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箱用阀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151773阅读:93来源:国知局
燃料箱用阀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安装在燃料箱上使用的阀装置。具备:壳体,该壳体在上部具备与箱外相通的通气阀口,在该通气阀口下方具备燃料(F)的流入部;以及上部浮动体,该上部浮动体位于壳体内,并利用流入壳体内的燃料而上升且落座于通气阀口。在壳体的与上部浮动体的底部面对的面部,由以该面部的中央侧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形成的第一圆弧状切割槽、与在该第一圆弧状切割槽的外侧以该面部的中央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形成的第二圆弧状切割槽形成弹性片。将该弹性片的一部分抵接于上部浮动体的底部。
【专利说明】燃料箱用阀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安装在汽车、摩托车等的燃料箱上而起到在开阀状态下连通箱内外的功能的阀装置的改良。

【背景技术】
[0002]在连接燃料箱与通气路的阀中,由形成于构成上述阀的外壳的底部的切口而形成悬臂式浮动阀体的支撑部,并且通过该支撑部的挠曲来吸收浮动阀体下降时的冲击能。(参照专利文献I以及专利文献2)
[0003]此处,对于这种阀而言,从各种需要来看,正在要求尽量小型化,因此,在上述外壳的底部的能够形成上述支撑部的范围也存在限制。然而,在专利文献I的结构中,切口从外壳的底部的中心沿放射方向形成,(参照专利文献I的图2)从而阀径的减少直接导致上述的支撑部的全长的缩短。上述的支撑部的全长越缩短上述的支撑部越难挠曲,因此为了有效地吸收上述冲击能,即使阀变得小型化,也需要尽量地确保上述的支撑部的全长较大。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切口形成为与剖面为圆形的外壳的该圆的切线平行,(参照专利文献2的图2A)从而阀径的减少不直接导致上述的支撑部的全长的缩短,但无法确保上述支撑部的全长为最大限度。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323289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03-5056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9]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点在于,在这种阀中,能够以不导致上述的阀的构造的复杂化的方式,尽量地确保在浮动体下降时与该浮动体的底部抵接且弹性变形来吸收其下降的冲击能的弹性片的全长较大。
[0010]为了实现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燃料箱用阀装置为安装在燃料箱上使用的阀装置,具备:
[0011]壳体,该壳体在上部具备与箱外相通的通气阀口,并在该通气阀口下方具备燃料的流入部;以及
[0012]浮动体,该浮动体位于壳体内并利用流入壳体内的燃料而上升且落座于上述通气阀口,并且
[0013]在上述壳体的与浮动体的底部面对的面部,由第一圆弧状切割槽和第二圆弧状切割槽形成有弹性片,其中,第一圆弧状切割槽以该面部的中央侧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形成,第二圆弧状切割槽在该第一圆弧状切割槽的外侧以该面部的中央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形成,
[0014]将该弹性片的一部分抵接于上述浮动体的底部。
[0015]上述弹性片由如上述那样形成的第一圆弧状切割槽与第二圆弧状切割槽形成,因此上述的弹性片也以将上述面部的中央侧设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弯曲,从而即便在无法确保在上述壳体的面部形成上述的弹性片的空间较宽的情况下,上述的弹性片也能够尽可能地构成为较长。由此,能够尽量地增大上述的弹性片的一部分抵接于上述上部浮动体时的弹性片的挠曲量而使上述的弹性片充分地吸收其抵接的冲击能。
