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91317发布日期:2019-04-23 20:34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解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厨房餐具食品清洗杀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解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餐具和食材的卫生和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对餐具和食材的清洗通常包括浸泡、冲洗,并借助于高温或臭氧进行杀菌,以达到清洗、去农药、去激素、保鲜的效果。然而,高温对一些餐具或食材可能产生破坏,臭氧会破坏食材营养,而且还要考虑对剩余臭氧的处理和吸收。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些采用电解液例如氯化钠电解液对餐具和食材清洗的洗涤腔。通常在洗涤腔的前侧连接电解装置,向电解装置内通入电解质溶液后将其电解为电解液,然后将电解液排入洗涤腔内,以清洗餐具或食材。而对于电解装置中电解液的排放,现有技术中往往通过电解液自身重力来实现,比如可以设置电磁阀来控制电解装置排水口的启闭,并保持相应液位差以保证排水顺畅,现有技术中还有在排放管路上设置抽水泵。但是上述排放方式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前者的排液可靠性和效率偏低,产品设置位置自由度较低,而后者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并且,由于水流通过溶质腔的流速不稳定,以及流道本身结构的缺陷,往往造成溶质得不到充分溶解,或者在电解腔内溶液过饱和析出溶质,该溶质的固体颗粒容易造成抽水泵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高效排放电解液且保持溶质使用时长的电解装置,提高用户体验。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溶解腔,用于容纳溶质,所述溶解腔具有进水口,自进水口进入的水溶解溶质以形成电解质溶液;电解腔,用于电解电解质溶液以形成电解液,所述电解腔设有用以排出电解液的出水接口;第一进水流道,与溶解腔隔离,所述电解腔具有第一入口,所述第一入口与第一进水流道相连,自第一进水流道向电解腔内进水以排出电解液。

进一步的,所述溶解腔和电解腔一体设置并通过分隔壁分隔开,所述分隔壁上具有连通所述溶液通道与电解腔的第二入口,所述出水接口位于电解腔的其它外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水流道沿溶解腔的一侧延伸,所述第一入口位于分隔壁上,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入口分别位于所述分隔壁的两边。

进一步的,所述溶解腔的外壁上设置有进水接口以及与进水接口相通的第二进水流道,所述第二进水流道上设置有进水阀,在所述进水阀的第一状态下,所述进水接口通过第二进水流道与溶解腔的进水口连通,在所述进水阀的第二状态下,所述进水接口通过第二进水流道与第一进水流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溶液流道具有连通所述溶解腔的入口、和连通所述电解腔的出口,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之间形成了液流的缓冲腔,所述溶液流道的出口构成了电解腔的第二入口,所述溶液流道的入口构成了溶解腔的出水口。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腔呈上下迂回状,所述缓冲腔内设有竖向隔离筋,所述竖向隔离筋两侧的流道流动方向相反。

进一步的,所述溶液流道单向连通所述溶解腔和电解腔,所述竖向隔离筋之后设置单向阀。

进一步的,所述溶解腔中设置有用于将溶解腔分割为第一分腔和第二分腔的隔离板,所述第一分腔内容纳溶质,所述隔离板上设置有用于供水在第一分腔和第二分腔内交换的通孔,进入所述溶解腔的水在所述第一分腔和/或所述第二分腔流过后进入所述电解腔内。

进一步的,所述溶解腔的进水口位于第二分腔内,进入所述溶解腔的水自所述第二分腔穿过通孔进入所述第一分腔内。

进一步的,所述溶解腔具有连通所述溶液流道的出水口,所述溶解腔的出水口也位于第二分腔内,进入所述溶解腔的水自所述第二分腔穿过通孔进入第一分腔内后,由所述通孔回流至第二分腔。

