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及发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0525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及发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利用永磁体的排斥力生成旋转动力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以及通过该旋转动力进行发电的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永磁体具备当同极彼此靠近时相互排斥、当异极彼此靠近时相互吸引的性质。以往,已知存在这种永磁体利用相互排斥的力(排斥力)或相互吸引的力(吸引力)使部件产生直线运动,并将其转换为其它部件的旋转运动的构想。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磁力原动装置,如图24所示,该磁力原动装置具有以下结构:在气缸300中收纳有活塞磁体301、固定磁体302、连杆303、曲轴304、以及螺旋弹簧305。该磁力原动装置在连杆303的两侧分别连接活塞磁体301和曲轴304,并且固定磁体302、302与该活塞磁体301相排斥地收纳于上止点、下止点两侧,进而螺旋弹簧305、305收纳于固定磁体302、302的外侧。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磁力应用动力单元,如图25(a)所示,该磁力应用动力单元具有以下结构:在气缸400中收纳有活塞磁体401,在气缸400外部配置有曲轴402,在曲轴402的相反侧配置有旋转的圆板状磁体403。在该动力单元中,活塞磁体401经由连杆404与曲轴402连接,曲轴402经由齿轮和轴与圆板状磁体403连接。

进而,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动力传递机构,如图26所示,该动力传递机构具有以下结构:在气缸500、500中收纳有活塞磁体501、501,在气缸500、500外部配置有曲轴502,在该曲轴502的相反侧配置有旋转板504,在该旋转板504固定有磁体503、503。在该动力传递机构中,活塞磁体501、501经由连杆505、505与曲轴502连接,旋转板504与电动机506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8-16827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4315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登录实用新型公报第3180748号;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2-5455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如上所述,以往,已知存在利用磁体的排斥力或吸引力使活塞磁体在气缸中往复,并使该往复运动转换成曲轴的旋转运动的动力装置。

但是,为了从这种动力装置得到有效的旋转运动,曲轴的旋转运动必须为持续的运动。为此,必须使活塞磁体在气缸中反复往复。

然而,上述各专利文献所公开的动力装置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动力装置的情况下,活塞磁体301、连杆303、曲轴304均收纳于气缸300中,因此不可能使活塞磁体301与固定磁体302的排斥力从上止点侧、下止点侧的两侧同等地作用。因此,即便活塞磁体301受到上止点侧的固定磁体302产生的排斥力而移动至下止点侧,活塞磁体301也不会受到与之相同的排斥力而返回上止点侧。所以,由于活塞磁体301不往复,因此不可能获得连续的旋转动力。

此外,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动力装置的情况下,如图25(b)所示,通过将两个半圆板状磁体403a、403b组合而形成圆板状磁体403,但各半圆板状磁体403a、403b在圆板状磁体403的同侧的面配置了不同的极性。而且,通过使该圆板状磁体403旋转,使排斥力和吸引力交替作用,以使活塞磁体401反复远离及靠近。

然而,即使在例如排斥力从一个半圆板状磁体403a作用于活塞磁体401时,吸引力也会从另一个半圆板状磁体403b作用于活塞磁体401,因此排斥力和吸引力两者同时作用于活塞磁体401。而且,如果活塞磁体401因排斥力而远离圆板状磁体403,则活塞磁体401与圆板状磁体403的间隔扩大,因此为了使活塞磁体401返回原位,必须使吸引力大于排斥力。

但是,这样一来,在此情况下为了使活塞磁体401远离,需要克服该吸引力的排斥力。结果,无法通过圆板状磁体403的旋转使活塞磁体401往复,因此不可能获得连续的旋转动力。

此外,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动力传递机构中,通过使固定在旋转板504上的磁体503、503交替靠近活塞磁体501、501,并改变作用于活塞磁体501、501的磁体的极性,从而使排斥力和吸引力交替作用于活塞磁体501、501。

但是,在该动力传递机构中,为了使暂时远离的活塞磁体501、501返回原位,必须作用比排斥力强的吸引力。而且,当一个活塞磁体501被一个磁体503吸引时,极性不同的另一个磁体503将远离该活塞磁体501,所以磁体503、503所产生的排斥力和吸引力有可能相互对抗。因此,难以使活塞磁体501、501的往复运动继续进行。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一种通过向同极彼此相向的活塞磁体和固定磁体之间反复夹入和抽出铁板,使活塞磁体时而远离时而靠近的装置。

但是,如果在活塞磁体与固定磁体之间夹入铁板,则该铁板被活塞磁体、固定磁体双方吸引,因此难以将铁板抽出。而且,由于铁板是强磁性体,因此即使在活塞磁体与固定磁体之间夹入铁板,也无法阻断磁力。这样,就无法使活塞磁体往复。

而且,由于活塞磁体和固定磁体的彼此相向的面(相向面)被设定为平行,因此未解决以下课题。

通常,从永磁体发出的磁力线被描绘成如图27所示的环状。因此,如图28所示,如果固定磁体601和活塞磁体602的同极(在图28中为N极)的相向面601a、602a平行地相向,则大小相同的排斥力作用在图所示的X方向和Y方向上。而且,由于活塞磁体602与旋转的曲轴连接,因此当活塞磁体602从最靠近固定磁体601的位置离开时,其相向面602a沿相向面601a以极少平行地移动的方式移动。

而且,如果相向面601a、相向面602a以平行的状态靠近,则虽然排斥力作用于使固定磁体601和活塞磁体602二者沿中心轴方向远离的方向上,但是相向面602a难以作用在沿相向面601a平行地移动的方向上。因此,相对于活塞磁体602要远离固定磁体601的运动,排斥力难以有效地作用,因此难以继续进行往复运动。

