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改善发动机舱内流场的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91934发布日期:2019-01-04 23:31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改善发动机舱内流场的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冷却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改善发动机舱内流场的机构。



背景技术:

冷却风扇吸入的发动机舱内空气流场的状况,对冷却系统散热能力的大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风扇工作过程中,通常会将地面上的浮土吹起来,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发动机舱内的空气流场形态由车身底板,发动机正面轮廓及其周边零件形状所决定,通常只对车身底板区域进行流场优化的设计,其流场状况并未达到最优水平,发动机舱下部还会存在一些热风回流,影响冷却系统散热能力。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用于改善发动机舱内流场的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改善发动机舱内流场的机构,既可以满足驾驶室与悬置连接的可靠性,又可以提高驾驶室乘坐舒适。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改善发动机舱内流场的机构,包括扰流板、用于将扰流板安装于冷却风机下方的安装支架;所述扰流板包括呈方形结构的底板、所述底板两侧边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导向板,所述底板的一端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挡板,所述挡板的两侧分别与导向板的一侧边连接。

所述导向板与所述底板形成大于90°的夹角。

所述底板一侧的导向板的高度大于另一侧的导向板的高度。

所述挡板与所述底板相垂直,所述挡板顶部形成与冷却风机等径的圆弧形开口。

所述底板上设有用于所述安装支架连接的安装孔。

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两个呈“L”形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冷却风机的下方连接,另一端上设有用于固定螺栓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安装孔同轴等径。

所述连接件与冷却风机的一端通过与其一体成型的横杆相连。

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底板相连的一端上设有至少两个通孔,所述底板上设有与所述通孔数量相同的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绕流板,使风扇吸入的气流更趋近于湍流,减少了发动机舱下部的热风回流的发生,从而提升了散热器的散热能力;在浮土较多地面工作时,阻止风扇工作吸入的气流吹到地面,有效抑制由风扇引起的扬尘问题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扰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图中,1扰流板,11底板,12导向板,13挡板,14开口,15安装孔,2冷却风机,3安装支架,31连接件,32通孔,33横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图3。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改善发动机舱内流场的机构,包括扰流板1、用于将扰流板1安装于冷却风机2下方的安装支架3;所述扰流板1包括呈方形结构的底板11、所述底板11两侧边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导向板12,所述底板11的一端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挡板13,所述挡板13的两侧分别与导向板12的一侧边连接,通过设置底板11可以在浮土较多地面工作时,阻止风扇工作吸入的气流吹到地面,有效抑制由风扇引起的扬尘问题的发生;绕流板的存在,使风扇吸入的气流更趋近于湍流,减少了发动机舱下部的热风回流的发生,从而提升了散热器的散热能力。

所述导向板12与所述底板11形成大于90°的夹角,使得导向板12能够更大范围的阻止风扇工作吸入的气流吹到地面。

所述底板11一侧的导向板12的高度大于另一侧的导向板12的高度,由于风扇向一个方向转动,一侧的气流较大,需要高低不同的导向板12。

所述挡板13与所述底板11相垂直,所述挡板13顶部形成与冷却风机2等径的圆弧形开口14,通过设置挡板13减少了发动机舱下部的热风回流的发生,从而提升了散热器的散热能力。

所述底板11上设有用于所述安装支架3连接的安装孔15。

所述安装支架3包括两个呈“L”形的连接件31,所述连接件31的一端与所述冷却风机2的下方连接,另一端上设有用于固定螺栓穿过的通孔32,所述通孔32与所述安装孔15同轴等径,通过固定螺栓依次通孔32、安装孔15后与螺母配合将连接件31与底板11固定,本案通过设置两个相互平行的连接件31,使得扰流板1更为稳定的固定于冷却风机2的下方,且安装孔15设置于底板11的两侧,使得气流更够更为顺畅,不会被连接件31阻挡,提升了散热器的散热能力。

所述连接件31与冷却风机2的一端通过与其一体成型的横杆33相连,使其连接更为稳定。

所述连接件31与所述底板11相连的一端上设有至少两个通孔32,所述底板11上设有与所述通孔32数量相同的安装孔15,使其连接更为稳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