本发明中,电解装置包括第一进水流道,第一进水流道与溶解腔隔离且与电解腔连通,自第一进水流道向电解腔内进水以排出电解液。通过设置与溶解腔隔离的第一进水流道,使得电解液排放阶段无需消耗溶解腔内的溶质,避免用户需要频繁向溶解腔内添加溶质,提高产品体验。为了将电解液完全排入洗涤腔,第一进水流道需向电解腔注入大于电解腔容量的清水水量,另一方面,洗涤腔内的洗涤水量往往远大于电解腔的容量,且,电解液的有效成分浓度较低范围内亦可达到满足要求的洗涤效果,因此,自第一进水流道注入的清水将电解液排至洗涤腔后,还会继续注水,以达到洗涤腔的洗涤水量要求。很显然,如电解液排放通过向溶解腔注水来完成,溶质的消耗将异常迅速,除非再设置单独的洗涤腔进水管路,那么在产品结构和控制等方面都进一步复杂化,除此之外,电解腔内的电极也将长期浸泡在溶液中,还容易发生腐蚀,不利于长期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电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的b-b剖视图;

图4为图2中的d-d剖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电解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腔体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腔体中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的c-c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图8所示,一种电解装置,包括溶解腔10和电解腔20。溶解腔10用于容纳溶质,溶解腔10具有进水口14,自进水口14进入的水溶解溶质以形成电解质溶液。电解腔20用于电解电解质溶液以形成电解液,其中,电解质溶液为氯化钠溶液,电解后生成次氯酸根离子,次氯酸根具有良好的杀菌、去污、去农残等效果,以达到良好的洗涤效果,并且,对于用户而言,氯化钠溶质容易获取,成本较低。在其它实施例中,电解质溶液还可以为氯化氢溶液。电解腔20设有用以排出电解液的出水接口24,一般的,通过管路连通出水接口24和洗涤腔,以使电解液排入洗涤腔内。

电解装置还包括第一进水流道30,第一进水流道30与溶解腔10隔离且与电解腔20连通,具体来说,电解腔20具有第一入口22,第一入口22与第一进水流道30相连,自第一进水流道30向电解腔20内进水以排出电解液。通过设置与溶解腔10隔离的第一进水流道30,使得电解液排放阶段无需消耗溶解腔10内的溶质,避免用户需要频繁向溶解腔10内添加溶质,提高产品体验。

需要补充的是,为了将电解液完全排入洗涤腔,第一进水流道30需向电解腔20注入大于电解腔20容量的清水水量,另一方面,洗涤腔内的洗涤水量往往远大于电解腔20的容量,且,电解液的有效成分浓度较低范围内亦可达到满足要求的洗涤效果,因此,自第一进水流道30注入的清水将电解液排至洗涤腔后,还会继续注水,以达到洗涤腔的洗涤水量要求。很显然,如电解液排放通过向溶解腔注水来完成,溶质的消耗将异常迅速,除非再设置单独的洗涤腔进水管路,那么在产品结构和控制等方面都进一步复杂化,除此之外,电解腔内的电极也将长期浸泡在溶液中,还容易发生腐蚀,不利于长期使用。当然,在这种结构下,也可以控制同时从第一进水流道和溶解腔向电解腔内注水。

基于上述结构,采用电解液对餐具或食材进行清洗后,还可以通过第一进水流道30向洗涤腔中注入清水对餐具或食材进行冲洗,以除去残留的电解液,不再需要另外向洗涤腔上连接进水管路,简化了洗涤腔的前置注液系统。

电解装置还包括溶液流道,溶解腔10内的电解质溶液通过溶液流道进入电解腔20内进行电解以形成电解液。本实施例中的溶液流道具有入口15和出口21,入口15与溶解腔10连通,出口21与电解腔连通,即,溶液流道的出口21构成了电解腔20的第二入口21,溶液流道的入口15构成了溶解腔的出口15。其中,入口15与出口21之间形成了液流的缓冲腔50,一方面,对于从溶解腔10进入的水流进行整理缓冲,保持出口21处水流平稳,以使电解腔20内液面平稳,另一方面,还使电解质溶液中的微小颗粒沉淀于缓冲腔50内,避免其进入电解腔20。当然,溶液流道除了上述缓冲腔50形式,在溶解腔和电解腔一体成型的情况下,也可以为两腔分隔壁上通孔,以连通两腔。

