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型发动机的进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48879阅读:666来源:国知局
V型发动机的进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V型发动机的进气结构,其在V型气缸组间的上方配置有机械增压器,且具有中间冷却器的V型发动机中,使火花塞的保养检修变得容易。该进气结构包括:机械增压器,其设置在V型发动机的V型气缸组之间即各气缸组的缸盖的上方位置;中间冷却器,其设于各气缸组的缸盖的上方位置,用于冷却从所述机械增压器排出的进气;以及连接器,其设于所述摇臂盖的表面,用于向设于所述缸盖上的火花塞单元供电,其中,所述中间冷却器使在平面视图中配置在所述每个气缸组的气缸组轴向一端的所述连接器外露,并覆盖其他所述连接器的上方。
【专利说明】
V型发动机的进气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左右气缸组之间的上方具有机械增压器的V型发动机的进气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众所周知,在安装于车辆的发动机中,有的以提高发动机的功率为目的而设有增压器,还有的设有通过发动机驱动的机械增压器(机械式增压器)。机械增压器通过从曲轴传导的驱动力而旋转。
[0003]尤其是,众所周知,在V型发动机中,将机械增压器配置于V型气缸组间的上方,通过配置于V型气缸组间的分布进气通道,将从该机械增压器排出的进气供给至两个气缸组的各气缸的进气道。
[0004]例如,专利文献I及2中公开了具有所述机械增压器的V型发动机。
[0005]具有机械增压器的发动机冷却由机械增压器加热的进气,因此需要中间冷却器。因此,将机械增压器配置于V型气缸组间的上方,且具有中间冷却器的V型发动机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增大,所以在将所述结构的V型发动机配置于车体的发动机仓时,需要降低总高度。
[0006]另一方面,在缸盖上设有火花塞单元,火花塞单元具有从燃烧室露出的火花塞。火花塞单元具有露出至缸盖表面的连接器,并且内置有点火线圈。在所述连接器上连接有电力线,从该电力线通过连接器施加电压,在所述点火线圈上生成高电压,该高电压施加到火花塞中。
[0007]通常,缸盖通过发动机盖或摇臂盖而被遮盖。因此,无法从外部直接目视所述连接器。
[0008]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在V型发动机中通过发动机盖遮盖具有火花塞单元等的缸盖的结构。
[0009]【专利文献I】发明第3362162号公报
[0010]【专利文献2】发明第3870451号公报[0011 ]【专利文献3】实公平06-006230号公报
[0012]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3]在机械增压器配置于V型气缸组间的上方且具有中间冷却器的V型发动机中,在保养检修火花塞单元时,如果向火花塞输送电压的连接器被发动机盖及摇臂盖覆盖,则需要拆卸所述发动机盖及摇臂盖,存在不容易检修的问题。
[0014]所以,鉴于这些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在机械增压器配置于V型气缸组间的上方且具有中间冷却器的V型发动机中,使火花塞单元的保养检修变得容易。

【发明内容】

[0015]本实用新型为至少一种实施方式的V型发动机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械增压器,其设于V型发动机的V型气缸组之间即各气缸组的缸盖的上方位置;中间冷却器,其设于各气缸组的缸盖的上方位置,用于冷却从所述机械增压器排出的进气;以及多个连接器,其设于所述缸盖上的摇臂盖的表面,用于向设于所述缸盖上的火花塞单元供电,并且,所述中间冷却器,使在平面视图中配置在所述每个气缸组的气缸组轴向一端的所述连接器外露,并覆盖其他所述连接器的上方。
[0016]在火花塞单元的保养检修中,例如,进行以下作业。进行标准点火正时和其确认作业。对于标准点火正时,在作为点火线圈电源的电力线上,安装在根据点火正时供电时发亮的正时灯。然后,以怠速状态运行,确认此时点火正时是否与预定的时间一致。
[0017]由于火花塞单元通常按每个气缸组分为电气布线系统和信号通信系统,因此通过检修每个气缸组的一个连接器,可以推测V型发动机的所有火花塞单元的状态。
[0018]根据所述结构(I),由于所述每个气缸组的一个连接器外露,因此通过检修具有外露的连接器的火花塞单元,能够较方便地检修所有火花塞单元的状态。
