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式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57996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离心式风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吹送空气的电动离心式风扇。
背景技术
离心式风扇通常用于对各种电子装置中的器件进行冷却。离心式风扇包括在外壳内具有多个叶片的叶轮,并沿与叶轮的旋转轴线平行的轴向方向抽取空气并且沿与轴向方向垂直的径向方向排出空气。所述外壳通常包括壳主体、侧壁以及壳盖,所述壳主体具有固定马达的底部,所述侧壁与叶轮一起限定气流通道,而所述壳盖封闭所述壳主体的顶部。壳主体和壳盖通过树脂模制形成。对于壳盖来说,已经提出了使用不同于树脂的热辐射卓越的材料(如,铝)(参见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1-241395号公报, )。
近年来,随着要安装离心式风扇的电子装置的尺寸减小,对于离心式风扇的尺寸减小的要求也已增加。为了减小离心式风扇的尺寸,不仅必须减少离心式风扇的部件的数量,而且必须使外壳具有传统离心式风扇所不具有的额外功能。例如,美国专利号5,699,854描述了将导线保持在壳主体与形成在壳盖上的下突出部之间。
在通过树脂模制来形成整个外壳的情况下,外壳的侧壁必须具有一定的厚度,以便获得所需的强度。因此,在确保形成于叶轮与外壳的侧壁之间的大气流通道并以足够水平保持气流速率的同时,难以减小外壳的尺寸。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离心式风扇,该离心式风扇包括具有叶轮的马达和用于容纳所述马达的外壳。所述外壳具有至少部分地包围所述叶轮外周的侧壁。所述外壳包括与所述叶轮的中央部分相对的进气口和与所述叶轮的所述外周相对的形成在所述外壳的所述侧壁中的出气口。所述外壳包括壳主体和壳盖,所述壳主体具有固定所述马达的底部,所述壳盖具有上部和盖侧壁,所述盖侧壁从所述上部向所述壳主体的所述底部延伸并且形成所述外壳的所述侧壁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壳盖是压制金属件。
参照附图,根据下面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要素、优点以及特性将变得更清楚。


结合附图,根据下面的详细说明,将更清楚地明白上述和其它特征。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结构。然而,所有这些约定旨在作为典型或例示而非限定。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离心式风扇的垂直剖视图。
图2是图1的离心式风扇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离心式风扇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的离心式风扇的壳盖的立体图。
图5是采取与图3的方向不同的方向的图1的离心式风扇的立体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离心式风扇的立体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离心式风扇的立体图。
图8是第三优选实施例的离心式风扇的示例性修改例的立体图。
图9是第三优选实施例的离心式风扇的另一示例性修改例的立体图。
图10是第三优选实施例的离心式风扇的又一示例性修改例的立体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四优选实施例的离心式风扇的立体图。
图12是第四优选实施例的离心式风扇的示例性修改例的立体图。
图13是第四优选实施例的离心式风扇的另一示例性修改例的立体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第五优选实施例的离心式风扇的立体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第六优选实施例的离心式风扇的立体图。
图16是第六优选实施例的离心式风扇的示例性修改例的立体图。
图17例示了示例性的保持部。