如上所述,在上述以往的动力装置中,存在由于无法获得活塞磁体的往复运动,而无法获得连续的旋转动力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可靠地获得活塞磁体的往复运动的同时提高其持续性,由此获得连续的旋转动力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和通过该旋转动力进行发电的发电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一种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其具有:上止点侧的磁极的极性相同并且该上止点侧的上极面朝向相同方向地配置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和第二活塞磁体部件,与该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各自的下止点侧连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以及与该第一、第二连杆连接的曲轴。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还具有:第一引导部件和第二引导部件、第一固定磁体部件和第二固定磁体部件、以及退磁部件,上述第一引导部件和第二引导部件分别从外侧保持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并且遍及往复移动的整个行程分别对该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进行引导;上述第一固定磁体部件和第二固定磁体部件被固定在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各自的上极面隔开一定间隔的位置,并且配置成具备与上极面的磁极相同的极性的固定极面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各自的上极面相向;所述退磁部件具备配置在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上极面和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的固定极面之间,并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双方的上极面相对的退磁旋转板;退磁旋转板在与上极面相对的下表面及与固定极面相对的上表面双方具有:具备弱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磁极并且与上极面极性不同的磁力的退磁磁体部,以及与该退磁磁体部邻接形成的没有磁力的无磁力部,并且该无磁力部形成为仅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任一方相对。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还具有排斥力不均匀结构,上述排斥力不均匀结构使得在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各自的上极面和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各自的固定极面中,沿曲轴旋转的旋转方向的最后侧的最后部间隔宽于其它部分的间隔,并且该最后部中的上极面与固定极面相互排斥的排斥力小于其它部分中的排斥力。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进一步具有向曲轴提供动力以使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往复运动继续进行的辅助电动机。

在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中,排斥力作用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与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之间,能够通过退磁旋转板将该排斥力减弱。

此外,在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情况下,可为如下结构:退磁磁体部具有磁力最强的强退磁部、磁力最弱的弱退磁部、以及具备在该强退磁部与弱退磁部中间的磁力的中退磁部,并且具有通过沿退磁旋转板的旋转方向依次配置该强退磁部、中退磁部和弱退磁部,使磁力沿圆周方向逐渐增强地变化的磁力变化结构,退磁旋转板形成为强退磁部和无磁力部分别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任一方相对。

进而,在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情况下,可为如下结构:退磁部件具有使退磁旋转板围绕其中心旋转的旋转轴,在该旋转轴的前端部与曲轴形成有相互啮合的锥齿轮,锥齿轮形成为当退磁旋转板以旋转轴为轴旋转一周时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在第一、第二引导部件的内侧分别往复一次,退磁部件的锥齿轮啮合于曲轴的锥齿轮,使得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到达上止点的时刻,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到达下止点,之后紧接着,在退磁旋转板中,第一活塞磁体部件和第一固定磁体部件之间的部分从退磁磁体部切换成无磁力部,并且退磁磁体部配置于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和第二固定磁体部件之间。

并且,进而,在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情况下,优选在第一、第二引导部件中,连接内侧与外侧的间隙部遍及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进行往复移动的整个范围而形成。

此外,优选退磁旋转板具有退磁磁体部和无磁力部形成为圆形带状的圆形带状结构。

进而,可为如下结构: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具有:具备分别收纳在第一、第二引导部件内侧的大小的保持盒、以及无缝嵌合于该保持盒内侧的永磁体,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具有:分别具备与保持盒同等的大小的固定用保持盒、以及无缝嵌合于该固定用保持盒的内侧的永磁体,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能够使用对固定用保持盒的安装状态进行调整的调整部件来固定。

此外,在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情况下,优选具有第一发动机部及第二发动机部,该第一发动机部及第二发动机部分别具有第一、第二引导部件、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第一、第二连杆、退磁部件、以及曲轴,该第一发动机部的曲轴与该第二发动机部的曲轴由在该第一、第二发动机部共用的一根共通曲轴构成。

而且,本发明提供一种发电装置,上述发电装置具备旋转动力生成装置、以及利用由该旋转动力生成装置所生成的旋转动力进行发电的发电机,其中,旋转动力生成装置具有:上止点侧的磁极的极性相同并且该上止点侧的上极面朝向相同方向地配置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和第二活塞磁体部件,与该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各自的下止点侧连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以及与该第一、第二连杆连接的曲轴。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还具有:第一引导部件和第二引导部件、第一固定磁体部件和第二固定磁体部件、以及退磁部件,上述第一引导部件和第二引导部件分别从外侧保持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并且遍及往复移动的整个行程分别对该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进行引导;上述第一固定磁体部件和第二固定磁体部件被固定在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各自的上极面隔开一定间隔的位置,并且配置成具备与上极面的磁极相同的极性的固定极面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各自的上极面相向;所述退磁部件具备配置在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上极面和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的固定极面之间,并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双方的上极面相对的退磁旋转板;退磁旋转板在与上极面相对的下表面及与固定极面相对的上表面双方具有:具备弱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磁极并且与上极面极性不同的磁力的退磁磁体部,以及与该退磁磁体部邻接形成的没有磁力的无磁力部,并且该无磁力部形成为仅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任一方相对。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还具有排斥力不均匀结构,上述排斥力不均匀结构使得在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各自的上极面和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各自的固定极面中,沿曲轴旋转的旋转方向的最后侧的最后部间隔宽于其它部分的间隔,并且该最后部中的上极面与固定极面相互排斥的排斥力小于其它部分中的排斥力。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进一步具有向曲轴提供动力以使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的往复运动继续进行的辅助电动机。

