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属零件电镀前除油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12253发布日期:2021-06-11 19:34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金属零件电镀前除油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零件表面除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金属零件电镀前除油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金属零件在进行电镀加工前,需要进行表面处理,在表面处理过程中,往往会在金属零件表面存留一层油膜。电镀时这层表面油膜使金属零件与镀液隔离,影响金属零件离子沉积,严重的甚至表面无法形成金属镀层,或者造成起皮、起泡等,同时带入镀槽后还会污染电解液,影响电镀工艺,造成质量问题。因此,在电镀工业中除油工序是镀前处理装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金属零件除油处理通常利用碱性除油剂在除油槽中进行,在除油过程中会产生废弃的油水混合液,目前一般将油水混合液经油水分离器分离,分离产生的废弃油脂直接排去废水处理站,这样对于废水站处理废水的难度大大增加,废油形成较高的cod,而且和其它重金属废水也会混合,在废水处理时,产生更多的污泥,同时过多的废弃油脂对于废水处理环节中的生化细菌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容易会造成细菌大量死亡。同时,分离出来的碱性除油剂因为和油脂分离不彻底,所以通常为了保证处理质量,会被弃用,这样会造成碱性除油剂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金属零件电镀前除油处理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能够将除油槽产生的油水混合液中的油脂和碱性除油剂有效分离,并且将油脂提纯后收集,碱性除油剂返回除油槽进行二次利用。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金属零件电镀前除油处理装置,包括除油槽、油水分离器、斜角缓油槽和过滤器;

所述除油槽内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的高度低于除油槽侧壁的高度;所述第一挡板将除油槽内部分隔为除油区和混合液区;所述混合液区的侧壁上设置有混合液出口;

所述油水分离器内设置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底端和油水分离器的底部不接触;所述第二挡板将油水分离器内部分隔为油液区和非油液区;所述油液区侧壁上设置有油液出口和混合液进口,所述混合液进口和除油槽的混合液出口通过管路连通;所述非油液区侧壁上设置有非油液出口,所述非油液出口和除油槽的除油区通过管路连通;

所述斜角缓油槽设置有油液进口和油液出口,所述斜角缓油槽的油液进口和油水分离器的油液出口通过管路连通,斜角缓油槽的油液出口和过滤器入口通过管路连通。

优选的,所述油水分离器的油液区侧壁上嵌有一块透明板。

优选的,所述油水分离器底部和第二挡板底端之间设置有分层板,所述分层板和油水分离器的底部平行,且和油水分离器底部以及第二挡板底端均不接触;所述分层板上设置有漏泥孔;所述分层板和油水分离器底部之间的区域为油泥区,所述油泥区的侧壁上设置有反冲洗管。

优选的,所述油水分离器的非油液出口和除油槽的除油区连通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磁力泵;所述斜角缓油槽的油液出口和过滤器入口连通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磁力泵。

