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解水技术领域,具体是指电解制氢制氧一体机。
背景技术:
市面上有多种家用制氧机,其制氧的原理大多包括分子筛原理、高分子富氧膜原理、电解水原理、化学反应制氧原理。
相应的,家用制氧机主要机型包括:
(1)电子制氧机,采用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在溶液中氧化及还原析出的工艺,这类产品在搬运及使用的过程中要求非常严格,绝不允许倾斜及倒置,否则其溶液会流入输氧管中喷入鼻腔对使用者造成严重的损伤。
(2)分子筛式制氧机,是一种先进的气体分离技术,物理方法(PSA法)直接从空气中提取氧气,但噪音比较高,一般平均水平是50分贝。
(3)化学药剂制氧机,是采用合理的药剂配方,在特定的场合下使用,的确能满足部分消费者之急用。但由于设备简陋,操作麻烦,使用成本较高,每次吸氧都需要投入一定的费用,不能连续使用等诸多缺陷不适应家庭氧疗。
(4)富氧膜制氧机,通过膜对空气中氮分子的过滤,达到出口氧气30%的浓度,具有体积小,用电量小等优点。但是采用这种制氧方式的机子制得的是30%的浓度的氧,可用于长期的氧疗保健,而严重缺氧状态下所需的急救只能用医疗高浓度氧。
现有的制氧机均存在不同的缺陷,有待改进完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电解制氢制氧一体机,具体方案如下。
电解制氢制氧一体机,包括:
机柜,机柜前侧设有面板,面板上设有供氢管口、供氧管口;
水箱,设于机柜上部,其顶部设有箱盖,箱盖上设有与供氧管口连接的出气管;
电解槽,设于水箱下方,其通过输水管连接水箱底部;
电解阳极,设于电解槽内,电解阳极上设有氧气集气管,氧气集气管与水箱底部连接;
电解阴极,设于电解槽内,电解阴极上设有氢气集气管;
氢水分离器,设于水箱一侧,其具有与氢气集气管、供氢管口分别连接的入口、出口,氢水分离器的底部设有连接水箱底部的回流水管;
电源,设于机柜内;
单片机,设于面板内,与电源、电解阳极、电解阴极分别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水电解同时制得氢气和氧气,两种气体的气路完全分离,不会相互混合影响使用;
(2)通过单片机控制,优化工作程序,降低能耗,节能环保;
(3)结构布局合理,易于维护保养。
下面结合说明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为便于展示省略了面板。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到图4所示,电解制氢制氧一体机,包括:
机柜10,机柜10前侧设有面板11,面板11上设有供氢管口12、供氧管口13;
水箱20,设于机柜10上部,其顶部设有箱盖21,箱盖21上设有与供氧管口13连接的出气管22;
电解槽30,设于水箱20下方,其通过输水管23连接水箱20底部;
电解阳极40,设于电解槽30内,电解阳极40上设有氧气集气管41,氧气集气管41与水箱20底部连接;
电解阴极50,设于电解槽30内,电解阴极50上设有氢气集气管51;
氢水分离器60,设于水箱20一侧,其具有与氢气集气管51、供氢管口12分别连接的入口(图中未示出)、出口(图中未示出),氢水分离器60的底部设有连接水箱20底部的回流水管(图中未示出);
电源70,设于机柜10内;
单片机(图中未示出),设于面板11内,与电源70、电解阳极40、电解阴极50分别电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电解制氢制氧一体机,其工作原理如下:
(1)在水箱中加入纯水,由水箱通过供水管为电解槽供水,在电源供应的直流电作用下,电解阳极产生氧气,电解阴极产生氢气;
(2)氧气集气管将电解阳极产生的氧气收集回流到水箱中,利用水箱中的水对氧气进行过滤,然后通过箱盖上的出气管通向供氧管口,通过供氧管口即可使用纯氧;
(3)氢气集气管将电解阴极产生的氢气收集到氢水分离器并从其入口进入实现水气分离,其中的水分被分离后经回流水管回收到水箱,其中的氢气被分离后经氢水分离器的出口通向供氢管口,通过供氧管口即可使用纯氢。
较佳的,面板11上设有与单片机电连接的开机按键15,以此实现一键启动和停止。
较佳的,面板11上设有与单片机电连接的显示屏16,可以即时查看电解效率、工作时间等工作状态。
较佳的,水箱20采用透明材质制成,面板11上设有与水箱20侧壁相对的水位观察窗17。
较佳的,机柜10上设有与电源70连接的市电接口71。
较佳的,机柜10上设有串联在电源70与市电接口71之间的市电开关72。
较佳的,水箱20内设有与输水管23连接的浮球开关24,当水位过低时,浮球开关因浮力减小下降进而关闭输水管。
较佳的,浮球开关24的下方设有与水箱20侧壁间隙配合的隔板25,回流的气体从间隙向上分散逸出,过滤充分,无气泡冲击噪声。
较佳的,水箱20的底部还设有排水管26,可以定期排放水箱内的存水,便于清洗维护。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结构和原理获得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变形,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变形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