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管随动装置以及液压抓斗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13434阅读:84来源:国知局
软管随动装置以及液压抓斗机械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软管随动装置以及液压抓斗机械,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软管的使用寿命低的技术问题。该软管随动装置包括储能元件、软管以及液压能转换驱动机构,液压能转换驱动机构连接在储能元件与软管之间;液压能转换驱动机构能将软管伸出过程中产生的机械能转换为液压能后将液压能存储在储能元件内,液压能转换驱动机构还能接收储能元件释放的液压能并利用该液压能带动软管收回。该液压抓斗机械包括液压抓斗体、斗体开合油缸、转台以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管随动装置。本实用新型用于提高软管的使用寿命,减少液压系统的功率损耗。
【专利说明】软管随动装置以及液压抓斗机械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软管随动装置以及设置该软管 随动装置的液压抓斗机械。

【背景技术】
[0002] 连续墙液压抓斗为液压抓斗机械其中的一种,其是基础工程施工机械,施工成本 低、施工效率高,其挖掘深度可达100米。连续墙液压抓斗体的闭合及开合是通过其框架上 的油缸(该油缸可以称为:斗体开合油缸)来驱动的。当液压抓斗提升或下放时,卷盘上缠 绕的软管也要随抓斗体同步升降,如何实现同步是液压抓斗的一个关键技术。
[0003]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采用泵直接驱动液压马达带动软管升降。目前,也 有技术采用压缩弹簧实现软管随抓斗体同步升降,具体为当抓斗体下降时,卷盘在软管的 拉力下转动,并通过特定装置将弹簧压缩储存能量,当抓斗体上升时,弹簧释放能量驱动卷 盘反转收回软管。
[0004] 本 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0005] 现有技术中采用泵直接驱动液压马达带动软管升降,其主要缺点是液压马达始终 对软管施加最大拉力,这就降低了软管的使用寿命。
[0006] 采用压缩弹簧实现软管随抓斗体同步升降,这虽然减少了功率损耗,但是压缩弹 簧的尺寸太大,不仅费用昂贵,而且其加工和安装都将受到较大限制;同时,当弹簧失效后, 将直接导致软管无法同步提升,抓斗体可能在槽内将无法提起的软管挤破,导致软管的使 用寿命低,并且抓斗体提出槽内将变得非常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0007]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软管随动装置以及设置该软管随动装置 的液压抓斗机械,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软管的使用寿命低的技术问题。
[0008]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的技术方案还解决了现有同步升降技 术存在结构复杂,一旦出现问题无法及时发现与维护的问题,这点将在下文详述。本实用新 型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0009]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1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管随动装置,包括储能元件、软管以及液压能转换驱 动机构,其中:
[0011] 所述液压能转换驱动机构连接在所述储能元件与软管之间;
[0012] 所述液压能转换驱动机构能将所述软管伸出过程中产生的机械能转换为液压能 后将所述液压能存储在所述储能元件内,所述液压能转换驱动机构还能接收所述储能元件 释放的液压能并利用该液压能带动所述软管收回。
[0013]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储能元件为蓄能器,所述液压能转换驱动机 构包括液压马达、油箱、卷盘以及支架,其中:
[0014] 所述卷盘与所述支架活动连接,所述卷盘与所述液压马达的转轴相连,且所述卷 盘能带动所述液压马达的转轴相对于所述支架转动,所述液压马达的转轴也能带动所述卷 盘相对于所述支架转动;
[0015] 所述液压马达包括第一油口以及第二油口,所述第一油口与所述油箱相连,所述 第二油口与所述储能元件的液压油通口相连;
[0016] 所述转轴沿预定方向转动时能将所述第一油口吸入的液压油从所述第二油口输 出,所述转轴还能在所述第二油口输入的液压油的带动下沿所述预定方向的反方向转动;
[0017] 所述软管缠绕在所述卷盘上,且所述软管的其中一端伸出所述卷盘之外,所述软 管的其中另一端与静止件相连,所述静止件与所述支架两者保持相对静止。
