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的带机油泵的齿轮室盖结构及该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02379阅读:7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动机的带机油泵的齿轮室盖结构及该发动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领域的一种齿轮室盖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的带机油泵的齿轮室盖结构及该发动机。



背景技术:

已有发动机的机油泵和齿轮室是两个独立的结构,这种结构有以下缺点。

(1)发动机体积大,可靠性差;传统的机油泵是通过与曲轴正时齿轮外啮合进行传动,两齿中心距大,机油泵传动轴容易出现断裂,导致发动机拉瓦。

(2)机体强度弱,机体变形量大;传统的机油泵取油是通过机体的油道从机油集滤器吸油的,为了保证充足的机油量,机体必须留出充足的空腔来吸油,这样就导致机体的强度减弱,容易造成机体开裂现象。

(3)机油冷却器要求高,成本增加;由于机油从机体的油道流动,机油被不断的加热中,使机油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高的温度,这样就要求机油冷却器具有良好的冷却效果,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带机油泵的齿轮室盖结构及该发动机,克服上述发动机体积大,可靠性差、机体强度弱、机油冷却器要求高,成本增加等缺点。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发动机的带机油泵的齿轮室盖结构,其包括:

曲轴,其外围设置齿轮室;

齿轮,其安装在该齿轮室内,且设置在曲轴的外侧壁上,并与曲轴共轴;

齿轮室盖,其套在曲轴上并安装在该齿轮室上,且遮盖齿轮;

机油泵,其安装在齿轮室盖上,并通过曲轴旋转至正方位时齿轮与该机油泵的内转子的啮合来驱动该机油泵;

其中,该机油泵的外转子上开设出油口,相对出油口的另一侧方位上,在齿轮室盖的一侧开设进油口;进油口、内转子、齿轮、曲轴、出油口形成油道,使进油口内的机油通过内转子、齿轮、曲轴流通至出油口。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齿轮一体成型在曲轴上。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齿轮室盖为不锈钢盖。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其包括机油泵和齿轮室盖结构;该齿轮室盖结构包括:

曲轴,其外围设置齿轮室;

齿轮,其安装在该齿轮室内,且设置在曲轴的外侧壁上,并与曲轴共轴;

齿轮室盖,其套在曲轴上并安装在该齿轮室上,且遮盖齿轮;

其中,机油泵安装在齿轮室盖上,并通过曲轴旋转至正方位时齿轮与该机油泵的内转子的啮合来驱动该机油泵;该机油泵的外转子上开设出油口,相对出油口的另一侧方位上,在齿轮室盖的一侧开设进油口;进油口、内转子、齿轮、曲轴、出油口形成油道,使进油口内的机油通过内转子、齿轮、曲轴流通至出油口。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齿轮一体成型在曲轴上。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齿轮室盖为不锈钢盖。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将机油泵集成在齿轮室盖上,通过与曲轴正时,齿轮内啮合来驱动机油泵,可靠性高,发动机体积小,结构紧凑,同时在齿轮室盖上增加油道来从油底壳取油,避免在机体上增加取油油道,大大增加了机体的强度,机体变形量就会减少,同时机油会远离热源,这样就会降低机油冷却器的冷却要求。本实用新型设计简单,可靠性高,发动机体积小,结构紧凑,增加了机体的强度,机体变形量就会减少,机油冷却器的冷却效果要求低,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发动机的带机油泵的齿轮室盖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包括机油泵和齿轮室盖结构。该齿轮室盖结构包括曲轴4、齿轮5、齿轮室盖1。

曲轴4外围设置齿轮室,齿轮5安装在该齿轮室内,且设置在曲轴4的外侧壁上,并与曲轴4共轴,齿轮5可一体成型在曲轴4上。齿轮室盖1套在曲轴4上并安装在该齿轮室上,且遮盖齿轮5,齿轮室盖1可为不锈钢盖。机油泵安装在齿轮室盖1上,并通过曲轴4旋转至正方位时齿轮5与该机油泵的内转子3的啮合来驱动该机油泵。本实用新型将机油泵集成在齿轮室盖上,通过与曲轴正时,齿轮内啮合来驱动机油泵,可靠性高,发动机体积小,结构紧凑。

该机油泵的外转子2上开设出油口7,相对出油口7的另一侧方位上,在齿轮室盖1的一侧开设进油口6,进油口6、内转子3、齿轮5、曲轴4、出油口7形成油道,使进油口6内的机油通过内转子3、齿轮5、曲轴4流通至出油口7。在齿轮室盖上增加油道来从油底壳取油,避免在机体上增加取油油道,大大增加了机体的强度,机体变形量就会减少,同时机油会远离热源,这样就会降低机油冷却器的冷却要求。

因此,本实用新型设计简单,可靠性高,发动机体积小,结构紧凑,增加了机体的强度,机体变形量就会减少,机油冷却器的冷却效果要求低,节约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