图18例示了壳盖的示例性盖侧壁。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第七优选实施例的离心式风扇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图1到图19,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注意的是,在对本发明的说明中,当不同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和不同部件的取向被描述为上/下或左/右时,只表示在图中的最终位置关系和取向;不表示部件在已经装配成实际装置时相互间的位置关系和取向。同时,在下面的说明中,轴向方向指与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而径向方向指与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离心式风扇1的垂直剖视图。图2是示出图1的离心式风扇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是离心式风扇1的仅去除壳盖31的立体图。要注意的是,图2和3中省略了离心式风扇1的细节。
参照图1到图3,离心式风扇1包括马达2。马达2具有可围绕旋转轴线J1旋转的叶轮213。离心式风扇1还包括容纳马达2的外壳3。在本实施例中,外壳3具有近似长方体的形状。外壳3包括包围叶轮213的外周的侧壁。在侧壁(即,在外壳3的与叶轮213的外周相对的一个侧面)中形成有开口36,如图2所示。如下所述,因为由叶轮213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从离心式风扇1通过开口36流出,所以把开口36称为出气口36,如下所述。另外,在外壳3的上表面(即,壳盖31的上表面)中设置有另一开口311。开口311用作离心式风扇1的进气口,如下所述。如图3所示,当将壳盖31和壳主体32结合在一起时,则形成了图1和2所示的外壳3。
要注意的是,在本申请中,外壳3的与叶轮213的旋转轴线J1垂直的表面分别被称为上表面和下表面或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另外,外壳3的与叶轮213的外周相对的表面或壁被称为外壳3的侧表面或侧壁。如上所述,进气口311形成在外壳3的上表面中,而出气口36形成在外壳3的侧壁中。
参照图1,马达2包括作为旋转组件的转子21和作为固定组件的定子22。转子21由利用油的轴承组件23支承,以便可相对于定子22旋转。转子21包括朝向定子22(即,图1中向下)敞开的近似筒状的杯部211。转子21还包括近似筒状的叶轮213,该叶轮213的中心位于旋转轴线J1上。在叶轮213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叶片214。杯部211的外径优选为大约8mm。然而,在实际的风扇中,考虑到公差等,杯部211的外径大约为小于等于10mm。出于技术原因,杯部211被设计成具有大约大于等于4mm的外径。杯部211被插入并固定至叶轮213的内部,以便在杯部211外部围绕旋转轴线J1呈环状地径向设置叶片214。
用于产生磁场的环形磁体212(其被磁化以实现多极磁体并具有位于旋转轴线J1上的中心)从下面(即,从杯部211的开口)插入到杯部211中,并且安装到杯部211的内周面上。杯部211的顶部(即,上表面)在其中央处具有插入孔。轴承组件23的轴231被插入到所述插入孔中,并且轴231的固定端部被固定至杯部211。
轴231的自由端部插入到由浸渍有油的多孔金属形成的大致筒状的套筒232中。套筒232插入并固定至大致筒状的具有底部的套筒座(sleeveholder)221中。套筒座221被安装到外壳3的壳主体32上,如下所述。由此,包括轴231和套筒232的轴承组件23以杯部211可相对于外壳3围绕旋转轴线J1旋转的方式来支承该杯部211。
轴承组件23的结构不限于上述。例如,可以使用利用滚珠轴承的轴承组件。
在套筒座221的底部,在与轴231的自由端部的端面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止推板222。止推板222由具有低摩擦的合成树脂形成,并且支承轴231,以防止轴231沿着与旋转轴线J1平行的轴向方向运动。
围绕套筒座221设置有电枢223。电枢223的绕组连接至端子引脚2231。每个端子引脚2231都被插入到形成在电路板24中的通孔245中,并且焊接至电路板24的对着电枢223的背面。这样,即使电枢223非常小,也可以容易地使电枢223电连接至电路板24。电路板24可以是挠性的。例如,可以使用FPC(挠性印刷电路板)。
在离心式风扇1中,控制从电路板24向电枢223提供的电流,由此,在磁体212与电枢223之间形成围绕旋转轴线J1的转矩(旋转力)。即,磁体212和电枢223形成离心式风扇1的驱动部。由此形成的转矩使固定到杯部211上的叶轮213与杯部211一起沿着预定转向旋转。