[0018]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油箱的进油口通过第一单向阀与所述第一油 口相连,所述油箱的出油口通过第二单向阀与所述第一油口相连。
[0019]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软管随动装置还包括泄油油路,所述泄油油 路包括换向阀以及泄油溢流阀,其中:
[0020] 所述泄油溢流阀的出口与油箱相连,所述换向阀连接在所述储能元件的液压油通 口与所述泄油溢流阀的进口之间的油路上,且所述换向阀能控制所述储能元件的液压油通 口与所述泄油溢流阀的进口之间的油路是否导通。
[0021]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软管随动装置还包括补油油路,所述补油油 路包括供油装置,所述供油装置的出油口与所述储能元件的液压油通口以及所述第二油口 相连。
[0022]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补油油路还包括补油单向阀,所述补油单向 阀的出油口与所述储能元件的液压油通口以及所述第二油口相连,所述供油装置的出油口 与所述补油单向阀的进油口相连,其中:
[0023] 所述补油油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供油装置的出油口与所述补油单向阀的进油口 之间的减压阀,所述供油装置的出油口与所述减压阀的进口相连,所述减压阀的出口与所 述补油单向阀的进油口相连;或者,
[0024]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补油油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供油装置的出油 口与所述补油单向阀的进油口之间的溢流油路,所述泄油溢流阀的进口与所述补油单向阀 的进油口、所述供油装置的出油口之间通过溢流油路相连,所述泄油溢流阀为电磁溢流阀。 泄油溢流阀也可以采用电磁溢流阀以外的其他阀门来实现。
[0025]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减压阀或所述电磁溢流阀的正常工作压力小 于所述液压马达的转轴带动所述卷盘足以卷起全部的所述软管时所述液压油油压的1/2 ;
[0026] 所述泄油溢流阀的进口压力不大于所述减压阀的出口压力。
[0027]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软管随动装置还包括过载保护油路,所述过 载保护油路包括保护溢流阀,所述保护溢流阀的进口连接在所述第二油口与所述储能元件 的液压油通口之间的油路上,所述保护溢流阀的出口与油箱相连。
[0028]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压抓斗机械,包括液压抓斗体、斗体开合油缸、转台以 及本实用新型任一技术方案提供的软管随动装置,其中:
[0029] 所述软管的其中一端与所述斗体开合油缸的油口相连,所述软管的其中另一端与 液压油源的出油端和/或油箱相连;
[0030] 所述储能元件和/或所述液压能转换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转台上。
[0031] 在一个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液压抓斗机械还包括控制器、卷扬、连接绳、 卷盘转动圈数检测装置以及卷筒转动圈数检测装置,所述卷扬的卷筒通过所述连接绳与所 述液压抓斗体相连接且能通过所述连接绳带动所述液压抓斗体上升或能通过所述连接绳 释放所述液压抓斗体下降;
[0032] 所述卷盘转动圈数检测装置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且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卷 筒转动圈数检测装置与所述卷扬的架体固定连接且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0033] 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卷盘转动圈数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所述卷盘的转动圈数 值得到所述卷盘释放或卷起的所述软管的长度、根据所述卷筒转动圈数检测装置检测到的 所述卷筒转动的圈数值得到所述卷筒释放或卷起的所述连接绳的长度,并在所述卷盘释放 的所述软管的长度与所述卷筒释放的所述连接绳的长度不一致和/或所述卷盘卷起的所 述软管的长度与所述卷筒卷起的所述连接绳的长度的差值超过预定范围时控制所述卷筒 停止动作(卷筒由卷扬马达带动时控制卷扬马达停止动作)。