如上所详述,根据本发明,可以得到在可靠地获得活塞磁体的往复运动的同时提高其持续性,由此获得连续的旋转动力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以及利用该旋转动力进行发电的发电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1的2-2线切开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将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盖部取下而示出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退磁部件及曲轴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5(a)表示退磁部件的俯视图,(b)是表示退磁部件的退磁磁体部、无磁力部的变化模式的图。

图6是沿图5的6-6线切开的退磁部件的一部分省略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将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盖部及退磁部件取下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引导部件、第一活塞磁体部件及第一固定磁体部件的一部分省略的立体图。

图9是从与曲轴交叉的方向观察的发动机部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侧的侧视图。

图10(a)是模式性地表示刚到达下止点之后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第一固定磁体部件及退磁旋转板的图,(b)是模式性地表示此时的退磁旋转板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11(a)是模式性地表示继图10(a)之后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第一固定磁体部件及退磁旋转板的图,(b)是模式性地表示继图10(b)之后的退磁旋转板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12(a)是模式性地表示继图11(a)之后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第一固定磁体部件及退磁旋转板的图,(b)是模式性地表示继图11(b)之后的退磁旋转板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13(a)是模式性地表示继图12(a)之后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第一固定磁体部件及退磁旋转板的图,(b)是模式性地表示继图12(b)之后的退磁旋转板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14(a)是模式性地表示继图13(a)之后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第一固定磁体部件及退磁旋转板的图,(b)是模式性地表示继图13(b)之后的退磁旋转板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15(a)是图13(a)的虚线所包围的部分25a的放大图,(b)是图13(a)的虚线所包围的部分25b的放大图。

图16(a)是模式性地表示分别刚到达上止点、下止点之后的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及曲轴的图,(b)是模式性地表示此时的退磁旋转板的图。

图17(a)是模式性地表示继图16(a)之后的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及曲轴的图,(b)是模式性地表示继图16(b)之后的退磁旋转板的图。

图18(a)是模式性地表示继图17(a)之后的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及曲轴的图,(b)是模式性地表示继图17(b)之后的退磁旋转板的图。

图19(a)是模式性地表示继图18(a)之后的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及曲轴的图,(b)是模式性地表示继图18(b)之后的退磁旋转板的图。

图20(a)是模式性地表示继图19(a)之后的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及曲轴的图,(b)是模式性地表示继图19(b)之后的退磁旋转板的图。

图21(a)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引导部件的一部分省略的立体图,(b)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退磁部件的俯视图,(c)是另一变形例所涉及的退磁部件的俯视图,(d)是又一变形例所涉及的退磁部件的俯视图。

图22是另一变形例所涉及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与图3相同的俯视图。

图23是又一变形例所涉及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与图3相同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以往的磁力原动装置的图。

图25(a)是表示以往的磁力应用动力单元的图,(b)是表示其圆板状磁体的图。

图26是表示以往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图。

图27是模式性地表示永磁体及从其发出的磁力线的图。

图28是模式性地表示在固定磁体与活塞磁体平行地相向的情况下的磁力线的图。

图29是本发明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从沿曲轴的方向观察的一部分省略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应予说明,对同一要素使用同一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结构)

首先,参照图1至图9,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此,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的立体图,图2是沿图1的2-2线切开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的剖视图,图3为将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的盖部6取下而示出的俯视图。此外,图4是表示退磁部件30及曲轴11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5(a)表示退磁部件30的俯视图,(b)是表示退磁部件30的退磁磁体部38、无磁力部39的变化模式的图。图6是沿图5的6-6线切开的退磁部件30的一部分省略的剖面图。图7为将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的盖部6及退磁部件30取下而示出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第一引导部件50、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及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的一部分省略的立体图。图9是从与曲轴11交叉的方向观察的发动机部10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侧的侧视图。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将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和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0、71配置成具备极性相同的磁极的上极面60a、61a与固定极面70a、71a相对,并且在上极面60a、61a与固定极面70a、71a之间,配置具备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磁极的极性不同的磁力的退磁旋转板32。

而且,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一边使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与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的排斥力(以下也称为“第一排斥力”)以及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与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1的排斥力(以下也称为“第二排斥力”)以变为不同大小的方式通过退磁旋转板32减弱,一边使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交替地靠近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0、71。

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靠近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0、71称为“前进”,将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离开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0、71称为“后退”。

于是,能够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因第一排斥力后退时,一边减弱第二排斥力一边使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前进,然后,在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因第二排斥力后退时,一边减弱第一排斥力一边使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前进。

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使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交替地反复进行如上所述那样的后退和前进,因此能够实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往复运动,进而通过使用后述的起动电动机14a的动力,能够提高其持续性。

而且,对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的结构详述如下。

如图1~图2所示,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具有壳体7,该壳体7具备底部1、左侧壁部2、右侧壁部3、正面壁部4、背面壁部5和盖部6。在壳体7内的大致中央设置有发动机部10。发动机部10的曲轴11贯穿左侧壁部2、右侧壁部3和中间壁部8a,在该曲轴11的左侧壁部2的外侧部分固定有飞轮12。进而,在左侧壁部2的外侧固定有控制盘13。控制盘13具有监视器13a、电池13b和未图示的放热口,监视器13a显示设置在壳体7内的未图示的电压计等各种测量仪器的工作状況。

此外,旋转传感器11S设置在左侧壁部2的曲轴11的附近。旋转传感器11S与后述的时间继电器(timer relay)13c连接。旋转传感器11S检测曲轴11的转速,并将检测出的转速输入时间继电器13c。

而且,作为上述测量仪器,控制盘13至少具有时间继电器13c。时间继电器13c连接有电池13b、旋转传感器11S、以及后述的起动电动机14a。时间继电器13c内部的继电器定期地(例如数秒单位)运转。此外,当从旋转传感器11S输入的曲轴11的转速小于设定的转速(设定转速)时内部的继电器也运转。如果时间继电器13c运转,则从电池13b向后述起动电动机14a供电。