[0019]因此,不用拆卸包含机械增压器的进气结构,就可以进行V型发动机的所有火花塞单元的检修,能够在短时间内实施火花塞单元的检修作业。
[0020]多个实施方式,所述结构(I)中,(2)所述的V型发动机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出口通道部,其安装于所述机械增压器的上部且向左右气缸组方向延伸而形成,用于将从所述机械增压器向上方排出的进气分布给左右气缸组方向;以及进气导入部,其从所述出口通道部的左右端部向下方延伸,且沿着设于所述缸盖上的摇臂盖外形而向气缸组内侧弯曲,连接至各气缸组的气缸的进气道上,并且,所述中间冷却器分别设于所述出口通道部的左右端部和所述进气导入部之间,所述机械增压器悬挂支撑于所述出口通道部上。
[0021]在将机械增压器配置于V型气缸组间的上方且具有中间冷却器的V型发动机中,V型发动机的总高度增大,存在很难装入车辆的发动机仓内的倾向。
[0022]根据所述结构(2),由于所述出口通道部、所述中间冷却器以及所述进气导入部配置为从机械增压器的上部朝向下部包围机械增压器的周围,所以能够缩小包含机械增压器的进气结构所占据的高度方向的空间。
[0023]另外,机械增压器悬挂支撑于所述出口通道部,在机械增压器的下方不需要支撑部用的空间。因此,能够降低V型发动机的总高度。
[0024]此外,根据所述构造的进气结构,即使是V型发动机的V夹角为60°以下的狭窄的发动机,也能够极力抑制V型发动机的总高度。
[0025 ]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结构(I)或(2)中,(3)所述的V型发动机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左右气缸组在气缸组的轴向上相互交错配置,所述中间冷却器和所述进气导入部,仅使在气缸组的轴向上位于交错方向端部的所述连接器外露,并覆盖其他所述连接器。V型发动机,通过V型气缸组使配置于缸盖内侧的喷油器等燃油喷射装置相互不干扰,因此左右气缸组可以在气缸组的轴向相互交错配置。
[0026]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述中间冷却器和所述进气导入部使在气缸组的轴向上位于交错方向端部的连接器外露,因此外露的连接器位于相对于发动机本体的最外侧。因此,对外露的连接器的检修变得容易,并且对于外露的连接器的电力线和信号线等的连接变得容易。另外,能够简化所述中间冷却器和所述进气导入部的形状且降低成本。
[0027]多个实施方式,所述结构(I)?(3)的任一项,(4)所述的V型发动机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中间冷却器和所述进气导入部露出的连接器的连接端,相对于气缸组的轴向和左右气缸组的方向而朝向外侧。
[0028]根据所述结构(4),通过露出的连接器的连接端,相对于气缸组的轴向和左右气缸组的方向而朝向外侧,而对外露的连接器的检修变得容易,并且对于外露的连接器的电力线和信号线等的连接变得容易。
[0029]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结构(I)?(4)的任一项,(5)所述的V型发动机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连接器的连接端在所述每个气缸组上朝向同一方向。
[0030]根据所述结构(5),拆卸包含机械增压器的进气结构后,向所述连接端拆装电力线和信号线等变得容易。
[0031]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结构(I)?(5)中,(6)所述的V型发动机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通道部、所述中间冷却器以及所述进气导入部,在平面视图中配置在所述摇臂盖的内侧区域。
[0032]根据所述结构(6),包含所述机械增压器的进气结构在横向上紧凑化,能够扩大发动机仓中配置V型发动机的自由度。另外,使在各个气缸组中为使气缸组轴向端部的I个连接器外露而包含机械增压器的进气结构的形状设定变得容易。
[0033]发明效果
[003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在将机械增压器配置于V型气缸组间的上方且具有中间冷却器的V型发动机中,能够在短时间内较方便地进行火花塞的保养检修。
【附图说明】
[0035]图1是具备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V型发动机的车辆前部的切割正面图的一部分。
[0036]图2是所述V型发动机的斜视图。
[0037]图3是所述V型发动机的俯视图。