[0034]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0035] 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管随动装置中的液压能转换驱动机构能将软管 伸出过程中产生的机械能转换为液压能后将液压能存储在储能元件内,液压能转换驱动机 构还能接收储能元件释放的液压能并利用该液压能带动软管收回,因为液压能转换驱动机 构收回软管的力为软管伸出过程中产生的机械能转换而来,故而该力的大小会随着储能元 件内液压能的多少而变化,当软管伸出最长时,储能元件内的液压能最多,液压能转换驱动 机构对软管施加的收回软管的力也最大,当软管伸出较短时,储能元件内的液压能较少,液 压能转换驱动机构对软管施加的收回软管的力也较小,由于液压能转换驱动机构不会始终 对软管施加最大的拉力,所以不会对软管造成损害或者将对软管造成的损害降低到了最 少,提高了软管的使用寿命。
[0036] 现有技术中,使用弹簧作为储能元件结构笨重且复杂,并且,一旦弹簧力变小将无 法提起所有软管,而出现这种情况时,也没有备用方案进行继续工作。因此,本实用新型提 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一方面通过设置蓄能器降低了功率损耗,另一方 面,设置有补油油路,当蓄能器储存能量不足时,可以通过补油油路人为操作进行软管的提 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7]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 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 限定。在附图中:
[0038]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软管随动装置的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连 接关系的不意图;
[0039]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软管随动装置的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 连接关系的不意图;
[0040]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液压抓斗机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连接关 系的不意图;
[0041] 附图标记:1、液压马达;2、支架;201、卷盘编码器;3、卷盘;4、软管;5、储能元件; 6、补油单向阀;7、减压阀;8、换向阀;9、泄油溢流阀;10、油箱;11、滤清器;12、第一单向 阀;13、第二单向阀;14、保护溢流阀;15、电磁溢流阀;20、主机;21、卷扬;22、主卷扬编码 器;24、转台;30、液压抓斗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下面可以参照附图图1?图3以及文字内容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以及本实用新 型与现有技术之间的区别点。下文通过附图以及列举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的方 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包括优选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 本实施例中的任何技术特征、任何技术方案均是多种可选的技术特征或可选的技术方案中 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描述简洁的需要本文件中无法穷举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可替代的技术特 征以及可替代的技术方案,也不便于每个技术特征的实施方式均强调其为可选的多种实施 方式之一,所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可以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任一技术手段进行替 换或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任意两个或更多个技术手段或技术特征互相进行组合而得到新 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内的任何技术特征以及任何技术方案均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 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所能想到的任何替 代技术方案以及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任意两个或更多个技术手段或技术 特征互相进行组合而得到的新的技术方案。
