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端汽油机EGR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6699阅读:619来源:国知局
热端汽油机EGR阀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的气体循环系统用阀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端汽油机EGR阀。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废气再循环EGR作为一种成本低、对内燃机本身改动小、能有效降低NOx的排放控制措施,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内燃机排放控制领域。废气再循环是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将部分废气引入进气管,与新鲜空气或雾化混台气混合后进入发动机气缸进行再燃烧。这种方法是目前用于减少NOx,排放量的一种行之有效措施。在进气管道和排气管道之间配置有用来再循环排气至进气管道的废气再循环回路是内燃柴油发动机中的已知技术。然而,随着环保意识提高,现代汽油发动机需要更严格的排放和更好的燃油经济性;在汽油发动机利用EGR可提高燃油经济性以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可减少NOx和PM的排放。EGR阀是EGR系统中起到调节再循环废气流量的执行元件。阀体中,由于排气温度高且含有杂质,所以需要密封结构来实现操控系统的隔离和隔热,由于热端汽油机气体温度高,密封结构容易在高温下形变而失效,导致密封性变差而影响操控系统的隔离和隔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对密封结构进行冷却以保证阀体内密封性的热端汽油机EGR阀。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热端汽油机EGR阀,包括阀体、通过传动装置驱动以在阀体内运动的阀杆,所述阀杆中部设有用于径向密封阀体和阀杆的间隙以防止废气进入传动装置的密封结构,所述阀体上设有冷却结构,所述冷却结构设于密封结构周向以对密封结构进行降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密封结构径向密封阀体和阀杆的间隙以防止废气进入传动装置,冷却结构设在阀体上且设置于密封结构的周向,以对密封结构进行冷却降温,避免密封结构在高温下形变,保证密封结构的密封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冷却结构包括设在阀体一侧的入水口、设在阀体另一侧的出水口和环绕密封结构设置的流道,所述流道由设在阀体周向且与阀体一体式铸造的管道构成,通过所述改进,通过水冷对密封结构进行冷却,且入水口和出水口设在流道的两侧,以增加水流通过的距离,进而提高冷却结构的冷却性能,流道由设在阀体周向且与阀体一体式铸造的管道构成,一体式铸造成型方便,以减少加工工序,降低制造成本。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管道排布为矩形,所述流道为与管道形状一致的矩形,通过所述改进,矩形流道通过一体式铸造成型,由交叉的多个直孔构成,脱模方便,且加工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种改进,所述管道端部设有开孔,所述开孔上嵌设有用于与开孔可拆式配合的堵头,通过所述改进,堵头用于密封流道,避免水溢出,且设置堵头以方便检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种改进,所述入水口上端面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上插设有出气管,通过所述改进,出气管可以将入水口处的空气排出,避免空气进入流道占用水流空间而降低冷却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种改进,所述管道内孔的直径为15mm~25mm,通过所述改进,管道为常规的大口径流道,对冷却水流的压降小,对水泵的功率要求低,以减少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种改进,所述阀体外侧设有与阀体外轮廓形状适配的隔热罩,通过所述改进,隔热罩可以格挡EGR阀和周围零部件的热量传递,以避免高温的EGR阀体影响周围零部件的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流道处剖面结构示意图。

1-阀体,2-阀杆,3-密封结构,4-入水口,5-出水口,6-流道,7-管道,8-堵头,9-出气管,10-隔热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2所示,

一种热端汽油机EGR阀,包括阀体1、通过传动装置驱动以在阀体1内运动的阀杆2,所述阀杆2中部设有用于径向密封阀体1和阀杆2的间隙以防止废气进入传动装置的密封结构3,所述阀体1上设有冷却结构,所述冷却结构设于密封结构3周向以对密封结构3进行降温。

其中,所述冷却结构包括设在阀体1一侧的入水口4、设在阀体1另一侧的出水口5和环绕密封结构3设置的流道6,所述流道6由设在阀体1周向且与阀体1一体式铸造的管道7构成。

其中,所述管道7排布为矩形,所述流道6为与管道7形状一致的矩形。

其中,所述管道7端部设有开孔,所述开孔上嵌设有用于与开孔可拆式配合的堵头8。

其中,所述入水口4上端面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上插设有出气管9。

其中,所述管道7内孔的直径为15mm~25mm。

其中,所述阀体1外侧设有与阀体1外轮廓形状适配的隔热罩10。

以上仅就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不仅局限于以上实施例,其具体结构允许有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