此外,在壳体7内的底部1上固定有起动电动机14a、直流发电机(dynamo)14b和电动发电机15a、15b。起动电动机14a、直流发电机(dynamo)14b通过带16a与曲轴11连接,电动发电机15a、15b通过带16b与曲轴11连接。起动电动机14a与电池13b连接。虽未图示,但直流发电机(dynamo)14b也与电池13b连接。虽未图示,但电动发电机15a、15b上连接有输出线(output cord)。

起动电动机14a经由带16a向曲轴11供给旋转动力。起动电动机14a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辅助电动机。如图3所示,优选除了起动电动机14a之外还设置有助力电动机(assist motor)14S。虽未图示,但助力电动机14S与电池13b连接。另外,助力电动机14S与起动电动机14a同样地,经由带16a向曲轴11供给旋转动力。

发动机部10具有曲轴11、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0、71、第一、第二连杆80、81、以及退磁部件30。

曲轴11具有第一、第二曲柄部11a、11c、使二者相连的连结部11b、以及固定于连结部11b的锥齿轮(伞齿轮)11d。第一、第二曲柄部11a、11c与第一、第二连杆80、81连接。此外,第一、第二曲柄部11a、11c的曲轴转角被设定为180度。

如图3、图8等所示,第一引导部件50具有四个保持部件50a。保持部件50a是截面为L字形的部件,具有能够对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遍及往复移动的整个行程进行引导的长度。各保持部件50a配置成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的各个角部外侧包围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并固定于底部1。通过使各保持部件50a互相分离,从而在第一引导部件50形成有间隙部53。间隙部53是使被四个保持部件50a包围的长方体状空间的内侧与外侧相连的部分。间隙部53遍及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往复移动的整个范围而形成。

第二引导部件51具有四个与保持部件50a同样的保持部件51a。各保持部件51a配置成在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的各个角部外侧包围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并固定在底部1。在第二引导部件51内也形成有与间隙部53同样的间隙部。

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形成为可分别收纳于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内侧的大小,并形成为在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的内侧往复移动。此外,使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各自的上极面60a、61a朝向相同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盖部6的方向)并收纳于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的内侧。

如图8、图9所详示,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在图8、图9中未图示的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也同样地)具有保持盒63和永磁体64。保持盒63是将铝板弯折成截面大致为C字形而成的部件,其具有可收纳于第一引导部件50内侧(由四个保持部件50a所围成的空间)的大小。永磁体64是具备无缝嵌合于保持盒63的大小的大致长方体状的磁体,其为磁力极大的例如钕磁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永磁体64,使上止点侧的表面(上极面60a)的极性为N极而收纳于保持盒63。关于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的永磁体64,也使上止点侧的表面(上极面61a)的极性为N极而收纳于保持盒63。

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双方均在保持盒63的曲轴11侧形成有连接部65。第一、第二连杆80、81旋转自如地连接在各连接部65。

如图8、图9所详示,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虽未在图8、图9中图示,但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1也同样)具有固定用保持盒73和永磁体74。固定用保持盒73是具备与保持盒63同样大小和形状的部件。永磁体74是具备无缝嵌合于固定用保持盒73的大小的大致长方体状的磁体,其为与永磁体64同样的例如钕磁体。该永磁体74使具备与上极面60a的极性相同的极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N极)的表面(固定极面70a)与上极面60a相向地收纳于固定用保持盒73。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1的永磁体74也以固定极面71a为N极的方式收纳于固定用保持盒73。

该永磁体74与上述永磁体64均为磁力较强的磁体,并且极性相同的上极面60a、61a与固定极面70a、71a相互相向,因此第一排斥力、第二排斥力均变得较强。

而且,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虽未在图9中图示但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1也同样)利用四个调整部件75固定在盖部6。即,调整部件75的螺钉部75a从外侧插穿盖部6,并被拧入固定用保持盒73。通过改变该螺钉部75a的拧入程度,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相对于盖部6的倾斜度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固定极面70a的倾斜度。

此外,在该固定极面70a和上极面60a中,使沿曲轴11的旋转方向fa的最后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也称为“最后部”,在图9中为用符号79表示的部分)的间隔D2(最后部79的间隔也称为最后部间隔)比其它部分的间隔D1宽(对于固定极面71a和上极面61a也同样)。

由此,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具有使最后部79中的上极面60a与固定极面70a的排斥力小于其它部分的排斥力的排斥力不均匀结构。应予说明,固定极面70a与上极面60a所成的角度被设定成规定的倾斜角α。

在如上所述的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下止点侧(连接部65)连接有第一、第二连杆80、81。第一、第二连杆80、81均与曲轴11连接。曲轴11的第一、第二曲柄部11a、11c分别与第一、第二连杆80、81连接。

接着,对退磁部件30进行说明。退磁部件30采用铝等的非磁性材料而形成。如图4、图5(a)、图6所示,退磁部件30具有旋转轴31、退磁旋转板32、以及锥齿轮33。在旋转轴31的上端部固定有退磁旋转板32,在下端部固定有锥齿轮33。旋转轴31经由轴承被插入在固定于中间壁部8a的支承部8b。另外,图5的6-6线设想为通过退磁旋转板32的中心的中心线。

退磁旋转板32具有收纳在上极面60a、61a和固定极面70a、71a之间的厚度,并且具备能够同时覆盖上极面60a、61a的大小的直径,由此退磁旋转板32为与上极面60a、61a的整体相对的大小的圆板。退磁旋转板32在与上极面60a、61a相对的下表面32a及与固定极面70a、71a相对的上表面32b的双方均具有退磁磁体部38、无磁力部39。