[0038]图4是沿图2中的A-A线的截面图。
[0039]图5是所述车辆前部的切割正面图的一部分。
[0040]图6是拆卸掉进气结构的所述V型发动机的俯视图。
[0041 ]图7是所述V型发动机的火花塞的截面图。符号说明
[0042]10V型发动机
[0043]12a、12b气缸组
[0044]14a、14b气缸
[0045]16a、16b活塞
[0046]18曲轴箱
[0047]20曲轴
[0048]22a、22b连杆
[0049]24a、24b缸体
[0050]26a、26b缸盖
[0051]28a、28b摇臂盖
[0052]30机械增压器
[0053]32出口通道部
[0054]34出口壳体
[0055]36分布筋
[0056]38a、38b进气道
[0057]40进口管道
[0058]42a、42b气道喷射器
[0059]44a、44b直接喷射器
[0060]46a、46b连接器
[0061 ]48动力传导机构
[0062]50皮带轮
[0063]52筒状壳体
[0064]54转子
[0065]56吸气口
[0066]58排气口
[0067]60后部壳体
[0068]62旁通门
[0069]64a、64b进气导入部
[0070]66a、66b上部进气导入部
[0071]68a, 68b下部进气导入部
[0072]70a、70b中间冷却器
[0073]72a、72b壳体
[0074]74a、74b中间冷却器芯
[0075]76a、76b进口
[0076]78a、78b排出口
[0077]80、86a、86b螺栓
[0078]82a、82b、88a、88b、90a、90b、92a、92b 凸缘部 84a、84b 柱环
[0079]94前后结合部
[0080]96加强筋[0081 ]98左右结合部
[0082]100a、10b火花塞单元
[0083]101a、101b火花塞
[0084]102a、102b连接端
[0085]103a、103b点火线圈
[0086]104a、104b承插口
[0087]106a、106b电线
[0088]108a、108b电力线
[0089]IlOaa1b信号线
[0090]a外部空气[0091 ]b旁路通道
[0092]c间隙
[0093]cr燃烧室
[0094]er发动机仓
[0095]ο出口通道
[0096]w冷却水
【具体实施方式】
[0097]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这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或图中所示的构件的尺寸、材质、形状以及其相对配置等,并非意图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于此,仅仅是说明性的示例。
[0098]例如,表示“向某个方向”、“沿着某个方向”、“平行”、“正交”、“中心”、“同心”或者
“同轴”等相对或者绝对配置的描述,不仅仅是严格地表示那样的配置,也表示带有公差、或者以获得相同功能程度上的角度及距离而相对移动的状态。
[0099]例如,表示事物的相等状态的“同一”、“相等”以及“均质”等描述,不仅仅是严格地表示相等状态,也表示存在公差、或者获得相同功能程度上的差异的状态。
[0100]例如,表示四方形形状以及圆筒形状等形状的描述,不仅仅是表示严格的几何含义的四方形形状以及圆筒形状等形状,在获得相同效果的范围内,也表示包含凹凸部分以及倒角部分等的形状。
[0101]另一方面,“含有”、“具有”、“具备”、“包括”或“具有”一个构件的描述,并非是排除其他构件的存在的排他性的描述。
[0102]图1?图5示出了具有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V型发动机10的车辆的前部结构。此外,关于图中的车体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是以坐在驾驶席上的司机的视角为标准,如图1?图3所示定义并使用。
[0103]图1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结构,前盖I的内部设有V型发动机10。图2示出了 V型发动机10的进气结构和缸盖。
[0104]在图1及图2中,V型发动机10是4冲程V型六缸汽油发动机,设于车体前部前盖I内侧的发动机仓er中^型气缸组的气缸组角度(气缸组夹角)例如为60°。在形成V型的左右各气缸组12a及12b中,分别并排设置有3个气缸。
[0105]在各气缸中,在气缸14a以及14b的内部,滑动自如地嵌合安装有活塞16a以及16b。各活塞16a以及16b,通过连杆22a以及22b与旋转自如地收纳在曲轴箱18内的曲轴20相连接。