[0016]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之一如下:在壳体的与浮动体的底部面对的面部,由第一圆弧状切割槽、第二圆弧状切割槽以及连通部形成有以该连通部侧为自由端的弹性片,其中,第一圆弧状切割槽以该面部的中央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形成,第二圆弧状切割槽在该第一圆弧状切割槽的外侧以该面部的中央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形成,连通部连通两个圆弧状切割槽的槽一端之间,在该弹性片的自由端突出地设置相对于上述浮动体的底部的抵接部。另外,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之一如下:将上述壳体构成为呈圆筒状,并且使上述弹性片沿着以该壳体的筒轴为中心的假想圆的圆弧形成。在该情况下,若进一步以使上述弹性片的自由端的宽度比其余的位置大的方式形成上述连通部,则使弹性片的上述其余的位置构成为容易进行弹性变形的宽度,并且尽可能地增大该弹性片的抵接于上部浮动体的底部的位置的面积,换句话说尽可能地增大上述抵接部的突出端的面积,从而能够通过上述的弹性片稳定地支撑处于下降位置的上部浮动体。
[0017]另外,若预先在上述壳体的面部,在绕该面部的中央旋转的方向上,在与邻接的弹性片之间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有两个以上的弹性片,则能够在壳体的面部的多个位置吸收浮动体下降时的冲击,并且能够通过多个弹性片稳定地支撑下降的浮动体。
[0018]另外,若预先由第三圆弧状切割槽和追加连通部形成有以该连通部侧为自由端的追加弹性片,其中,第三圆弧状切割槽在第二圆弧状切割槽的外侧以壳体的面部的中央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形成,追加弹性片连通上述第二圆弧状切割槽的槽一端与第三圆弧状切割槽的槽一端之间,在该追加弹性片的自由端突出地设置相对于上述浮动体的底部的抵接部,则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以在其抵接时容易进行弹性变形的方式设置在上述浮动体下降时抵接于该浮动体的底部的弹性片以及追加弹性片。
[0019]发明的效果
[0020]根据本发明,能够以不导致上述的阀的构造的复杂化的方式,尽量地确保在浮动体下降时与该浮动体的底部抵接且弹性变形来吸收其下降的冲击能的弹性片的全长较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立体图。
[0022]图2是上述阀装置的剖视图。
[0023]图3是上述阀装置的剖视图,且在与图2错开90度的位置进行剖切来表示阀装置。
[0024]图4是上述阀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立体图。
[0025]图5是构成上述阀装置的壳体的下部主体的立体图。
[0026]图6是以对一部分进行剖切的方式表示图5的下部主体的立体图。
[0027]图7是图5的下部主体的俯视图。
[0028]图8是表示改变下部主体的结构的一部分的第一变更例的俯视图。
[0029]图9是表示改变下部主体的结构的一部分的第二变更例的立体图。
[0030]图10是上述第二变更例的俯视图。
[0031]图11是表示改变下部主体的结构的一部分的第三变更例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0032]图12是表示改变下部主体的结构的一部分的第四变更例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0033]图13是表示改变下部主体的结构的一部分的第五变更例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以下,基于图1?图13对本发明的典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箱用阀装置安装在汽车、摩托车等的燃料箱T上,其功能为在开阀状态下连通箱内外。
[0035]上述的阀装置典型的是安装在燃料箱T的上部,构成相对于燃料箱T的连接通路(通气路径E)的一部分。在图示的例子中,上述的阀装置的功能进一步为:利用燃料F注入燃料箱T内产生的燃料液位的上升而切断箱内外的所述连通,由此导致箱内的压力上升,从而使供油管内的燃料液位上升,使注油枪的传感器检测满箱。