退磁磁体部38与无磁力部39形成为以旋转轴31为中心的圆形带状(也称为圆环状)。退磁磁体部38被分配在该圆形带状部分中的比相当于半圆的部分略大的区域,而无磁力部39被分配在剩余的比相当于半圆的部分略小的区域。这样,以无磁力部39只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任一方相对,而不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双方同时相对的方式形成有退磁旋转板32。

此外,退磁磁体部38及无磁力部39被配置在退磁旋转板32中的与上极面60a、61a对应的位置,而且使半径方向的宽度w38形成为与上极面60a、61a的横向宽度大致相同或为比横向宽度略大的大小。

进而,退磁磁体部38具备弱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上极面60a、61a侧的磁极、并与上极面60a、61a的极性不同的磁力。在本实施方式中,退磁磁体部38的极性被设定成S极。退磁磁体部38的磁力弱于永磁体64、74。

而且,退磁磁体部38具有磁力最强的强退磁部35、磁力最弱的弱退磁部36、以及具备在强退磁部35和弱退磁部36中间的磁力的中退磁部37。在退磁磁体部38中,沿圆周方向依次按以下顺序顺时针配置有强退磁部35、中退磁部37、弱退磁部36。

因此,当退磁旋转板32顺时针旋转时,在上极面60a、61a上,如图5(b)所示,弱退磁部36、中退磁部37、强退磁部35依次出现,因此退磁磁体部38的磁力以沿圆周方向逐渐变强的方式变化。退磁磁体部38由此具有磁力变化的磁力变化结构。此外,在退磁磁体部38之后出现无磁力部39,然后,出现弱退磁部36。

此外,无磁力部39是沿退磁旋转板32的圆周方向的圆形带状部分的一部分,是相当于强退磁部35与弱退磁部36之间的部分。无磁力部39是不具有磁力的部分。

在锥齿轮33啮合有锥齿轮11d。因此,旋转轴31应曲轴11的旋转而旋转,退磁旋转板32也发生旋转。详细内容后述,锥齿轮33与锥齿轮11d形成为在退磁旋转板32以旋转轴31为轴旋转一周时,曲轴11旋转一周,由此,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在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的内侧往复一次。

并且,锥齿轮33与锥齿轮11d啮合,使得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具有以下的结构。因此,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在使锥齿轮33与锥齿轮11d啮合时,对各自的位置进行调整。该结构是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在到达上止点时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到达下止点,紧接着,在第一空隙中,退磁旋转板32的退磁磁体部38切换成无磁力部39,并且在第二间隙配置有弱退磁部36的结构(以下也将该结构称为“基本结构”)。

应予说明,第一间隙是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与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之间的部分,第二间隙是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与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1之间的部分。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动作内容)

接着,参照图10至图20,对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的动作内容进行说明。

在此,图10(a)是模式性地表示刚到达下止点之后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及退磁旋转板32的图,图10(b)是模式性地表示此时的退磁旋转板32的主要部分的图。图11(a)~图13(a)分别是模式性地表示继图10(a)~图12(a)之后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及退磁旋转板32的图,图11(b)~图13(b)分别是模式性地表示继图10(b)~图12(b)之后的退磁旋转板32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14(a)是模式性地表示继图13(a)之后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及退磁旋转板32的图,图14(b)是模式性地表示此时的退磁旋转板32的主要部分的图。图15(a)是图13(a)中的用虚线围绕的部分25a的放大图,图15(b)是图13(a)中的用虚线围绕的部分25b的放大图。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由于具有上述那样的结构,所以进行如下动作。为了使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运转,首先,接通未图示的电源而使起动电动机14a运转。当起动电动机14a利用电池13b所蓄存的电力运转时,其动力经由带16a传递到曲轴11,曲轴11向图2中所示的箭头e11的方向旋转。随之,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借由第一、第二连杆80、81而在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的内侧移动。由此,初始动作完成。

应予说明,在起动电动机14a具备未图示的超越离合器,因此曲轴11的动力不会传递到起动电动机14a。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在上述初始动作使用起动电动机14a的动力,但是在初始动作完成后,也定期地(例如,数秒单位)使用起动电动机14a的动力。此外,在曲轴11的转速比设定转速小时也使用起动电动机14a的动力。在这些情况下,通过时间继电器13c运转,起动电动机14a接受来自电池13b的电力的供给而运转,其动力被传递到曲轴11。初始动作完成后的动作如下所述。

如图10(a)所示,在此,考虑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刚到达下止点之后的情况。此时,曲轴11由于惯性而要继续此前的旋转,因此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将靠近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

此时,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到达下止点时,在第一间隙出现退磁旋转板32的退磁磁体部38。此外,如图10(b)所示,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刚到达下止点之后,在第一空隙配置有弱退磁部36。弱退磁部36的极性与上极面60a、固定极面70a的磁极不同,因此弱退磁部36发挥减弱从上极面60a、固定极面70a输出的磁力的退磁作用。通过该退磁作用,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与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之间持续作用的第一排斥力减弱吸引力f10的量。于是,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变得易于前进。

接着,如图11(a)所示,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前进的同时,如图11(b)所示,退磁旋转板32的弱退磁部36切换成中退磁部37,并在第一间隙出现中退磁部37。随着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的前进,第一排斥力变强,但是通过将弱退磁部36切换成中退磁部37,第一排斥力被减弱比吸引力f10大的吸引力f11的量。因此,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继续前进。

接着,如图12(a)所示,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前进的同时,如图12(b)所示,退磁旋转板32的中退磁部37切换成强退磁部35,并在第一间隙出现强退磁部35。因此,由于第一排斥力被减弱比吸引力f11大的吸引力f12的量,所以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持续前进。