[0106]另外,左右各气缸组12a及12b,具有缸体24a和24b,在这些缸体的上部连接有缸盖26a以及26b,此外,在这些缸盖的上部安装有覆盖凸轮轴等气门机构的摇臂盖28a以及28b。在摇臂盖28a的上面,形成有向缸体24a以及24b的内部供给润滑油的开口,并设有遮盖该开口的盖29。
[0107]本实施方式的V型发动机10,是相对于曲轴中心P向活塞的推力侧(曲轴的旋转方向)偏置各气缸的气缸轴线的所谓偏置发动机。根据这个偏置发动机,可以降低燃烧冲程中活塞的侧向压力,结果能够实现发动机的低油耗化以及低振动噪音化(偏置发动机的详细内容,例如,参照日本专利文献特开平3-281901号公报以及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7-332792号公报)。
[0108]然后,在左右气缸组12a及12b之间,在各气缸组的缸盖26a以及26b的上方设置有机械增压器30。机械增压器30由曲轴20驱动,向缸盖26a以及26b中输送进气。
[0109]在图1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机械增压器30,位于曲轴中心P的上方,且机械增压器30的下表面配置于相对于摇臂盖28a及26b的上表面位置H较上方的位置。
[0110]据此,不必使V型发动机10的总宽度增大,就能够配置机械增压器30。另外,由于在机械增压器的下表面的下方能够形成通风空间,因此能够通过流入所述通风空间中的空气冷却机械增压器30。
[0111]在机械增压器30的上部设有出口通道部32。出口通道部32在左右气缸组的方向延伸而形成。机械增压器30被悬挂支撑于在出口通道部32的大致中央部分构成出口通道部32的出口壳体34上。出口通道部32形成从机械增压器30排出的进气的通道,将进气分布到左右气缸组的方向。
[0112]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4及图5所示,出口壳体34具有扁平的立体形状。
[0113]在各缸盖26a以及26b中,设有通过进气门及排气门(未图示)进行开关控制的进气道38a、38b以及排气道(未图示)。该进气道及该排气道在气缸14a及14b的内部形成的燃烧室cr上开口。所述进气门及所述排气门在预定的时间分别通过凸轮轴(未图示)而被驱动。
[0114]另一方面,作为燃油喷射装置具有用于向各进气道38a及38b喷射燃油的气道喷射器42a和42b以及向各气缸的燃烧室cr直接喷射燃油的直接喷射器44a和44b。
[0115]此外,为了确保设于左右气缸组内侧的气道喷射器42a、42b以及直接喷射器44a、44b等的配置空间,左右气缸组在车体前后方向上交错配置。
[0116]在各缸盖26a及26b中,安装有使向在气缸14a及14b的内部形成的燃烧室cr供给的混合气体以及在燃烧室cr中混合的混合气体点火燃烧的火花塞单元10a以及100b(参见图7)。
[0117]如图3所示,构成火花塞单元10a及10b的一部分的连接器46a及46b设于摇臂盖28a和28b的表面上。
[0118]如图6所示,火花塞单元的连接器46a及46b设于每个汽缸,且各个汽缸设有3个(多个)连接器。驱动机械增压器30的驱动力,使曲轴20的旋转通过皮带或链条等动力传导机构48向机械增压器30传导。动力传导机构48缠绕在与机械增压器30的后述转子54、54的一端相连接的皮带轮50上。
[0119]如图4所示,机械增压器30,在筒状壳体52的内部具有一对例如4叶的罗茨转子54、54。一对转子54、54啮合,相互反向旋转并向下游侧排出进气。一侧的转子54的旋转轴从筒状壳体52突出,在前端部上连接有皮带轮50。所述一侧的转子54的旋转通过齿轮等而传导至另一侧的转子54。筒状壳体52的两端被端板51及53遮盖,在端板51中螺栓连接有旋转自如地支撑皮带轮50的圆锥形轴承体51a。
[0120]如图5所示,进气流向机械增压器30的吸气口56,形成于筒状壳体52的后端部,排气口 58设于筒状壳体52前部的上部,来自于转子54、54的进气通过排气口 58向上方排出。
[0121 ]在筒状壳体52的上方设有构成出口通道部32的出口壳体34,在出口壳体34的内部形成有进气的出口通道O。
[0122]在筒状壳体52及出口壳体34的车体后方侧,连接有形成旁路通道b的后部壳体60。旁路通道b配置于上下方向,并设有旁通门62。另外,旁路通道b在旁通门62的下游侧与吸入外部空气的进口管道40及吸气口 56相连通。
[0123]通过转子54、54的旋转,从进口管道40吸入外部空气a,通过吸气口56吸入到筒状壳体52内。另外,从机械增压器30向出口通道ο排出的一部分进气返回到旁路通道b,据此,能够调整排出的进气压。返回的进气量通过旁通门62调整。此外,在进口管道40中设有调整吸入空气量的节气门(未图示)。
[0124]用于将从机械增压器30的排气口58排出的进气导入V型发动机10的进气道38a及38b中的进气通道,大致分为出口通道部32以及进气导入部64a、64b。
