一侧轴72的锥部的圆筒状的毂部102、从毂部102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103和安装于凸缘部103的轴向内侧面的碗状杯部 104。毂部102通过在内周面的键槽102A中卡合键102B而被止转,通过与一侧轴72的前端拧合的螺母72A固定于一侧轴72。凸缘部103设于毂部102的前端,在该凸缘部103形成有多个固定孔105,该多个固定孔105供用于将碗状杯部104固定于毂部102的铆钉等的固定器具105A贯穿。碗状杯部104具有圆筒状的外筒部106和堵住外筒部106的轴向外侧的端面的圆板状的端板部107而形成为碗状。端板部107具有多个供固定器具105A用的孔107A,并且在中央部具有与毂部102相嵌合的嵌合孔107B。碗状杯部104在端板部107与凸缘部103的内侧面抵接的状态下通过固定器具105A固定于凸缘部103。在外筒部106的外周面形成有突起106A,通过设于一侧壳体64的传感器(未图不)检测突起106A,能检测出曲轴50的曲轴转角、转速。在端板部107形成有多个螺纹孔109,在螺纹孔109拧合有用于将冷却风扇80固定于飞轮101的螺栓108。另外,在端板部107,沿周向空出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工具孔110。在各工具孔110供在将飞轮101相对于一侧轴72装卸时用于支承飞轮101的专用的工具(未图示)贯穿。多个工具孔110 (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中的一个工具孔IlOA (特定的工具孔)形成得比形成为相同直径的其他的工具孔IlOB大,该工具孔IlOA作为对冷却风扇80进行定位的定位孔发挥功能。在碗状杯部104的轴向外侧的外表面104A安装有冷却风扇80。在外表面104A的外周侧的缘部的规定位置刻有飞轮侧标记111 (第2标记)和表示飞轮101的旋转方向的箭头112。图6是从风扇罩67侧看冷却风扇80的俯视图。图7是图6的VII — VII剖视图。如图4、图6及图7所示,冷却风扇80是具有圆板状的基座部81和以圆环状的排列在基座部81的周缘部立设多个的叶片部82的多翼风扇,从叶片部82向径向外侧吹风。在叶片部82的轴向的前端设有比基座部81大径的环状的连结板83 (连结部),相邻的各叶片部82通过连结板83相互连结。这样,通过设置连结板83,能提高冷却风扇80的强度及刚性。基座部81具有与飞轮101的外表面104A相抵接的安装面81A和在与安装面81A相反的一侧向风扇罩67侧呈圆锥状突出的圆锥部81B。基座部81由于圆锥部81B而中央部最高,从风扇罩67吸入的空气沿圆锥部81B的斜面向基座部81的外周侧的各叶片部82流动。在基座部81的周缘部埋入有多个圆筒状的柱环81C,各螺栓108从外侧贯穿柱环81C。在基座部81的安装面81A形成有与飞轮101的工具孔IlOA (图5)卡合的定位突起84,冷却风扇80利用定位突起84以规定的位置关系相对于飞轮101定位。定位突起84形成为比其他的工具孔IlOB的直径大,不能与工具孔IlOB卡合。因此,能防止将定位突起84误组装入工具孔110B。叶片部82是大致矩形的板,从基座部81向轴向外侧立设。叶片部82具有在径向上比基座部81的周缘部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82A。

叶片部82的轴向外侧的外端部82B沿着圆锥部81B的斜面倾斜,设于该外端部82B的连结板83也朝向径向外侧下降地配置。连结板83形成于突出部82A的外端部82B,位于冷却风扇80的最外周侧。在冷却风扇80的连结板83上,在与曲轴50的规定的旋转位置相对应的位置设有标记86。详细而言,标记86具有与活塞55位于压缩上死点的曲轴50的旋转位置相对应的T标记86A和与发动机41点火正时的曲轴50的旋转位置相对应的F标记86B。在曲轴箱51的一侧壳体64的壁部68A的下部的内壁形成有作为使标记86对位时的基准的基准突起51A (图3)。S卩,在T标记86A与基准突起51A的位置对齐的状态下,活塞55位于压缩上死点,在F标记86B与基准突起51A的位置对齐的状态下,发动机41处于点火正时。这样,通过确认T标记86A,能知道发动机41是否正确地组装,另外,通过使用与点火正时同步点亮的正时灯确认F标记86B,能确认曲轴50相对于发动机41的点火正时的旋转位置。图8是图6的珊一VDI剖视图。