[0036]更具体地,就本实施方式的阀装置而言,第一,在燃料箱T内的燃料液位达到了规定的第一液位fa时,使后述的下部浮动体5上升,从而对所述通气路径E进行所谓节流,由此使燃料箱T内的压力上升,从而使未图示的供油管内的燃料液位上升,使注油枪的传感器检测首次的满箱。其次,第二,在由于该首次的满箱检测停止注油后,通过经由节流后的通气路径E的通气使燃料箱T内的压力下降,使供油管内的燃料液位下降,从而允许追加注油。然后,第三,在由于该追加注油使得燃料箱T内的燃料液位达到了高于第一液位fa的规定的第二液位fb时,使后述的上部浮动体3上升,将所述通气路径E封闭,由此使得燃料箱T内的压力上升,从而使供油管内的燃料液位上升,使注油枪的传感器检测最终的满箱。
[0037]上述的阀装置具备壳体1、上部浮动体3以及下部浮动体5。
[0038]壳体I在上部具备与箱外相通的通气阀口 10,在通气阀口下方具备燃料的流入部11,并且,被形成在该通气阀口 10与流入部11之间的隔壁12区分为上部室13和下部室14。
[0039]在图示的例子中,上述的壳体I由上部主体15和下部主体16构成。上部主体15构成为呈圆筒状。上部主体15的筒上端被顶板部15a堵塞,该顶板部15a在中央具备圆形的通气阀口 10。在顶板部15a的上表面,短尺寸筒状部15b与顶板部15a形成为一体,该短尺寸筒状部15b使筒内空间与通气阀口 10连通,并且从该顶板部15a向上方突出。该短尺寸筒状部15b的外侧上嵌装有密封环15c。上部主体15的筒下端敞开。
[0040]另一方面,下部主体16构成为呈筒上下端都敞开的圆筒状。在下部主体16的筒上下端之间形成有将该下部主体16内的空间上下区分的分隔壁160。在分隔壁160的中央部形成有圆形的贯通孔161a,该贯通孔161a成为后述的主连通部161。而且,在隔着该贯通孔161a的两侧位置,形成有比该贯通孔161a小的成为后述的副连通部162的贯通孔162a0
[0041]而且,在分隔壁160的贯通孔121a的正上方,具备与贯通孔161a的孔径大致相等外径的圆板状体163配置成在俯视状态下其外边缘与贯通孔161a的孔边缘重合,并且,在圆板状体163的下表面与分隔壁160的上表面之间在上下方向上留有空隙。在图示的例子中,使跨在圆板状体163与分隔壁160之间的架桥片164在环绕圆板状体163中心的方向上留有间隔地设置四处,通过该四处的架桥片164如上所述地将圆板状体163支撑在分隔壁160上。在图示的例子中,可以通过上述的分隔壁160和圆板状体163来构成所述隔壁12。
[0042]而且,在圆板状体163的中央形成有后述的插通部165。插通部165由插通孔165a和筒状支撑部165b构成,其中,插通孔165a在圆板状体163的中央设为贯通状态,筒状支撑部165b以筒下端与该插通孔165a连通的方式从圆板状体163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
[0043]而且,在圆板状体163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多个突起166、166、…,该多个突起166、166、…在包围筒状支撑部165b的假想圆的圆弧上与相邻的突起166之间留有大致相等的间隔,通过将该突起166、166、…的列容纳在后述的压缩螺旋簧4的弹簧下端的内侧,使得该弹簧下端组合在圆板状体163上。
[0044]另外,在下部主体16的筒下端侧,且在成为副连通部162的正下方的位置,形成有凹处167,该凹处167形成为使该下部主体16的侧部朝内侧凹陷。上述的凹处167形成于下部主体的左右,从而供后述的下部浮动体5在该左右的凹处167之间上下移动。另外,该凹处167在下部主体16的筒下端敞开,并且其上部被隔壁12的副连通部162的形成部位堵塞。
[0045]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上述的下部主体16的比分割板160靠上的部位的内侧将上部主体15从筒下端侧嵌入,从而构成壳体I。如此构成的壳体I使下部主体16的筒下端以及上述凹处167作为所述流入部11发挥作用。
[0046]而且,在图示的例子中,上述的壳体I组合在凸缘2上,通过该凸缘2安装在燃料箱T上。凸缘2具有头部20 和从头部20向下方突出的筒状连接部21。在头部20上一体配备有向侧方突出的连接管部22,该连接管部22在头部20的中央与筒状连接部21内的空间连通。该连通部在凸缘2的内侧被环绕上升部23围绕。在图示的例子中,通过使上部主体15的短尺寸筒状部15b进入凸缘2的环绕上升部23内使上部主体15的上部嵌入凸缘2的筒状连接部21的内侧,从而使凸缘2与壳体I 一体化。上部主体15的短尺寸筒状部15b和凸缘2的环绕上升部23之间通过所述密封环15c密封为气密状态。由此,箱内外通过壳体I的流入部11和通气阀口 10和连接管部22连通。壳体I从外侧进入开设于不能使上述的凸缘2的头部20进入的大小的燃料箱T上的安装孔Ta从而装配在箱内,通过将凸缘2的头部20利用熔敷等固定在燃料箱T的外表面部,从而配备在燃料箱T上。
