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式的手摇充、排气双模充气床及其气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29351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体式的手摇充、排气双模充气床及其气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气床,尤其是指一体式的手摇充、排气双模充气床及其气泵。
背景技术
充气床摆脱了传统家具笨重的缺陷,室内室外可以随意放置,充气后直接放在地上就可以睡,放气后可象床单一样折叠起来,体积小巧,收藏携带都很方便,既可作家用又可同于露营、工作或运动后临时休息。 习知的充气床大多采用独立的气泵与充气床分开存放,容易因携带时遗漏了气泵而无法使用充气床。其中,大部分的气泵为可通过电路控制结构来切换充、排气工作模式的电动气泵,但其采用的电源形式无一不如下所述局限了充气床的使用 (1)电动气泵若适配市电或车载电源,则不能远离房屋或汽车使用充气床,受到场地的限制; (2)电动气泵若适配干电池或蓄电池,则不受使用场地局限,但电池的输出功率低、可持续性差,废弃的电池对环保不利,尤其是如果忘记携带电池便根本无法实用充气床。 可见,现有的充气床远未满足使用人群的多种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消除电源对现有充气床造成的各种局限和不足,使充气床的使用不受场地限制、持久环保,真正做到可以随心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一体式的手摇充、排气双模充气床,采用人力手摇的方式驱动气泵对充气床充、排气,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0009] —体式的手摇充、排气双模充气床,包括[0010] —床身气囊; —手摇充、排气双模气泵,该手摇充、排气双模包括外壳、手摇曲柄、变速齿轮和涡轮,外壳嵌入床身气囊内且其顶面与床身气囊的表面齐平,手摇曲柄设于外壳顶面,变速齿轮和涡轮设于外壳内,涡轮内设一叶轮,叶轮的转轴通过变速齿轮与手摇曲柄的一端配合,外壳顶面设一进气口与涡轮连通,外壳侧面设一出气口与涡轮连通,出气口还与床身气囊相连。 上述的技术方案将气泵和充气床整合为一体,不用担心因携带时遗漏了气泵而无法使用充气床,而且气泵系人力手摇曲柄驱动,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 在实现上述目的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手摇充、排气双模气泵,无需电源支持和电路控制,通过简单的人力手摇换向的方式即可切换充、排气工作模式,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手摇充、排气双模气泵,包括[0015] —外壳,该外壳上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 ; —涡轮,该涡轮设于外壳内,其内设一叶轮,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与涡轮连通;[0017] —手摇曲柄,该手摇曲柄设于外壳顶面; 至少一变速齿轮,该变速齿轮设于外壳内,涡轮中叶轮的转轴通过变速齿轮与手摇曲柄的一端配合; —制式转换机构,该制式转换机构设于外壳内,包括换向轴、拨叉、转换开关和活塞,换向轴与变速齿轮配合,拨叉设于换向轴上,活塞设于出气口内,转换开关一端与拨叉配合,另一端与活塞配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活塞与出气口的开口端之间设有弹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转换开关包括滑槽、滑动件和阻挡件,滑槽固定于外壳
内,滑动件设于滑槽内与之滑动配合,其配合端之间设有弹簧,阻挡件设于滑动件上与活塞
配合;在滑槽上沿滑动方向设有两个定位孔,其中内侧的定位孔一侧设有弹片,弹片一端固
定在滑槽上,另一端设有配合该侧定位孔的触点,滑动件上则设有配合定位孔的扣点,滑动
件的底部还设有拨片;而所述的拨叉包括一正向拨叉和一反向拨叉,正向拨叉与弹片配合,
反向拨叉与拨片配合。 将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手摇充、排气双模气泵应用于充气床等充气用品时,气泵的出气口与充气用品的气嘴紧配。常态下,手摇曲柄静置,充气用品内的气压高于涡轮和大气,气压将活塞封闭在出气口内,因此充气用品不会漏气,可正常使用;充气时,沿顺时针方向将手摇曲柄单向持续转动,通过变速齿轮驱动换向轴逆时针转动,正向拨叉压迫弹片使滑动件上的扣点脱离滑槽内侧的定位孔,滑动件在弹簧作用向滑槽外侧滑动解除阻挡件与活塞的配合,直至扣点卡入滑槽上外侧的定位孔,同时通过变速齿轮驱动叶轮顺时针高速转动,空气经进气口快速吸入涡轮不断压縮到出气口 ,直到涡轮内的气压超过充气用品内的气压时活塞克服弹簧作用力从出气口中被顶开,从而实现向充气用品内不断充气;排气时,沿逆时针方向将手摇曲柄单向持续转动,通过变速齿轮驱动换向轴顺时针转动,反向拨叉推动滑动件上的拨片,使滑动件上的扣点脱离滑槽外侧的定位孔,并推动滑动件克服弹簧作用力向滑槽内侧滑动,直到扣点卡入滑槽内侧的定位孔,至此阻挡件与活塞配合令其克服弹簧作用力从出气口中被顶开,充气用品通过涡轮的进气口与外界相通,并且在变速齿轮驱动叶轮逆向高速转动下将充气用品内的空气抽出。