下面,对外壳3的结构进行说明。参照图1和图3,壳主体32具有与旋转轴线J1垂直的呈板形状的底部33。电路板24(图3中未示出)固定在底部33的上表面(即,壳盖侧的表面)上。如图1所示,围绕旋转轴线J1在底部33和电路板24中的每一个中都形成有其中心位于旋转轴线J1上的孔。在将电枢223安装至套筒座221上之前,将套筒座221插入到所述孔中并固定至壳主体32。接着,将电枢223安装至套筒座221,并将转子部21的轴231插入到套筒232中。这样,马达2就被固定至壳主体32的底部33上。
整个壳主体32通过树脂模制形成。如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壳主体32的底部33的外形近似为正方形。底部33在待由叶轮213覆盖的区域中具有至少一个孔332。孔332用作进气口。另外,如图1所示,在电路板24的下表面(即,电路板24的与底部33相对的表面)中形成有待连接导线249(图2和3中未示出)的至少一对接线端子243。在电路板24的上表面,设置有待与磁体212相对的用于检测马达2的转速的孔型(hole)IC 244。
参照图1和图3,在壳主体32的底部33上形成有外壳3的包围叶轮213的外周(对应于旋转叶轮213中的叶片214的顶端部的路线)的侧壁35(见图2)的一部分,作为壳主体32的一部分。侧壁35的该部分被称为主体侧壁352。侧壁35的另一部分形成为壳盖31的一部分。该部分被称为盖侧壁351。盖侧壁351和主体侧壁352大致连续地包围叶轮213的除了形成有出气口36(见图2)的区域以外的外周。即,沿叶轮213的除形成有出气口36的区域以外的周向,在盖侧壁351与主体侧壁352之间不存在间隙。这样,叶轮213和杯部211在被壳盖31和壳主体32包围的同时容纳在外壳3中。
盖侧壁351和主体侧壁352的内表面与叶轮213的外周限定了通向出气口36的近似漩涡状的通道。在大多数离心式风扇中,该通道在垂直于旋转轴线J1的截面上的宽度逐渐增加。然而,因为该优选实施例的离心式风扇为紧凑型的,所以即使通道的在与旋转轴线垂直的截面上的宽度恒定,也可以实现所需功能。另外,只要盖侧壁351和主体侧壁352在彼此接触时连续地包围叶轮213的外周,则该盖侧壁151和主体侧壁352就不必要为达到在高静压下可完全防止空气泄露的程度而形成气密密封结构。
当安装在离心式风扇1中的杯部211上的叶轮213沿图2和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则形成气流。即,离心式风扇1附近的空气经由壳盖31中的开口311和壳主体32的底部33中的孔332而被吸入外壳3中,接着,大致沿叶轮213的旋转方向流动并远离旋转轴线J1,最后在流过叶轮213与盖侧壁351和主体侧壁352之间的通道之后从出气口36排出。这样,离心式风扇1通过在轴向方向上吸入空气并且在远离旋转轴线J1的方向上排出空气来吹送空气。
下面,对壳盖31的细节进行说明。图4是沿不同方向的图3的壳盖31的立体图。图5是沿与图4方向相同的方向的图1的离心式风扇1的立体图。如图3和图4所示,壳盖31包括上部312和两个盖侧壁351。上部312具有形成在其中并且与叶轮213的中央区域相对的开口311。开口311用作进气口。壳盖31的上部形成外壳3的上表面。两个盖侧壁351从上部312向壳主体32的固定马达2的底部33垂直地(即,沿轴向方向)直立。两个侧壁351在图4中被分开示为盖侧壁351a和351b。一个盖侧壁351a用作限定出气口36(见图2)的壁。另一盖侧壁351b相对于出气口36对角地定位。
壳盖31可以通过压制由不锈钢制成的薄板来形成。另选的是,外壳可以通过切割金属件从而获得具有希望厚度的侧壁来形成。然而,切割增加了制造成本。与切割相比,压制可以廉价地形成外壳。优选的是,在紧凑型离心式风扇1中采用壳盖31。更具体地说,优选的是,壳主体32的底部33具有在边长大约20mm的正方形(更优选的是边长大约15mm的正方形)内的尺寸。
出于下面的原因而还优选的是,壳盖31的厚度大约为大于等于0.1mm且大约小于等于0.6mm。普通风扇需要具有100G的冲击载荷。基于强度计算,在紧凑型离心式风扇1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将壳盖31的厚度设置成0.1mm来满足这种需求。而且,如果离心式风扇1安装在诸如PDA或蜂窝电话的移动电子设备上,则离心式风扇1应当具有5000G的冲击载荷,壳盖31需要具有0.2mm的厚度。因此,在该实施例的离心式风扇1中,在考虑安全系数的情况下,通过压制具有0.3mm厚度的薄板来加工壳盖31。