[0047]上部浮动体3位于所述壳体I的上部室13内,通过流入壳体I内的燃料上升而落座于所述通气阀口 10上。在上部室13中没有流入燃料的状态下,上部浮动体3处于被下部主体16的隔壁12支撑的下降位置,通气阀口 10敞开。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的隔壁12作为上述壳体I的与上部浮动体3的底部相向的面部发挥功能。
[0048]在图示的例子中,上述的上部浮动体3具备:具有顶部和呈筒状的侧部的浮动主体30 ;由具备弹性的材料构成的通气阀口 10的密封部件31 ;以及该密封部件31的支撑部件32。支撑部件32构成为在外周部具有向下方突出的配合爪32a、在中央部具有贯通孔32b的大致圆板状。在浮动主体30的顶部的外周部形成有供上述的支撑部件32的配合爪32a卡住的被配合部30a,支撑部件32以使配合爪32a与该被配合部30a配合的状态配置在浮动主体30的顶部上。密封部件31呈具备堵塞通气阀口 10的外径的圆板状,并且在下部中央具备相对于支撑部件32的贯通孔32b的嵌入突出部31a,密封部件31通过该嵌入突出部31a组装在支撑部件32上,并且位于通气阀口 10的正下方。
[0049]在上述的上部浮动体3上具备容纳下部浮动体5的后述导向轴50的容纳孔33。该容纳孔33形成在凹处30b内,该凹处30b形成于上部浮动体3的浮动主体30的下部中央。该凹处30b呈圆形孔状。在该凹处30b内形成有从该凹处30b的上底向下方突出的轮毂状部30c。轮毂状部30c的下端位于比上部浮动体3的筒下端靠上方处,所述筒状支撑部165b以及突起166、166、…的列在上部浮动体3下降时容纳于该毂状部30c的下端下的凹处30b内(图2)。而且,通过将轮毂状部30c容纳于该凹处30b内的内侧,使得压缩螺旋弹簧4以压缩状态内置。该弹簧4的弹簧下端与下部主体16的分隔壁160接触,弹簧上端与凹处30b的上底接触,通过该弹簧4对上部浮动体3作用一定的向上的力。
[0050]下部浮动体5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导向轴50,该导向轴50从壳体I的下部室14侧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在形成于所述隔壁12上的插通部165中插通并支撑在该下部室14内,并且,该下部浮动体通过流入壳体I内的燃料上升,从而封闭形成在所述隔壁12上的下部室14与上部室13的主连通部161。
[0051]在图示的例子中,上述的下部浮动体5具有:能够上下移动地容纳在下部主体16的隔壁12下的浮动主体51 ;以及所述导向轴50。浮动主体51呈短尺寸的筒状,以其筒轴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容纳在所述下部主体16内。该浮动主体51的筒上端被堵塞,筒下端敞开。下部浮动体5的外径比设在构成隔壁12的分隔壁160上的主连通部161大。
[0052]导向轴50在上端具有头部50a。而且,使头部50a与基部之间的中间部的外径大致等于构成所述插通部165的筒状支撑部165b的筒上端的内径,并且,通过使基部的外径大致等于头部50a且比中间部粗,使得与构成所述插通部165的插通孔165a的孔径大致相同。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部浮动体5在通过插通孔165a而与筒状支撑部165b相通的导向轴50的头部50a卡在该筒状支撑部165b的筒上端的状态下以悬挂状支撑在隔壁12上。在该卡住状态下,下部浮动体5位于下降最低的位置,隔壁12与浮动主体的被堵塞的筒上端分离,主连通部161敞开。(图4)
