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温等静压工作缸下端盖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11574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用于温等静压工作缸下端盖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温等静压工作缸下端盖结构,包括下端盖体、密封圈挡板;下端盖体上面设置有凹槽,下端盖上面凹槽内镶嵌有内隔热板,所述内隔热板同时位于工作缸内;密封圈挡板压在所述内隔热板上面,同时在密封圈挡板上设置有上隔热板,在下端盖体下面设置有下隔热板;在下端盖体与下隔热板之间设置有走线槽和泄露槽。本发明通过设计内隔热板和上隔热板以及下隔热板组合,可以很好的隔离工作缸内介质油热量向下端盖体传递,从而减少热量的散失。同时起到隔离热量向机架的传递。信号导出装置安装接口安装内部信号导出装置后,整个安装过程方便快捷。
【专利说明】用于温等静压工作缸下端盖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温等静压机主机系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温等静压机主机系统工作缸下端盖体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温等静压机主机系统的工作缸内,用于形成密闭空间,在充满经加热过介质油过后,对其进行增压,主机结构见图1。在增压过程中,下端盖受到的压力逐渐增大,介质油温度也逐渐向下端盖传递。由于结构关系,大部分接口都集成在下端盖上,主要有充排接口、增压接口、大密封接口、各种数据线引出接口、工作平台等,结构较为复杂。
[0003]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对内部温度和工作缸芯筒变形进行检测,用于检测工作缸内部温度的热电偶以及用于检测工作缸变形的应变片,都需要通过下端盖将数据线引出到工作缸外部,涉及到与数据线引出密封装置的接口问题。
[0004]另外由于工作缸内部温度较高,由于工作原理及结构的限制,下端盖无法作保温措施,在工作过程中热量会通过下端盖金属材料导出,一方面造成热量散失,另一方面热量会传递到与之接触的机架上,对机架产生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温等静压工作缸下端盖体结构,以期待解决现有技术中温等静压机主机系统工作缸数据线的引出,以及实现对热量散失的阻隔和隔尚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用于温等静压工作缸下端盖结构,包括下端盖体、密封圈挡板;所述下端盖体上面设置有凹槽,所述下端盖上面凹槽内镶嵌有内隔热板,所述内隔热板同时位于工作缸内;所述密封圈挡板压在所述内隔热板上面。
[0008]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密封圈挡板上面设置有上隔热板,所述上隔热板同时位于工作缸内。
[0009]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隔热板厚度大于所述内隔热板,所述上隔热板面积大于所述内隔热板面积。
[0010]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隔热板上面设置有上压板,所述上压板底部设置有用于扣住所述上隔热板的凹槽。
[0011]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压板与所述下端盖体通过紧固件紧固。
[0012]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下端盖体下面设置有下隔热板,同时所述下隔热板位于所述工作缸外部。
[0013]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下隔热板下面设置有下压板,所述下压板上部设置有用于扣住所述上隔热板的凹槽;所述上压板与所述下端盖体通过紧固件紧固。
[0014]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下端盖体上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信号导出装置安装接口 ;所述信号导出装置安装接口底部设置有通往下端盖体底部的通孔。
[0015]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下端盖体与所述下隔热板接触面上设置有走线槽。
[0016]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下端盖体与所述下隔热板之间设置有增压口泄露槽和充排油口高压卸压口泄露槽。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之一是:本发明通过设计内隔热板和上隔热板组合,可以很好的隔离工作缸内介质油热量向下端盖体传递,从而减少热量的散失。下隔热板进一步隔离下端盖体中热量向下压板的传递,二次减少热量散失,同时起到隔离热量向机架的传递。通过下端盖的内隔热板、上隔热板、下隔热板结构设计形式,有效减少工作缸内热量的散失,满足了温等静压机保温及隔热的要求。
[0018]信号导出装置安装接口安装内部信号导出装置后,其数据线直接向下穿过下端盖体,横向折弯放入走线槽,再安装下隔热板、下压板,整个安装过程方便快捷。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发明现有技术的温等静压机主机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0022]如图1所示,图1示出了本发明现有技术的温等静压机主机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用于温等静压工作缸下端盖结构,是温等静压机主机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机架11用于支撑工作缸13,以及设置在温等静压工作缸内的上端盖12和下端盖14,上端盖12和下端盖14均有部分盖体设置在温等静压工作缸内部。
