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箱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9294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箱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水箱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水箱是汽车水冷发动机冷却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件,发动机在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热量通常都要由水箱中的水介质在发动机水套中进行循环,从而带走发动机产生的高温。因此,汽车水箱的热能散失的快慢直接决定着发动机的散热效果以及发动机的可靠性等。现有的汽车水箱散热器,其散热速度仍然不够快,限制了汽车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水箱散热装置,本申请采用多种散热方式,将传统的散热鳍片和风冷散热、水冷散热结合为一体,能快速对水箱进行散热,解决传统散热方式单一,无法提高散热效率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水箱散热装置,包括主水箱和设于主水箱一侧的副水箱,主水箱外还设有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由若干横向散热鳍片和若干竖向散热鳍片交叉设置而成,散热装置上设有穿入主水箱内的导热管,导热管的一端固定在散热装置上,导热管的另一端还设有若干吸热金属片,所述散热装置上还设有通风口,通风口还设有散热毛细管,散热毛细管的两端分别连接的副水箱的两侧,散热毛细管螺旋设置于通风口内,通风口上还设有散热风扇,所述副水箱通过水泵还与主水箱相连。

本实用新型通过横向散热鳍片和竖向散热鳍片交叉设置,使得散热面积增大,同时散热装置中还设有通风口,通风口上设有散热风扇,能通过空气流通带走散热装置上的热量,通风口内还设有散热毛细管,散热毛细管中还设有副水箱中的水,能通过水循环以及蒸发散热的方式快速散热,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进一步地,该散热毛细管上的散热孔十分细小,在半个月内散失的水分不足1L。

本实用新型中,散热毛细管上设有若干蒸发孔,散热毛细管为沿通风口盘旋的蛇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主水箱内设有温度传感器和水位传感器,有利于检测主水箱中的温度以及检测主水箱中的水位。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通风口的数量为两个,通风口分别设置在散热装置的横向位置和竖向位置。

本实用新型中,散热装置上还设有金属网格状的外罩。

本实用新型中,主水箱和副水箱之间还设有硬塑材质的缓冲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多种散热方式,将传统的散热鳍片和风冷散热、水冷散热结合为一体,能快速对水箱进行散热;

(2)解决传统散热方式单一,无法提高散热效率的问题,能将主水箱和副水箱中的水温保持在同一位置;

(3)采用蛇形散热毛细管,散热毛细管上还设有若干蒸发孔,有利于通过水液蒸发带走热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主水箱,20-副水箱,30-散热装置,301-横向散热鳍片,302-竖向散热鳍片,303-通风口,304-导热管,305-吸热金属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水箱散热装置,包括主水箱10和设于主水箱10一侧的副水箱20,主水箱10外还设有散热装置30,所述散热装置30由若干横向散热鳍片301和若干竖向散热鳍片302交叉设置而成,散热装置30上设有穿入主水箱10内的导热管304,导热管304的一端固定在散热装置30上,导热管304的另一端还设有若干吸热金属片305,所述散热装置30上还设有通风口303,通风口303还设有散热毛细管(设于内部,不便画出,故省略该标注),散热毛细管的两端分别连接的副水箱20的两侧,散热毛细管螺旋设置于通风口303内,通风口303上还设有散热风扇,所述副水箱20通过水泵还与主水箱10相连。

本实用新型通过横向散热鳍片301和竖向散热鳍片302交叉设置,使得散热面积增大,同时散热装置30中还设有通风口303,通风口303上设有散热风扇,能通过空气流通带走散热装置30上的热量,通风口303内还设有散热毛细管,散热毛细管中还设有副水箱20中的水,能通过水循环以及蒸发散热的方式快速散热,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进一步地,该散热毛细管上的散热孔十分细小,在半个月内散失的水分不足1L。

本实用新型中,散热毛细管上设有若干蒸发孔(设于内部,不便画出,故省略该标注说明),散热毛细管为沿通风口303盘旋的蛇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主水箱10内设有温度传感器和水位传感器,有利于检测主水箱10中的温度以及检测主水箱10中的水位。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通风口303的数量为两个,通风口303分别设置在散热装置30的横向位置和竖向位置。

本实用新型中,散热装置30上还设有金属网格状的外罩。

本实用新型中,主水箱10和副水箱20之间还设有硬塑材质的缓冲装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