[0053]在燃料液位达到壳体I的流入部11之前,经由流入部11、主连通部161以及副连通部162、通气阀口 10确保了箱内外的通气。经由主连通部161的通气通过下部浮动体5的浮动主体51的侧面与下部主体16的内表面之间来进行,经由副连通部162的通气通过所述凹处167来进行,经由通气阀口 10的通气通过上部浮动体3的浮动主体30的侧部与上部室13的内侧面之间来进行。通过注油使得燃料液位达到壳体I的构成流入部11的下部主体16的筒下端时(第一液位fa),燃料F由于箱内的压力与壳体I内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进入下部室14内,导致下部浮动体15上升,由此使所述主连通部161封闭,通过箱内的压力上升而使供油管内的燃料液位上升,使注油枪的传感器检测首次的满箱。在由于首次满箱检测停止注油后,由于下部浮动体5停留在将主连通部161封闭,因通气而使箱内的内压下降,能够追加注油。具体地,通过经由凹处167和副连通部162的通气,允许进行追加注油。若因追加注油而导致燃料液位进一步上升,则导致燃料进入上部室13,上部浮动体3上升,落座于通气阀口 10上。由此箱内的压力上升,使得供油管内的燃料液位再次上升,使注油枪的传感器检测最终的满箱。具体地,在燃料液位达到所述凹处167的上部时(第二液位fb),燃料由于箱内的压力与壳体I内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而通过副连通部162进入上部室13内。当燃料液位下降时,燃料F首先从上部室13内流出,上部浮动体3下降,通气阀口 10敞开,接着,燃料液位进一步下降时,下部浮动体5下降,主连通部161敞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部浮动体3不上升、即位于下降位置,并且下部浮动体5正上升时,下部浮动体5的导向轴50容纳在上部浮动体3的容纳孔33内。
[0054]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插通部165的上端形成有通过弹性变形允许导向轴50的头部50a从下方通过的配合部。在图示的例子中,所述筒状支撑部165b由四个弹性片165c、…、165c构成,若使导向轴50通过插通孔165a从下方通过插通部165,则四个弹性片165c、…、165c向外侧暂且挠曲后,在该头部50a从弹性片165c的上端首先脱离的位置往回挠曲,从而与该头部50a配合。
[005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壳体I的与上部浮动体3的底部相向的面部,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上述隔壁12具备吸收在上述的上部浮动体3下降时的该上部浮动体3与该隔壁12的底部抵接的冲击能而防止产生碰撞音的构造。
[005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上述面部的隔壁12利用第一圆弧状切割槽130和第二圆弧状切割槽131由该隔壁12的一部分形成弹性片133,其中,第一圆弧状切割槽130以其中央、在图示的例子中为上述主连通部161侧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形成,第二圆弧状切割槽131在该第一圆弧状切割槽130的外侧以该面部的中央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形成。而且,该弹性片133的一部分在上述上部浮动体3下降时,抵接于其底部。上述的弹性片133的上下方向的厚度与隔壁12的厚度相等。典型地,通过将上述下部主体16形成合成树脂的成形品,从而能够对上述的弹性片133赋予所用的弹性变形特性。
[0057]上述的弹性片133由如上述那样形成的第一圆弧状切割槽130与第二圆弧状切割槽131形成,因此上述的弹性片133也以将上述面部的中央侧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弯曲,从而即便无法确保在上述壳体I的面部形成上述的弹性片133的空间较宽的情况下,具体而言,即便在上述主连通部161与壳体I的侧部之间无法确保空间较宽的情况下,上述的弹性片133也能够尽可能地构成为较长。由此,能够尽量地增大上述的弹性片133的一部分抵接于上述上部浮动体3时的弹性片133的挠曲量而使上述的弹性片133充分地吸收其抵接的冲击能。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通过上述的弹性片133,车辆的行驶的振动在上部浮动体3下降时难以传递至该上部浮动体3,由此也能够抑制构成上述的上部浮动体3的上述浮动主体30与密封部件31的支撑部件32之间的异响、磨损的产生。
[0058]在图1~图7所示的例子中,上述的弹性片133由上述第一圆弧状切割槽130以及第二圆弧状切割槽131、和使该第一圆弧状切割槽130以及第二圆弧状切割槽131的槽一端之间连通的连通部132形成的弯曲片构成,并且在该弹性片133的自由端133a突出地设置相对于上述上部浮动体3的底部的抵接部134,从而使该抵接部134抵接于上部浮动体3的底部。在该例子中,上述壳体I呈圆筒状,并且弹性片133形成为沿着以该壳体I的筒轴为中心的假想圆的圆弧。