进而接着,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前进。此时,在第一间隙配置有强退磁部35,因此第一排斥力被减弱吸引力f12的量。当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持续前进时,之后,如图13(a)所示,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到达上止点。此时,如图13(b)所示,在第一间隙配置有强退磁部35。

然后,如图14(a)所示,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到达上止点之后,紧接着如图14(b)所示,在第一间隙中,退磁旋转板32的强退磁部35切换成无磁力部39,无磁力部39代替强退磁部35被配置在第一间隙。

于是,在此之前通过强退磁部35的退磁作用减弱了第一排斥力,而由于强退磁部35切换成无磁力部39,对第一排斥力的减弱作用突然消失。因此,如图14(a)所示,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和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强大的第一排斥力f14突然恢复。通过该第一排斥力f14,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在到达上止点之后立刻被强力压下,并向f60所示的方向急剧后退。

应予说明,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到达上止点的时刻,第一连杆80在垂直方向上延伸,因此即使有第一排斥力的作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也难以后退。为了使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易于后退,最好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刚到达上止点之后使强退磁部35切换成无磁力部39。

以上的说明涉及从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刚到达下止点之后到刚到达上止点之后的动作(也称为半工序的动作)。关于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的半工序的动作与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的后退动作同时进行。

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及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和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及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1交替进行半工序的动作。接着,参照图16至图20对这一点进行说明。

在此,图16(a)是模式性地表示刚到达下止点之后的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及曲轴11的图,图16(b)是模式性地表示此时的退磁旋转板32的图。图17(a)~图20(a)分别是模式性地表示继图16(a)~图19(a)之后的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及曲轴11的图,图17(b)~图20(b)分别是模式性地表示继图16(b)~图19(b)之后的退磁旋转板32的图。

如图16(a)所示,考虑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分别刚到达上止点、下止点之后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锥齿轮33与锥齿轮11d啮合,使得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因此,在第一间隙中,退磁旋转板32的退磁磁体部38(强退磁部35)切换成无磁力部39,第二间隙配置有弱退磁部36。因此,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向f60所示方向急剧后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由于第二排斥力的减弱而前进。

接着,如图17(a)所示,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急剧后退的同时,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由于第二排斥力的减弱而前进。当这样继续进行时,如图18(a)所示,曲轴11的第一、第二的曲轴部11a、11c变为平行。

此时,如图18(a)所示,在第一间隙配置无磁力部39的同时,强退磁部35被配置在第二间隙。因此,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后退、同时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前进的状态下曲轴11继续旋转。并且,由于退磁旋转板32维持相同状态,所以如图19(a)所示,此后也持续该状态。

于是,接着如图20(a)所示,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到达下止点,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到达上止点。因此,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在替换了各自一直进行的半工序的动作的基础上继续动作。

如此,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交替地反复持续进行半工序动作。因此,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能够实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往复运动,通过使用起动电动机14a的动力,能够使该往复运动继续进行,并且能够提高该持续性。由于曲轴11、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等各部件运转时的摩擦力等的影响,曲轴11的转速下降。于是,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往复运动无法继续进行。因此,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如上述那样使用起动电动机14a的动力。

此外,在设有助力电动机14S时,通过使用其动力,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往复运动的持续性。在该情况下,助力电动机14S接受来自电池13b的电力供给,因此消耗电池13b所蓄存的电力。由此,可防止电池13b的过度充电。

当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继续进行往复运动时,曲轴11的旋转运动经由第一、第二连杆80、81继续进行。于是,曲轴11的旋转动力通过带16b传递到电动发电机15a、15b,从而使电动发电机15a、15b的线圈旋转。通过电动发电机15a、15b的线圈的旋转,获得电力。该电力能够使用未图示的输出线而传出到外部。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的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和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0、71在上极面60a、61a、固定极面70a、71a上的磁极的极性相同。因此,在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和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0、71,分别持续作用有要使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后退的第一、第二排斥力。

然而,在第一间隙、第二间隙均配置有退磁旋转板32。在退磁旋转板32形成有退磁磁体部38,该退磁磁体部38的磁力的极性与上极面60a、61a、固定极面70a、71a中的磁极的极性不同。

因此,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0、71输出的磁力线的一部分被退磁磁体部38吸收。于是,有助于上极面60a、61a和固定极面70a、71a的排斥的磁力线减少,因此产生第一、第二排斥力的磁力减少。由于退磁磁体部38发挥这样的减少磁力的退磁作用,所以通过使退磁磁体部38出现于第一、第二间隙来减弱第一、第二排斥力。

并且,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以使退磁磁体部38与无磁力部39邻接,并且无磁力部39仅配置在第一、第二间隙的任一方的方式形成退磁旋转板32。当使退磁旋转板32旋转时,无磁力部39仅被配置在第一、第二间隙的任一方,而不会在第一、第二间隙双方同时配置。

因此,不会发生第一、第二排斥力在未被减弱的状态下直接同时作用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情况。假如,使第一、第二排斥力在未被减弱的状态下直接同时作用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则由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双方都将后退,因此有无法实现往复运动的风险。但是,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不存在这样的风险。

在第一、第二排斥力的至少一方,由于退磁磁体部38起到退磁作用,所以在使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后退时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变得易于前进,相反在使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后退时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变得易于前进。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上虽然分别持续作用有第一、第二排斥力,但是第一、第二排斥力不会同时以相同大小直接作用。因此,能够使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交替后退。此外,由于有曲轴11的惯性,所以在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一方后退之后,将顺畅地过渡到另一方的后退。因此,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继续后退。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例如,如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动力传递机构那样,使2个不同极性的磁体交替靠近2个活塞磁体,从而使排斥力和吸引力交替作用。

