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端排气系统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97529发布日期:2019-05-31 20:52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热端排气系统总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端排气系统总成,属于发动机尾气后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热端排气系统总成由于比较靠近发动机,因此需要具备较强的耐久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久能力较强的热端排气系统总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一种热端排气系统总成,其包括催化剂载体组件、与所述催化剂载体组件的一端相连接的入口管组件以及与所述催化剂载体组件的另一端相连接的出口管组件,其中所述催化剂载体组件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中的载体以及将所述载体固定在所述壳体中的衬垫;所述入口管组件包括第一入口管、第二入口管以及将所述第一入口管与所述第二入口管汇集起来的集流管,所述第一入口管的长度小于第二入口管的长度,所述第二入口管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入口管的中部的第一挠性节;所述出口管组件包括出口管以及位于所述出口管的中部的第二挠性节。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入口管包括第一法兰,所述第二入口管包括第二法兰,所述第一法兰与所述第二法兰用以连接发动机的壳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集流管设有用以安装第一传感器的第一传感器座。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出口管设有用以安装第二传感器的第二传感器座。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传感器座位于所述催化剂载体组件与所述第二挠性节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载体包括相互抵靠在一起的第一载体以及第二载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热端排气系统总成还包括焊接在所述壳体上且位于所述集流管的两侧的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架平行于第二支架。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热端排气系统总成还包括焊接在所述壳体上且位于所述出口管的两侧的第三支架与第四支架。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支架平行于第四支架。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入口管组件与出口管组件均设有挠性节,从而能够吸收振动,提高耐久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热端排气系统总成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再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沿图2中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热端排气系统总成100,用以处理发动机的排气。所述热端排气系统总成100包括催化剂载体组件1、与所述催化剂载体组件1的一端相连接的入口管组件2以及与所述催化剂载体组件1的另一端相连接的出口管组件3。

请参图4所示,所述催化剂载体组件1包括壳体11、位于所述壳体11中的载体12以及将所述载体12固定在所述壳体11中的衬垫13。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载体12包括相互抵靠在一起的第一载体121以及第二载体122。

所述入口管组件2包括第一入口管21、第二入口管22以及将所述第一入口管21与所述第二入口管22汇集起来的集流管23。所述第一入口管21的长度小于第二入口管22的长度,以便于布置。所述第二入口管22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入口管22的中部的第一挠性节221。由于第二入口管22的长度较大,通过设置第一挠性节221可以提高第二入口管22,甚至整个入口管组件2的耐久能力。

所述第一入口管21包括第一法兰211,所述第二入口管22包括第二法兰222,所述第一法兰211与所述第二法兰222用以连接发动机的壳体(未图示)。

所述集流管23设有用以安装第一传感器的第一传感器座231。

所述出口管组件3包括出口管31以及位于所述出口管31的中部的第二挠性节311。所述出口管31设有用以安装第二传感器的第二传感器座312。所述第二传感器座312位于所述催化剂载体组件1与所述第二挠性节311之间。如此设置,通过所述第一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的反馈信号就能够得出排气在经过催化剂载体组件1后气体中物质含量的变化。

所述热端排气系统总成100还包括焊接在所述壳体11上且位于所述集流管23的两侧的第一支架111与第二支架112以及焊接在所述壳体11上且位于所述出口管31的两侧的第三支架113与第四支架114。所述第一支架111平行于第二支架112,所述第三支架113平行于第四支架114,共同用以将所述热端排气系统总成100安装至汽车底盘上。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