除不锈钢以外,还可以使用其它金属材料作为用于壳盖31的材料,只要该材料的使用允许通过压制薄板来容易地加工壳盖31即可。另外,在壳盖的厚度为大于等于0.6mm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树脂模制来形成具有足够强度的壳盖。因此,由金属材料形成的壳盖31优选地具有小于等于0.6mm的厚度。
如图3所示,壳主体32的一个主体侧壁352位于盖侧壁351之间,而另一主体侧壁352位于一个盖侧壁351(图4中的351b)与出气口36之间。壳主体32由树脂形成。主体侧壁352即使在其最薄部分(例如,0.6mm)处也具有比壳盖31厚的厚度。
通过将螺钉314插入到图4所示两个孔313中并将这些螺钉314拧入如图5所示的壳主体32中,而将壳盖31安装至壳主体32。然而,可以采用不同方式将壳盖31固定至壳主体32,如稍后所述。
参照图5,盖侧壁351a从出气口36的一个端部到接近壳主体32的底部33的侧部33b的中央沿着轴向方向布置在外壳3的大致整个高度上,所述盖侧壁351a形成了外壳3的与叶轮213的外周相对的侧壁的一部分。因此,通过压制金属薄板来形成盖侧壁351a可以容易地扩大气流通道,该气流通道在与旋转轴线J1垂直的截面上向出气口36逐渐变宽。
形成壳体3的侧壁的另一部分的盖侧壁351b从接近底部33的侧部33d的中央到接近侧部33c的中央沿着轴向方向布置在外壳3的大致整个高度上。侧部33d与形成出气口36的下侧的侧部33a邻接,而侧部33c与侧部33a相对。另外,底部33的外周边缘的一部分(其最接近于外壳3的侧壁的内周表面(图1中由附图标记350表示))在轴向方向上与盖侧壁351b的底侧端面正好相对,即,在径向方向上位于与盖侧壁351b的底侧端面大致相同的位置处。底部33的外周边缘的所述部分对应于各侧部33c和侧部33d的中央。由此,用薄金属板形成盖侧壁351b可以大量减少外壳3的侧壁的在该部分处的厚度,并且可以容易地扩大所述通道。因此,可以相对于通道的与旋转轴线J1垂直的截面面积来减小离心式风扇1的尺寸。
类似地,盖侧壁351a的底侧端面在轴向方向上与底部33的外周边缘的另一部分(其最接近于外壳的侧壁的内周表面)正好相对,即,在径向方向上位于与底部33的外周边缘的所述部分相同的位置处。底部33的外周边缘的所述部分对应于侧部33b的出气口侧部分。由此,通过用薄金属板形成盖侧壁351a也可以实现离心式风扇的尺寸减小。
在该优选实施例中,通过折弯并拉制壳盖31来形成盖侧壁351。由此,可以改进壳盖31的刚性。另外,壳盖31的上部312和盖侧壁351是薄的。由此,在该优选实施例中描述的壳盖31适于高度减小的离心式风扇。在该优选实施例中,将离心式风扇1设计成具有5mm的高度。
盖侧壁351和主体侧壁352在沿着通道的除形成出气口36的区域以外的方向上彼此接触或彼此交叠。即,外壳3的侧壁被大致连续地设置成包围叶轮213的除形成出气口36的所述区域以外的外周。由此,可以防止空气泄露到外壳3的外部,抑制鼓风效率的降低。
如图1、图4以及图5所示,壳盖31还包括保持部353,该保持部353从盖侧壁351b的底侧部分(其最接近于壳主体32的底部33)沿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如图5所示,保持部353在由侧部33c和33d形成的角部330与底部33附近与底部33的上表面相对。如图1和图4所示,折弯保持部353的一个端部3531,从而使该端部3531定位成在轴向方向上比保持部353的其余部分低。这种结构可以确定地使连接至马达2的导线249卡在保持部353与壳主体32的底部33之间,因此可以限制导线249远离底部33的运动。另外,保持部353可以将导线249保持在相对较大的区域内。因此,可以防止导线249损坏,从而改进离心式风扇1的可靠性。
壳主体32还包括两个壁37,这两个壁37沿轴向方向从底部33向壳盖的上部延伸。如图5所示,侧壁37沿与侧部33d平行的方向设置在保持部353的两侧。这些壁37在其之间限定了槽状凹部371,在该槽状凹部371中,导线249被保持在盖侧壁351b与壳主体32的底部33之间。因此,壁37可以确定地限制导线249的水平运动(即,在与底部33平行的方向上的运动)。另外,不需要用于防止导线损坏的缓冲件等。因此,可以减少离心式风扇1的所需部件的数量。
而且,还获得以下有利的效果。通常,首先将电路板安装至壳主体的内部(壳主体的底部的上表面),之后,从底部的下表面侧将导线焊接在电路板上,并且沿形成在底部的下表面中/上的槽或肋条固定该导线。另一方面,根据该优选实施例,盖侧壁351设置在离心式风扇1中的壳盖31中。因此,可以将预先焊接有导线249的电路板24安装至壳主体32,接着安装壳盖31,最后固定导线249。这样,可以容易地装配离心式风扇1。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离心式风扇1a的立体图。该离心式风扇1a不包括壳主体32的主体侧壁。而是在气流通道的整个周长上形成壳盖31a的盖侧壁351。换句话说,盖侧壁351形成外壳3的整个侧壁。因此,整个侧壁可以制成薄的。可以通过压制钢板来形成图6所示的近似板状的壳主体32。要注意的是,图6中省略了导线(稍后将要提到的离心式风扇的立体图也省略了导线)。
