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油滤清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99463发布日期:2020-05-20 00:58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油滤清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油滤清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油滤清器。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汽车发动机排放要求的提高,这就导致了燃油滤清器需求不断的提升和改进,对滤清器的技术提升和服务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燃油滤清器主要通过滤芯对燃油进行过滤,得到干净的燃油,当燃油滤清器使用时间过长或过滤数量较多的燃油时,则需要更换滤芯,以保证燃油滤清器的过滤效果。

更换滤芯过早,会导致滤芯的使用不充分,浪费资源,降低工作效率;更换滤芯过晚,会导致燃油过滤效率低下。所以,正确的更换时间节点能降低维护保养的频次,减少工时的浪费,降低运营成本,给客户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节约社会资源。

目前,燃油滤清器通常通过记录使用时间或行驶里程来确定更换滤芯的时间节点,但是,燃油含杂质量、滤芯的过滤效果等均对更换滤芯的时间节点产生影响。所以,通常通过记录使用时间或行驶里程来确定更换滤芯的时间节点的方式不利于充分利用滤芯的完整生命周期、增大保养里程、降低保养频次和节约社会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油滤清器,能通过观测壳体内燃油液面高度,来判断更换滤芯时机,能充分利用滤芯的完整生命周期、增大保养里程、降低保养频次和节约社会资源。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燃油滤清器,包括:

壳体,其内设置有电动泵;

杯罩,其位于所述壳体上方,所述杯罩与所述壳体连接形成能容纳滤芯组件的容置腔,所述杯罩还设置有可视化窗口,所述可视化窗口被配置为能观测所述容置腔中燃油的液面高度;

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一端位于所述容置腔内,另一端与所述电动泵连通,所述排气管被配置为能排出所述容置腔中的气体,直到所述容置腔中燃油与排气管上端平齐。

作为一种燃油滤清器的优选方案,所述可视化窗口的下边缘位于所述排气管的上端面的下方,上边缘位于所述排气管的上端面的上方55-60mm处。

作为一种燃油滤清器的优选方案,所述壳体上设有出油口,所述出油口还连通有第一出油通道和第二出油通道,所述第一出油通道内设置有所述电动泵;所述第二出油通道被配置为所述电动泵停止工作后,经过所述滤芯组件过滤的燃油从所述第二出油通道流出。

作为一种燃油滤清器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出油通道设置有单向阀。

作为一种燃油滤清器的优选方案,所述出油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出油通道和所述第二出油通道之间。

作为一种燃油滤清器的优选方案,所述出油口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出油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两侧。

作为一种燃油滤清器的优选方案,所述排气管包括上排气管和下排气管,所述上排气管的下端与所述下排气管的上端通过防转结构连接,所述防转结构用于防止所述上排气管相对于所述下排气管转动。

作为一种燃油滤清器的优选方案,所述上排气管的下端内壁设有凸缘,所述下排气管的上端与所述凸缘过盈配合。

作为一种燃油滤清器的优选方案,所述防转结构包括卡块和卡槽,所述卡块设于所述下排气管的上端,所述卡槽设于所述上排气管的下端,所述卡块伸入所述卡槽内。

作为一种燃油滤清器的优选方案,所述杯罩设置为可视化杯罩,所述可视化杯罩由透明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电动泵和一端位于容置腔内,另一端与电动泵连通的排气管,能有效排出容置腔内的气体,减少由于气体过多导致滤清器内负压效果较差,泵入的燃油液位过低,影响滤清器的过滤性能等问题;通过在壳体上设置可视化窗口,能清晰观察到容置腔内液面的高度变化;排气管排气完成后,容置腔内燃油与排气管的上端平齐,此后燃油滤清器正常供油,此时,由于燃油含杂质量、滤芯的过滤效果等因素会导致容置腔内燃油液面高度发生变化,通过可视化窗口观测该变化,可以确定更换滤芯的时间节点,从而充分利用了该滤芯的完整生命周期,增大保养里程,大幅度降低了保养频次,从而节约了社会资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燃油滤清器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燃油滤清器的排气管和出油管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燃油滤清器的下排气管和出油管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燃油滤清器的上排气管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燃油滤清器的上排气管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燃油滤清器的主视图。

图中:

1-壳体;11-进油口;12-出油口;121-第一出油通道;122-第二出油通道;

2-电动泵;

3-杯罩;31-可视化窗口;

4-容置腔;41-滤芯组件;