优选的,所述过滤器为袋式过滤器。

优选的,所述油水分离器的混合液进口的高度低于除油槽的混合液出口的高度。

优选的,所述油水分离器的油液出口和斜角缓油槽的油液进口连通的管路上,在管路靠近斜角缓油槽的油液进口的一端设置有缓流装置。

优选的,所述斜角缓油槽的斜角侧设置有排渣管道。

优选的,所述过滤器的出口和储油装置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金属零件电镀前除油处理装置,包括除油槽、油水分离器、斜角缓油槽和过滤器。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挡板将除油槽分为除油区和混合液区,除油区内的废弃油水混合液漫过第一挡板进入混合液区,混合液区中的油水混合液进入油水分离器中进行分离,其中油液被分隔在油液区,非油液通过第二挡板下方进入非油液区,油液区中的油液通过溢流进入斜角缓油槽,通过斜角缓油槽去除混在油液中的油渣,去除油渣后的油液进入过滤器进行过滤纯化,最终收集得到纯净的油脂;而油水分离器非油液区中的碱性除油剂回流至除油区中进行二次利用,并且二次回用的碱性除油剂可弥补从除油槽中溢流出去的混合液的空缺部分,使循环回用系统基本保持稳定。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在油水分离器底部设置分层板和反冲洗管,能够使油水混合液中携带的油泥聚集在油水分离器底部,通过反冲洗管可以将底部的油泥冲洗出来并进行回收,避免油泥长期堆积在油水分离器底部造成对油水分离器的侵蚀,延长油水分离器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能够在除油端就解决油和油泥的收集处理,避免废弃的油和油泥造成次生污染,碱性除油剂和油脂分离彻底,分离出的碱性除油剂能够进行二次利用,避免浪费,节能环保,且装置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金属零件电镀前除油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1-除油槽,2-除油槽支腿,3-第一挡板,4-油水分离器,5-第一磁力泵,6-反冲洗管,7-分层板,8-第二挡板,9-溢流出水管,10-溢流进水管,11-过滤器,12-碱性除油剂回流管,13-第二磁力泵,14-斜角缓油槽出水管,15-透明板,16-斜角缓油槽,17-排渣管,18-过滤器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金属零件电镀前除油处理装置,包括除油槽、油水分离器、斜角缓油槽和过滤器。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除油槽内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垂直于除油槽底部设置,挡板底部和除油槽底部连接,且高度低于除油槽侧壁的高度;所述第一挡板将除油槽内部分隔为除油区和混合液区;所述混合液区的侧壁上设置有混合液出口。本实用新型对所述第一挡板的具体高度没有特殊要求,比除油槽侧壁略低,能够使除油区的油水混合液漫过第一挡板进入混合液区即可。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除油槽优选由四个除油槽支腿支撑。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油水分离器内设置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垂直于油水分离器底部设置,且底端和油水分离器的底部不接触,本实用新型对所述第二挡板底端和油水分离器底部的距离没有特殊要求,能够使液体从底部通过即可,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板底端和油水分离器底部的距离优选为15~20cm。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挡板将油水分离器分隔为油液区和非油液区;所述油液区侧壁上设置有油液出口和混合液进口。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油液区侧壁上优选嵌有一块透明板,所述透明板优选为透明pc耐力板,透过透明板可观察油液区油液和非油液的分层液位。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油水分离器的混合液进口和除油槽的混合液出口通过管路连通,具体是通过溢流进水管连通,所述溢流进水管的一端和除油槽的混合液出口连通,且接口处与除油槽侧壁垂直,另一端和油水分离器的混合液进口连通,且接口处与油水分离器侧壁垂直;所述油水分离器的混合液进口的高度优选低于除油槽的混合液出口的高度,以便于除油槽混合液区的油水混合液通过溢流进入油水分离器中。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油水分离器的非油液区侧壁上设置有非油液出口,所述非油液出口优选设置在非油液区侧壁靠下的部位;所述非油液出口和除油槽的除油区通过管路连通,且连通的管路上优选设置有第一磁力泵;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非油液出口和除油槽的除油区优选通过碱性除油剂回流管连通,所述碱性除油剂回流管优选包括一条磁力泵进水管和一条磁力泵出水管,磁力泵进水管的一端和油水分离器的非油液出口连通,且接口处和油水分离器侧壁垂直,另一端和第一磁力泵进口连通,磁力泵出水管一端和第一磁力泵出口连通,另一端伸入除油槽的除油区内;所述磁力泵进水管中优选安装有活球接阀。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油水分离器底部和第二挡板底端之间设优选置有分层板,所述分层板和油水分离器的底部平行,且和油水分离器底部以及第二挡板底端均不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分层板和油水分离器底部的距离优选为10~15cm,所述第二挡板底部和分层板的距离优选为15~20cm;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分层板上优选设置有漏泥孔,所述漏泥孔优选在分层板上呈阵列式分布;本实用新型对所述漏泥孔的尺寸、数量没有特殊要求,能够使油泥从孔中落下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分层板和油水分离器底部之间的区域为油泥区,即当包括分层板时,所述油水分离器内被分为三个区域,分层板和油水分离器底部之间的区域为油泥区,分层板之上被第二挡板分为油液区和非油液区;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油泥区的侧壁上优选设置有反冲洗管;所述反冲洗管优选一端伸入油泥区,一端从油水分离器侧壁伸出,通过反冲洗管定期对油水分离器底部的油泥进行冲洗,油泥通过反冲洗管流出后被收集,收集到的油泥优选用压泥机压榨后装袋;此外,定期对油泥区进行冲洗还能避免分层板上漏泥孔堵塞。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斜角缓油槽设置有油液进口和油液出口,其中油液进口和油水分离器的油液出口通过管路连通,具体是通过溢流出水管连通,所述溢流出水管的一端和油水分离器的油液出口连通,且连接端和油水分离器侧壁垂直,另一端和斜角缓油槽的油液进口连通,且连接端和斜角缓油槽的侧壁垂直;所述油水分离器的油液出口的高度优选高于斜角缓油槽的油液进口的高度,以便于油液通过溢流进入斜角缓油槽中。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油水分离器的油液出口和斜角缓油槽的油液进口连通的管路上,在管路靠近斜角缓油槽的油液进口的一端(即溢流出水管和油液进口连接的一端)优选设置有缓流装置;本实用新型对所述缓流装置没有特殊要求,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缓流装置即可;油水分离器的油液出口和斜角缓油槽的油液进口存在高度差,会导致油液以及油液中的油渣处于流动状态,若流动过快,不利于油脂和油渣的分离,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缓流装置降低油液进入斜角缓油槽时的流动速度,以提高油脂和油渣的分离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斜角缓油槽的斜角侧优选设置有排渣管道,油液进入斜角缓油槽后,油渣在斜角处聚集,通过排渣管道将油渣排出并收集。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斜角缓油槽的油液出口和过滤器入口通过管路连通,且管路上优选设置有第二磁力泵;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优选通过斜角缓油槽出水管和过滤器进水管连通,所述斜角缓油槽出水管一端和斜角缓油槽的油液出口连通,另一端和第二磁力泵的入口连通,所述过滤器进水管的一端和第二磁力泵的出口连通,另一端和过滤器的入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过滤器优选为袋式过滤器,所述过滤器的出口优选和储油装置连通,所述储油装置优选为储油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所述金属零件电镀前除油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中:1-除油槽,2-除油槽支腿,3-第一挡板,4-油水分离器,5-第一磁力泵,6-反冲洗管,7-分层板,8-第二挡板,9-溢流出水管,10-溢流进水管,11-过滤器,12-碱性除油剂回流管,13-第二磁力泵,14-斜角缓油槽出水管,15-透明板,16-斜角缓油槽,17-排渣管,18-过滤器进水管。