较优的,缓冲腔50呈上下迂回状。当电解质溶液流经上下迂回状的溶液流道时,电解质溶液中的微小颗粒可以在重力作用下沉积在溶液流道的下部角落中,避免微小颗粒进入电解腔。并且,后续的电解质溶液继续流经溶液流道时,可以冲击先前沉积在下部角落中的微小颗粒,促使微小颗粒溶解,从而避免微小颗粒大量沉积堵塞溶液流道。

为了形成上下迂回状的溶液流道,缓冲腔50内设置有竖向隔离筋,竖向隔离筋两侧的流道流动方向相反。竖向隔离筋包括依次交替设置的第一竖向隔离筋51和第二竖向隔离筋52。第一竖向隔离筋51自电解装置的顶壁向下延伸,第一竖向隔离筋51的延伸末端与电解装置的底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溶液流道的下方迂回口511。第二竖向隔离筋52自电解装置的底壁向上延伸,第二竖向隔离筋52的延伸末端与电解装置的顶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溶液流道的上方迂回口521,上方迂回口521位于上部。

这种结构的缓冲腔50,不仅使得溶液流道呈上下迂回状,而且上方迂回口521位于上部,使得溶解腔内的电解质溶液的液面高度要高于上方迂回口521的底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解质溶液可以通过溶液流道流入电解腔内。从而,保证了溶解腔内的液面高度和储水量。当向溶解腔内加入符合要求的水量时,大量水的加入不仅有利于溶解腔内的电解质充分溶解,还有利于使得溶解腔内的电解质溶液达到饱和浓度,从而提高电解液的杀菌离子浓度,提高杀菌效果。

为了防止液体由溶液流道倒流回溶解腔10内,溶液流道单向连通溶解腔10和电解腔20,竖向隔离筋之后设置单向阀53。单向阀53包括设置在缓冲腔50中自下而上流段内的止逆口531以及设置在止逆口531上方的重力塞532。当电解质溶液停止向电解腔20流动时,重力塞532在重力的作用下堵塞止逆口531,溶液流道被阻断,电解腔内的溶液不会经溶液流道回流至溶解腔内;当电解质溶液流经溶液流道向电解腔流动时,在流体冲击力作用下,重力塞532向上运动离开止逆口531,溶液流道通过止逆口连通,电解质溶液通过溶液流道从溶解腔10流向电解腔20。这种结构的单向阀,与溶液流道的结构相匹配,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设置了第一竖向隔离筋51是基于该单向阀53的结构中需要在缓冲腔50内设置向上自下而上流段的,具体产品中,如设置其它结构的单向阀,例如传统的弹簧驱动活塞复位的单向阀,缓冲腔50内也可以只设置第二竖向隔离筋52而省去第一竖向隔离筋51。

为了方便后续描述,如图1所示,规定了电解装置的各个方向,依据图1所示的方向,电解装置具有前侧壁71,后侧壁72、左侧壁73、右侧壁74、顶壁75、底壁76,如图3和图4所示。

本实施例中,溶解腔10和电解腔20采用整体式设计,溶解腔10和电解腔20通过分隔壁60分隔开,分隔壁60的两侧分别为溶解腔10和电解腔20,电解装置整体性好,体积小,安装位置选择自由度高,也避免了各个部分之间通过水管连接可能带来的漏水问题。容易理解的是,电解腔和溶解腔也可以采用分体式设计,二者可以通过水管连接。分隔壁60上具有连通溶液通道与电解腔的第二入口21,出水接口24位于电解腔20的其它外壁上,其中,第二入口21即溶液流道的出口21。将第二入口21与出水接口24设置在电解腔20的不同侧壁上,可以延长液体流经路径,提高电解质溶液的电解效率。在本实施例中,出水接口24和第二入口21分别位于电解腔20的相对两个侧壁上,出水接口24位于电解腔20的侧壁上部,第二入口21位于分隔壁60下部。这样的结构,进一步延长了第二入口21与出水接口24之间的流通路径,有利于电解质溶液的充分电解,提高电解液的浓度。当第二入口21设置在分隔壁60上时,出水接口24可以设置在电解腔的与分隔壁60相对的侧壁上,出水接口24设置在电解腔的左侧壁73上。需要补充的是,出水接口24位于电解腔的侧壁上部。出水接口24的朝向电解腔的一侧设置有环抱出水接口24的包围壁241。电解腔内的电解液自包围壁241的上端流向出水接口24。这样的结构,当电解腔内的液体自包围壁241的上端流向出水接口24时,液体产生向下方向的冲击,可以促使溶解在电解液内的气泡排出,避免气泡进入洗涤装置影响洗涤装置的寿命。