在该优选实施例中,将凸缘354设置为壳盖31a的部分。凸缘354从盖侧壁351的底侧部分(即,下端部)沿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并且在垂直方向上与壳主体32的三个角部分别相对。图6仅示出了凸缘354中的两个。用螺钉314分别将凸缘354拧紧在壳主体32上。这样,将壳盖31a固定在壳主体32上。
因为在离心式风扇1a中没有在壳主体32中设置侧壁,所以可以简化离心式风扇1a的整个形状。另外,因为可以通过压制薄板来加工形成外壳3的整个内侧面的盖侧壁351,所以在减小离心式风扇1a的尺寸的同时可以确保与旋转轴线垂直的截面具有大面积的气流通道。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离心式风扇1b的立体图。除保持部353的形状和与保持部353相邻的壁37的形状以外,离心式风扇1b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离心式风扇1的结构相同。由此,除保持部353和壁37之外,省略对离心式风扇1b的其它部分的详细说明。
在离心式风扇1b中,通过使保持部353的一部分远离壳主体32的底部33(即,向上)折弯来形成与壁37相对的接合部353a。接合部353a垂直地(即,沿轴向方向)延伸,以使与设置在底部33的一个侧部上的壁37中的一个相邻。所述壁37设置有与其成一个主体的爪状突出部372。接合部353a的上端部与突出部372的下表面接触。接合部353a和突出部372的这种接合限制了保持部353远离底部33的运动。当将壳盖31安装在壳主体32上时,接合部353a在弹性变形的同时在突出部372上滑动。接合部353a的形状在突出部372下方恢复到其初始形状。
而且,因为接合部353a设置在保持部353中,所以可以防止因在操纵离心式风扇1b期间从导线249(见图5)施加的力而致使保持部353发生大变形。
图8到图10是离心式风扇1b的壳盖31的保持部353与壳主体32的壁37中的相关联的一个壁的接合的修改例。在图8所示离心式风扇1b中,在设置于底部33的一个侧部上的壁37上形成有与图7所示的突出部相同的突出部372。然而,待与突出部372接合的接合部353b被形成为保持部353的一部分,从而在底部33的设置有相关壁37的所述侧部的方向上仅具有与突出部372的宽度相对应的宽度。由此,可以最小化接合部353b的尺寸。
在图9所示离心式风扇1b中,保持部353包括与图7所示的接合部相同的接合部353a。接合部353a装配到形成在相关的壁37中的槽状凹部373中,从而接合部353a的上端部接触凹部373的与该上端部相对的上表面。如上所述,壁37可以设置有这样的结构,即,该结构可以被视为用于与保持部的接合部相接合的凹部。
在图10所示的离心式风扇1b中,在保持部353中形成有与图8所示的接合部相同的接合部353b,并且在壁37中形成有正好将接合部353b装配到其中的凹部373a。当将接合部353b装配到凹部373a中时,接合部353b的上端部和一个侧部与凹部373a的内侧面接触或相对。这样,可以限制保持部353的向上运动及其向叶轮213的运动。因此,可以实现保持部353的更稳固的定位。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第四优选实施例的离心式风扇1c的立体图。离心式风扇1c包括与图2所示相同的壳盖31。在设置于壳主体32的底部33的一个侧部上的壁37上设置有爪状突出部374。当将保持部33的在所述壁37侧的端部353c插入到壳主体32的底部33与突出部374之间时,保持部353和壁37接合,由此限制保持部353远离壳主体32的底部33的运动。
在离心式风扇1c中,为使保持部353与壁37接合而施加至保持部353的力大于在图7所示的离心式风扇1b中施加的力。然而,在离心式风扇1c为紧凑型的情况下,这不会引起任何问题,因为壁37可以柔性地变形。而且,在离心式风扇1c中可以简化保持部353的形状。通过折弯图7至图10所示的保持部353的一部分而形成接合部的结构更为有利,因为在这些结构中,相比于图11所示的结构,可以更紧固地固定保持部353。然而,对于紧凑型离心式风扇来说,图11所示的结构是可接受的。
图12是离心式风扇1c的立体图,其中用沿底部33的一个侧部形成在壁37与底部33之间的槽状凹部375来代替图11所示的突出部374。如图12所示,保持部353的端部353c和凹部375的接合限制了保持部353远离壳主体32的底部33的运动。