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的正向拨叉和反向拨叉均采用杠杆结构设于换向轴上,并在支点处设有扭簧。充气时,换向轴逆时针转动,正向拨叉前端压迫弹片,在杠杆作用下其后端抵接在换向轴上,确保正向拨叉能有效的压迫弹片;而此时反向拨叉前端与拨片接触,在杠杆作用下其后端克服扭簧作用力脱离换向轴,确保反向拨叉不会被拨片阻挡。排气时,换向轴顺时针转动,正向拨叉前端接触弹片,后端在杠杆作用下克服扭簧作用力脱离换向轴,确保正向拨叉不会被弹片阻挡;而此时反向拨叉前端与拨片接触,其后端在杠杆作用下抵接在换向轴上,确保反向拨叉有效的推动拨片。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出气口的开口端外还设有保护罩,保护罩与出气口的孔径匹配。活塞从出气口中被顶开和复位时皆受保护罩的约束。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变速齿轮设有穿出外壳的主轴,主轴与手摇曲柄的配合端铰接,外壳顶面的一侧设有配合手摇曲柄的凹槽,手摇曲柄可沿铰接点向该侧翻折并恰能嵌入所述的凹槽内。常态下将手摇曲柄收入凹槽更便于携带和存放,使用时向上翻出即可正常使用。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无需电源支持和电路控制,通过简单的人力手摇换向的方式即可切换充、排气工作模式,消除了电源对现有充气床造成的各种局限和不足,使充气床的使用不受场地限制、持久环保,真正做到可以随心使用。

图1是手摇充、排气双模充气床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手摇充、排气双模充气床的结构分解图。图3是手摇充、排气双模气泵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手摇充、排气双模气泵的结构分解图。图5是制式转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转换开关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转换开关的结构分解图图8是手摇充、排气双模气泵常态下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9是手摇充、排气双模气泵充气时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10是手摇充、排气双模气泵排气时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
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手摇充、排气双模充气床,包括 —床身气囊1 ; —手摇充、排气双模气泵2,该手摇充、排气双模气泵2包括外壳21、手摇曲柄22、变速齿轮23和涡轮24,外壳21嵌入床身气囊1内且其顶面与床身气囊1的表面齐平,手摇曲柄22设于外壳21顶面,变速齿轮23和涡轮24设于外壳21内,涡轮24内设一叶轮241,叶轮241的转轴通过变速齿轮23与手摇曲柄22的一端配合,外壳21顶面设一进气口 211与涡轮24连通,外壳21侧面设一出气口 212与涡轮24连通,出气口 212还与床身气囊1相连。 手摇充、排气双模气泵2还设有制式转换机构,该制式转换机构设于外壳21内,包括换向轴25、正向拨叉26、反向拨叉26—、转换开关27和活塞28,换向轴25与变速齿轮23配合,拨叉26和拨叉26—设于换向轴25上,活塞28设于出气口 212内,活塞28与出气口212的开口端之间设有弹簧。 转换开关27包括滑槽271、滑动件272和阻挡件273,滑槽271固定于外壳21内,滑动件272设于滑槽271内与之滑动配合,其配合端之间设有弹簧,阻挡件273设于滑动件272上与活塞28配合;在滑槽271上沿滑动方向设有定位孔29和定位孔30,其中内侧的定位孔29 —侧设有弹片31,弹片31 —端固定在滑槽271上,另一端设有配合该侧定位孔29的触点311,滑动件272上则设有配合定位孔29和定位孔30的扣点32,滑动件272的底部还设有拨片33 ;正向拨叉26与弹片31配合,反向拨叉26—与拨片33配合。[0044] 所述的正向拨叉26和反向拨叉26—均采用杠杆结构设于换向轴25上,并在支点处设有扭簧。充气时,沿顺时针方向将手摇曲柄22单向持续转动,通过变速齿轮23驱动换向轴25逆时针转动,正向拨叉26前端压迫弹片31,在杠杆作用下其后端抵接在换向轴25上,确保正向拨叉26能有效的压迫弹片31 ;而此时反向拨叉26—前端与拨片32接触,在杠杆作用下其后端克服扭簧作用力脱离换向轴25,确保反向拨叉26—不会被拨片32阻挡。抽气时,沿时逆针方向将手摇曲柄22单向持续转动,通过变速齿轮23驱动换向轴25顺时针转动,正向拨叉26前端接触弹片31,后端在杠杆作用下克服扭簧作用力脱离换向轴25,.