当电解质溶液通过第二入口21进入电解腔20内时,为了避免第二入口21处的流速过大引起电解腔20内液体紊流,第二入口21的竖直方向开口尺寸小于水平方向开口尺寸。从而,第二入口21呈扁平形状的开孔。这种结构的开孔,可以减小进入电解腔内的液体流速,避免了电解腔内产生上下紊流,保证下游侧的电解质溶液可以缓缓流过电解电极,保证了电解质溶液的充分电解。

第一进水流道30沿溶解腔20的一侧延伸,第一入口22位于分隔壁60上,第二入口21与第一入口22分别位于分隔壁60的两边。具体的,第二入口21和第一入口22均位于分隔壁60的下部。为了避免清水与电解质溶液混合,第二入口21位于分隔壁60下部,第一入口22位于分隔壁60下部靠近后侧壁72一侧,第二入口21设置在分隔壁60下部靠近前侧壁71一侧。进一步的,第一入口22和出水接口24分别位于电解腔20的下部和上部。这样的结构,当需要向洗涤装置中加入清水以冲洗餐具或食材时,从位于下部的第一入口22进入的清水可以先将电解液从出水接口24排入洗涤装置内,当电解液排空后,清水才进入洗涤装置,从而,清水可以对洗涤装置内残余的电解液进行彻底清洗。

本实施例中的出水接口24位于电解腔20的侧壁上部,相应地,第一入口22位于电解腔的侧壁下部。这样的结构,延长了第一入口22与出水接口24之间的流通路径,有利于电解液的充分排出。另外,如果将出水接口和第一入口设置于同一侧壁上时,也可以将出水接口和第一入口分别设置在该侧壁的不同侧的上部和下部,使得出水接口和第一入口在同一侧壁上呈对角设置。也可以以电解腔整体为参考,使得出水接口和第一入口呈类对角设置。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入口22位于分隔壁60的前侧下部,出水接口24位于左侧壁73的后侧上部,第一入口22和出水接口24呈类对角设置。将出水接口和第一入口对角设置,可以使得清水可以更加充分地将电解液从电解腔内排出。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水流道30和溶解腔10位于分隔壁60的同一侧,第一进水流道30靠近电解装置的前侧壁71设置,并与溶解腔10一体设置,相应的,溶液流道靠近电解装置的后侧壁71设置,以与上述第一入口22和第二入口21位置对应。当然,具体实施中,第一进水流道还可以设置在相对溶解腔的其它合适位置,除此之外,也可以另接与溶解腔分体设置且与电解腔连通的管路以形成第一进水流道。

为了控制向电解装置供水,溶解腔10的外壁上设置有进水接口16,以及连通进水接口16和进水口14的第二进水流道19。第二进水流道19上设置有进水阀40,进水阀40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进水阀40的第一状态下,进水接口16通过第二进水流道19与溶解腔10的进水口14连通,在进水阀40的第二状态下,进水接口16通过第二进水流道19与第一进水流道30连通。通过设置进水阀40,可以控制向溶解腔内的注水量。在本实施例中,进水阀40为电控阀,从而,可以自动控制向溶解腔内的注水量与注水时间点,使得流入电解腔的电解质溶液可以实时满足需求,提高了电解装置的工作效率。电解装置整体对外只需单一进水接口,提高了电解装置的一体性和可靠性。