[0125]出口通道部32,将从机械增压器30向上方排出的进气分布到左右气缸组的方向。
[0126]进气导入部64a及64b是,从出口通道部32的左右端部向下方延伸,通过机械增压器30的左右两侧,并导入各气缸组的气缸14a及14b的进气道38a及38b的部分。
[0127]机械增压器30,通过出口通道部32及进气导入部64a、64b,由出口通道部32的大体中央部分悬挂支撑。在本实施方式的示例性结构中,筒状壳体52通过螺栓80连接在出口壳体34。
[0128]进气导入部64a及64b,由安装有中间冷却器70a及70b的上部进气导入部66a及66b、以及在上部进气导入部66a及66b的下部设置的下部进气导入部68a及68b构成。
[0129]下部进气导入部68a及68b由朝向各气缸分支的分支通道构成。上部进气导入部66a和66b以及下部进气导入部68a和68b,沿着摇臂盖28a和28b的外形向气缸组内侧弯曲,而下部进气导入部68a和68b,与各气缸组的气缸14a和14b的进气道38a和38b相连接。
[0130]如图4及图5所示,出口壳体34,由以左右气缸组的方向为长边形、以与左右气缸组垂直的方向(曲轴30的轴向)为短边形的扁平的大致为长方体的形状构成。
[0131]通过使出口壳体34为扁平形状,而能够抑制出口壳体34的高度,因此可以抑制V型发动机10的总高度。另外,通过设为立方体形状,即使扁平也可通过确保短边方向的长度而容易地确保必要的进气量。
[0132]如图5所示,前盖I朝向车体后方缓慢地向上方倾斜。出口壳体34的上壁部在与前盖I之间保持间隙c的同时,在前盖I的内表面相对配置,并且在车体的侧视图中沿着前盖I的倾斜方向而配置。
[0133]在出口壳体34底壁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形成有与排气口58重叠的中央开口,在该中央开口的周围形成有与在排气口 58的周围形成的凸缘部52a接合的凸缘部34a。
[0134]在出口壳体34底壁的左右两端部分形成开口的同时,左右两端部分分别与上部进气导入部66a和66b的上端部连接。
[0135]此外,在与出口壳体34的排气口58相对的内壁表面上,形成有横跨车体前后方向的短边方向整个区域而向内侧突出的狭缝状分布筋36 ο通过分布筋36能够使从排气口 58排出的进气向左右气缸组方向分布。
[0136]通过分布筋36,可以提高从机械增压器30排出的进气向左右气缸组的分布性,还能够向左右气缸组的气缸14a及14b均匀地供给进气。
[0137]在本实施方式的示例性结构中,在出口壳体34的上壁部,形成有用于收纳悬挂支撑机械增压器30的螺栓80的凹部34b、以及用于收纳向出口壳体34连接中间冷却器70a及70b的螺栓86a及86b的凹部34c。
[0138]另外,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示例性结构中,出口壳体34的上壁部表面在车体的前视图中沿着前盖I的倾斜方向而配置。
[0139]如此,出口壳体34的外表面形成为,除了凹部34b、34c以及分布筋36的区域,实际上在整个区域相对于前盖I的内表面具有同一间隔的间隙C。
[0140]根据所述结构,即使万一与行人碰撞,由于碰撞时能够增大前盖I的变形量,因此可以减轻对行人的伤害。另外,由于出口壳体34不会朝向前盖I形成部分性的突起,因此可以抑制对行人的加害性。
[0141 ]如图5所示,出口壳体34形成为,与排气口 58相对的内壁表面的高度,在短边方向上从车体前方到后方变高。因此,出口壳体34的内壁表面相对于机械增压器30的转子54、54的旋转轴向倾斜。
[0142]因此,由于从排气口58排出的进气不是以垂直方向而是以倾斜的状态冲击出口壳体34的内壁表面,因此可以获得减轻冲击时产生的冲击音的效果。
[0143]如图4所示,机械增压器30,通过从出口壳体34的上壁部的凹部34b上形成的孔插入在凸缘部34a上形成的孔中,并通过与凸缘部52a螺纹连接的多个螺栓80而固定于出口壳体34上。据此,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将机械增压器30悬挂固定。
[0144]另外,出口壳体34由树脂或铝等轻金属构成。据此,可以减轻出口壳体34的重量,此外,通过将出口壳体34由树脂或轻金属一体成型,使制造变得方便。
[0145]其次,对安装有中间冷却器70a和70b的上部进气导入部66a和66b的结构进行说明。
[0146]如图4所示,中间冷却器70a和70b设置在机械增压器30的左右两侧且摇臂盖28a和28b的上方位置,分别用于左右气缸组12a及12b。
[0147]中间冷却器70a及70b,左右两侧皆为相同的结构,在截面为四方形的壳体72a及72b的内部,收纳有水冷的中间冷却器芯74a和74b。从外部向中间冷却器芯74a和74b供给冷却水w,冷却进气后排出。为了方便向上方排出冷却水中的气泡,将冷却水的进口 76a和76b设置于下侧,将排出口 78a和78b设置于上侧。
