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泵的油路自动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9714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一种真空泵的油路自动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真空泵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真空泵的油路自动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真空泵的油路循环中,油液被集中储存在油箱内,真空泵内具有储油腔,真空泵高真空腔滑阀组件的排气口、高真空腔滑阀组件的进油口和低真空腔滑阀组件的进气口均与储油腔连通,油箱内的油进入储油腔内,再从高真空腔滑阀组件的进油口进入高真空腔滑阀组件内对滑阀进行润滑,高真空腔滑阀组件的排气口用于排出油气混合气体,排出的气体和油进入低真空腔滑阀组合的进气口,然后从低真空腔滑阀组合的排气口排至油箱,经油气分离后,气体从排气口排至外界,而油则储存在油箱内循环再用。在使用时为了避免因储油腔内的油过多,油位过高,油从低真空腔滑阀组件的进气口进入滑阀组件而造成的真空泵噪音高、电机负载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控制从油箱内进入储油腔内油的量。

目前普遍采用在储油腔和油箱之间的连通处设置电磁阀或手运球阀的结构来实现。电磁阀的结构是通过时间继电器或与电机的直接联动来控制阀门的开关,因此储油腔内油位控制并不精准。该结构虽然能大致实现控制油进入储油腔内的量,但是电磁阀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出现故障,需要经常维护或者更换,使用成本较高。手动球阀的结构是通过人工的方式来控制阀门的开关,因此储油腔内油位控制也并不精准,而且在使用时比较麻烦,经常会出现阀门忘记开而造成泵滑阀腔无油而引起的干磨现象或阀门忘记关而造成泵滑阀腔油过多而引起泵噪音大、负载重、停机后起动困难等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真空泵的油路自动控制系统,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采用成本较低的机械结构实现自动补充储油腔内的油液且在储油腔内的油液液面达到设定要求时关闭油液的补给。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真空泵的油路自动控制系统,真空泵包括具有油箱和储油腔的泵体,所述储油腔和油箱之间通过连通孔连通,其特征在于,油路自动控制系统包括浮球和阀门组件,所述浮球设置在储油腔内,阀门组件包括针阀和阀座,所述阀座固定在连通孔处,所述阀座内设有连通储油腔和油箱的通油孔,所述针阀穿设在通油孔内,所述针阀能相对阀座滑动并能打开或者阻断通油孔,所述浮球能在储油腔内的油液液面达到设定要求时作用在针阀上使得针阀将通油孔阻断。

储油腔内具有油液,浮球漂浮在油液上且随着油液液面的升高或者降低而上下移动,在储油腔内的油液液面降低时,浮球相对下移,针阀在油箱内油液的压力或者重力的作用下将通油孔打开,储油腔和油箱连通,油箱内的油液通过通油孔流入储油腔内,储油腔内的油液得到补充,因此油液的液面会上升,浮球相对上移,在浮球移动到油液液面的设定要求时作用在针阀上,针阀将通油孔阻断,因此油箱与储油腔之间的连通被阻断,储油腔内油液的液面保持当前位置,如此往复使得储油腔内油液的液面保持在设定液面高度,通过浮球能准确实现自动补充储油腔内的油液且在储油腔内的油液液面达到设定要求时关闭油液的补给;浮球和阀门组件通过机械结构来使得储油腔内油液的液面保持在设定液面高度,结构稳定,在使用时不存在磨损等情况,因而不需要经常维护或更换,使用成本较低。

在上述的真空泵的油路自动控制系统中,所述阀座包括座体和阀头,所述座体固定在连通孔处,所述通油孔设置在座体上,所述针阀穿设在座体内,所述阀头固定在座体位于油箱内的一端,所述阀头内具有进油孔,所述进油孔与通油孔对齐,所述进油孔朝向通油孔的孔口边沿开有为锥面的密封面,所述针阀具有呈锥形的密封部,所述针阀的密封部能插入进油孔朝向通油孔的孔口并与密封面贴靠密封。针阀在座体内移动,针阀的密封部与阀头的密封面贴合密封能保证浮球作用在针阀上时使得通油孔被完全阻断,保证密封效果,可靠性高且结构简单,无需维护。

在上述的真空泵的油路自动控制系统中,所述泵体上位于储油腔内固定有转轴,所述转轴上铰接有摆杆,所述浮球通过连接杆与摆杆的一端固定,所述摆杆能与针阀抵靠。通过摆杆能定位浮球的位置,在油液液面变化时摆杆能随着浮球摆动,因而针阀能跟着摆杆上下移动,在油液液面达到设定要求时摆杆能使得针阀将通油孔阻断,可靠性高且结构简单,无需维护。

在上述的真空泵的油路自动控制系统中,所述摆杆的中部与转轴铰接,所述浮球通过连接杆与摆杆的一端固定,所述摆杆的另一端通过螺栓固定有配重块。通过配重块使得摆杆的两端达到平衡,可通过更换配重块来实现对不同油液液面高度的控制,结构简单,无需维护;配重块通过螺栓固定方便更换。