本实施例提出的电解装置中,溶解腔10中设置有隔离板13,隔离板13将溶解腔10分割为第一分腔11和第二分腔12。溶质存放在第一分腔11内。隔离板13上设置有通孔131,通孔131用于供水在第一分腔11和第二分腔12内交换。进入溶解腔10的水在第一分腔11和/或第二分腔12流过后进入电解腔20内。在具体使用中,电解装置通常连接在洗涤装置的前侧,电解装置形成的电解液进入洗涤装置内,以清洗餐具或食材。

通过在溶解腔10中设置隔离板13,把溶解腔10分割为第一分腔11和第二分腔12,且溶质存放在第一分腔11内,从而,为溶质提供了专门的存放空间。现有技术中溶解腔通常只包括一个腔体,该腔体内同时存放溶质并进水,进入腔体内的水只能沿着进水的一个方向冲击溶质,本实施例的电解装置,当水在第一分腔11和第二分腔12内交换时,水可以通过通孔131从不同角度对溶质进行冲击,促进溶质溶解,加速电解质溶液的生成。尤其当溶解腔的水流过第二分腔12后进入电解腔时,由于第二分腔12与第一分腔只通过通孔131连通,那么,可以通过设置通孔131的合适尺寸,避免第一分腔11中的较大溶质颗粒进入第二分腔12内,从而,避免进入电解腔的电解质溶液包含溶质颗粒,避免了由此引起的通道堵塞和洗涤装置失效,保证了电解腔内的电解效果和电解液质量。

在具体实施中,隔离板13可以横向设置也可以纵向设置。当隔离板13横向设置时,第一分腔和第二分腔呈上下分布,当隔离板13纵向设置时,第一分腔和第二分腔呈左右分布,均可以达到以上所述的技术效果。基于这种将溶解腔分腔的结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进水流道30位于第二分腔12的靠近前侧壁71一侧,位于第一分腔11靠近底壁76一侧。

容易理解的是,在实际实施中,投料方向通常为由上而下,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隔离板13横向设置,第一分腔11和第二分腔12呈上下分布,即第一分腔11位于第二分腔12的上方,且溶解腔上设置有用于投放溶质的投料口400。这样的设置方式,方便了溶质的投料,而且,由于水一般自下向上逐渐填充溶解腔,在水自下向上填充溶解腔过程中,第二分腔12中通过通孔131进入第一分腔11中的水会对位于第一分腔11中的溶质产生较大的向上冲击力,对溶质产生冲击搅拌作用,进一步加速了溶质的溶解,进一步加速电解质溶液的生产。

在实际实施中,溶解腔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设置方式:

(1)进水口设置在第一分腔,出水口设置在第二分腔,此时,由进水口进入第一分腔的水会通过隔离板上的通孔进入第二分腔中,并通过第二分腔中的出水口流入电解腔内。这样的设置方式,可以避免第一分腔中的较大溶质颗粒进入第二分腔内,从而,避免进入电解腔的电解质溶液包含溶质颗粒,避免了由此引起的通道堵塞和洗涤装置失效,保证了电解腔内的电解效果和电解液质量。

(2)进水口设置在第二分腔,出水口设置在第一分腔,此时,由进水口进入第二分腔的水会通过隔离板上的通孔进入第一分腔中,并通过第一分腔中的出水口流入电解液中。这样的设置方式,由进水口进入第二分腔的水冲击力较大,从而,水通过隔离板上的通孔进入第一分腔时,会对溶质产生较大的冲击搅拌作用,促进溶质溶解,加速电解质溶液的生成。

(3)进水口和出水口均设置在第一分腔中,此时,由进水口进入第一分腔的水通过隔离板上的通孔进入第二分腔中,第二分腔中的水再通过隔离板上的通孔回流至第一分腔中,然后通过出水口流入电解液中。这样的设置方式,由第二分腔回流至第一分腔中的水会对位于第一分腔的溶质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只有一个腔体的溶解腔,可以达到促进溶质溶解的效果。