[0148]如图2所示,在壳体72a和72b的下端部周围,形成有凸缘部82a和82b,在凸缘部82a和82b上垂直设有横跨壳体72a和72b周围的多个加固用圆柱形柱环84a和84b。如果柱环84a及84b由金属制造,则可以获得较高的刚性。
[0149]柱环84a及84b的内部具有使螺栓86a及86b贯穿的中空部。柱环84a及84b的上端与设于出口壳体34下端部周围的凸缘部88a和88b相抵接。
[0150]在壳体72a及72b的下端部周围形成的凸缘部82a及82b与在上部进气导入部66a及66b的上端部周围形成的凸缘部90a及90b相抵接。此外,螺栓86a及86b从凸缘部88a及88b的上面插入,通过与在凸缘部90a及90b上形成的内螺纹部螺纹连接,将壳体72a及72b固定于出口壳体34和下部进气导入部68a、68b之间。
[0151]此外,壳体72a及72b,例如由树脂构成,通过与中间冷却器芯74a及74b—体成型,使中间冷却器70a及70b的制造变得方便。
[0152]下面,对下部进气导入部68a及68b的结构进行说明。
[0153]例如,如图1及图4所示,下部进气导入部68a及68b,设于上部进气导入部66a及66b的下方,具有朝向各气缸分支的分支通道。即,下部进气导入部68a及68b为相当于进气歧管的部分,具有分支通道的下部进气导入部68a及68b,例如,采用金属或树脂,通过采用铸造等的方法一体成型。
[0154]如前所述,上部进气导入部66a及66b的凸缘部90a及90b,通过螺栓86a及86b与壳体72a及72b的凸缘部82a及82b相连接。下部进气导入部68a及68b的凸缘部92a及92b,与缸盖26a及26b的进气道38a及38b的开口部螺栓连接。
[0155]在下部进气导入部68a及68b的上部,设有将通过中间冷却器70a及70b后的进气进行汇合并使其流向导向气缸组内侧的汇合部。从其汇合部分支而形成各分支通道。
[0156]所述分支通道,沿着摇臂盖28a及28b的外形而向气缸组的内侧弯曲,穿过该摇臂盖的上表面和机械增压器30的下表面之间而与各气缸14a及14b的进气道38a及38b相连接。
[0157]另外,如图5所示,从下部进气导入部68a及68b的凸缘部92a及92b到所述汇合部,设有在车体前后方向上连接多个分支通道的前后结合部94,通过前后结合部94形成一体化壁面。此外,在这个一体化壁面及所述汇合部的壁面上形成有加强筋96。
[0158]据此,左右下部进气导入部68a及68b的内侧,由于受所述一体化的两侧壁面的保护,因此确保了设置于内侧的燃油喷射装置的管路及部件的安全性。此外,所述一体化的两侧壁面具有引导内侧空间中空气流动的作用,据此,还可以期待设于该内侧空间的器械类的冷却效果。
[0159]如图7所示,火花塞单元10a及100b,在向燃烧室cr露出的位置上具有火花塞1la及101b。如图6所示,向设于各缸盖26a及26b的内部的火花塞单元10a及10b供电的连接器46a及46b被设置为向摇臂盖28a及28b的表面露出。在连接器46a及46b的连接端102a及102b中插接有设于电线106a及106b的端部的承插口 104a及104b。
[0160]如图7所示,电线106a及106b内置有电力线108a、108b以及信号线110a、110b。该电力线连接于电池(未图示),该信号线连接于ECU(发动机控制单元)(未图示)。火花塞单元10a及10b内置有点火线圈103a、103b。点火线圈103a及103b的动作,受从所述ECU输入的信号控制,点火线圈103a及103b,以从电池通过电力线108a及108b供给的电力形成高电压,并将该高电压施加于火花塞单元10a及10b上。
[0161]中间冷却器70a、70b以及进气导入部64a、64b配置为,仅仅使配置于气缸组轴向一端的连接器46a及46b向外露出,并覆盖其他连接器46a及46b的上方。
[0162]如前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示例性结构中,为了确保气道喷射器42a、42b以及直接喷射器44a、44b等的配置空间,左右气缸组在车体的前后方向上交错配置。
[016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示例性结构中,中间冷却器70a、70b以及进气导入部64a、64b配置为,仅仅使在气缸组轴向上位于交错方向端部的连接器46a及46b外露,并覆盖其他连接器46a及46b的上方。
[016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示例性结构中,如图6所示,外露的连接器46a及46b的轴线z相对于气缸组轴向X以及左右气缸组方向y而向外倾斜配置。据此,连接端102a及102b相对于气缸组轴向X以及左右气缸组方向y而朝向外面。