[0059]另外,在该图1~图7所示的例子中,以使弹性片133的自由端133a的宽度比其余的位置大的方式形成有上述连通部132。由此,在该例子中,使弹性片133的上述其余的位置构成为容易进行弹性变形的宽度,并且尽可能地增大该弹性片133的抵接于上部浮动体3的底部的位置的面积,换句话说尽可能地增大上述抵接部134的突出端的面积,通过上述的弹性片133能够稳定地支撑处于下降位置的上部浮动体3。在图示的例子中,由第一切割槽132a 、第二切割槽132b以及第三切割槽132c构成上述连通部132,其中,第一切割槽132a以与第一圆弧状切割槽130正交的方式从该第一圆弧状切割槽130的槽一端向外侧延伸,第二切割槽132b以与第二圆弧状切割槽131正交的方式从该第二圆弧状切割槽131的槽一端向外侧延伸,第三切割槽132c连通该第一切割槽132a的终端与第二切割槽132b的终端。而且,通过该连通部132,弹性片133在俯视状态下使其自由端133a侧朝向壳体I的侧部一侧屈曲。
[0060]另外,在该图1~图7所示的例子中,在上述壳体I的面部以在绕该面部的中央旋转的方向且在与邻接的弹性片133之间留有间隔的方式设置有两个以上的弹性片133、133…。由此,在该例子中,能够利用上述壳体I的面部的多个部位吸收上部浮动体3下降时的冲击,并且通过多个弹性片133、133…稳定地支撑下降的上部浮动体3。上述的多个弹性片133、133…配置为在绕上述面部的中央旋转的方向上,使邻接的弹性片133的一方的基端位于其自由端133a的前方,另外,使邻接的弹性片133的另一方的自由端133a位于其基端的后方。
[0061]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由第一切割槽132a、第二切割槽132b以及第三切割槽132c构成上述连通部132,其中,第一切割槽132a以与第一圆弧状切割槽130正交的方式从该第一圆弧状切割槽130的槽一端向内侧延伸,第二切割槽132b以与第二圆弧状切割槽131正交的方式从该第二圆弧状切割槽131的槽一端向内侧延伸,第三切割槽132c连通该第一切割槽132a的终端与第二切割槽132b的终端。而且,通过该连通部132,弹性片133在俯视状态下使其自由端133a侧朝向壳体I的中央侧屈曲。
[0062]在图9以及图10所示的例子中,在图1~图7所示的上述弹性片133的外侧还形成追加弹性片137。在该例子中,由第三圆弧状切割槽135和追加连通部136形成以该追加连通部136侧为自由端133a的追加弹性片137,其中,第三圆弧状切割槽135在上述第二圆弧状切割槽131的外侧以将壳体I的面部的中央设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形成,追加连通部136连通上述第二圆弧状切割槽131的槽一端与第三圆弧状切割槽135的槽一端之间。与此同时,在该追加弹性片137的自由端137a突出地设置相对于上述浮动体的底部的抵接部138。在上述的情况下,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以在该抵接时容易进行弹性变形的方式设置在上述上部浮动体3下降时抵接于该上部浮动体3的底部的弹性片133以及追加弹性片137。在图示的例子中,由连通第三圆弧状切割槽135的槽一端与第三切割槽132c的终端的第四切割槽136a构成上述追加连通部136。追加弹性片137的自由端137a位于比弹性片133的自由端133a更靠第一圆弧状切割槽130的槽另一端侧。另外,在该例子中,追加弹性片137的抵接部138的突出尺寸小于弹性片133的抵接部134的突出尺寸。由此,在该例子中,在上部浮动体3下降时,首先弹性片133在其抵接部134抵接于该上部浮动体3的底部,接着,追加弹性片137的抵接部138通过该抵接而引起的弹性片133的挠曲而抵接于进一步稍稍朝下方移动的上部浮动体3的底部。
[0063]图11示出了在形成于上述第一圆弧状切割槽130以及第二圆弧状切割槽131之间的弯曲片的中央具备向上方突出的抵接部134,从而使上述弹性片133的抵接部134抵接于上部浮动体3的底部的变更例。
[0064]另外,图12示出了由上述第一圆弧状切割槽130、第二圆弧状切割槽131、以及连通该第一圆弧状切割槽130与第二圆弧状切割槽131的槽一端之间连通的连通部132形成的弯曲片构成上述弹性片133,并且该弯曲片的自由端133a位于比上述面部的其余的位置更靠上方,从而使自由端133a抵接于上部浮动体3的底部的变更例。