但是,如果通过排斥力使活塞磁体暂时远离,则即使使用极强的磁体也基本不可能通过吸引力使其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即,通过使排斥力和吸引力交替地作用于活塞磁体无法得到活塞磁体的往复运动。

关于这一点,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在以仅对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作用排斥力为基础的同时,考虑到如果以相同方式对它们作用排斥力则得不到往复运动的情况,因此形成如上所述的结构。

即,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形成如下结构:在使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一方后退的同时,通过排斥力的减弱来辅助另一方的前进,从而实现往复运动,进而,交替地进行该排斥力的减弱,在此基础上,通过使用起动电动机14a的动力来使该往复运动持续进行。应予说明,根据退磁磁体部38的形状,有可能对第一、第二排斥力双方带来减弱作用。在该情况下,事先使配置在第一、第二间隙的各个间隙中的退磁磁体部38的磁力不同即可(例如,将一方设为强退磁部,将另一方设为弱退磁部等)。

在交替地进行该排斥力的减弱方面较为有效的是退磁旋转板32。退磁旋转板32具备同时覆盖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双方的上极面60a、61a的大小,并具有退磁磁体部38和无磁力部39。

因此,通过使其旋转,能够交替地进行对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排斥力的减弱。因此,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可得到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往复运动,通过使用起动电动机14a的动力,能够使该往复运动继续进行,并且能够提高其持续性。由此,能够得到使曲轴11连续地旋转的连续的旋转动力。

此外,由于与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磁极的磁力相比,退磁磁体部38的磁力较弱,所以即使磁力线被退磁磁体部38吸收,也能够保存第一、第二排斥力。

进而,由于退磁磁体部38和无磁力部39形成为圆形带状,所以即使使退磁旋转板32旋转,也能够相对于第一、第二间隙以相同的大小配置退磁磁体部38和无磁力部39。

另一方面,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具有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及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和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及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1的排斥力不均匀结构。

在曲轴11旋转时,例如,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刚到达上止点之后,第一曲柄部11a如图14(a)所示,向沿曲轴11的旋转方向fa的前侧倾斜。第一排斥力持续作用于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因此,即使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到达上止点、第一曲柄部11a垂直地竖立的时刻,第一排斥力也会使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后退。但是,即使在第一曲柄部11a垂直地竖立时使排斥力作用,也无法得到力矩,所以曲轴11难以旋转,因此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难以后退。

然而,如果形成排斥力不均匀结构,则其它部分的排斥力将变得大于最后部79,因此即使在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到达上止点的时刻,沿曲轴11的旋转方向的前侧部分也易于后退。因此,只要曲轴11由于惯性继续旋转并且第一曲柄部11a向前侧倾斜,则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变得易于后退,再加上此时排斥力的减弱作用消失,因而更容易使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后退。因此,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往复运动的持续性。

进而,由于退磁磁体部38具有磁力变化结构,所以当退磁旋转板32顺时针旋转时,排斥力减弱作用逐步提高。于是,能够逐步减弱随着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前进而提高的第一、第二排斥力。因此,能够使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一方的后退和另一方的前进可靠地进行,并使往复运动更可靠地进行。

并且,以当退磁旋转板32旋转一周时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在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的内侧分别往返一次的方式形成有锥齿轮33、11d。因此,退磁旋转板32的旋转一周与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的半工序和接着进行的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的半工序相关联。通过使退磁旋转板32旋转一周,能够使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交替地后退。

另一方面,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在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形成有间隙部53。随着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往复运动,它们与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的摩擦会产生摩擦热,但是能够将该摩擦热从间隙部53释放到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的外部。

通常,已知随着温度上升,强磁性体的自发磁化(spontaneous magnetization)呈指数函数下降,并且强磁性体的磁性如果超过居里温度则会消失。因此,如果产生摩擦热,并且该摩擦热被储存在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则永磁体64、74的磁力有可能下降。于是,第一、第二排斥力有可能会减弱,从而导致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变得无法反复进行往复运动。

特别是在像现有技术那样,将活塞磁体密封状地收纳在气缸中的情况下,随着活塞磁体与气缸的摩擦而产生的摩擦热容易在气缸中积存,相应地活塞磁体的温度容易上升。

但是,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由于在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形成有间隙部53,所以摩擦热等热量难以积存。因此,能够防止永磁体64、74的磁力的降低,能够使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往复运动继续进行。

并且,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通过调整部件75,能够对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0、71的固定极面70a、71a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因此,即使由于运转时的振动导致固定极面70a、71a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也能够对该倾斜角度进行调整。

另外,由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能够通过将上述曲轴11的连续的旋转动力传递到内部的电动发电机15a、15而产生电力,因此能够作为发电装置来使用。当然,也可以将旋转动力用于其它用途。

(变形例1)

图21(a)是表示变形例1所涉及的引导部件54的一部分省略后的立体图。引导部件54具有2个截面呈大致C字状的保持部件55。各保持部件55以形成有间隙部55a的方式分离配置。该引导部件54也像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那样,能够对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进行引导,并能够将摩擦热向引导部件54的外部释放。

此外,图21(b)是变形例1所涉及的退磁部件40的俯视图。退磁部件40与退磁部件30相比,区别在于,具有退磁旋转板42以代替退磁旋转板32。退磁旋转板42与退磁旋转板32相比,区别在于,具有退磁磁体部48以代替退磁磁体部38。退磁磁体部48与退磁磁体部38相比,区别在于,具有强退磁部45和弱退磁部46,而不具有中退磁部。强退磁部45具有与强退磁部35相同的磁力,但是比强退磁部35大。弱退磁部46与弱退磁部36相同。像这样的退磁磁体部48也与退磁磁体部38相同地具有磁力以沿圆周方向逐渐增强的方式变化的磁力变化结构。

