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86491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送风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例如通过送风给予清凉感或促进空间内的空气循环的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通过将叶轮内包来消除对该叶轮的接触的不安感,同时实现主体的紧凑化的送风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的送风装置包括: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和设置于连通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风路内的高压空气产生装置,空气吹出口为狭缝形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2465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这样的现有的送风装置中,空气吹出口为狭缝形状,所以在空气吹出口附近被施加力时,存在狭缝发生变形,狭缝的宽度不固定的情况。这样一来,狭缝的宽度不固定,狭缝的宽度的一部分产生变窄的部位,则空气无法从空气吹出口顺畅地流出,送风阻力增大。其结果是,存在噪声增大的情况。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即使在空气吹出口附近施加力也抑制狭缝的变形的结构,从而不容易产生噪声的送风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送风装置包括:具有空气吹出口和空气吸入口的主体壳;和设置于连通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风路内的高压空气产生装置。空气吹出口是狭缝状的,在空气吹出口的上风侧具有与空气吹出口相连的开口风路部,开口风路部的垂直于送风方向的面的大小,大于空气吹出口的垂直于送风方向的面的大小,在开口风路部内设置有抑制空气吹出口的变形的变形抑制部。

由此,能够抑制空气吹出口的变形,与在空气吹出口设置有变形抑制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送风阻力的增大,不容易产生噪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送风装置的外观图。

图2是该送风装置的分解侧视图。

图3是该送风装置的截面图。

图4是从送风侧极侧观看该送风装置的第一框架和第一风路部件的图。

图5是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吹出口的截面图。

图6是该送风装置的空气吹出口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用于本发明的理解。

此外,以下的实施方式1是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个例子,不限于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另外,在全部的附图中,对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各附图中,关于与本发明无直接关系的各部的详细省略说明。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送风装置。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送风装置的外观图。

如图1所示,送风装置100为大致球体状。此外,在此所谓的大致球体状是指乍看之下呈球体的形状,包括球体状。即,这种表达方式是考虑了因后述的开口部等在送风装置100的表面产生的凹凸等,形成送风装置100的轮廓的假想球体不成为完全球体。即,在假想球体不成为完全球体的情况下乍看之下呈球体的情况下,送风装置100表达为呈大致球体状。

在此,令贯通球体的中心的假想的轴为送风装置100的中心轴2。令中心轴2与假想球体的球面相交的2个点中的1个点为送风侧极3,令隔着假想球体的中心与送风侧极3相对的另一个点为吸入侧极4。

送风装置100的主体壳1包含假想球体的中心且通过与该中心轴2垂直的截断面5,被2等分为大致半球体状(包含半球体状)的第一框架6和同样大致半球体状的第二框架7。

第一框架6位于送风侧极3,是呈中空形状的大致半球面构造。另外,第一框架6,在送风侧极3附近设置有由与中心轴2垂直的面构成的圆形的开口部9。其中,严格来讲,送风侧极3是在假想球体的表面上,所以不在构成开口部9的平面上。将这样的状态表达为开口部9包含送风侧极3。

并且,第一框架6具有多个(本实施方式1中为6个)以送风侧极3为中心在中心轴2的周方向隔着等间隔设置的诱导空气吸入口8。

诱导空气吸入口8形成同一直径的圆形,各圆的中心位于以中心轴2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在与中心轴2垂直的同一平面上)。其中,各自相邻的诱导空气吸入口8不接触,即各自独立,由此在主体壳1的内部空间确保后述的多个送风路。

在开口部9内配置有与诱导空气吸入口8连通的诱导空气吹出口10,详细在后文叙说。

第二框架7位于吸入侧极4侧,是呈中空形状的大致半球面构造。另外,第二框架7在吸入侧极4的周围具有后述的空气吸入口201。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送风装置的分解侧视图。

如图2所示,在由第一框架6和第二框架7构成的主体壳1的内部空间从送风侧极3侧依次配置第一风路部件204、配置用空间216、第二风路部件212。配置用空间216内具有高压空气产生装置211。

第一风路部件204包括:具有作为与中心轴2垂直的圆形开口的诱导空气吹出口10的上部部件202;和与上部部件202组合而形成中空形状的内部空间的下部部件203。上部部件202设置有肋部405,详细在后文述说。

另外,在下部部件203的外表面向吸入侧极4侧与中心轴2平行地突出设置有多个支承部213(本实施方式1中为6个)。在此突出设置是指设置以突出的状态设置。

在第二风路部件212设置有与多个支承部213对应的多个抵接部214(与支承部相同数量,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6个)。另外,各自的抵接部214向送风侧极3侧与中心轴2平行突出设置。支承部213的前端部和抵接部214的前端部抵接,在第一风路部件204与第二风路部件212之间形成有配置用空间216。在此所谓的抵接是指在突出抵到的状态下接触。

并且,在第二风路部件212向吸入侧极4侧与中心轴2平行地突出设置有以中心轴2为筒心的圆筒状的卡合部215。

第二框架7以吸入侧极4为中心在其附近作为多个冲压孔设置有多个空气吸入口201。外部的空气从空气吸入口201被吸引到主体壳1的内部空间,其结构的详细后面述说。

高压空气产生装置211由电动机206、基盘盖207、基盘208、电动机罩209、叶轮210构成。另外,高压空气产生装置211,通过固定在由固定于第一风路部件204的、由以橡胶为原材料的弹性体形成的固定部205上,在配置用空间216内被固定于第一风路部件204的外表面。