(4)进水口和出水口均设置在第二分腔中,此时,由进水口进入第二分腔的水会通过隔离板上的通孔进入第一分腔中,然后第一分腔中的水再通过隔离板上的通孔回流至第二分腔中,并通过第二分腔中的出水口流入电解液中。这样的设置方式,由进水口进入第二分腔的水冲击力较大,从而,水通过隔离板上的通孔进入第一分腔时,会对溶质产生较大的冲击搅拌作用,促进溶质溶解,加速电解质溶液的生成。同时,这样的设置方式,由第一分腔回流至第二分腔中的水通过第二分腔中的出水口流入电解液,可以避免第一分腔中的较大溶质颗粒进入第二分腔内,从而,避免进入电解腔的电解质溶液包含溶质颗粒,避免了由此引起的通道堵塞和洗涤装置失效,保证了电解腔内的电解效果和电解液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溶解腔的进水口14位于第二分腔12内,进入溶解腔的水自第二分腔12穿过通孔131进入第一分腔11内。进水口14位于第二分腔12内,进水口14压力较大,进入第二分腔12内的水也具有较大的压力,从而,当第二分腔12内的水通过隔离板13上的通孔131进入第一分腔11内时,会对第一分腔11中的溶质产生较大的向上冲击力,向上冲击力与溶质颗粒的重力相配合,使得溶质颗粒处于上浮和下沉的运动状态,促进溶质溶解,加速电解质溶液的生成,提升最终获得的电解质浓度。并且,水由第二分腔12进入第一分腔11,可以避免溶质颗粒在重力作用下堵塞通孔131,降低了溶解腔的维修成本。同时,这样的结构,还使第一分腔内的溶质均匀消耗,避免现有技术中通过进水口直接进入溶质容纳腔,冲刷溶解进水口附近的溶质,使其消耗较快,一段时间后形成从进水口到出水口之间固定的流道,不利于溶解溶质。

当进水口14位于第二分腔12内时,溶解腔的出水口可以设置在第一分腔11内,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分腔12内。在本实施例中,溶解腔的出水口15位于第二分腔12内,进入溶解腔的水自第二分腔12穿过通孔131进入第一分腔11内后,由通孔131回流至第二分腔12。将溶解腔的出水口15设置在第二分腔12内,溶解腔的电解质溶液由第二分腔12通过出水口15流至电解腔中,而溶质存放在第一分腔11内,从而,可以避免第一分腔11中的较大溶质颗粒进入第二分腔12内,避免进入电解腔的电解质溶液包含较大溶质颗粒,避免了由此引起的通道堵塞和洗涤装置失效,保证了电解腔内的电解效果和电解液质量。

为了进一步促进溶质的溶解,在本实施例中,溶解腔的进水口14和出水口15可以位于第二分腔12的相对两侧。进水口和出水口位于第二分腔的相对两侧,可以使得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距离相对较远,从而,可以延长水由进水口14到达出水口15的流动路径,有助于促进溶质的充分溶解,有利于获得较高浓度的电解质溶液,提高电解液的电解浓度。

在本实施例中,进水口14设置在第二分腔的前侧中部位置,出水口15设置在第二分腔的后侧中部位置。图4中采用箭头指示出水的流动方向,从图4中可以看出,水由进水口14达到出水口15的流动路径较长,而且水由第二分腔进入第一分腔后,为了由第一分腔流至出水口,水需要流经第二分腔的各个角落,可以保证位于第一分腔各个角落处的溶质均可以被水冲击溶解到,提高了溶质的溶解效果。容易理解的是,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的具体位置,只要保证进水口和出水口相距较远以延长水的流动路径即可达到同样的技术效果。