确保正向拨叉26不会被弹片31阻挡;而此时反向拨叉26—前端与拨片32接触,其后端在杠杆作用下抵接在换向轴25上,确保反向拨叉26—有效的推动拨片32。 较佳的,出气口 212的开口端外还设有保护罩213,保护罩213与出气口 212的孔径匹配。活塞28从出气口 212中被顶开和复位时皆受保护罩213的约束。[0046] 较佳的,变速齿轮23设有穿出外壳21的主轴231,主轴231与手摇曲柄22的配合端铰接,外壳21顶面的一侧设有配合手摇曲柄22的凹槽214,手摇曲柄22可沿铰接点向该侧翻折并恰能嵌入所述的凹槽214内。常态下将手摇曲柄22收入凹槽214更便于携带和存放,使用时向上翻出即可正常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适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技术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结构、原理、构造和功能可以轻易得出的同等变换和变形,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畴。
权利要求一体式的手摇充、排气双模充气床,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床身气囊;一手摇充、排气双模气泵,该手摇充、排气双模气泵包括外壳、手摇曲柄、变速齿轮和涡轮,外壳嵌入床身气囊内且其顶面与床身气囊的表面齐平,手摇曲柄设于外壳顶面,变速齿轮和涡轮设于外壳内,涡轮内设一叶轮,叶轮的转轴通过变速齿轮与手摇曲柄的一端配合,外壳顶面设一进气口与涡轮连通,外壳侧面设一出气口与涡轮连通,出气口还与床身气囊相连。
2. 手摇充、排气双模气泵,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壳,该外壳上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 ;一涡轮,该涡轮设于外壳内,其内设一叶轮,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与涡轮连通;一手摇曲柄,该手摇曲柄设于外壳顶面;至少一变速齿轮,该变速齿轮设于外壳内,涡轮中叶轮的转轴通过变速齿轮与手摇曲柄的一端配合;一制式转换机构,该制式转换机构设于外壳内,包括换向轴、拨叉、转换开关和活塞,换向轴与变速齿轮配合,拨叉设于换向轴上,活塞设于出气口内,转换开关一端与拨叉配合,另一端与活塞配合。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摇充、排气双模气泵,其特征在于活塞与出气口的开口端之间设有弹簧。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摇充、排气双模气泵,其特征在于转换开关包括滑槽、滑动件和阻挡件,滑槽固定于外壳内,滑动件设于滑槽内与之滑动配合,其配合端之间设有弹簧,阻挡件设于滑动件上与活塞配合;在滑槽上沿滑动方向设有两个定位孔,其中内侧的定位孔一侧设有弹片,弹片一端固定在滑槽上,另一端设有配合该侧定位孔的触点,滑动件上则设有配合定位孔的扣点,滑动件的底部还设有拨片;而所述的拨叉包括一正向拨叉和一反向拨叉,正向拨叉与弹片配合,反向拨叉与拨片配合。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摇充、排气双模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正向拨叉和反向拨叉均采用杠杆结构设于换向轴上,并在支点处设有扭簧。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摇充、排气双模气泵,其特征在于出气口的开口端外还设有保护罩,保护罩与出气口的孔径匹配。
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摇充、排气双模气泵,其特征在于变速齿轮设有穿出外壳的主轴,主轴与手摇曲柄的配合端铰接,外壳顶面的一侧设有配合手摇曲柄的凹槽,手摇曲柄可沿铰接点向该侧翻折并恰能嵌入所述的凹槽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气床,尤其是指一体式的手摇充、排气双模充气床,包括床身气囊和手摇充、排气双模气泵,该手摇充、排气双模气泵包括外壳、手摇曲柄、变速齿轮和涡轮,外壳嵌入床身气囊内且其顶面与床身气囊的表面齐平,手摇曲柄设于外壳顶面,变速齿轮和涡轮设于外壳内,涡轮内设一叶轮,叶轮的转轴通过变速齿轮与手摇曲柄的一端配合,外壳顶面设一进气口与涡轮连通,外壳侧面设一出气口与涡轮连通,出气口还与床身气囊相连。本实用新型无需电源支持和电路控制,通过简单的人力手摇换向的方式即可切换充、排气工作模式,消除了电源对现有充气床造成的各种局限和不足,使充气床的使用不受场地限制、持久环保,真正做到可以随心使用。
文档编号F04D17/08GK201499893SQ200920194489
公开日2010年6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10日
发明者徐浩 申请人:徐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