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滤清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56821发布日期:2018-08-24 20:45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滤清模块。



背景技术:

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作用是把具有一定压力和一定温度范围内的清洁的润滑油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摩擦表面,使其间形成一层油膜,以减少摩擦功的损失和机件的磨损。润滑油还将机件摩擦所产生的热量带走,冷却摩擦表面,并清洗该表面上的磨屑和杂质,保证机件正常工作。

当发动机冷起动时,机油粘度增大,流动性变差,不能及时地将机油输送到各润滑表面,发动机从起动到油道充满机油的这段时间,各运动部件长时间处在缺油或少油的极其恶劣的润滑条件,对各摩擦副磨损较大。发动机起动前需要能够独立的工作预润滑系统将机油注入到发动机的各摩擦副,使发动机的各摩擦副在良好的润滑状态下启动,减少启动难度,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通常用软管将发动机油底壳、电动机油泵,单向阀、发动机机油滤清器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于发动机本身润滑系统的预润滑系统;发动机起动前,起动电动机油泵,电动机油泵将机油由发动机油底壳抽出,经单向阀进入发动机机油滤清器,经机油滤清器过滤后进入发动机各摩擦副,在各摩擦副形成油膜,确保发动机在各运动部件有充足机油的良好润滑条件起动。

目前,一般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机油滤清器、机油温度传感器、机油压力传感器、油气分离器都是分别布置在发动机上的,这样会造成发动机结构复杂,安装工序和工时较多,整机重量增加,连接管路较多,存在更多的故障风险点;而且,现有发动机一般不具备不停车更换机油滤清器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滤清模块,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机油滤清系统和油气分离系统分体设置带来的发动机结构复杂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滤清模块,包括底座,以及设于底座上的机油滤清系统和油气分离系统;

机油滤清系统包括机油进油通道、机油出油通道和机油滤清器,机油滤清器分别与机油进油通道和机油出油通道连通;

油气分离系统包括机油取油通道和与机油取油通道连通的油气分离器;

机油进油通道与机油取油通道连通。

作为优选,机油进油通道沿机油进油方向依次设有机油进油通道入口、第一机油进油通道、第二机油进油通道、第三机油进油通道和机油进油通道出口,机油进油通道出口与机油滤清器连通。

作为优选,机油滤清器设置为至少两个。

作为优选,机油滤清系统还包括换向阀,换向阀可转动地设于第二机油进油通道内部。

作为优选,机油滤清器设置为两个,两个机油滤清器设置于换向阀的两侧。

作为优选,机油出油通道沿机油出油方向依次设有机油出油通道入口、第一机油出油通道、第二机油出油通道、第三机油出油通道和机油出油通道出口,机油出油通道入口与机油滤清器连通。

作为优选,机油滤清系统还包括设于第三机油出油通道上的机油温度传感器和机油压力传感器。

作为优选,机油取油通道沿油气进油方向依次设有机油取油通道入口、第一机油取油通道和第二机油取油通道,机油取油通道入口设于第一机油进油通道的内壁上,第二机油取油通道与油气分离器的一端连通。

作为优选,油气分离系统还包括回油腔,回油腔与油气分离器的另一端连通。

作为优选,第一机油取油通道和第二机油取油通道为一体铸造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机油滤清系统的机油进油通道与油气分离系统的机油取油通道连通的方式,且将机油滤清系统和油气分离系统集成设置在同一底座上,解决了现有发动机的机油滤清系统和油气分离系统分体设置的问题,使得发动机的空间结构紧凑,缩减了整机的尺寸,零部件数量少,大大降低了制造、安装和维护成本;通过将换向阀旋转不同角度,可控制两个机油滤清器其中一个工作,另一个不工作,进一步根据发动机的使用要求,可以保证在不停车的状态下更换机油滤清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滤清模块的结构示意图(省略其中一个机油滤清器的端盖);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A向剖视图;

图4是图3的B-B向剖视图。

图中:

1、底座;2、机油滤清器;3、油气分离器;4、换向阀;5、机油温度传感器;6、机油压力传感器;

a1、机油进油通道入口;a2、第一机油进油通道;a3、第二机油进油通道;a4、第三机油进油通道;a5、机油进油通道出口;

b1、机油出油通道入口;b2、第一机油出油通道;b3、第二机油出油通道;b4、第三机油出油通道;b5、机油出油通道出口;

c1、机油取油通道入口;c2、第一机油取油通道;c3、第二机油取油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滤清模块,包括底座1,以及设于底座1上的机油滤清系统和油气分离系统;机油滤清系统包括机油进油通道、机油出油通道和机油滤清器2,机油滤清器2分别与机油进油通道和机油出油通道连通;油气分离系统包括机油取油通道和与机油取油通道连通的油气分离器3;机油进油通道与机油取油通道连通。通过设计上述滤清模块,实现了将发动机的机油滤清系统和油气分离系统集成设置在同一底座上,解决了因现有发动机的机油滤清系统和油气分离系统分体设置造成的发动机结构复杂,安装工序和工时较多,整机重量增加,连接管路较多,存在更多的故障风险点等问题。

具体地,换向阀4设置在机油进油通道内部,机油滤清器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本实施方式中,优选设置为两个,两个机油滤清器2设置于换向阀4的两侧。通过旋转换向阀4不同的角度,能够实现机油滤清器2三种工作状态,分别为:1)控制其中一个机油滤清器2油路进油和回油断开,更换该机油滤清器2;2)控制另一个机油滤清器2油路进油和回油断开,更换该机油滤清器2;3)控制两个机油滤清器2的油路开启,使得发动机正常工作,而在大多数时间内,换向阀4是一直处于此状态进行工作。通过旋转换向阀4不同的角度可以使得发动机具备不停车也能更换机油滤清器2的功能。具体地,底座1上的机油出油通道集成有机油温度传感器5和机油压力传感器6,方便采集经机油滤清器2过滤后的机油的温度和压力数据。此外,机油温度传感器5和机油压力传感器6也可以集成为一个部件,该部件同时具有采集机油温度和压力的功能。

如图3和图4所示,机油进油通道沿机油进油方向依次设有机油进油通道入口a1、第一机油进油通道a2、第二机油进油通道a3、第三机油进油通道a4和机油进油通道出口a5,机油进油通道出口a5与机油滤清器2的一端连通。机油出油通道沿机油出油方向依次设有机油出油通道入口b1、第一机油出油通道b2、第二机油出油通道b3、第三机油出油通道b4和机油出油通道出口b5,机油出油通道入口b1与机油滤清器2的另一端连通。进一步地,机油温度传感器5和机油压力传感器6设于第三机油出油通道b4,采集经机油滤清器2过滤后的机油的温度和压力数据。进一步地,换向阀4可转动地设于第二机油进油通道a3内部,通过控制换向阀4不同的旋转角度,可实现如上述内容记载的机油滤清器2具有三种工作状态,从而使得发动机具备不停车也能更换机油滤清器2的功能。

机油过滤详细工作过程如下:未过滤的脏油从机油进油通道入口a1进入底座1中,并依次流经底座1的第一机油进油通道a2,换向阀4与底座1构成的第二机油进油通道a3,以及底座1上连接两个机油滤清器2的第三机油进油通道a4,然后从机油进油通道出口a5流出,分别进入两个机油滤清器2,脏油经机油滤清器2过滤;过滤后的干净油从机油出油通道入口b1流入底座1中,并依次流经第一机油出油通道b2,换向阀4与底座1构成的第二机油出油通道b3,以及第三机油出油通道b4流向机油出油通道出口b5。

具体地,机油取油通道沿油气进油方向依次设有机油取油通道入口c1、第一机油取油通道c2和第二机油取油通道c3,机油取油通道入口c1设于第一机油进油通道a2的内壁上,第二机油取油通道c3与油气分离器3的一端连通。机油取油通道从机油进油通道中抽取部分机油作为油气分离器3的驱动油,用于驱动油气分离器3的转子转动,使得油气分离器3工作并分离来自曲轴箱的油气混合气。油气分离系统还包括回油腔(图中未示出),回油腔与油气分离器3的另一端连通。进一步地,第一机油取油通道c2和第二机油取油通道c3为一体铸造结构,降低了机油泄漏等风险的概率。

油气分离详细工作过程如下:从开设在第一机油进油通道a2的内壁上的机油取油通道入口c1取油,并依次流经底座1内部的第一机油取油通道c2和第二机油取油通道c3,进而进入油气分离器3,驱动油气分离器3正常运转,分离后的回油经底座1上的回油腔流出。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用户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