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增压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71592发布日期:2020-09-18 19:38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动机增压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增压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增压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发动机增压系统是将空气预先压缩后供入气缸,以提高空气密度,增加进气量,使燃油能够充分燃烧、提高发动机功率。空气在被压缩的过程中升温,温度升高导致氧气温度降低,从而降低发动机的有效充气效率,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有效充气效率,常常需要对加压后的氧气进行降温。

现有公告号为cn20148664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发动机中冷器,包括散热体,散热器上连接有进气管与出气管,散热体由若干个片状的散热单元层叠而成,每个散热单元包括中间体和以及间两端的焊接体,焊接体上开设有通孔,中间体两端的通孔连通形成气室,气室远离进气管、出气管的一端通过外管路相连接;利用该发动机中冷器为加压后的高温空气进行冷却时,高温空气由进气管进入气室,并在气室内通过气室的侧壁与中间体进行热交换,从而使高温空气的温度降低,温度降低后的空气会从出气管处流出气室并进入发动机的燃烧室,从而实现将高压低温空气导入发动机的燃烧室,促进燃料的充分燃烧。

但是该种发动机中冷器仍然存在以下缺陷:气室由多个散热单元的焊接体焊接而成,在焊接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人眼观察不到的瑕疵,这使得焊接体在持续高温的工作环境中因快速老化造成气室侧壁出现缺口,导致通过气室的空气的压力迅速降低,从而影响发动机的增压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增压冷却装置,达到降低中冷器破裂的几率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发动机增压冷却装置,包括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室呈管状结构,气室上套设有散热鳍片,散热鳍片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散热鳍片均与气室的外壁相互焊接,气室的两个自由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进气管与出气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界的空气经过空气压缩装置的压缩后,会进入气室,进入气室的高温空气会与气室的侧壁发生热交换,气室侧壁的侧壁会将来自高温空气的热量传导至散热鳍片上,并沿散热鳍片传导至换热组件处,与换热组件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对空气的降温,且由于气室由一段均质的金属管制成,散热鳍片被焊接在气室的外表面上,从而避免在加工过程中产生肉眼无法观察的缝隙,起到降低中冷器破裂的几率的效果。

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气室为u形的管状结构,散热鳍片为矩形的金属薄片,散热鳍片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气室相互平行的两端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u型的气室可延长气室的长度,从而增加空气与气室侧壁进行热交换的时间,金属制薄片制成的散热鳍片可增大气室与外界的热交换面积,从而加强气室的降温效果。

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气室的弯曲部焊接有保护鳍片,保护鳍片与靠近气室弯曲部的一个散热鳍片相互焊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护鳍片的设置,一方面可对气室的弯折处起到保护、支撑的作用,保护鳍片套设在冷却管上,且与散热鳍片、气室固定连接,可避免气室的弯折处直接与发动机周边的其他零部件发生碰撞,另一方面,保护鳍片也可增大气室弯折处的散热面积,高温空气的热量有气室侧壁穿导致散热鳍片上,并在散热鳍片上与外界发生热交换,从而加强气室的散热效果。

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散热鳍片上固定连接有用于辅助散热鳍片与外界进行热交换的换热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换热组件的设置,可辅助散热鳍片与外接进行热交换,从而使散热鳍片表面的热量尽快传递至外界,从而使散热鳍片在相对低温的状态,进而使散热鳍片能够带走更多气室内空气所携带的热量,从而使加强气室的降温效果。

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换热板、冷却板以及水冷管道,换热板与散热鳍片相互焊接,换热板与冷却板配合使用相互抵接,水冷通道从冷却板内部穿过,冷却管的外壁与冷却板固定连接,冷却管的两端与外部制冷设备相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冷却板与换热板之间填充有导热介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热导介质的设置,可用于填充换热板与冷却板之间的缝隙,将换热板与冷却板之间的空气排出,避免换热板与冷却板之间的气隙阻碍换热板与冷却板之间的热交换。

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热介质为常温下呈液态的镓合金导热介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热导介质由常温下呈液态的镓合金制成,液态镓合金能够在保证足够的流动性、充分填充换热板与冷却板之间的缝隙的同时,能够提供相较于非金属制热导介质更强的导热性能,从而使导热板与换热板之间能够保持较高的热交换速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气室由一段均质的金属管制成,散热鳍片被焊接在气室的外表面上,从而避免在加工过程中产生肉眼无法观察的缝隙,起到降低中冷器破裂的几率的效果;

2、保护鳍片的设置,一方面可对气室的弯折处起到保护、支撑的作用,另一方面,保护鳍片也可增大气室弯折处的散热面积,从而加强气室的散热效果;

3、换热组件的设置,可辅助散热鳍片与外接进行热交换,从而使散热鳍片表面的热量尽快传递至外界,从而使散热鳍片在相对低温的状态,进而使散热鳍片能够带走更多气室内空气所携带的热量,从而使加强气室的降温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旨在展示冷却管的剖面图;

