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盘车操作把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63837阅读:544来源:国知局
手动盘车操作把手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动盘车操作把手,所述手动盘车操作把手包括盘车头(1)、盘车把手(2),所述盘车头(1)的一端中心部位设置有凹槽(11)或通孔,另一端与所述盘车把手(2)固定连接,所述凹槽(11)或通孔形成为多角星形状,所述凹槽(11)或通孔的外周形成五个以上的角。该手动盘车操作把手通过将盘车头的凹槽或通孔的外周由传统的与电机尾部螺杆形状一致的凹槽或通孔的外周改进为形成五个角以上的多角星形状的凹槽或通孔的外周,使得电机尾部螺杆比较容易与盘车头的凹槽或通孔配合,节省了盘车头与螺杆的配合连接的时间,避免了汽轮机的大轴弯曲变形。
【专利说明】手动盘车操作把手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设备检修辅助工具,具体地,涉及一种手动盘车操作把手。

【背景技术】
[0002]手动盘车是在启动电机前,用人力将电机转动几圈,用以判断由电机带动的负荷是否有卡死而阻力增大的情况,从而不会使电机的启动负荷变大而损坏电机。
[0003]在汽轮机领域中,由于汽轮机冲动转子前或停机后,进入或积存在汽缸内的蒸汽使得上缸的温度比下缸的温度高,从而使转子不均匀受热或冷却,产生弯曲变形,因此在冲动转子前和停机后,必须进行手动盘车,使得转子以一定的速度连续转动,来保证其均匀受热或冷却。由于手动盘车需要人力来完成,为了使手动盘车更加省力,通常通过手动盘车工具来进行盘车。然而传统的手动盘车工具的盘车头的凹槽的形状与盘车电机尾部的螺杆的形状相同,因此盘车头与螺杆的配合连接需要花费的时间较长,从而容易导致汽轮机的大轴弯曲变形。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手动盘车操作把手,该手动盘车操作把手能够快速与盘车电机尾部螺杆连接,防止汽轮机大轴弯曲。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动盘车操作把手,所述手动盘车操作把手包括盘车头、盘车把手,所述盘车头的一端中心部位设置有凹槽或通孔,另一端与所述盘车把手固定连接,所述凹槽或通孔的外周形成为多角星形状,所述凹槽或通孔的外周形成五个以上的角。
[0006]优选地,所述盘车头为刚性件。
[0007]优选地,所述盘车头为活头螺帽,所述通孔的外周形成8-18个角。
[0008]优选地,所述盘车把手为刚性的杆件。
[0009]优选地,所述盘车把手的长度为所述盘车头的直径的20-30倍。
[0010]优选地,所述盘车头与所述盘车把手形成为一个整体。
[00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盘车头的凹槽或通孔由传统的与电机尾部螺杆形状一致的凹槽或通孔的外周改进为形成五个角以上的多角星形状的凹槽或通孔的外周,使得电机尾部螺杆比较容易与盘车头的凹槽或通孔配合,节省盘车头与螺杆的配合连接的时间,从而避免了汽轮机的大轴弯曲变形。
[0012]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4]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手动盘车操作把手的示意图;
[0015]图2是图1的左视图。
[0016]附图标记说明
[0017]I 盘车头2 盘车把手
[0018]11 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0020]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
[0021]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动盘车操作把手,该手动盘车操作把手包括盘车头1、盘车把手2,盘车头I的一端中心部位设置有凹槽11或通孔,另一端与盘车把手2固定连接,凹槽11或通孔的外周形成为多角星形状,凹槽11或通孔形成五个以上的角。此处所述的固定连接是通过电焊技术等将盘车头I固定在盘车把手2上,使得盘车头I与盘车把手2通过固定连接成为一个不可拆分的整体。该手动盘车操作把手仅包括盘车头I和盘车把手2,使得手动盘车操作把手的结构简单且容易制作,又由于多角星形状的凹槽11或通孔的外周形成五个以上的角,比与电机尾部螺杆形状一致的凹槽或通孔更容易与电机尾部螺杆配合(即与螺杆接触配合的机率更大),使得电机尾部螺杆比较容易与盘车头I的凹槽11或通孔配合,节省了盘车头I与螺杆的配合连接的时间,从而避免了汽轮机的大轴弯曲变形。
[0022]由于如果盘车I的刚性不好,则盘车头I的凹槽11或通孔不能牢固卡住电机尾部螺杆,使得盘车头I与电机尾部螺杆产生相对的滑动,从而不能够实现手动盘车的目的。因此,特别地,盘车头I为刚性件。盘车头I最好是具有良好的抵抗形变的能力,例如由不锈钢等材料制成。
[0023]特别地,盘车头I为活头螺帽,通孔的外周形成8-18个角。活头螺帽的通孔的外周的角越多与电机尾部螺杆的配合连接时间越短,越能够较快的投入盘车,但由于活头螺帽的通孔的外周形成过多的角在卡住电机尾部螺杆的力不够,容易产生活头螺帽的通孔与电机尾部螺杆的相对滑动,不能够实现手动盘车,所以活头螺帽的通孔的外周以8-18个角为宜,在本优选实施方式中并且以非限制性的方式,如图2所示,活头螺帽的通孔的外周形成18个角。
[0024]特别地,盘车把手2为刚性的杆件。由于操作人员要在盘车把手2上施力,使得盘车把手2以电机尾部螺杆的轴向为中心旋转,因而盘车把手2最好选择具有良好的抵抗形变的能力的刚性的杆件。
[0025]特别地,盘车把手2的长度为盘车头I的直径的20-30倍。为了使得操作人在盘车时更省力且易于操作,盘车把手2的长度不宜过长或者过短,盘车把手2的长度为盘车头I的直径的20-30倍为宜。在本优选实施方式中并且以非限制性的方式,盘车头的直径为5cm,盘车把手2的长度为150cm,已达到省力且易于操作的目的。
[0026]特别地,盘车头I与盘车把手2形成为一个整体。通过将盘车头I与盘车把手2固定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节省了盘车头I与盘车把手2连接的时间,增强了盘车头I与盘车把手2的连接力,使得盘车头I与盘车把手2不易分离。
[0027]在手动盘车的过程中,手动盘车操作把手是将盘车头I的凹槽11或通孔与电机尾部螺杆配合连接,由操作人员在盘车把手2上施力,盘车把手2以电机尾部螺杆的轴向为中心旋转,从而带动与盘车把手2连接的盘车头I转动,盘车头I的转动带动与其配合连接的电机尾部螺杆转动,从而实现手动盘车。
[0028]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29]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30]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权利要求】
1.一种手动盘车操作把手,所述手动盘车操作把手包括盘车头(I)、盘车把手(2),其特征在于,所述盘车头(I)的一端中心部位设置有凹槽(11)或通孔,另一端与所述盘车把手(2)固定连接,所述凹槽(11)或通孔的外周形成为多角星形状,所述凹槽(11)或通孔的外周形成五个以上的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动盘车操作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盘车头(I)为刚性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动盘车操作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盘车头(I)为活头螺帽,所述通孔的外周形成8-18个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动盘车操作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盘车把手(2)为刚性的杆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手动盘车操作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盘车把手(2)的长度为所述盘车头(I)的直径的20-30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动盘车操作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盘车头(I)与所述盘车把手(2)形成为一个整体。
【文档编号】F01D25/34GK204060829SQ201420399599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8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8日
【发明者】丛兴春 申请人: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国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国华沧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