[004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功率损耗小、当蓄能器储存能量不足时可以通过补 油油路人为操作进行软管的提升、软管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节省能耗的软管随动装置以 及设置该软管随动装置的液压抓斗机械。
[0044] 下面结合图1?图3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
[0045]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软管随动装置包括储能元件(优选 为蓄能器)5、软管4以及液压能转换驱动机构(可以包括液压马达1、油箱10、卷盘3以及支 架2),其中:
[0046] 液压能转换驱动机构连接在储能元件5与软管4之间。
[0047] 液压能转换驱动机构能将软管4伸出过程中产生的机械能转换为液压能后将液 压能存储在储能元件5内,液压能转换驱动机构还能接收储能元件5释放的液压能并利用 该液压能带动软管4收回。
[0048] 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管随动装置中的液压能转换驱动机构能将软管4 伸出过程中产生的机械能转换为液压能后将液压能存储在储能元件5内,液压能转换驱动 机构还能接收储能元件5释放的液压能并利用该液压能带动软管4收回,因为液压能转换 驱动机构收回软管4的力为软管4伸出过程中产生的机械能转换而来,故而该力的大小会 随着储能元件5内液压能的多少而变化,当软管4伸出最长时,储能元件5内的液压能最 多,液压能转换驱动机构对软管4施加的收回软管4的力也最大,当软管4伸出较短时,储 能元件5内的液压能较少,液压能转换驱动机构对软管4施加的收回软管4的力也较小,由 于液压能转换驱动机构不会始终对软管4施加最大的拉力,所以不会对软管4造成损害或 者将对软管4造成的损害降低到了最少,提高软管4的使用寿命。
[0049] 作为一种优选或可选地实施方式,储能元件5优选为蓄能器,液压能转换驱动机 构优选为包括液压马达1、油箱10、卷盘3以及支架2,其中:
[0050] 卷盘3与支架2活动连接,卷盘3与液压马达1的转轴相连,且卷盘3能带动液压 马达1的转轴相对于支架2转动。液压马达1的转轴也能带动卷盘3相对于支架2转动。 [0051 ] 液压马达1包括第一油口以及第二油口,第一油口与油箱10相连,第二油口与储 能元件5的液压油通口相连。
[0052] 转轴沿预定方向转动时能将第一油口吸入的液压油从第二油口输出,转轴还能在 第二油口输入的液压油的带动下沿预定方向的反方向转动。
[0053] 软管4缠绕在卷盘3上,且软管4的其中一端可以伸出卷盘3之外,软管4的其中 另一端可以与静止件(优选为液压油源的出油端和/或油箱10的进油口)相连,静止件与支 架2两者固定连接、两者为一体式结构或两者保持相对静止。
[0054] 储能元件5为蓄能器时,可以减少系统的功率损耗。
[0055] 液压马达1为双向液压马达,其可以实现机械能与液压能的转换。液压马达1的 转轴带动卷盘3相对于支架2转动时,可以利用液压能所转换的机械能实现软管4缠绕、收 回,反之,当卷盘3带动液压马达1的转轴相对于支架2转动时,可以将软管4的释放、伸出 产生的机械能转换为液压能并存储在储能元件5。
[0056] 作为一种优选或可选地实施方式,油箱10的进油口通过第一单向阀12与第一油 口相连,油箱10的出油口通过第二单向阀13与第一油口相连。
[0057] 第一单向阀12与第二单向阀13可以限定油箱10的出油口仅用于出油,油箱10 的进油口仅用于进油,从而保证了油箱10的进油口与油箱10的出油口两者互不影响。本 实用新型中还可以在油箱10的出油口设置滤清器11以避免液压油中的污垢、污染物进入 液压马达1,从而对液压马达1具有保护作用。
[0058] 作为一种优选或可选地实施方式,软管随动装置还包括泄油油路,泄油油路包括 换向阀(优选为两位两通换向阀)8以及泄油溢流阀9,其中:如图1所示泄油溢流阀9可以 为手动操纵的液压阀,也可以为如图2所示电磁溢流阀15。
[0059] 泄油溢流阀9的出口与油箱(该油箱可以与油箱10为同一油箱,也可以与油箱10 为不同的油箱)相连,换向阀8连接在储能元件5的液压油通口与泄油溢流阀9的进口之间 的油路上,且换向阀8能控制储能元件5的液压油通口与泄油溢流阀9的进口之间的油路 是否导通。
[0060] 当需要更换、检测或维修储能元件5时,需要降低储能元件5内的油压,此时,可以 通过换向阀8控制储能元件5的液压油通口与泄油溢流阀9的进口之间的油路导通从而以 泄油的方式降低储能元件5内的油压。
[0061] 作为一种优选或可选地实施方式,软管随动装置还包括补油油路,补油油路包括 供油装置,供油装置的出油口与储能元件5的液压油通口以及第二油口相连。
[0062] 作为一种优选或可选地实施方式,补油油路还包括补油单向阀6,补油单向阀6的 出油口与储能元件5的液压油通口以及第二油口相连,供油装置的出油口与补油单向阀6 的进油口相连,其中:
[0063] 如图1所示,补油油路还包括连接在供油装置的出油口与补油单向阀6的进油口 之间的减压阀7,供油装置的出油口与减压阀7的进口相连,减压阀7的出口与补油单向阀 6的进油口相连;或者,作为一种优选或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补油油路还包括连接 在供油装置的出油口与补油单向阀6的进油口之间的溢流油路,泄油溢流阀(该泄油溢流 阀优选为电磁溢流阀15)的进口与补油单向阀6的进油口、供油装置的出油口之间通过溢 流油路相连。泄油溢流阀也可以采用电磁溢流阀以外的其他阀门来实现。
[0064] 补油单向阀6可以避免储能元件5存储的液压油进入供油装置的出油口而造成液 压能损失。
[0065] 减压阀7或电磁溢流阀15用于限制供油装置输出的液压油的油压,确保储能元件 5的液压能可以尽可能多的释放出来,提高存储的液压能的能量利用率。
[0066] 溢流油路的设置可以充分的利用电磁溢流阀15作为泄油溢流阀达到减压阀7所 能实现的效果。
[0067] 作为一种优选或可选地实施方式,减压阀7或电磁溢流阀15的正常工作压力小于 液压马达1的转轴带动卷盘3足以卷起全部的软管4时液压油油压的1/2。此时,可以充分 利用储能元件5释放的液压能来驱动液压马达1收回管路,避免了过多的利用供油装置输 出的液压油。
[0068] 作为一种优选或可选地实施方式,泄油溢流阀9的进口压力不大于减压阀7的出 口压力。此时,可以更换、检测或维修储能元件5时,将降低储能元件5内的油压降到较低 的压力值,从而保证更换、检测或维修储能元件5的作业可靠进行。
[0069] 由于软管4伸出过程中产生的机械能转换而来的液压能较为有限,不一定足够收 回软管4,所以设置补油油路。补油油路的作用:一方面为储能元件5提供一定的背压,保 证储能元件5正常工作;另一方面,当储能元件5释放的能量不足以将软管4全部提升时, 可以通过调节补油油路的减压阀7或电磁溢流阀15的工作压力,提高补油油路的油压,从 而通过补油油路直接驱动卷盘3回收软管4。因此,即使发生软管4无法自动提起的时候, 也可以手动进行提升,从而保证抓斗体30不会因为软管4无法提升而停留在槽内。
[0070] 当手动调节补油油路的减压阀7或电磁溢流阀15的压力进行手动提升之后,储能 元件5中的压力势必会比正常工作时设定的压力高,此时不能直接进行工作,否则储能元 件5将在下次工作周期中无法回收充足的能力。此时需要先将减压阀7或电磁溢流阀15 的压力调至设定压力,再给储能元件5释放压力,也就是通过泄油油路中的换向阀8,当换 向阀8接通后,储能元件5中压力也就和减压阀7或电磁溢流阀15设定的压力一致了。这 样才能进行下一工作周期。
[0071] 作为一种优选或可选地实施方式,软管随动装置还包括过载保护油路,过载保护 油路包括保护溢流阀14,保护溢流阀14的进口连接在第二油口与储能元件5的液压油通口 之间的油路上,保护溢流阀14的出口与油箱(该油箱可以与油箱10为同一油箱,也可以与 油箱10为不同的油箱)相连。保护溢流阀14可以保证液压系统工作的安全性。
[0072]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压抓斗机械,包括液压抓斗体30、斗体开 合油缸、转台24以及本实用新型任一技术方案提供的软管随动装置,其中:
[0073] 软管4的其中一端与斗体开合油缸的油口相连,该端与斗体开合油缸优选为固定 连接,软管4的其中另一端与液压油源的出油端和/或油箱(该油箱可以与油箱10为同一 油箱,也可以与油箱10为不同的油箱)的进油口相连。
[0074] 储能元件5和/或液压能转换驱动机构设置在转台24上。储能元件5与液压能 转换驱动机构优选为均设置在转台24上。当然,储能元件5和/或液压能转换驱动机构也 可以设置在转台24之外的主机20的其他位置上。
[0075] 由软管4输入斗体开合油缸的液压油可以驱动斗体开合油缸在开合与闭合两个 状态之间切换,软管4还可以将斗体开合油缸切换过程中需要释放的液压油输入到油箱 (该油箱可以与油箱10为同一油箱,也可以与油箱10为不同的油箱)内。储能元件5以及 液压能转换驱动机构设置在液压抓斗机械的主机20上时,不会占用臂架的空间,增加臂架 的重量,并且安全维护较为方便,提高了液压抓斗机械的稳定性。
[0076] 作为一种优选或可选地实施方式,液压抓斗机械还包括控制器、卷扬21、连接绳 (优选为钢丝绳)、卷盘转动圈数检测装置(优选为卷盘编码器201)以及卷筒转动圈数检测 装置(优选为主卷扬编码器22),卷扬21的卷筒通过连接绳与液压抓斗体30相连接且能通 过连接绳带动液压抓斗体30上升或能通过连接绳释放液压抓斗体30下降。
[0077] 卷盘转动圈数检测装置与支架2固定连接且卷盘转动圈数检测装置与控制器电 连接,卷筒转动圈数检测装置与卷扬21的架体固定连接且卷筒转动圈数检测装置与控制 器电连接。
[0078] 控制器用于根据卷盘转动圈数检测装置检测到的卷盘3转动的圈数值得到卷盘3 释放或卷起的软管4的长度、根据卷筒转动圈数检测装置检测到的卷筒转动的圈数值得到 卷筒释放或卷起的连接绳的长度,并在卷盘3释放的软管4的长度与卷筒释放的连接绳的 长度不一致和/或卷盘3卷起的软管4的长度与卷筒卷起的连接绳的长度的差值超过预定 范围时控制卷筒停止动作(卷筒由卷扬马达带动时控制卷扬马达停止动作)。