图3是旨在展示热导介质的局部剖面图。

附图标记:1、气室;2、散热鳍片;3、保护鳍片;4、换热组件;41、换热板;42、冷却板;43、冷却管;5、热导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发动机增压冷却装置,参照图1,包括与发动机以及空气压缩装置相连通的气室1,气室1外固定连接有用用于散热的散热鳍片2,散热鳍片2底部固定连接有辅助散热鳍片2散热的换热组件4。

该发动机增压装置在工作时,外界的空气经过空气压缩装置的压缩后,会进入气室1,进入气室1的高温空气会与气室1的侧壁发生热交换,气室1侧壁的侧壁会将来自高温空气的热量传导至散热鳍片2上,并沿散热鳍片2传导至换热组件4处,与换热组件4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对空气的降温。

参照图1,气室1为u型的管状结构,气室1水平设置,气室1的两个自由端分别开设有进气口与排气口。

参照图1,散热鳍片2为矩形的金属薄片,散热鳍片2长度方向的侧面上开设有两个过孔,散热鳍片2套设在气室1的两个自由端上,散热鳍片2的两个过孔与气室1的两个自由端配合使用,散热鳍片2与气室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散热鳍片2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散热鳍片2沿与散热鳍片2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等距排布。

散热鳍片2的设置,可用于增大散热面积,热量由气室1的外壁传导至散热鳍片2上,并由散热鳍片2与外界发生热交换,由于散热鳍片2的表面积大于气室1外壁的表面积,从而增大了换热面积,进而加快散热,使通过气室1的空气能够被充分降温。

参照图1,气室1的弯折处还固定连接有保护保护鳍片3,保护鳍片3也为矩形的金属薄片,保护鳍片3也竖直设置,保护鳍片3的长度方向与气室1弯折处的切线方向垂直,保护鳍片3上也开设有过孔,保护鳍片3套设在气室1的弯折处,并与气室1弯折处的外侧壁相互焊接。

保护鳍片3的设置,一方面可对气室1的弯折处起到保护、支撑的作用,保护鳍片3套设在冷却管43上,且与散热鳍片2、气室1固定连接,可避免气室1的弯折处直接与发动机周边的其他零部件发生碰撞,另一方面,保护鳍片3也可增大气室1弯折处的散热面积,高温空气的热量有气室1侧壁穿导致散热鳍片2上,并在散热鳍片2上与外界发生热交换,从而加强气室1的散热效果。

参照图1与图2,换热组件4包括换热板41、冷却板42以及冷却管43,换热板41为水平设置的板状结构,且换热板41的顶面与散热鳍片2的底端以及保护鳍片3的底端固定连接,冷却板42为也为金属制板状结构;冷却板42顶面开设有用于容纳换热板41的凹槽,冷却板42顶面的凹槽与换热板41插接配合;冷却管43位于冷却板42内,且与冷却板42一体成型,冷却管43呈s形,冷却管43的两个自由端分别通过管道与外部制冷设备固定连接。

参照图3,冷却板42与换热板41之间填充有热导介质5,热导介质5由常温下呈液态的镓合金制成。

换热组件4的设置,可用于为散热鳍片2进行降温,从而加快鳍片与外界的热交换速率,进而增强降温的效果;空气在气室1内与气室1侧壁发生热交换,热量由气室1侧壁传导至散热鳍片2以及保护鳍片3上,一部分热量向远离换热板41的方向移动,并与外界空气发生热交换,另一部分热量向靠近换热板41的方向移动,并由导热板向换热板41传递,换热板41与冷却板42之间的热导介质5的设置,可用于填充换热板41与冷却板42之间的缝隙,将换热板41与冷却板42之间的空气排出,避免换热板41与冷却板42之间的气隙阻碍换热板41与冷却板42之间的热交换,且由于热导介质5由常温下呈液态的镓合金制成,液态镓合金能够在保证足够的流动性、充分填充换热板41与冷却板42之间的缝隙的同时,能够提供相较于非金属制热导介质5更强的导热性能,从而使导热板与换热板41之间能够保持较高的热交换速率,热量传递至冷却管43所在的位置后,会与冷却管43内的冷水进行热交换,从而将热量排出,最终将来自气室1内的高温空气的热量传导至外界并与使通过气室1的空气的气温降低,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如下:

空气在气室1内与气室1侧壁发生热交换,热量由气室1侧壁传导至散热鳍片2以及保护鳍片3上,一部分热量向远离换热板41的方向移动,并与外界空气发生热交换,另一部分热量向靠近换热板41的方向移动,并由换热板41向冷却板42传递,热量沿冷却板42传递至冷却管43所在的位置后,会与冷却管43内的冷水进行热交换,从而将热量排出,最终将来自气室1内的高温空气的热量传导至外界并与使通过气室1的空气的气温降低,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