5-排气管;51-上排气管;511-卡槽;512-凸缘;52-下排气管;521-卡块;522-连接筋;53-出油管;

6-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燃油滤清器,该燃油滤清器包括壳体1、杯罩3和排气管5。壳体1内设置有电动泵2;杯罩3设置在壳体1上方,与壳体1采用螺纹连接,且螺接处设置有密封圈,杯罩3与壳体1连接形成能容纳滤芯组件41的容置腔4,杯罩3还设置有可视化窗口31,可视化窗口31能观测容置腔4中燃油的液面高度;排气管5的一端位于容置腔4内,另一端与电动泵2连通,排气管5在电动泵2的作用下能将容置腔4中的气体排出,直到容置腔4中燃油与排气管5上端平齐。

本实施例中,电动泵2的作用是使燃油滤清器内部产生负压,能将待过滤的燃油泵入燃油滤清器内;配合排气管5,同时将排气管5的一端位于容置腔4内,另一端与电动泵2连通的,能有效排出容置腔4内的气体,减少由于气体过多导致燃油滤清器内负压效果较差,容置腔4中燃油液位过低,影响燃油滤清器的过滤性能等问题。具体地,燃油滤清器启动初期,先开启电动泵2,由于燃油滤清器内部形成负压,所以单向阀6关闭,使得第二出油通道122关闭,容置腔4内部的大部分空气和燃油依次经过排气管5、电动泵2排出,在排出的过程中,容置腔4内的燃油液面将不断上升。

通过在壳体1上设置可视化窗口31,能清晰观察到容置腔4内液面的高度变化;排气管5排气完成后,容置腔4内燃油与排气管5的上端平齐,此时,电动泵2停止工作,第一出油通道121关闭,整车的低压泵开启,单向阀6打开,第二出油通道122开启,此后燃油滤清器通过第二出油通道122供油。

由于燃油含杂质量、滤芯组件41的过滤效果等因素会导致容置腔4内燃油液面高度发生变化,通过可视化窗口31观测该变化,可以确定更换滤芯组件41的时间节点,确保燃油滤清器的过滤效率。目前,在燃油滤清器使用过程中,通常通过记录使用时间或行驶里程来确定更换滤芯组件41的时间节点,为保证燃油滤清器的正常过滤效果,此更换时间节点通常会小于滤芯组件41的完整生命周期。通过设置可视化窗口31,根据观测燃油液面高度变化来判断更换滤芯组件41的时间节点,能更加充分利用的完整生命周期,增大保养里程,大幅度降低保养频次,从而节约社会资源。

具体地,可视化窗口31的下边缘位于上排气管51上端面的下方,上边缘位于上排气管51上端面上方55-60mm处。其中当燃油液面与上排气管51上端面平齐时,是关闭电动泵2,燃油滤清器正常供油的时间节点;当燃油液面达到上排气管51上端面上方50-55mm处时,是需要更换滤芯的时间节点。将可视化窗口31设置在上排气管51上端面的下方至上排气管51上端面上方55-60mm范围处,可以观测到燃油滤清器正常供油的时间节点和需要更换滤芯的时间节点的时间范围内,燃油液面高度的变化,方便技术人员根据燃油液面的不同高度进行不同的操作。优选地,杯罩3可设置为由透明材质制成的可视化杯罩,可以整体的观测到容置腔4内燃油液面高度,观测更加方便。

如图2所示,具体地,排气管5包括上排气管51和下排气管52,下排气管52的下端与壳体1螺纹连接。下排气管52为细长管状,由于受加工工艺及强度限制,下排气管52的加工长度有限,电动泵2工作,在排气的同时会将燃油吸入壳体1内,当燃油高度超过下排气管52高度时,燃油将会进入下排气管52,下排气管52上方的气体将不能有效排出。因此,为了尽可能多地排出容置腔4中气体,排气管5的高度尽可能靠近滤芯组件41上方,在下排气管52的上方设置上排气管51,以此间接增加下排气管52的高度。上排气管51的下端与下排气管52的上端连接,上排气管51的下端与下排气管52的上端设有防转结构,用于防止上排气管51相对于下排气管52转动,结构稳定,可靠性高。

