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冷式机油冷却器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27255发布日期:2018-09-14 21:09阅读:60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冷式机油冷却器总成。



背景技术:

机油冷却器是一种加速润滑机油散热使其保持较低温度的装置。在高性能、大功率的强化发动机上,由于热负荷大,必须装设机油冷却器。机油冷却器布置在润滑油路中,其工作原理与散热器相同。机油冷却器可以采用水冷方式。机油冷却器置于冷却水路中,利用冷却水的温度来控制润滑油的温度。当润滑油温度高时,靠冷却水降温,发动机启动时,则从冷却水吸收热量使润滑油迅速提高温度。机油冷却器由铝合金铸成的机油冷却器盖、板翅钎焊的机油冷却器芯组成。冷却水在机油冷却器盖和机体围城的空间内流动,润滑油在板翅内流动。板翅式机油冷却器传热过程主要是通过翅片的热传导以及翅片与冷却液之间的热对流来完成的。

在钛白粉的制备工艺中,也会用到大型发动机或者其他需要进行机油散热的机器,而在钛白粉的制备领域里的机器设备多为大功率,对散热要求更高,为此满足此散热要求的冷却器都较大,冷却器的机壳在使用时承载较大的应力,容易发生形变和开裂。为此,本实用新型应运而生。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旨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功能较好、且结构较为稳固机壳不容易损坏的的机油冷却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冷式机油冷却器总成,包括:集成管组件,所述集成管组件包括前安装板、后安装板和多根集成管,所述前安装板上开设有多个前安装孔,所述后安装板上开设有多个后安装孔,多根所述集成管的前后两端分别对应插设并固定于所述前安装孔和所述后安装孔;

前安装盖,所述前安装盖安装于所述前安装板上,所述前安装盖的面向所述集成管的前端的一侧与所述前安装板之间形成有前进油空腔,所述前安装盖上还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前进油空腔的前进油孔;以及

后安装盖,所述后安装盖安装于所述后安装板上,所述后安装盖的面向所述集成管的后端的一侧与所述后安装板之间形成有后出油空腔,所述后安装盖上还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后出油空腔的后出油孔;其中还包括上机壳和下机壳;所述上机壳与所述下机壳对应安装于所述前安装板与所述后安装板之间,所述上机壳与所述下机壳之间形成进风空间,所述集成管位于所述进风空间内;所述上机壳的沿长度方向上设有上加固肋,所述下机壳的沿长度方向上设有下加固肋。

采取以上技术方案,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机壳和下机壳的长度方向是设置加固肋来提高抗剪力,进而防止上机壳和下机壳的变形。

进一步的,所述上加固肋为上加固板,所述上加固板竖设于所述上机壳上,所述上加固板上还设有上缓冲橡胶条。

进一步的,所述下加固肋为下加固板,所述下加固板竖设于所述下机壳上,所述下加固板上还设有下缓冲橡胶条。

进一步的,所述上缓冲橡胶条为Y型橡胶条,所述上缓冲橡胶条套设于上加固板上;所述下缓冲橡胶条为Y型橡胶条,所述下缓冲橡胶条套设于下加固板上。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集成管之间形成有进风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前安装盖与所述前安装板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可拆卸相连;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

至少二第一连接孔,对置开设于所述前安装板的上下边沿处;

至少二第二连接孔,对置开设于所述前安装盖的上下边沿处,并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一连接孔;以及

至少二第一连接螺栓,对应穿设于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中以连接所述前安装板与所述前安装盖。

进一步的,所述前安装板与所述前安装盖的形状均为四边形,所述第一连接孔的数量至少为四,对应开设于所述前安装板的四边沿上。

进一步的,所述后安装盖与所述后安装板通过第二连接结构可拆卸相连;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

至少二第三连接孔,对置开设于所述后安装板的上下边沿处;