另外,在退磁旋转板32中,将以旋转轴31为中心的圆形带状部分中的不存在磁力的部分作为无磁力部39。在该情况下,由非磁性材料构成的部分为无磁力部39,但是也可以将退磁旋转板32的圆形带状部分切割而形成圆形带状的孔部,并将该孔部作为无磁力部39。

进而,也能够将退磁旋转板32设为图21(c)所示的退磁旋转板72。还能够将退磁旋转板32设为图21(d)所示的退磁旋转板82。退磁旋转板72为将含有无磁力部39的扇状部分切除后的大致半圆状的板材。

退磁旋转板82具有从固定有旋转轴31的中央部分呈放射状地延伸的多个骨部82a,在该多个骨部82a形成有退磁磁体部38和无磁力部39。此外,在相邻的骨部82a之间形成有空隙部82b。

应予说明,退磁旋转板82含有仅具有多个骨部82a而未形成为板状的部分,而形成退磁磁体部38的部分形成为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退磁旋转板不仅可以为像退磁旋转板32那样,其整体形成为板状的部件,也可以为像退磁旋转板82那样,只有一部分形成为板状的部件。

退磁旋转板72、82具有形成有退磁磁体部38的部分与上极面60a、61a中的至少一方相对的形状。而且,由于退磁旋转板72、82比退磁旋转板32质量轻,所以与退磁旋转板32相比能够以更少的能量使退磁旋转板72、82旋转。

(变形例2)

接着,参照图22,对变形例2涉及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200进行说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200与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相比,区别在于,具有发动机部110、电动发电机15c、15d、以及带16c。

发动机部110与上述发动机部10相同地具有:曲轴11、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0、71、第一、第二连杆80、81、以及退磁部件30。此外,电动发电机15c、15d分别具有与上述电动发电机15a、15b共通的结构。带16c具有与带16b共通的结构。

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200中,发动机部10、发动机部110均分别具有曲轴11,但是该发动机部10的曲轴11与发动机部110的曲轴11为形成在双方中共用的一根共通曲轴11A。此外,在双方的发动机部10、110中,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相位是共通的。

在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通过发动机部10的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往复运动得到曲轴11的旋转动力。

相对于此,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200中,重叠地进行发动机部10中的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往复运动和发动机部110中的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的往复运动,通过该重叠的往复运动,曲轴11(共通曲轴11A)旋转。因此,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相比,能够使曲轴11(共通曲轴11A)的旋转动力增强。

(变形例3)

接着,参照图23,对变形例3所涉及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201进行说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201与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相比,区别在于,具有发动机部120、电动发电机15c、15d、以及带16c。

发动机部120与上述发动机部10相比,区别在于,不具有:第二引导部件51、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1、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1、以及第二连杆81。此外,电动发电机15c、15d分别具有与上述电动发电机15a、15b共通的结构。带16c具有与带16b共通的结构。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201也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200相同,2个发动机部10、120中的曲轴11形成双方共用的一根共通曲轴11A。此外,在双方的发动机部10、110中,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的相位是共通的。

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201中,重叠地进行发动机部10中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的往复运动和发动机部120中的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0的往复运动,通过该重叠的往复运动,曲轴11(共通曲轴11A)旋转,因此,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相比,能够使曲轴11(共通曲轴11A)的旋转动力增强。

(变形例4)

接着,参照图29对变形例4所涉及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202进行说明。图29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旋转动力生成装置202的从沿曲轴11的方向观察的侧视图。在上述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中,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沿曲轴11串联地配置,但是在旋转动力生成装置202中,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被配置成沿曲轴11形成规定的引导角β的V字状。

而且,旋转动力生成装置202具有从侧面向中央上升地倾斜的倾斜盖部76,该倾斜盖部76固定有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同样的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0、71。此外,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和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被配置成朝向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0、71。

旋转动力生成装置202具有这样的第一、第二引导部件50、51、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以及第一、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0、71,并且具有退磁部件30。因此,虽然方向不同,但第一、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61进行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同样的半工序动作,旋转动力生成装置202发挥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同样的作用效果。

以上说明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的说明,并不限制该发明的装置和方法,可以容易地实施各种变形例。此外,将各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功能、特征或方法步骤适当组合而构成的装置或方法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例如,不仅存在包含活塞磁体部件、固定磁体部件、引导部件和连杆的动作单元像旋转动力生成装置100那样有两个的情况、像旋转动力生成装置200、201那样有四个的情况、有三个的情况,具有五个的情况或六个的情况、以及在此以上的情况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通过应用本发明,能够在可靠地获得活塞磁体的往复运动的同时提高其持续性,从而得到连续的旋转动力。本发明可用于旋转动力生成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发电装置领域。

符号说明

10、110、120-发动机部;11、111-曲轴;11A-共通曲轴;11d、33-锥齿轮;15a、15b-电动发电机;30-退磁部件;31-旋转轴;32、72、82-退磁旋转板;32a-下表面;32b-上表面;35、45-强退磁部;37-中退磁部;36、46-弱退磁部;38、48-退磁磁体部;39-无磁力部;50-第一引导部件;51-第二引导部件;53-间隙部;60-第一活塞磁体部件;61-第二活塞磁体部件;60a、61a-上极面;63-保持盒;64、74-永磁体;70-第一固定磁体部件;70a、71a-固定极面;71-第二固定磁体部件;73-固定用保持盒;75-调整部件;79-最后部;80-第一连杆;81-第二连杆;100、200、201、202-旋转动力生成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