[0023]如图2所示,图2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用于温等静压工作缸下端盖结构,包括下端盖体6和密封圈挡板4,在下端盖体6上面,既处于工作缸内部的一面设计两层隔热板。两层隔热板包括内隔热板5和上隔热板3 ;内隔热板5镶嵌在下端盖体6所设计的凹槽内,密封圈挡板4除遮挡密封圈外,还起到压内隔热板5的作用。在密封圈挡板4上面设计一块较厚且表面积较大的上隔热板3,上隔热板3的厚度和表面积均大于内隔热板5 ;同时用上压板2压住上隔热板3,上压板2与上隔热板3接触的一面设置有凹槽,用于扣住上隔热板3外圆。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本实施例中采用螺钉连接将上压板2与下端盖体6紧固在一起,同时将上隔热板3、密封圈挡板4、内隔热板5紧紧压在一起。在下端盖下面,既处于工作缸外部一侧设置有下隔热板8,在下隔热板8下面设置有下压板9,;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在下压板9上与下隔热板8接触的一面设置有凹槽,使用带凹槽的下压板扣住下隔热板8圆柱面,同时采用螺钉连接方式将下压板9与隔热板紧紧与下端盖体6连接。
[0024]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本实施例中在下端盖体6上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信号导出装置安装接口 1,该接口尺寸与内部信号导出装置相匹配,信号导出装置安装接口 I底部设置有通孔直通下端盖体6底部。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本实施例中在下端盖体6与下隔热板8接触面上开走线槽10,与外部连同,用于布置检测数据线走向。根据数据线需要的多少,设置信号导出装置安装接口的个数。安装数据线时,先将下隔热板、下压板拆卸下来,内部信号导出装置的信号线从上部向下通过信号导出装置安装接口穿过下端盖体,再将信号线折弯从走线槽引出下端盖,然后将下隔热板、下压板与下端盖体进行连接。信号导出装置安装接口安装内部信号导出装置后,其数据线直接向下穿过下端盖体,横向折弯放入走线槽,再安装下隔热板、下压板,整个安装过程方便快捷。
[0025]下端盖上设置有增压口 11和充排油口 7,增压口和充排油口的油路均穿过内隔热板、密封圈挡板、上隔热板、上压板通向工作缸内部。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本实施例在下端盖体与下隔热板之间设置有增压口泄露槽和充排油口的高压卸压口泄露槽。增压口和充排油口的高压卸压口的泄露槽均开在下端盖体与下隔热板之间。
[0026]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个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0027]尽管这里参照发明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型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温等静压工作缸下端盖结构,包括下端盖体、密封圈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端盖体上面设置有凹槽,所述下端盖上面凹槽内镶嵌有内隔热板;所述密封圈挡板压在所述内隔热板上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温等静压工作缸下端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圈挡板上面设置有上隔热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温等静压工作缸下端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隔热板厚度大于所述内隔热板,所述上隔热板面积大于所述内隔热板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用于温等静压工作缸下端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隔热板上面设置有上压板,所述上压板底部设置有用于扣住所述上隔热板的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温等静压工作缸下端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压板与所述下端盖体通过紧固件紧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温等静压工作缸下端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端盖体下面设置有下隔热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温等静压工作缸下端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隔热板下面设置有下压板,所述下压板上部设置有用于扣住所述上隔热板的凹槽;所述上压板与所述下端盖体通过紧固件紧固。
8.根据权利要求1或5或6或7所述的用于温等静压工作缸下端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端盖体上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信号导出装置安装接口 ;所述信号导出装置安装接口底部设置有通往下端盖体底部的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温等静压工作缸下端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端盖体与所述下隔热板接触面上设置有走线槽。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温等静压工作缸下端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端盖体与所述下隔热板之间设置有增压口泄露槽和充排油口高压卸压口泄露槽。
【文档编号】F15B15/20GK103452955SQ201310439009
【公开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4日
【发明者】刘彤, 吕欣, 鲍延年, 樊星, 赵维, 米玉华, 蒋道建, 范玉德, 曹志伟, 朱哲新, 廉国营, 杨万超, 朱国杰, 邵亮 申请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