图13例示了离心式风扇1c,其中保持部353在壁37侧的端部向壁37部分地突出,从而形成突出部353d。壁37包括用于容纳突出部353d的槽状凹部375a。槽状凹部375a具有与突出部353d的尺寸相对应的尺寸。当将突出部353d装配到凹部375a中时,以与图10所示的方式相同的方式限制保持部353的向上运动及其向叶轮213的运动。因此,可以使保持部353的定位更稳固。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第五优选实施例的离心式风扇1d的立体图。在该离心式风扇1d中,壳盖31的保持部353包括接合部353a,该接合部353a通过以与图7所示方式相同的方式将保持部353在一个壁37侧的端部远离底部33折弯而形成。所述壁37被设置在壳主体32的底部33的一个侧部上并且包括与壁37成一体的下突出部376。下突出部376距离壁37的高度为这样,该高度被设置成允许下突出部376与接合部353a的上端部相接触。
保持部353还包括导线引导部353e。导线引导部353e是通过沿远离壳主体32的底部33的方向平滑地折弯保持部353的一端部(从该端部引出导线249(见图5,图14中未示出))而形成的。导线引导部353e可以具有通过斜向上折弯保持部353的所述端部而获得的形状。
即使在离心式风扇1d的外侧将导线249拉离底部33,导线引导部353e也允许壳主体32的底部与保持部353之间的导线249平滑地弯曲(即,以大曲率半径弯曲或在分布的几个弯曲点处弯曲)。因此,可以防止导线249损坏,从而可以提高离心式风扇1d的可靠性。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第六优选实施例的离心式风扇1e的立体图。除了壳盖31安装至壳主体32的方式外,离心式风扇1e与图7所示离心式风扇1b相同。
在离心式风扇1e中,在壳盖31中没有设置任何螺纹孔。而是在壳主体32的主体侧壁352上设置有两个爪状装配部321,如图15所示。当对壳盖31的上部312的边缘和那些装配部321进行装配时,壳盖31被固定至壳主体32。装配部321和壳主体32通过树脂模制而形成一体。
与爪状部设置在壳盖31中的情况相比,从开发角度而言,使用该方法将壳盖31固定至壳主体32可以减小壳盖31的尺寸。从而,可以改进用于加工壳盖31的板的使用效率,由此可以降低制造成本。此外,因为使用了装配部321和保持部353的接合部353a,因此与通过将壳盖31拧到壳主体32上来形成外壳3的情况相比,所以可以非常容易地组装外壳3。
图16例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七优选实施例的离心式风扇1f。在离心式风扇1f中,采用与图15所示方式相同的方式,将图6所示的离心式风扇1a的壳盖31a安装至壳主体32,并且在壳主体32的底部33上设置有爪状装配321。当使从壳盖31a的盖侧壁351的底侧部分径向向外延伸的凸缘354的边缘与装配部321装配时,则壳盖31a就被固定至壳主体32。
如上所述,只要使壳盖31的与叶轮213的旋转轴线J1(见图2)垂直的一个表面的边缘与装配部321进行装配,就可以在任何位置设置壳主体32的装配部321。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容易地将壳盖31固定至壳主体32,而不需要使壳盖31的形状变复杂。
上面已经对本发明的示例性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可以按多种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修改。
在图5所示的结构中,通过将导线249设置在壁37之间的槽状凹部371中来限制导线249的水平运动。然而,如图17所示,例如可以将这种用于允许在其中设置导线249的凹部设置在保持部353中。在图17所示的保持部353中,在导线249的两侧向下折弯保持部353的端部,以形成待在其中设置导线249的槽状凹部3532(其是向上凹入的)。这种结构可以限制设置在保持部353与壳主体32的底部33之间的导线249的水平运动。
在图7到图10所示的结构中,不必垂直地折弯保持部353来形成接合部353a和353b。例如,保持部353可以是弧形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更容易地使保持部353相对于壁37卡住。
壁37不必具有与盖侧壁351相同的距底部33的高度。例如,壁37可以是下突出部,只要壁37可以卡住保持部353即可。