至少二第四连接孔,对置开设于所述后安装盖的上下边沿处;以及

至少二第二连接螺栓,对应穿设于第三连接孔与第四连接孔中以连接所述后安装板与所述后安装盖。

进一步的,所述后安装板与所述后安装盖的形状均为四边形,所述第三连接孔的数量至少为四,对应开设于所述后安装板的四边沿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机油冷却器。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冷式机油冷却器总成,包括集成管组件、前安装盖2及后安装盖3。其中,集成管组件包括前安装板12、后安装板13和多根集成管 11,所述前安装板12上开设有多个前安装孔,所述后安装板13上开设有多个后安装孔,多根所述集成管11的前后两端分别对应插设并固定于所述前安装孔和所述后安装孔;所述前安装盖2安装于所述前安装板12上,所述前安装盖2的面向所述集成管11的前端的一侧与所述前安装板12 之间形成有前进油空腔,所述前安装盖2上还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前进油空腔的前进油孔21;所述后安装盖3安装于所述后安装板13上,所述后安装盖3的面向所述集成管11的后端的一侧与所述后安装板13之间形成有后出油空腔,所述后安装盖3上还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后出油空腔的后出油孔31。进一步的,还包括上机壳5和下机壳6;所述上机壳5与所述下机壳6对应安装于所述前安装板12与所述后安装板3之间,所述上机壳5 与所述下机壳6之间形成进风空间,所述集成管位于所述进风空间内;所述上机壳5的沿长度方向上设有上加固肋51,所述下机壳6的沿长度方向上设有下加固肋6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机壳和下机壳的长度方向是设置加固肋来提高抗剪力,进而防止上机壳和下机壳的变形。

为利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较佳的,所述上加固肋51为上加固板,所述上加固板竖设于所述上机壳5上,所述上加固板上还设有上缓冲橡胶条52。上缓冲橡胶条52可以用作应力缓冲,防止上加固板的开裂,进一步保护了上机壳5。

较佳的,所述下加固肋62为下加固板,所述下加固板竖设于所述下机壳6上,所述下加固板上还设有下缓冲橡胶条61。同理,下缓冲橡胶条61可以用作应力缓冲,防止下加固板的开裂,进一步保护了下机壳。

较佳的,所述上缓冲橡胶条为常见的Y型橡胶条,所述上缓冲橡胶条套设于上加固板上;所述下缓冲橡胶条为常见的Y型橡胶条,所述下缓冲橡胶条套设于下加固板上。Y型橡胶条的卡口521套设于上加固板和下加固板上。

较佳的,后安装盖3上设置后加固肋34,后加固肋34上套设有后缓冲橡胶条33。同理于上加固肋51,后加固肋的形状与功能与上加固肋51,后缓冲橡胶条33的形状与功能与上缓冲橡胶条52相同。

较佳的,多个所述集成管11之间形成有进风间隙。加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地提高散热效率。

较佳的,所述前安装盖2与所述前安装板12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可拆卸相连。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孔121、第二连接孔22和第一连接螺栓;其中第一连接孔121的数量至少为二,对置开设于所述前安装板12的上下边沿处;同理,第二连接孔22的数量至少为二,对置开设于所述前安装盖2的上下边沿处,并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一连接孔121;同理,第一连接螺栓的数量至少为二,对应穿设于第一连接孔121与第二连接孔 22中以连接所述前安装板12与所述前安装盖2。

较佳的,所述前安装板12与所述前安装盖2的形状均为四边形,所述第一连接孔121的数量至少为四,对应开设于所述前安装板12的四边沿上。即第一连接孔121、第二连接孔22和第一连接螺栓的数量均为四。

较佳的,所述后安装盖3与所述后安装板13通过第二连接结构可拆卸相连。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三连接孔131、第四连接孔32及第二连接螺栓;其中,第三连接孔131的数量至少为二,对置开设于所述后安装板13的上下边沿处;第四连接孔32的数量至少为二,对置开设于所述后安装盖3的上下边沿处;同理,第二连接螺栓的数量至少为二,对应穿设于第三连接孔131与第四连接孔32中以连接所述后安装板13与所述后安装盖3。

较佳的,所述后安装板13与所述后安装盖3的形状均为四边形,所述第三连接孔131的数量至少为四,对应开设于所述后安装板13的四边沿上。即第三连接孔131、第四连接孔32和第二连接螺栓的数量均为四。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的稳定,不漏机油。

较佳的,还包括上机壳5和下机壳6;所述上机壳5与所述下机壳6 对应安装于所述前安装板3与所述后安装板之间,所述上机壳5与所述下机壳6之间形成进风空间,所述集成管位于所述进风空间内。上机壳5 与下机壳6起到对集成管的保护作用。

进一步的,前安装板12与前安装盖2之间还设有第一垫圈4,后安装板13与后安装盖3之间还设有第二垫圈7;上机壳5与前安装板12、后安装板13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下机壳6与前安装板12、后安装板 13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机油通入暴露在空气中的多根集成管中,大大提高了整体机油的散热面积,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多种变化。因而,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宗旨的前提下,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