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冲增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722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反冲增压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二冲程内燃机,尤其是曲轴箱扫气、活塞气口进气二冲程内燃机给气比的装置。
在以往的二冲程内燃机中,如曲轴箱扫气活塞气口进气二冲程内燃机,在进气行程结束,活塞下行进行压缩行程,进气口尚未被活塞关闭时,曲轴箱内受压缩的气体向进气口“反喷”,这就是进气反喷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降低了曲轴箱气体的压力,降低了给气比,降低了这种内燃机的动力性能和经济性,对于二冲程汽油机,还浪费了“反喷”出去的混合气,造成燃油的很大浪费,并且污染环境。有的利用进气管波动效应或者在空气滤清器与化油器之间设置挡气板,可以提高给气比但收效不大。为了减少“反喷”损失,提高给气比,一些车用二冲程汽油机和高速船用挂机采用簧片阀式进气或圆盘(阀)式进气,这种进气装置效果虽好,但制造比较困难,成本较高。并且圆盘式进气低速密封困难,簧片阀的簧片一旦折断,还可能造成汽油机严重损坏。因此,还不能普遍在二冲程内燃机上应用。目前大多数曲轴箱扫气二冲程内燃机,仍采用活塞气口进气。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可靠而有效的减少二冲程内燃机,尤其是曲轴箱扫气、活塞气口进气二冲程内燃机进气“反喷”损失、提高给气比的装置。
为此,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反冲增压器。该装置由外壳和固定在外壳内的反冲器组成,外壳上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外壳与反冲器之间留有空隙。反冲器朝出气口的一面至少有一个凹穴,反冲器能反射射流,反射射流与“反喷”出的射流对冲,从而达到了增压、提高给气比的目的。
发明的具体结构和工作情况以曲轴箱扫气活塞气口进气二冲程汽油机为例结合附图进行说明。
附图是与空气滤清器组合成一体的反冲增压器示意图。
将反冲增压器安装在化油器进气口(1)处时,其工作过程如下汽油机曲轴箱吸气时,空气从进气口(5)进入,经过过滤器(4)过滤之后,从外壳(2)与反冲器(3)之间的空隙(7)进入化油器,与燃油混合成混合气后经气缸进气口进入曲轴箱内。进气结束后,活塞下行,曲轴箱内的混合气受到压缩,此时气缸壁上的进气口尚未被活塞关闭,受压缩的混合气即从该进气口“反喷”出去,经过化油器进气口(1)射入反冲器(3)的凹穴(6)的区域内,在反冲器内气流迅速反向,向化油器进气口(1)反射,与“反喷”气流对冲,使化油器气道内直至曲轴箱内的气压增高,从而提高了给气比。“反喷”出的混合气经过反冲后,压力和流速都降低。被滞留在反冲增压器内,在下一次吸气行程时再把这些混合气吸入曲轴箱内,减少了燃油的浪费,减少了环境污染,节约了能源。
反冲增压器的外壳和反冲器可按照所用的二冲程内燃机的性能要求、结构特点和整机外观的协调性设计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和结构形式。如,反冲器可做成独立的形式,也可以和空气滤清器、化油器或其它器件组合成一体,使其具有多种功能。反冲增压器有单级式和多级式。单级式反冲增压器的反冲器只有一个凹穴,一个工作过程只产生一次反冲;多级式反冲增压器的反冲器至少有两个凹穴,可产生两次以上的反冲。多级式反冲增压器又可分为同径多级式、异径多级式和复式多级式。同径多级式即反冲器的各个凹穴口径相同;异径多级式即反冲器的各个凹穴口径不同;复式多级式即系同径式和异径式的组合。
汽油机用的反冲增压器可装在化油器进气口处或装在气缸进气口处或在化油器进气口和气缸进气口处同时装设。
柴油机用的反冲增压器装在气缸进气口处,最好是使用异径多级式。
本发明结构简单,制造容易,成本低,可以有效地提高二冲程内燃机,尤其是曲轴箱扫气活塞气口进气二冲程内燃机的给气比,减少“反喷”损失,并且可以改善其动力性能,提高寿命和节能。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二冲程内燃机,尤其是曲轴箱扫气、活塞气口进气二冲程内燃机提高给气比的装置,由外壳(2)和固定在外壳内的反冲器(3)组成,外壳上设有进气口(5)和出气口(8),外壳与反冲器之间留有空隙(7),本发明的特征是所说的反冲器朝所说的出气口的一面至少有一个凹穴(6)。
2.按权利要求
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说的反冲器朝所说的出气口的一面至少有两个同口径的凹穴(6)。
3.按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说的反冲器朝所说的出气口的一面至少有两个不同口径的凹穴(6)。
4.按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说的进气口与所说的反冲器之间隔有过滤器(4)。
5.按权利要求
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说的进气口与所说的反冲器之间隔有过滤器(4)。
专利摘要
一种反冲增压器,用于提高二冲程内燃机,尤其是曲轴箱回流扫气、活塞气口进气二冲程内燃机给气比。由外壳和固定在外壳内的反冲器组成,外壳上设有进气孔和出气口,外壳与反冲器之间留有空隙,反冲器朝出气口的一面至少有一个凹穴。反冲器能反射射流,装在气缸进气口或化油器进气口,反射射流与气缸“反喷”出的射流相对冲,从而达到了增压、提高给气比的目的。这种反冲增压器结构简单,并可以节省燃料、改善内燃机的动力和经济性能。
文档编号F02M35/10GK85105115SQ85105115
公开日1986年3月10日 申请日期1985年6月19日
发明者廖智敏 申请人:廖智敏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