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发动机注油箱排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80206发布日期:2019-07-17 05:09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发动机注油箱排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的生产制造,具体是一种新型发动机注油箱排气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对发动机注油箱从箱口添加机油等油质时,特别对于不规则的油箱来说,在添加油质时,在油箱体内易积蓄气体,如此就会导致油箱存不满油质,如果使用专门的高精端仪器注油,会造成成本的增加,针对于此情况,一些发动机制造厂在注油箱溢油口处添加一油腔来达到排气目的,待油腔内有油质出现时,再拧紧溢油口处的螺塞,但这样会造成机油飞溅,且这样添加油腔装置的这种做法也会造成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新型发动机注油箱排气装置,该装置一方面可以减少油质的损失,另一方面也最大限度的放出气体,最主要是避免了放气时机油到处飞溅。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发动机注油箱排气装置,包括:排气辅助螺栓和主体套,主体套安装在注油箱的螺纹孔内,排气辅助螺栓安装在主体套内;所述的主体套整体为二级同心台阶轴结构,即由第一台阶轴、与第一台阶轴固为一体的第二台阶轴构成,第一台阶轴外径大于第二台阶轴外径,第一台阶轴同轴设置有螺纹孔,第二台阶轴设有外螺纹,第二台阶轴同轴设置有排气孔,排气孔与第一台阶轴的螺纹孔连通并贯穿整个主体套,排气孔与第一台阶轴的螺纹孔连通部位的孔口设置为锥面;所述的排气辅助螺栓整体为螺栓状结构,其一端为螺栓头,另一端为螺杆,螺杆的尾端同轴设置有固为一体的连接轴,连接轴的外径小于螺杆的螺纹内径,连接轴的前端设有固为一体的圆锥台,圆锥台的锥度与主体套排气孔孔口锥面相配合,连接轴的径向设置有通孔,所述的螺栓头部设置有轴向孔,轴向孔贯穿螺杆并与连接轴的径向通孔连通。

所述的排气孔的内径小于螺纹孔的螺纹内径。

所述的排气孔与螺纹孔连通部位的孔口锥面的锥角为55°~60°之间,锥面的表面光洁度小于Ra0.8。

所述的连接轴前端的圆锥台其圆锥面的表面光洁度小于Ra0.8。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造价低,通过本装置,注油时可以尽可能多的排出注油箱内的气体,最大限度的注入油脂,同时避免了注油时机油飞溅,节约了油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体套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排气辅助螺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排气辅助螺栓,11、圆锥台,12、通孔,13、轴向孔,14、螺杆,15、外六方螺栓头,16、连接轴,2、主体套,21、排气孔,22、第二台阶轴,23、锥面,24、螺纹孔,25、第一台阶轴,3、注油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新型发动机注油箱排气装置,包括:排气辅助螺栓1和主体套2,主体套2安装在注油箱3的螺纹孔内,排气辅助螺栓1安装在主体套2内;所述的主体套2整体为二级同心台阶轴结构,即由第一台阶轴25、与第一台阶轴25固为一体的第二台阶轴22构成,第一台阶轴25外径大于第二台阶轴22外径,第一台阶轴25同轴设置有螺纹孔24,第二台阶轴设有外螺纹,第二台阶轴22同轴设置有排气孔21,排气孔21与第一台阶轴25的螺纹孔24连通并贯穿整个主体套,排气孔21与第一台阶轴25的螺纹孔24连通部位的孔口设置为锥面23;所述的排气辅助螺栓1整体为螺栓状结构,其一端为外六方螺栓头15,另一端为螺杆14,螺杆14的尾端同轴设置有固为一体的连接轴16,连接轴16的外径小于螺杆14的螺纹内径,连接轴16的前端设有固为一体的圆锥台11,圆锥台11的锥度与主体套2排气孔21孔口锥面23相配合,连接轴16的径向设置有通孔12,所述的外六方螺栓头15设置有轴向孔13,轴向孔13贯穿螺杆14并与连接轴16的径向通孔12连通。

所述的排气孔21的内径小于螺纹孔24的螺纹内径。

所述的排气孔21与螺纹孔24连通部位的孔口锥面23的锥角为55°~60°之间,锥面23的表面光洁度小于Ra0.8。

所述的连接轴16前端的圆锥台11其圆锥面的表面光洁度小于Ra0.8。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把主体套2安装到注油箱3的螺纹孔内,同时也把排气辅助螺栓1安装到主体套2内,排气辅助螺栓1与主体套2排气孔21孔口锥面23不接触,当从注油箱3的加油口给注油箱3加油时,一部分气体就会从主体套2及排气辅助螺栓1内的各个孔排出,当注油箱3内的气体排出完毕时,油会通过主体套2及排气辅助螺栓1内的各个孔流出,当从排气辅助螺栓1的轴向孔13看到油时,通过扳手等工具拧紧排气辅助螺栓1,使排气辅助螺栓1的圆锥台11与主体套2排气孔21孔口锥面23接触,当二者压紧时,注油箱3的油被抑制在注油箱3内部,一方面既可以尽可能多的排出注油箱3内的气体,又可以最大量的注入油质,同时也能减少油质的浪费,避免机油飞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部分为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