如图8所示,F标记86B是形成于连结板83的外侧外表面83A的径向外侧部的凹部,该凹部形成至连结板83的最外径部。另外,T标记86A也是与F标记86B同样的凹部。外侧外表面83A是冷却风扇80的轴向外侧的表面,在安装了风扇罩67的状态下,能从车宽方向外侧看见。在本实施方式中,标记86不是设于飞轮101上,而是设于安装于飞轮101上的冷却风扇80上,因此,不需要在冷却风扇80上设置用于看见飞轮101的标记的缺口等,能确保冷却风扇80的强度,并且能从外侧容易地确认标记86。另外,由于将标记86设于冷却风扇80的连结板83上,因此,能较大地确保用于设置标记86的空间,能增大标记86而提高标记86的可见性。在利用定位突起84将冷却风扇80定位而正确地安装于飞轮101的状态下,飞轮101的飞轮侧标记111 (图5)位于与标记86同相位的位置。在将冷却风扇80安装于飞轮101上时,通过使冷却风扇80的标记86与飞轮侧标记111重叠,且使定位突起84与飞轮101的工具孔IlOA卡合,能容易地将冷却风扇80设置于飞轮101。这样,通过设置组装时作为记号的飞轮侧标记111,即使是定位突起84位于冷却风扇80的背面的安装面81A的结构,也能容易地对冷却风扇80进行定位。另外,由于在安装面81A上设置定位突起84,因此,定位突起84不会给冷却风扇80的送风性能带来影响。飞轮侧标记111具有与T标记86A及F标记86B相对应的一对刻印。如图4所示,基准突起5IA延伸至发电机室68的壁部68A的外端部,基准突起5IA的前端位于冷却风扇80的叶片部82的轴向中间部的附近。冷却风扇80的连结板83位于比基准突起51A的前端靠轴向外侧的位置,以随着朝向径向外侧靠近基准突起51A的前端的方式倾斜。由此,形成于连结板83上的标记86也靠近基准突起51A的前端,因此,能容易地使标记86和基准突起5IA对位。另外,标记86设于冷却风扇80的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能使标记86靠近以包围冷却风扇80的方式设置的壁部68A的基准突起51A,因此,能容易地进行标记86的对位。另外,标记86设于冷却风扇80的靠轴向外侧的位置,比发电机室68向车宽方向的外侧突出,因此,能从 外侧容易地确认标记86。另外,冷却风扇80的直径形成得比飞轮101的直径大,标记86设于冷却风扇80的径向外侧部的连结板83上。因此,既能紧凑地构成飞轮101侧而谋求轻量化,又能仅将冷却风扇80做成大径而较大地确保冷却风扇80的送风力,并且能使标记86靠近基准突起51A,能使标记86容易地对位。如以上说明,采用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安装于飞轮101的轴向外侧的外表面104A上的冷却风扇80相对于飞轮101的旋转方向定位于规定角度位置,与曲轴50的规定的旋转位置相对应地设置的标记86设于冷却风扇80上,因此,无需在冷却风扇80上设直缺口等,能从外部容易地确认标记86。由于不在冷却风扇80上设直用于看见标记的缺口,因此,能防止向缺口的应力集中,并且能容易地确保用于设置标记86的空间,能设置更大而容易看见的标记86,能容易地确认标记86。另外,由于标记86设于冷却风扇80的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标记86靠近设于位于冷却风扇80的靠径向外侧位置的曲轴箱51的壁部68A的基准突起51A,能容易地进行标记86的对位。另外,由于标记86设于冷却风扇80的靠轴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从外侧容易地确认标记86。S卩,在卸下了风扇罩67的状态下,标记86暴露于车宽方向的外侧,因此,能容易地确认标记86。另外,由于标记86设于连结叶片部82之间的板状的连结板83上,因此,能容易确保用于设置标记86的空间,能进一步较大地显示标记86。另外,由于能利用连结板83增强冷却风扇80,因此,能扩大冷却风扇80的直径而使标记86靠近设于曲轴箱51的基准突起51A。另外,连结板83设于叶片部82的轴向的外端部82B,标记86位于不易被叶片部82隐藏的位置,因此,能容易地确认标记86。另外,连结板83以随着朝向径向外侧靠近曲轴箱51的基准突起51A的方式倾斜,因此,能使标记86和基准突起51A靠近,能容易地进行对位。另外,飞轮101的毂部102的直径小于碗状杯部104,且冷却风扇80的直径大于碗状杯部104的直径,标记86设于比碗状杯部104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既能紧凑地构成飞轮101侧而谋求轻量化,又能仅使冷却风扇80大径,提高冷却风扇80的标记86的可见性。