容易理解的是,进水口和出水口位于第二分腔的相对两侧,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进水口位于第二分腔的前侧中部,出水口位于第二分腔的后侧中部。在其它实施例中,进水口和出水口位于第二分腔的相对两侧,还可以为,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位于第二分腔的前侧和后侧,或者,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位于第二分腔的右侧和左侧,只要能够使得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距离相对较远即可。其中,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位于第二分腔的前侧和后侧,表示,进水口位于前侧,出水口位于后侧,或者,进水口位于后侧,出水口位于前侧。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位于第二分腔的右侧和左侧,表示,进水口位于右侧,出水口位于左侧,或者,进水口位于左侧,出水口位于右侧。当进水口和出水口同时位于第二分腔的前侧时,进水口和出水口需要位于第二分腔的右侧和左侧。只要进水口和出水口的位置分别位于前后、左右中的任一相对两侧即可。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解装置由腔体中部100、腔体底盖200和腔体顶盖300扣合而成,腔体底盖200扣合在腔体中部100的下方,腔体定盖300扣合在腔体中部100的上方。参考图2和图3,腔体底盖200、腔体定盖300上分别设置有与腔体中部100相对应的纵向筋,腔体中部100、腔体底盖200和腔体顶盖300上的纵向筋相互对应配合,将电解装置分解为溶解腔和电解腔,并限定了进水口和出水口。容易理解的是,在具体实施中,并不限于电解装置由腔体中部100、腔体底盖200和腔体顶盖300扣合而成,可以根据制作工艺要求,设计电解装置的制作方式,只要可以产生本发明实施例电解装置的具体结构即可。

从图6中可以看出,第二分腔12中设置有支撑在底壁76和隔离板13之间第一支撑筋121和第二支撑筋122。第一支撑筋121和第二支撑筋122的设置可以提高隔离板13的结构稳定性,防止长期使用引起的隔离板13变形。

为了保证进入溶解腔的溶液的流动路径为进水口→第二分腔12→第一分腔11→第二分腔12→出水口,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分腔12中设置有侧夹板,侧夹板将第二分腔分割成为相互分离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进水口14位于第一区域内,出水口15位于第二区域内。这样的结构,由进水口14进入溶解腔内的水要流向出水口15,只能自第一区域穿过对应的通孔131流向第一分腔11,然后,第一分腔11的溶液穿过与第二区域对应的通孔131流向第二区域,然后流至出水口15,保证了溶解腔内溶液的流动路径为进水口→第二分腔12→第一分腔11→第二分腔12→出水口。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筋121和第一支撑筋122均沿纵向方向设置,侧夹板包括连接第一支撑筋121和第二支撑筋122的连接筋123,从而,第一支撑筋121、第二支撑筋122和连接筋123共同组成侧夹板,将第二分腔分割成相互分离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具体实施中,也可以不设置连接筋123,从而,进水口和出水口直接通过第二分腔连通。在实际使用中,不设置连接筋123时,以使第二分腔未物理分割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由于溶解腔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相距较远,也可满足相应要求。

为了防止未溶解的溶质随着溶液进入第二分腔12内,在本实施例中,通孔131的孔隙为0.3mm~0.6mm。从而,即使有为溶解的溶质颗粒进入第二分腔12内并进入电解腔内,由于溶质颗粒的粒径最大只有0.6mm,这种尺寸的颗粒不会堵塞液体通道,从而不会引起洗涤装置失效。

在本实施例中,进入溶解腔内的水由第二分腔12通过通孔131进入第一分腔11内,为了增大水穿过通孔131后产生的冲击力,通孔131靠近第一分腔11一侧的孔隙小于靠近第二分腔12一侧的孔隙。这样的通孔结构,当水自第二分腔(孔隙较大的一侧)流向第一分腔(孔隙较小的一侧)时,水流流经的通孔开口逐渐缩小,这样可以增大第一分腔侧的冲击力,促进溶质的溶解。而且,这样的通孔结构,还可以进一步防止未溶解的颗粒通过通孔落入第二分腔。

在本实施例中,通孔131的形状为条形。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通孔的形状,还可以将通孔设置为圆形、椭圆形等形状。

以上已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的上述讲授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