为了提高上排气管51和下排气管52连接的稳定性及密封性,可选地,如图3-图5所示,上排气管51的下端内壁设有凸缘512,下排气管52的上端与凸缘512过盈配合。上排气管51与下排气管52还可以为螺纹连接、卡接等。防转结构包括卡块521和卡槽511,卡块521设于下排气管52的上端,距离下排气管52的上端面有一定距离,卡槽511设于上排气管51的下端,卡块521伸入卡槽511内。卡槽511与卡块521可以分别为1、2、3或4个等,本实施例中分别设置4个。卡槽511与卡块521的嵌入配合是为了增加对上排气管51的约束,避免上排气管51受使用工况的影响而从下排气管52上脱落。在其它实施例中,上排气管51和下排气管52上还可以均设置销孔,销孔内安装插销也可以防止上排气管51相对于下排气管52转动。

下排气管52外侧还设置有出油管53,经过滤芯组件41过滤的清洁燃油可以依次通过出油管53、单向阀6进入第二出油通道122。下排气管52与出油管53同轴设置,可以有效减小下排气管52的安装空间。出油管53位于容置腔4内的一端要尽可能低地设置,这样设置能有利于更多的清洁燃油流入出油管53;同时,出油管53位于容置腔4内的一端还要高于滤芯组件41的下边缘设置,可以有效地防止未被滤芯组件41过滤的燃油进入出油管53,保证进入出油管53的均为过滤后的清洁燃油。

优选地,下排气管52与出油管53间设有连接筋522,用于连接下排气管52与出油管53。为了利于加工,连接筋522平行于下排气管52与出油管53的轴线设置,连接筋522的一端与出油管53连接,另一端与下排气管52连接。连接筋522可以为1、2、3或4个等,本实施例中设置4个连接筋522。可选地,连接筋522与卡块521为一体设计,一体成型,使下排气管52易于加工。本实施例中滤芯组件41设于排气管5和出油管53的外部,上排气管51的上端面靠近滤芯组件41的上端设置,使下排气管52上方的气体能有效排出,提高排气效果。

壳体1上设有出油口12,出油口12还连通有第一出油通道121和第二出油通道122,第一出油通道121内设置有电动泵2,用于将在排气过程中流入电动泵2内的燃油排出;第二出油通道122设置有单向阀6,用于在电动泵2停止工作后,限制经由滤芯组件41过滤后的燃油的只能单侧地从第二出油通道122处流出。具体地,单向阀6可以设置为弹簧式单向阀或升降式单向阀。

优选地,出油口12设置在第一出油通道121和第二出油通道122之间,电动泵2腔体和第二出油通道122平行设置,相应地,电动泵2的轴线和第二出油通道122的轴线平行。第一出油通道121和第二出油通道122之间设置连通管路,这样使得第一出油通道121和第二出油通道122均与出油口12连通。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壳体1通过铸造而成,所以,连通孔的加工还需要设置工艺孔,工艺孔轴线优选与第二出油通道122轴线垂直,加工连通孔的工具穿过工艺孔后再穿过第二出油通道122,直到与第一出油通道121连通,加工完成后,将工艺孔用螺塞堵住;但是,于本实施例中,出油口12设置在第一出油通道121和第二出油通道122之间,形成同一个腔体,能避免连通管路以及工艺孔的加工,同时还能省却用于堵塞工艺孔的螺塞。

优选地,参照图6,出油口12设置为两个,两个出油口12位于壳体1的两侧;相应地,壳体1上还设置有两个进油口11,两个进油口11也位于壳体1的两侧。在实际安装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连接不同位置的进油口11和出油口12,使燃油滤清器能在更多种安装环境内被使用,提高了燃油滤清器的通用性。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电动泵2启动,电动泵2产生的负压使单向阀6关闭,燃油滤清器内部的气体通过上排气管51、下排气管52、电动泵2、第一出油通道121和出油口12排出;同时由于负压作用,燃油从油箱泵入容置腔4内,经过滤芯组件41过滤形成洁净燃油;当壳体1内燃油液面超过上排气管51的上端面后,燃油从上排气管51、下排气管52、电动泵2、第一出油通道121和出油口12输出;发动机正常工作时,电动泵2停机,发动机燃油系统中的输油泵开启,输油泵与燃油滤清器的出油口12连接,输油泵产生的负压使单向阀6打开,燃油滤清器中的洁净燃油通过出油管53、单向阀6、第二出油通道122和出油口12泵至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当容置腔4内燃油液面高于上排气管51上端50-55mm处,需要停机,更换滤芯组件41,以保证燃油滤清器能继续正常工作。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它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