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气后处理装置及其流体回吸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7645阅读:526来源:国知局
尾气后处理装置及其流体回吸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有关一种发动机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尤其是有关一种流体回吸组件及具有该流体回吸组件的尾气后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减少车辆尾气对于空气的污染,需要对车辆尾气进行后处理。图1所示现有的尾气后处理系统900’一般是通过一个主供应泵910’将尾气后处理用还原剂通过还原剂管920’供应至喷射装置30’,从而喷射装置30’将还原剂喷射至尾气管中。在尾气管中还原剂可以与尾气进行还原反应,从而降低尾气中的有害气体含量。常用的还原剂为尿素水溶液,然而,在一些极端低温下,尿素水溶液会结冰,由于结冰后的尿素水溶液体积变大。如果残留于喷射装置30’中的尿素水溶液结冰,有可能会将喷射装置胀坏。

为了避免残留于喷射装置中的尿素水溶液胀坏的可能,需要将喷射装置中的还原剂回吸至还原剂管920’或还原剂箱。传统的方式是设置回收泵,或者将供应泵910’反转,从而将喷射装置30’中的还原剂排空。然而,以上各方式的结构较复杂或需要额外的动力进行排空。

需要提供一些替代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及其流体回吸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尾气后处理装置及其流体回吸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流体回吸组件,其中包括壳体,在壳体内设置有分隔活塞,将壳体内的空间分隔为第一收容部及第二收容部,所述第一收容部能够通过入口与外界高压源连通,所述第二收容部能够通过出口与至少一个喷射装置连通,在所述壳体内开设有连通通道, 所述连通通道设置成所述分隔活塞处于第一收容部与第二收容部之间的特定位置时连通所述第一收容部与第二收容部,在所述分隔活塞上连接有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设置成在所述第一收容部与所述第二收容部连通时具有使所述分隔活塞具有向第一收容部方向运动的力。

优选地,所述第二收容部内具有弹性区。

优选地,所述分隔活塞为弹性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收容部处具有一弹性空气包,所述弹性空气包通过一孔与大气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收容部具有调整件,可以调整使第一收容部内的容积基本不变。

优选地,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

优选地,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收容部与所述分隔活塞之间,在所述第二收容部处于低压状态时所述弹簧处于拉伸状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尾气后处理装置,包括供应泵,所述供应泵可以将还原剂供应至还原剂管,所述还原剂管连通至上述的流体回吸组件,该流体回吸组件进一步连接至喷射装置。

优选地,所述供应泵与一个回流管连接,从而保持还原剂管中的压力。

优选地,所述还原剂为尿素水溶液。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及流体回吸组件,可以方便地将喷射装置中的还原剂回吸。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下面描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对本申请的范围作出限制,所附附图其中:

图1是现有技术的尾气后处理装置的功能结构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尾气后处理装置的功能结构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流体回吸组件的结构示意图,用 以显示该流体回吸装置在未充流体时的状态;

图4是图3所示的流体回吸组件的结构示意图,用以显示该流体回吸组件处于高压状态时的结构;

图5是图3所示的流体回吸组件的结构示意图,用以显示该流体回吸组件处于低压状态时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不同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应当理解,附图仅用于对本申请进行说明,其中部件的尺寸、比例关系以及部件的数目均不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请参阅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尾气后处理装置900,包括供应泵910,所述供应泵910可以将设置于还原剂箱中的还原剂供应至还原剂管920,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还原剂为尿素水溶液。还原剂管920连接于如图所示的流体回吸组件10的一个实施例,并通过所述流体回吸组件10进一步连接至喷射装置30。供应泵910上连接有回流管930,所述回流管930在供应泵910提供的还原剂过量时,会将多余的还原剂回流至还原剂箱。

请进一步结合参阅图3至图5所示,所述流体回吸组件10具有壳体100,在壳体100内设置有分隔活塞200,该分隔活塞将壳体100内的空间分隔为第一收容部300及第二收容部400。在所述第一收容部300上设置有入口301,所述入口301将该流体回吸组件10与还原剂管920连通。在本实施实施例中,该还原剂管920可以作为外界高压源,向流体回吸组件10提供高压还原剂。所述第二收容部400具有出口401,其可以通过该出口401)与至少一个喷射装置30连通,在本实施例中,仅设置有一个喷射装置。在第一收容部300中设置有一弹性部件500,在本实施例中该弹性部件500是一个弹簧。在如图3所示的状态中,弹簧处于自然状态。