[016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示例性结构中,所有连接器46a及46b的轴线z在每个气缸组上朝向同一方向。
[016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示例性结构中,出口壳体34、中间冷却器70a、70b以及进气导入部64a、64b,在平面视图中配置于摇臂盖28a及28b的内侧区域。
[0167]以下,对V型发动机10的进气结构的动作进行说明。
[0168]一旦V型发动机10起动而曲轴20旋转,则曲轴20的旋转通过动力传导机构48传递到皮带轮50,转子54、54相互反向旋转。通过转子54、54的旋转,进气经吸气口 56被吸入筒状壳体52的内部,从排气口 58向上方排出,并向在出口壳体34中形成的出口通道ο排出。
[0169]在出口通道ο中,进气通过分布筋36均匀地分布到左右气缸组。然后,朝向各气缸组的进气,在出口壳体34的两端部向下方改变方向,被导入左右中间冷却器70a及70b中冷却。
[0170]被冷却的进气在上部进气导入部66a及66b的汇合部中一边向气缸组间的内侧改变流动方向,一边流入在下部进气导入部68a及68b上沿着摇臂盖28a及28b的外形形状而弯曲的分支通道。然后,进气从在缸盖26a及26b的上表面形成的进气道38a及38b的开口部向气缸14a及14b的燃烧室供给。另一方面,从气道喷射器42a、42b以及直接喷射器44a、44b喷射的喷雾状的燃油和进气在进气道38a和38b以及燃烧室cr中混合而形成所需的空燃比。
[0171]通常,由于火花塞单元在每个气缸组分为电气布线系统及信号通信系统,因此通过检修在每个气缸组拥有一个连接器的火花塞单元,可以推测出其他火花塞单元的状态。
[017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通过检修在每个气缸组拥有一个外露的连接器的火花塞单元,可以推测出其他火花塞单元的状态。因此,不必拆卸包含机械增压器30的进气结构,就可以进行对V型发动机的所有火花塞单元的检修,可以在短时间内方便地实施火花塞单元的检修作业。
[0173]另外,由于出口通道部32、中间冷却器70a、70b以及进气导入部64a、64b配置为从机械增压器30的上部向下部包围机械增压器30的周围,因此可以缩小包含机械增压器30的进气结构所占据的高度方向的空间。另外,机械增压器30悬挂支撑于出口壳体34,在机械增压器30的下方不需要支撑部用的空间。因此,能够降低V型发动机10的总高度。
[0174]另外,由于出口壳体34具有向左右气缸组方向延伸的扁平的形状,因此可以降低出口通道部32的高度,还能够进一步扩大出口壳体34和前盖I之间的间隙c。同时,由于出口壳体34具有立体形状,因此能够确保流过出口通道0的进气流量。
[0175]此外,由于能够缩小所述进气结构所占据的空间,因此即使是V型发动机10的V夹角为60°以下的狭窄的发动机,也能够抑制V型发动机的总高度。
[0176]另外,左右气缸组在气缸组轴向X上相互交错配置,仅仅有位于交错方向端部的连接器外露,且外露的连接器相对于发动机本体位于气缸组轴向的最外侧。因此,电线106a及106b等与外露的连接器的连接变得容易,并且还能够简化中间冷却器70a、70b以及进气导入部64a、64b的形状且降低成本。
[0177]另外,由于外露的连接器46a及46b的连接端102a及102b相对于气缸组轴向X以及左右气缸组方向y而朝向外侧,因此使外露的连接器的检修变得容易,并且还使电线106a及106b等与该连接端的连接变得容易。
[0178]另外,由于所有连接端102a及102b在每个气缸组中朝向同一方向,因此在拆卸包含机械增压器30的进气结构并进行检修时,使所有连接器的检修变得容易,并且还使在该连接端上拆装电线106a及106b等变得容易。
[0179]此外,由于出口壳体34、中间冷却器70a、70b以及进气导入部64a、64b,在平面视图中配置于摇臂盖28a及28b的内侧区域,因此能够使包含机械增压器30的进气结构在横向上紧凑化,能够扩大发动机仓er中配置V型发动机10的自由度。另外,使在各个气缸组中为使气缸组轴向端部的连接器外露而包含机械增压器30的进气结构的形状设定变得容易。
[0180]另外,如图1及图4所示,在曲轴方向的视图中,由于机械增压器30配置于由构成出口通道部32的出口壳体34、包含中间冷却器70a及70b的上部进气导入部66a及66b、以及下部进气导入部68a及68b所包围的封闭截面结构的内侧,因此通过所述封闭截面结构,进一步提高机械增压器30的悬挂支撑结构的刚性。因此,能够稳定地支撑机械增压器30。
[0181]另外,由于构成出口通道部32的出口壳体34、中间冷却器70a及70b、上部进气导入部66a及66b、以及下部进气导入部68a及68b是分体结构,是将这些用紧固螺栓80紧固组装的结构,所以即使是在左右气缸组间的内侧收纳有燃油喷射装置的管路及部件的结构,组装也变得容易。