另外,通过使飞轮101的装卸用的工具孔IIOA与冷却风扇80的定位突起84卡合,将冷却风扇80定位于飞轮101,因此,能共用工具孔IlOA和定位突起84用的孔,能以简单的结构对冷却风扇80进行定位。另外,定位突起84形成于与飞轮101的轴向外侧的外表面104A相对的位置,定位突起84不会影响冷却风扇80的外形形状,因此,能充分地确保冷却风扇80的功能。另外,在将冷却风扇80安装于飞轮101上时,通过使冷却风扇80的标记86和飞轮101的飞轮侧标记111的相位对齐,能使冷却风扇80的定位突起84容易地与飞轮101卡合,即使是定位突起84设于冷却风扇80的背面的结 构,也能容易地组装。另外,标记86在连结板83的轴向的外侧外表面83A形成为凹状,因此,标记86不会对冷却风扇80的外形形状带来较大影响。因此,能确保冷却风扇80的性能,且能容易地设置较大的标记86。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标记86在连结板83的轴向外侧外表面83A形成为凹状。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标记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关于该情况作为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在变形例中,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变形例I图9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连结板83的剖视图,图9的(a)是变形例I的连结板83的剖视图。在变形例I中,标记186在连结板83的外侧外表面83A设于连结板83的宽度方向中途,由于标记186而使连结板83的板厚变薄的部分不形成在连结板83的最外径部。因此,能在确保连结板83的最外径部的强度的同时设置标记186。变形例2图9的(b)是变形例2的连结板83的剖视图。在变形例2中,标记286是形成于连结板83的外侧外表面83A的径向外侧部的凸部,该凸部从连结板83的宽度方向中途形成至最外径部。这样,通过将标记286形成为凸状,标记286不会给冷却风扇80的外形形状带来较大影响,因此,能在确保冷却风扇80的性能的同时容易设置较大的标记286。变形例3图9的(C)是变形例3的连结板83的剖视图。
在变形例3中,标记386具有形成于连结板83的外侧外表面83A的径向外侧部的凸部386A和与凸部386A的外端部连续、沿冷却风扇80的轴向从叶片部82的径向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径向凸部386B。这样,标记386具有向冷却风扇80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径向凸部386B,因此,能使标记386靠近位于靠径向外侧位置的曲轴箱51的基准突起51A。因此,能容易使标记386对位。符号说明41发动机(内燃机),50曲轴,51曲轴箱,51A基准突起,80冷却风扇,81基座部,82叶片部,82B外端部(叶片部的轴向外端部),83连结板(连结部),83A外侧外表面,84定位突起,86、186、286、386标记,100旋转体,101飞轮,102毂部,103凸缘部,104碗状杯部,104A外表面(飞轮的轴向外侧的外表面),110工具孔,IIOA工具孔(特定的工具孔),111飞轮侧标记(第2标记)。`
权利要求
1.一种内燃机,其具有旋转体(100 )和标记(86、186、286、386 ),上述旋转体(100 )具有同轴地安装于曲轴(50)的轴端部且与上述曲轴(50)的旋转连动的飞轮(101)以及安装于该飞轮(101)的轴向外侧的外表面(104A)且吸引来自外部的空气以冷却内燃机(41)的冷却风扇(80);上述标记(86、186、286、386)与上述曲轴(50)的规定的旋转位置相对应地设于上述旋转体(100)上,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却风扇(80)被相对于上述飞轮(101)的旋转方向定位于规定的角度位置,上述标记(86、186、286、386)设于上述冷却风扇(8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标记(86、186、286、386)设于上述冷却风扇(80)的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标记(86、186、286、386)设于上述冷却风扇(80)的靠轴向外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广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却风扇(80)具有安装于上述飞轮(101)的基座部(81)、从该基座部(81)朝向轴向外侧立设的多个叶片部(82)和连结该叶片部(82)之间的板状的连结部(83),上述标记(86、186、286、386)设于上述连结部(83)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结部(83 )设于上述叶片部(82 )的轴向外端部(82B )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在轴支承上述曲轴(50)的曲轴箱(51)上设有作为上述标记(86、186、286、386)的对位基准的基准突起(51A),上述连结部(83)以随着朝向径向外侧靠近上述基准突起(51A)的方式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Γ6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飞轮(101)具有固定于上述曲轴(50)的毂部(102)、形成于该毂部(102)的凸缘部(103)和安装于该凸缘部(103)的轴向内侧的碗状杯部(104),上述毂部(102)的直径形成得小于上述碗状杯部(104)的直径,且上述冷却风扇(80)的直径形成得大于上述碗状杯部(104)的直径,上述标记(86、186、286、386)设于比上述碗状杯部(104)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冷却风扇(80)上设有定位突起(84),并且在上述飞轮(101)上形成有该飞轮(101)的装卸用的多个工具孔(110),通过使多个上述工具孔(110)中的特定的工具孔(110A)和上述定位突起(84)卡合,上述冷却风扇(80)被定位于上述飞轮(101)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定位突起(84)形成于与上述飞轮(101)的轴向外侧的外表面(104A)相对的位置,在上述飞轮(101)的轴向外侧的外表面(104A)上设有在上述冷却风扇(80)的安装状态下位于与上述标记(86、186、286、386)同相位的位置的第2标记(111)。
10.根据权利要求Γ6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标记(86、186、286、386)在上述连结部(83)的轴向的外侧外表面(83A)形成为凹状或凸状。
11.根据权利要求广9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标记(386)沿上述冷却风扇(80)的轴向向上述冷却风扇(80)的径向外侧突出地设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能容易确认用于确认曲轴的旋转位置的标记的内燃机。内燃机(41)具有旋转体(100)和标记(86),上述旋转体(100)具有同轴地安装于曲轴(50)的轴端部且与上述曲轴(50)的旋转连动的飞轮(101)及安装于该飞轮(101)的轴向外侧的外表面(104A)且吸引来自外部的空气以冷却内燃机(41)的冷却风扇(80);上述标记(86)与上述曲轴(50)的规定的旋转位置相对应地设于上述旋转体(100)上,冷却风扇(80)被相对于飞轮(101)的旋转方向定位于规定的角度位置,标记(86)设于冷却风扇(80)上。
文档编号F02B67/00GK103225537SQ201210518550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25日
发明者堀井宣孝, 小林宏治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