另外,在第一收容部300内设置有弹性空气包302,该弹性空气包302通过一孔303与外界连通,从而弹性空气包302中的压力始终接近大气压。在弹性空气包302与第一收容部300之间设置有调整件 304,该调整件304可以活动,从而使第一收容部300在不同状态下的容积基本恒定。对于调整件304的设置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弹性空气包302也可以省略,使第一收容部300外部直接与空气接触。

请继续参阅图3所示,在壳体内设置有连通通道600,在图3所示状态下,该连通通道600完全处于第二收容部400内。

请参阅图4所示,当供应泵910向还原剂管920内供应还原剂,该还原剂通过还原剂管920与流体回吸组件10之间的入口301注入第一收容部300,从而第一收容部300内的还原剂压力上升,克服弹簧压力使分隔活塞200向第二收容部400运动。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第一收容部300与第二收容部400属于运动中的状态,通过分隔活塞200分开。另外,在分隔活塞200第二收容部400运动的过程中,调整件304运动,使第一收容部300的整体容积不变,从而压力容易积聚。弹性空气包302也通过孔303吸气,使弹性空气包302的体积变大。当分隔活塞200下行至连通通道600时,连通通道600的设置可以使第一收容部300与第二收容部400连通,从而还原剂由第一收容部300注入第二收容部400,并进一步供应至通过出口401与该流体回吸组件10的喷射装置30。在此时,由于还原剂中的压力较高,在本申请中定义为高压状态,解除高压状态的情况定义为低压状态。此时,弹簧处于拉伸状态。当然,应当理解,弹簧仅为弹性部件500的一个实施方式。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也可能设置其它的弹性部件500,只要将弹性部件(500)设置成在第一收容部(300)与第二收容部(500)连通时具有使分隔活塞(200)具有向第一收容部(300)方向运动的力。

请继续参阅图5所示,在尿素喷射过程结束,首先供应泵910停止向还原剂管920供应还原剂,此时,因第一收容部300内的压力依然相对较高,回流管930会继续将还原剂管920及第一收容部300内的还原剂回流,从而第一收容部300内的压力开始下降。由于弹簧力的作用,分隔活塞200也向第一收容部300运动,从而喷射装置30及第二收容部400内残留的还原剂向回流至第一收容部300。在此过程中,由于弹性空气包302的体积压缩,而孔303较小,从而弹性空气 包302的压力高于大气压,会有进一步推动调整件304运动快速排出还原剂的效果,促使壳体100内的压力接近大气压。当由于分隔活塞200运动至使连通通道600脱离连通第一收容部300与第二收容部400的位置时,喷射装置30打开,由于分隔活塞200可以弹性力的作用下继续向第一收容部300运动,第二收容部400的容积变大,则,残留于喷射装置30内的还原剂被吸入第二收容部400内。

另外,在第二收容部400内设置有弹性区(未标号),该弹性区可以在第二收容部400内做任意设置,其目的是即使第二收容部400内的还原剂结冰,也预留收使冰在第二收容部400内膨胀的空间,不会破坏流体回吸组件10。举例说明,该弹性区可以为预留的弹性空间,也可以使分隔活塞200具有弹性,从而可部分压缩,或者在壳体100内的部分位置设置可压缩弹性体。

综合参阅所有附图,可以理解本申请中的工作过程为。在供应泵910开始供应还原剂时,还原剂通过还原剂管920注入壳体100的第一收容部300内,第一收容部300内的压力上升,从而推动分隔活塞200克服弹性部件500的弹性力而向第二收容部400方向运动。此时,弹性空气包302的体积开始缓缓变大,由于孔303的存在,弹性空气包302的压力基本维持在大气压状态。当分隔活塞200运动使第一收容部300与第二收容部400连通,还原剂注入第二收容部400及喷射装置30,并且其内的还原剂压力开始上升。此时,第二收容部400内的弹性区开始受压收缩,当压力达到预定值时,喷射装置30开始喷射还原剂至尾气管。当喷射过程结束,供应泵910停止供应还原剂。此时,还原剂管920及第一收容部300内的压力开始下降,从而分隔活塞200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向第一收容部300运动,处于第二收容部400内的弹性区也由于压力的降低辅助排出还原剂。当分隔活塞200运动至第一收容部300及第二收容部400分隔开时,其内的压力也基本上达到大气压。此时,将喷射装置30打开,由于分隔活塞200分继续向上运动,喷射装置30内的还原剂被吸入第二收容部400,喷射装置30被排空。即使在其后第二收容部400内的还原剂结冰膨胀,由于弹性区的存在也不会破坏流体回吸组件及尾气处理装置。

以上仅结合目前考虑的最实用的优选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描述,需要理解的是,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申请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