[0182]另外,左右气缸组中的下部进气导入部68a及68b的下端凸缘部92a及92b,由左右结合部98相连接。
[0183]这个左右结合部98,也可以在车体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分,或前后方向上相隔地设置多处,也可以进一步作为底壁进行整体设置。据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下部进气导入部68a及68b的刚性。
[0184]【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018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在将机械增压器配置于V型气缸组间的上方且具有中间冷却器的V型发动机中,火花塞的保养检修变得容易。
【主权项】
1.一种V型发动机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械增压器,其设于V型发动机的V型气缸组之间即各气缸组的缸盖的上方位置; 中间冷却器,其设于各气缸组的缸盖的上方位置,用于冷却从所述机械增压器排出的进气;以及 多个连接器,其设于所述缸盖上的摇臂盖的表面,用于向设于所述缸盖上的火花塞单元供电, 并且,所述中间冷却器,使在平面视图中配置在所述每个气缸组的气缸组轴向一端的所述连接器外露,并覆盖其他所述连接器的上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发动机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出口通道部,其安装于所述机械增压器的上部且向左右气缸组方向延伸而形成,用于将从所述机械增压器向上方排出的进气分布给左右气缸组方向;以及 进气导入部,其从所述出口通道部的左右端部向下方延伸,且沿着设于所述缸盖上的摇臂盖外形而向气缸组内侧弯曲,连接至各气缸组的气缸的进气道上, 并且,所述中间冷却器分别设于所述出口通道部的左右端部和所述进气导入部之间, 所述机械增压器悬挂支撑于所述出口通道部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发动机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左右气缸组在气缸组的轴向上相互交错配置,所述中间冷却器和所述进气导入部,仅使在气缸组的轴向上位于交错方向端部的所述连接器外露,并覆盖其他所述连接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发动机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中间冷却器和所述进气导入部露出的连接器的连接端,相对于气缸组的轴向和左右气缸组的方向而朝向外侧。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V型发动机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连接器的连接端在所述每个气缸组上朝向同一方向。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V型发动机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通道部、所述中间冷却器以及所述进气导入部,在平面视图中配置在所述摇臂盖的内侧区域。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V型发动机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气缸组在气缸组的轴向上相互交错配置,所述中间冷却器和所述进气导入部,仅使在气缸组的轴向上位于交错方向端部的所述连接器外露,并覆盖其他所述连接器。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V型发动机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中间冷却器和所述进气导入部露出的连接器的连接端,相对于气缸组的轴向和左右气缸组的方向而朝向外侧。
【文档编号】F02B33/40GK205532866SQ201521084291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3日
【发明人】西殿武广, 高井淳次, 横山敏郎
【申请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