在上述的真空泵的油路自动控制系统中,所述泵体内固定有隔板,所述油箱位于隔板的上方,所述储油腔位于隔板的下方,所述连通孔开设在隔板上,所述隔板上固定有支承座,所述支承座位于隔板的下方并位于储油腔内,所述转轴固定在支承座上,所述阀座固定在支承座上。针阀为竖直设置的,在重力的作用下针阀能始终与摆杆抵靠,因而在油液液面下降时针阀的密封部与密封面分离,使得油液能补充至储油腔内;转轴和阀座均固定在支承座上,能提高安装稳定性且简化安装步骤。

在上述的真空泵的油路自动控制系统中,所述支承座上开有与连通孔对齐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开有内螺纹,所述阀座位于储油腔内的一端与固定孔螺纹连接,所述阀座位于油箱内的一端与隔板抵靠,且阀座位于油箱内的一端与隔板之间设有密封圈。该结构既能保证阀座的固定,也能保证阀座与连通孔之间的密封,使得油液只能从阀座内进入储油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真空泵的油路自动控制系统通过浮球和阀门组件的机械结构来使得储油腔内油液的液面保持在设定液面高度,具有结构稳定,在使用时不存在磨损等情况,因而不需要经常维护或更换,使用成本较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真空泵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油路自动控制系统在针阀将通油孔阻断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油路自动控制系统在针阀将通油孔打开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泵体;11、隔板;111、连通孔;12、油箱;13、储油腔;2、浮球;3、阀座;31、座体;311、通油孔;32、阀头;321、进油孔;322、密封面;33、针阀;331、密封部;4、转轴;41、摆杆;411、连接杆;412、配重块;5、支承座;51、固定孔;6、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真空泵包括具有油箱12和储油腔13的泵体1,泵体1内固定有隔板11,油箱12位于隔板11的上方,储油腔13位于隔板11的下方,隔板11上开有连通储油腔13和油箱12的连通孔111,隔板11上固定有支承座5,支承座5位于隔板11的下方并位于储油腔13内。

如图1至图4所示,本油路自动控制系统包括浮球2和阀门组件,浮球2设置在储油腔13内,储油腔13内具有油液,浮球2漂浮在油液上且随着油液液面的升高或者降低而上下移动,阀门组件包括针阀33和阀座3,阀座3固定在支承座5上并位于连通孔111,阀座3内设有连通储油腔13和油箱12的通油孔311,针阀33穿设在通油孔311内,针阀33能相对阀座3滑动并能打开或者阻断通油孔311,浮球2能在储油腔13内的油液液面达到设定要求时作用在针阀33上使得针阀33将通油孔311阻断。

具体来说,如图2至图4所示,阀座3包括座体31和阀头32,座体31固定在连通孔111处,通油孔311设置在座体31上,针阀33穿设在座体31内,阀头32固定在座体31位于油箱12内的一端,阀头32内具有进油孔321,进油孔321与通油孔311对齐,进油孔321朝向通油孔311的孔口边沿开有为锥面的密封面322,针阀33具有呈锥形的密封部331,针阀33的密封部331能插入进油孔321朝向通油孔311的孔口并与密封面322贴靠密封。

如图2和图3所示,支承座5上固定有转轴4,转轴4上铰接有摆杆41,浮球2通过连接杆411与摆杆41的一端固定,摆杆41的中部与转轴4铰接,浮球2通过连接杆411与摆杆41的一端固定,摆杆41的另一端通过螺栓固定有配重块412,摆杆41能与针阀33抵靠。

如图2和图3所示,支承座5上开有与连通孔111对齐的固定孔51,固定孔51内开有内螺纹,阀座3位于储油腔13内的一端与固定孔51螺纹连接,阀座3位于油箱12内的一端与隔板11抵靠,且阀座3位于油箱12内的一端与隔板11之间设有密封圈6。

针阀33为竖直设置的,在重力的作用下针阀33能始终与摆杆41抵靠,在储油腔13内的油液液面降低时,浮球2相对下移,针阀33将通油孔311打开,储油腔13和油箱12连通,油箱12内的油液通过通油孔311流入储油腔13内,储油腔13内的油液得到补充,因此油液的液面会上升,浮球2相对上移,在浮球2移动到油液液面的设定要求时作用在针阀33上,针阀33将通油孔311阻断,因此油箱12与储油腔13之间的连通被阻断,储油腔13内油液的液面保持当前位置,如此往复使得储油腔13内油液的液面保持在设定液面高度,通过浮球2能准确实现自动补充储油腔13内的油液且在储油腔13内的油液液面达到设定要求时关闭油液的补给;浮球2和阀门组件通过机械结构来使得储油腔13内油液的液面保持在设定液面高度,结构稳定,在使用时不存在磨损等情况,因而不需要经常维护或更换,使用成本较低。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