在上述实施例中,盖侧壁351至少设置在壳主体32的底部33的边缘上的最接近于外壳3的侧壁的内周表面的位置处。然而,盖侧壁351可布置在任何位置,只要外壳3的侧壁的至少一部分是由该盖侧壁351形成的即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容易地使外壳3的侧壁的至少该部分变薄,并且可容易地扩大气流通道的至少对应部分。
而且,如图18所示,可以省略保持部353,以将导线249设置在壳主体32的底部33与盖侧壁351的底侧端部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盖侧壁351的底侧端部和底部33限制导线249远离底部33的运动。换句话说,盖侧壁351的下端部可以用作前述保持部。另外,可以在盖侧壁351的下端部处直接形成导线引导部353e,即,在盖侧壁351的下端部的近旁处将盖侧壁351的一部分远离底部33折弯来形成导线引导部353e,从而使该导线引导部353e从盖侧壁351的下端部径向向外延伸,如图18所示。
导线249不限于标准线号导线。另选的是,可以使用FPC(挠性印刷电路板)。
用于将壳盖31固定至壳主体32的方法不限于上述方法。例如,通过在壳盖31的外围区域中形成向下延伸的钩部315,并且将钩部315装配(即,搭扣装配)到形成在壳主体32的侧壁中的待卡住的凹部322中,则可以将壳盖31固定至壳主体32上,如图19所示。而且,可以在钩部315中设置孔,并且可以在凹部322中设置突出部,以使所述孔和所述突出部允许钩部315可被卡住。另选的是,可以在钩部315中形成向凹部322突出的突出部,并且可以在凹部322中形成凹口。图19所示的固定方法可以利用壳盖31的弹性来防止壳盖31的位移。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离心式风扇中可以容易地使外壳的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变薄,由此,可以容易地扩大围绕叶轮形成的气流通道。而且,可以抑制空气吹送效率的降低。另外,根据本发明,可以实现离心式风扇的尺寸减小。
另外,通过设置具有简单结构的保持部可以限制导线远离外壳底部的运动。在设置待在其中布置导线的凹部的情况下,还可以限制导线在底部方向上的运动。而且,通过在保持部中设置导线引导部,可以防止导线损坏,从而可以提高离心式风扇的可靠性。
虽然上面已经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本发明的变型例和修改例。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仅通过所附权利要求来确定。
权利要求
1.一种离心式风扇,该离心式风扇包括具有叶轮的马达;外壳,该外壳容纳所述马达,并且具有至少部分地包围所述叶轮外周的侧壁,所述外壳包括与所述叶轮的中央部分相对的进气口和与所述叶轮的所述外周相对的出气口,其中所述外壳包括壳主体和壳盖,所述壳主体具有固定所述马达的底部,所述进气口形成在所述壳盖中,所述壳盖包括上部和盖侧壁,所述盖侧壁从所述上部向所述壳主体的所述底部延伸并且形成所述外壳的所述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所述壳盖是压制金属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式风扇,其中,所述外壳的所述侧壁沿所述叶轮的除了形成有所述出气口的区域以外的外周大致连续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式风扇,其中,所述壳盖的所述盖侧壁形成所述外壳的整个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式风扇,其中,在所述壳盖的所述盖侧壁与所述壳主体的所述底部之间设置有连接至所述马达的导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心式风扇,其中,所述壳盖包括导线引导部,所述导线引导部从所述盖侧壁的底侧部分径向向外延伸,并且弯离所述壳主体的所述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心式风扇,其中,所述壳盖还包括保持部,所述保持部从所述盖侧壁的底侧部分延伸,所述保持部与所述壳主体的所述底部的角部相邻,并且所述导线设置在所述保持部与所述壳主体的所述底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心式风扇,其中,所述壳盖的所述盖侧壁和所述壳主体的所述底部中的一个具有在其中布置所述导线的槽状凹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心式风扇,其中,所述保持部的一端部弯离所述壳主体的所述底部从而形成导线引导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心式风扇,其中,所述壳主体包括沿所述壳主体的所述底部的一侧设置在该侧上的壁,所述壁沿所述保持部的边缘设置,并且所述保持部的所述边缘与所述壁的接合限制所述保持部远离所述底部的运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离心式风扇,其中,在所述壁上形成有接合特征部,所述接合特征部呈凹状或凸状,并且所述保持部的包括所述边缘的端部弯离所述壳主体的所述底部,以形成能够在所述端部的顶端处与所述壁的所述接合特征部接触的接合部。