当使用图1中的装置进行金属零件电镀前除油处理时,优选包括以下步骤:

金属零件在高温下与除油槽1除油区中的碱性除油剂充分接触、反应后,附着在金属零件上的重油大量脱落,与碱性除油剂混合形成油水混合液,油水混合液漫过第一挡板3进入除油槽1的混合液区,混合液区的油水混合液通过溢流进水管10进入油水分离器4中,油水分离器中4中间设有第二挡板8,底部设置有分层板7,第二挡板8和分层板7将油水分离器分隔为油泥区、油液区和非油液区,油水混合液进入油液区中后,油泥从分层板7的漏泥孔中落下,碱性除油剂从第二挡板底部通过进入非油液区,静置一段时间后,油液区中的油液和碱性除油剂形成分层,分层液位可通过透明板15观察,油液在上,碱性除油剂在下,浮在上部的油液通过溢流出水管9流入斜角缓油槽16中,油液携带的油渣聚集在斜角缓油槽的斜角侧,通过排渣管17进行收集,油液通过斜角缓油槽出水管14、第二磁力泵13和过滤器进水管18进入过滤器11中过滤,过滤后的油液进入储油桶中收集。

非油液区中收集的碱性除油剂通过第一磁力泵5和碱性除油剂回流管12重新抽回到除油槽1的除油区中,进行充分的循环利用。

在处理过程中,定期通过反冲洗管6对油泥区进行冲洗,油泥通过反冲洗管流出、收集,送到压泥机压榨并装袋。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