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柔性壁面提升进气道起动性能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33268发布日期:2018-07-13 18:43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压发动机进气道,尤其是涉及一种利用柔性壁面提升进气道起动性能的装置。



背景技术:

高超声速进气道作为冲压发动机首当其冲的气动部件,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推进系统的工作特性。进气道处于稳定起动状态是高超推进系统能够正常工作的前提,进气道处于不起动状态时将导致燃烧室熄火等现象,飞行器难以保持高超声速飞行状态。因此,起动性能是高超声速进气道的关键参数之一,对冲压发动机的设计有重要意义。

导致进气道不起动的因素很多,如飞行马赫数低于进气道自起动马赫数、飞行攻角过大、燃烧室反压过高等。国内外学者针对进气道起动特性的改善已开展许多工作,其改善措施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优化设计进气道,引入可调节进气道概念,改善进气道内的激波分布;另一方面则是在进气道内引入流动控制技术。目前研究表明,单纯依靠进气道设计已难以满足宽速域高超声速进气道的起动要求,有必要在进气道内采用流动控制技术。进气道内典型的主动控制有边界层主动抽吸/吹除、磁流体控制等,被动流动控制有开槽/缝、凹腔、涡流发生器、强制转捩装置等。主动流动控制可以在进气道工作过程中根据具体流场情况调节控制方案,使进气道起动特性及设计点性能有明显的改善,控制效果显著,但一般会带来结构复杂、重量大等问题。被动控制特点是结构简单、工程适应性强,但在有些情况下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副作用”。

目前进气道内流动控制更多地针对稳态流动特性,瞄准不起动状态下进气道唇口附近的分离或者激波/附面层干扰进行流场控制,其控制原理基于定常控制思路。但是目前高超声速进气道的研究表明,在不起动过程进气道内会产生明显的非定常流场振荡现象,存在分离包振荡-小喘振-大喘振的动态演化特征(王卫星,郭荣伟.低于自起动马赫数时高超进气道的非定常流动特性.航空学报,2012,27(12):2733-2741)。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进气道流动控制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利用柔性壁面提升进气道起动性能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设有柔性壁面,所述柔性壁面由柔性材料和铰链构成,柔性壁面安装于进气道压缩段与唇罩之间,柔性壁面通过铰链连接并跟随进气道流场压力振荡。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在进气道压缩段与唇罩之间安装柔性壁面,利用进气道在不起动状态下的流场压力周期性振荡,驱使柔性壁面产生微小的振荡,使得振荡流场能量向柔性壁面进行转移及耗散,产生流场振荡“阻尼器”的效果,从而实现对流场振荡的抑制,达到提升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特性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结合高超声速进气道的非定常流动特性,通过合理地构造非定常控制手段,可获得比定常控制更显著的效果,然而非定常控制技术更多地是主动控制,需外接控制装置,工程实用性较差。因此,综合非定常控制效果显著、被动控制结构简单且工程应用潜力大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尺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柔性壁面跟随流场振荡向上变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柔性壁面跟随流场振荡向下变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有柔性壁面3,所述柔性壁面3由柔性材料和铰链5构成,柔性壁面3安装于冲压发动机进气道压缩段1与唇罩2之间,柔性壁面3通过铰链5连接并跟随进气道流场压力振荡。

如图2所示,基于数值仿真所得到的进气道不起动时,进气道压缩段1入口处气流分离区4尺寸确定柔性壁面3的尺寸,使柔性壁面3的长度与进气道压缩段1上分离区4的长度保持一致。其中,柔性壁面3安装时采用铰链5与其前后部件连接。在图2中,标记6为柔性壁面3安装的初始位置。

当进气道不起动时,进气道入口将产生明显的气流分离区周期性变大及缩小现象,该分离区周期性的变大及缩小能量来源于气流压力的周期性变化。如图3所示,分离区4缩小时瞬时压力低,柔性壁面3靠流场侧的压力较空腔压力低,柔性壁面3向上产生变形7,空腔内气体压力能转化为柔性壁面3向上移动的动能及弹性势能。如图4所示,分离区4变大时瞬时压力高,柔性壁面3靠流场侧的压力较空腔内压力高,柔性壁面3向下产生变形8,气体瞬时高压压力能转化为柔性壁面3向下移动的动能及弹性势能,气体瞬时振荡能量降低。柔性壁面3的存在,将使得流场振荡能量向柔性壁面3进行转移并逐渐耗散,削弱进气道在不起动过程中的流场周期性振荡特性,抑制了进气道入口分离区4的周期性变大及缩小现象,使得分离区4的最大尺寸减小,对应的流通能力增强,从而使得进气道起动性能的提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