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心式风扇,其中,所述壳盖还包括保持部,所述保持部从所述盖侧壁的底侧部分延伸,所述保持部与所述壳主体的所述底部的角部相邻,并且所述导线设置在所述保持部与所述壳主体的所述底部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离心式风扇,其中,所述壳盖的所述盖侧壁和所述壳主体的所述底部中的一个具有在其中布置所述导线的槽状凹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离心式风扇,其中,所述保持部的一端部弯离所述壳主体的所述底部从而形成导线引导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离心式风扇,其中,所述壳主体包括沿所述壳主体的所述底部的一侧设置在该侧上的壁,所述壁沿所述保持部的边缘设置,并且所述保持部的所述边缘与所述壁的接合限制所述保持部远离所述底部的运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离心式风扇,其中,在所述壁上形成有接合特征部,所述接合特征部呈凹状或凸状,并且所述保持部的包括所述边缘的端部弯离所述壳主体的所述底部,以形成能够在所述端部的顶端处与所述壁的所述接合特征部接触的接合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式风扇,其中,所述壳主体包括装配部,并且所述壳盖的所述上部的边缘待与所述壳主体的所述装配部装配。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式风扇,其中,所述盖侧壁的底侧部分在与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上与所述壳主体的所述底部的外周边缘的最接近于所述外壳的所述侧壁的内周表面的部分正好相对。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式风扇,其中,所述壳主体的所述底部的外周边缘的最接近于所述外壳的所述侧壁的内周表面的部分在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径向方向上位于与所述盖侧壁的底侧部分大致相同的部分处。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式风扇,其中,所述壳盖的厚度为大于等于0.1mm且小于等于0.6mm。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式风扇,其中,所述壳主体的所述底部具有在边长为20mm的正方形内的尺寸。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离心式风扇,其包括具有叶轮的马达和用于容纳所述马达的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包围所述叶轮外周的侧壁。在所述外壳中形成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叶轮的中央部分相对。在所述外壳的所述侧壁中形成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与所述叶轮的外表面相对。所述外壳包括壳主体和壳盖。所述壳主体具有固定所述马达的底部。由压制金属件形成的所述壳盖具有上部和盖侧壁,所述盖侧壁从所述上部向所述壳主体的所述底部延伸并且形成所述外壳的所述侧壁的至少一部分。
文档编号F04D29/42GK101038002SQ20071013593
公开日2007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13日
发明者豊岛弘祥, 竹下和美, 小西英明, 依田圭人, 高冈司 申请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