[0065]另外,图13示出了由连通上述第一圆弧状切割槽130的中间位置与第二圆弧状切割槽131的中间位置的连通部132’在第一圆弧状切割槽130以及第二圆弧状切割槽131之间形成两个弯曲片,从而通过该两个弯曲片在第一圆弧状切割槽130以及第二圆弧状切割槽131之间形成经由上述连通部132’使自由端相向的两个弹性片133、133的变更例。各弹性片133分别在其自由端具备向上方突出的抵接部134,从而使该抵接部134抵接于上部浮动体3的底部。
[0066]此外,在此引用了于2012年3月2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2-065643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摘要的全部内容,作为本发明的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而引入其中。
【权利要求】
1.一种燃料箱用阀装置,其为安装在燃料箱上使用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该壳体在上部具备与箱外相通的通气阀口,并在该通气阀口下方具备燃料的流入部;以及 浮动体,该浮动体位于壳体内并利用流入壳体内的燃料而上升且落座于所述通气阀口,并且 在所述壳体的与浮动体的底部面对的面部,由第一圆弧状切割槽和第二圆弧状切割槽形成有弹性片,其中,第一圆弧状切割槽以该面部的中央侧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形成,第二圆弧状切割槽在该第一圆弧状切割槽的外侧以该面部的中央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形成, 将该弹性片的一部分抵接于所述浮动体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箱用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壳体的与浮动体的底部面对的面部,由第一圆弧状切割槽、第二圆弧状切割槽以及连通部形成有以该连通部侧为自由端的弹性片,其中,第一圆弧状切割槽以该面部的中央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形成,第二圆弧状切割槽在该第一圆弧状切割槽的外侧以该面部的中央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形成,连通部连通两个圆弧状切割槽的槽一端之间, 在该弹性片的自由端突出地设置相对于所述浮动体的底部的抵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箱用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连通部以使弹性片的自由端的宽度比其余的部位大的方式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箱用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绕壳体的面部的中央旋转的方向上,在与邻接的弹性片之间隔开间隔设置有两个以上的弹性片。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箱用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第三圆弧状切割槽和追加连通部形成有以该连通部侧为自由端的追加弹性片,其中,第三圆弧状切割槽在第二圆弧状切割槽的外侧以壳体的面部的中央为弯曲内侧的方式形成,追加弹性片连通所述第二圆弧状切割槽的槽一端与第三圆弧状切割槽的槽一端之间, 在该追加弹性片的自由端突出地设置相对于所述浮动体的底部的抵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箱用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壳体呈圆筒状,并且弹性片沿着以该壳体的筒轴为中心的假想圆的圆弧形成。
【文档编号】F02M37/00GK104053565SQ201380005606
【公开日】2014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2日
【发明者】隋晓辉 申请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