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冲程高油压式柱塞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28657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短冲程高油压式柱塞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柴油机喷油泵的柱塞付,是对现有的柴油机喷油泵柱塞付结构的改进。
目前,国内柴油机供油系统的喷油泵是采用排列式柱塞付,这种柱塞付的柱塞上的进油孔位于柱塞的表面,当高压燃油从柱塞套的进油口通过柱塞表面的进油孔进入燃油室的过程中,由于燃油受压,急剧膨胀的磨粒对柱塞套进油孔、柱塞进油孔及柱塞顶端等七处产生冲击压力造成柱塞和柱塞套的磨损,使柱塞顶端及柱塞套进油孔内的上弧接触点造成燃油泄漏,加大了耗油量,并且使压力下降,频率不稳,各缸供油量平均度差,油压不统一,供油时间不一致,各缸做功不等,结果损伤了轴和轴瓦,燃烧性能不好,造成积炭增多,引起温度上升。缸套、活塞、活塞环严重磨损,降低了柱塞付的使用寿命,并且一支柱塞付只能供一个缸使用。这是目前柴油机领域中普通存在并急待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结构的柴油机喷油泵柱塞付,以分散高压燃油对柱塞付的冲击力,并减少冲击力对柱塞付的作用点,降低高压燃油的磨粒对柱塞付的磨损,以提高柱塞付的使用寿命,减少燃油泄漏,提高燃油压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在柱塞套(7)上开有一圆弧形的供油减量槽(3),在减量槽(3)的下部有一个直径略小于减量槽(3)的宽度的进油孔(4),该进油孔(4)与柱塞套的内孔相通。由于供油减量槽(3)采用圆弧形状,减缓了高压燃油对进油孔(4)的冲击压力,使现有柱塞套上两个进油孔的上、下弧点四处承受的油压冲击力减少到只有进油孔(4)的上弧点一处承受燃油的冲击力。在柱塞(8)的表面有一螺旋式的供油减量槽(2),减量槽(2)在柱塞表面绕过一定的角度,一般以180°为佳,螺旋槽的倾斜角度与柱塞轴向成45°为佳。供油减量槽(2)的上端距柱塞顶端14-18mm;在供油减量槽(2)的中部开有一个柱塞进油孔(1),该进油孔进入到柱塞的中心,沿柱塞圆柱的轴线向上通到柱塞顶部使燃油进入燃油室,当高压燃油从位于柱塞内部的进油孔进入燃油室时,只有进油孔(1)的下弧点承受冲击压力,减少了对柱塞外表面的冲击压力,降低了燃油中的磨粒对柱塞表面的磨损,从而达到了延长柱塞付的使用寿命,降低燃油从柱塞外表面磨损处泄漏的目的,同时提高了油压。由于进油孔(1)位于柱塞内部,燃油磨粒对该进油孔的磨损对柱塞的工作影响不大。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由于采用在柱塞内部构成的进油孔,缓解了燃油的磨粒对柱塞表面的磨损,并且在进油过程中,柱塞顶端不用下降至进油孔(4)就可进油,减小了柱塞的行程,缩小了体积,同时避免了燃油对柱塞顶端外圆的冲击压力,使现有柱塞付进油孔上、下弧点及柱塞顶端七处承受的冲击压力产生的磨粒磨损,变为本实用新型的进油孔(4)上弧点、进油孔(1)下弧点两处承受相等的冲击力,把另外五处承受的冲击力均匀地分散,较好地解决了柱塞的磨损问题,降低了燃油泄漏及耗油量,供油频率稳定,经过反复试验、检测,该柱塞的使用寿命提高12倍,柱塞行程从现有的7mm缩短到2mm,而压力从现有的120-140kg/cm2提高到175-180kg/cm2,从理论上讲,可将压力提高到柱塞的材料强度所能承受的程度,使本实用新型的柱塞具有使用寿命长、体积小、效率高的特点。
附图
是本实用新型的柱塞付的剖面图。
图中(2)是柱塞表面的供油减量槽,其螺旋角为45°,在柱塞表面绕过180°。(1)是位于减量槽(2)中部的回油孔,该回油孔从柱塞圆柱内部沿轴线通向柱塞顶端,(5)是润滑槽,(6)是拐臂,(7)是柱塞套,(8)是柱塞,(3)是柱塞套上的供油减量槽,(4)是位于减量槽(3)下部的进油孔,该进油孔与柱塞套内孔相通。
燃油从进油孔(4)进入柱塞上的减量槽(2),并沿回油孔(1)进入燃油室,柱塞上升封住进油孔(4),加大柱塞顶端燃油室中的燃油压力供柴油机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柱塞付如与燃油分配器配合使用,其压力可供六个缸同时工作,并且供油均衡,使柴油机可以向大功率、高转速的方向发展,达到统一油压、统一油量、频率稳定、油量平均度在97%以上的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短冲程高油压式的柴油机柱塞付,由带进油孔的柱塞(8)和柱塞套(7)组成,其特征是柱塞套上有一个圆弧形供油减量槽(3),所述的减量槽(3)的下部有一个直径略小于减量槽(3)的宽度并与柱塞套内孔相通的进油孔(4);在柱塞表面与柱塞轴向成一角度地开有一个螺旋式的供油减量槽(2),所述的供油减量槽(2)的中部开有一个进入到柱塞轴线处向上通到柱塞顶端的进油孔(1),该进油孔(1)通向燃油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塞付其特征是其上的螺旋式供油减量槽(2)的倾斜角度与柱塞轴向成45°,并在柱塞表面绕过180°。
专利摘要短冲程高油压式柱塞副是柴油机喷油泵的柱塞副,是对现有柴油机喷油泵柱塞副结构的改进。它包括柱塞上的供油减量槽(2),进油孔(1)及柱塞套上的供油减量槽(3),及进油孔(4)。其特点是改变了现有柱塞的进油孔位于柱塞表面的结构,使柱塞进油孔从柱塞的内部通向柱塞顶端进入燃油室,从而减少了燃油中的磨粒对柱塞表面的磨损,延长柱塞的使用寿命并提高燃油压力。
文档编号F02M59/02GK2077035SQ9022407
公开日1991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1990年11月24日 优先权日1990年11月24日
发明者刘广金, 吴达坦, 吴达超 申请人:江苏省睢宁县建筑施工公司第六工程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