[0079] 由于液压抓斗体30与软管4是同步运动的,所以连接液压抓斗体30的连接绳与 软管4伸出或收回的长度应该是一致的,故而如果两者伸出或收回的长度偏差较大时,那 么很可能软管4出现了绕弯或堆积现象,此时液压抓斗体30如果继续动作很有可能挤压软 管4而造成软管4损坏,故而在卷盘3释放的软管4的长度与卷筒释放的连接绳的长度不 一致和/或卷盘3卷起的软管4的长度与卷筒卷起的连接绳的长度的差值超过预定范围时 控制卷筒停止动作(卷筒由卷扬马达带动时控制卷扬马达停止动作),可以避免软管4因挤 压而损坏,确保施工的安全性。
[0080] 上述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任一技术方案除另有声明外,如果其公开了数值范围, 那么公开的数值范围均为优选的数值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优选的数值 范围仅仅是诸多可实施的数值中技术效果比较明显或具有代表性的数值。由于数值较多, 无法穷举,所以本实用新型才公开部分数值以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且,上述 列举的数值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创造保护范围的限制。
[0081] 如果本文中使用了"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的话,本领域技术人员应 该知晓:"第一"、"第二"的使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上对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 夕卜,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0082] 同时,上述本实用新型如果公开或涉及了互相固定连接的零部件或结构件,那么, 除另有声明外,固定连接可以理解为:能够拆卸地固定连接(例如使用螺栓或螺钉连接),也 可以理解为:不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例如铆接、焊接),当然,互相固定连接也可以为一体式 结构(例如使用铸造工艺一体成形制造出来)所取代(明显无法采用一体成形工艺除外)。 [0083] 另外,上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任一技术方案中所应用的用于表示位置关系或形状 的术语除另有声明外其含义包括与其近似、类似或接近的状态或形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 任一部件既可以是由多个单独的组成部分组装而成,也可以为一体成形工艺制造出来的单 独部件。
[0084]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 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 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 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 一种软管随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储能元件、软管以及液压能转换驱动机构,其 中: 所述液压能转换驱动机构连接在所述储能元件与软管之间; 所述液压能转换驱动机构能将所述软管伸出过程中产生的机械能转换为液压能后将 所述液压能存储在所述储能元件内,所述液压能转换驱动机构还能接收所述储能元件释放 的液压能并利用该液压能带动所述软管收回。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随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元件为蓄能器,所述液 压能转换驱动机构包括液压马达、油箱、卷盘以及支架,其中: 所述卷盘与所述支架活动连接,所述卷盘与所述液压马达的转轴相连,且所述卷盘能 带动所述液压马达的转轴相对于所述支架转动,所述液压马达的转轴也能带动所述卷盘相 对于所述支架转动; 所述液压马达包括第一油口以及第二油口,所述第一油口与所述油箱相连,所述第二 油口与所述储能元件的液压油通口相连; 所述转轴沿预定方向转动时能将所述第一油口吸入的液压油从所述第二油口输出,所 述转轴还能在所述第二油口输入的液压油的带动下沿所述预定方向的反方向转动; 所述软管缠绕在所述卷盘上,且所述软管的其中一端伸出所述卷盘之外,所述软管的 其中另一端与静止件相连,所述静止件与所述支架两者保持相对静止。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管随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的进油口通过第一单 向阀与所述第一油口相连,所述油箱的出油口通过第二单向阀与所述第一油口相连。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管随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随动装置还包括泄油 油路,所述泄油油路包括换向阀以及泄油溢流阀,其中: 所述泄油溢流阀的出口与油箱相连,所述换向阀连接在所述储能元件的液压油通口与 所述泄油溢流阀的进口之间的油路上,且所述换向阀能控制所述储能元件的液压油通口与 所述泄油溢流阀的进口之间的油路是否导通。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软管随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随动装置还包括补油 油路,所述补油油路包括供油装置,所述供油装置的出油口与所述储能元件的液压油通口 以及所述第二油口相连。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管随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油油路还包括补油单向 阀,所述补油单向阀的出油口与所述储能元件的液压油通口以及所述第二油口相连,所述 供油装置的出油口与所述补油单向阀的进油口相连,其中: 所述补油油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供油装置的出油口与所述补油单向阀的进油口之间 的减压阀,所述供油装置的出油口与所述减压阀的进口相连,所述减压阀的出口与所述补 油单向阀的进油口相连;或者, 所述补油油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供油装置的出油口与所述补油单向阀的进油口之间 的溢流油路,所述泄油溢流阀的进口与所述补油单向阀的进油口、所述供油装置的出油口 之间通过溢流油路相连,所述泄油溢流阀为电磁溢流阀。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软管随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压阀或所述电磁溢流阀 的正常工作压力小于所述液压马达的转轴带动所述卷盘足以卷起全部的所述软管时所述 液压油油压的1/2 ; 所述泄油溢流阀的进口压力不大于所述减压阀的出口压力。
8.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管随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随动装置还包括过载 保护油路,所述过载保护油路包括保护溢流阀,所述保护溢流阀的进口连接在所述第二油 口与所述储能元件的液压油通口之间的油路上,所述保护溢流阀的出口与油箱相连。
9. 一种液压抓斗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压抓斗体、斗体开合油缸、转台以及权利要 求2-8任一所述的软管随动装置,其中: 所述软管的其中一端与所述斗体开合油缸的油口相连,所述软管的其中另一端与液压 油源的出油端和/或油箱相连; 所述储能元件和/或所述液压能转换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转台上。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压抓斗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抓斗机械还包括控制 器、卷扬、连接绳、卷盘转动圈数检测装置以及卷筒转动圈数检测装置,所述卷扬的卷筒通 过所述连接绳与所述液压抓斗体相连接且能通过所述连接绳带动所述液压抓斗体上升或 能通过所述连接绳释放所述液压抓斗体下降; 所述卷盘转动圈数检测装置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且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卷筒转 动圈数检测装置与所述卷扬的架体固定连接且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卷盘转动圈数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所述卷盘的转动圈数值得 到所述卷盘释放或卷起的所述软管的长度、根据所述卷筒转动圈数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所述 卷筒转动的圈数值得到所述卷筒释放或卷起的所述连接绳的长度,并在所述卷盘释放的所 述软管的长度与所述卷筒释放的所述连接绳的长度不一致和/或所述卷盘卷起的所述软 管的长度与所述卷筒卷起的所述连接绳的长度的差值超过预定范围时控制所述卷筒停止 动作。
【文档编号】E02F9/22GK203834555SQ201420141577
【公开日】2014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6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26日
【发明者】吴兴丛, 贺雷, 刘松 申请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