接着,使用图3和图4说明送风装置中的空气的流动。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送风装置的截面图。更详细来说,是将送风装置100用包含中心轴2的平面截断时的截面图。另外,图4是从送风侧极3侧观看第一框架6和第一风路部件204的图。

在图3中,在取得送风装置100的轮廓的假想球体的中心301的附近配置有电动机206。通过使电动机206的旋转轴旋转,与电动机206的旋转轴连接的叶轮210以中心轴2为轴进行旋转。此外,电动机206的动力源相当于从由主体壳1的外部引入的电源线供给的电、或者从内置的电池获得的电等。

当叶轮210旋转时,从空气吸入口201吸引来自主体壳1的外部的空气(参照送风路径303)。被吸引的空气经由具有作为口部(orifice)的功能的第二风路部件212的、空气吸入口201侧的开口部(空气吸入口侧开口部302),流入到配置用空间216内的叶片210内部(中心部)。流入的空气基于叶片210的送风构造从该中心轴2在外周方向上改变方向地被排出,即在作为送风路发挥作用的配置用空间216的外周方向上被推出。

被推出的空气因其按压而通过由第一风路部件204的外表面和第一框架6的表面构成的送风路304被引导到开口部9内。在此,开口部9如图4所示,是以送风侧极3为中心的圆形,使第一风路部件204的诱导空气吹出口10与其中心相同。另外,构成诱导空气吹出口10的平面和构成开口部9的平面构成大致同一平面。在此大致同一平面是指,构成开口部9的平面与构成诱导空气吹出口10的平面相比,从中心301起例如几毫米的误差处于远离或接近的状态,也包含同一平面。

开口部9的外径设计成比形成诱导空气吹出口10的圆筒部403的外径大。开口部9的周缘与形成诱导空气吹出口10的圆筒部403的外周面之间的空间,构成与送风路304连通的环状的空气吹出口307。结果,从空气吸入口201吸引的空气,因叶轮210的作用,而在与中心轴2平行且从中心301远离的方向上,从空气吹出口307成环状的气流被吹出。

即,主体壳1具有空气吸入口201和空气吹出口307,在连通空气吸入口201和空气吹出口307的风路内设置高压空气产生装置211。

从空气吹出口307吹出的环状的气流,通过诱导效应而将该环状的内部的空气、即诱导空气吹出口10附近的空气诱导到同一方向。此时,从与诱导空气吹出口10连通的多个诱导空气吸入口8诱导空气(参照送风路径306),在诱导空气混合部305中混合,依次送出诱导空气吹出口10。

上述的环状的气流和诱导空气在开口部9附近合成,作为发散少的定点风(spotwind),向与中心轴2平行的方向排出。

以上是本实施方式1的送风装置的结构和动作的概略。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送风装置的空气吹出口307的截面图。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送风装置的空气吹出口307的主视图。更详细来说,图6是从主体壳1的上方观看的图。

如图5、6所示,环状的空气吹出口307从主体壳1的上方观看时是狭缝形状。在空气吹出口307的上风侧具有与空气吹出口307相连的开口风路部400。该开口风路部400是连通空气吸入口201和空气吹出口307的风路的一部分,由第一框架6的内表面与上部部件202的外表面之间的空间形成(参照图2)。通过开口风路部400的空气从上风侧(吸入侧极4侧)流向下风侧(送风侧极3侧)。该开口风路部400的与送风方向垂直的面的大小,比空气吹出口307的与送风方向垂直的面的大小大。

在此,本实施方式1中的特征在于,在开口风路部400内设置有抑制空气吹出口307的变形的变形抑制部401。

如上所述,在该开口风路部400内设置抑制空气吹出口307的变形的变形抑制部401,所以空气吹出口307不容易变形,能够抑制送风阻力的增大,不容易产生噪声。

具体来讲,在形成于主体壳1的上部的圆形的开口部9(圆形开口部402)内配置有诱导空气吹出口10(圆筒部403的开口部)。

该圆筒部403形成在上部部件202的上部,形成以中心轴2为筒心的中空形状的圆筒形。圆筒部403与中心轴2平行地具有长边方向,是随着从上端延伸至下方逐渐向外方扩展的形状。构成圆形开口部402的平面和构成圆筒部403的平面,构成大致同一平面。圆形开口部402的周缘与圆筒部403的外周面的间隙,从主体壳1的上方观看时,形成作为环状的狭缝形状的空气吹出口307。

在空气吹出口307的上风侧、即下方具有与空气吹出口307相连的开口风路部400。该开口风路部400是由第一框架6的内表面和圆筒形的圆筒部403的外表面包围的空间。开口风路部400是由第一框架6和圆筒部403包围的空间,其中,第一框架6具有从空气吹出口307的外周缘向下方延伸并且向外方凸的凸状的曲面,圆筒部403具有从空气吹出口307的内周缘向下方延伸并且由向外方倾斜的面。即,开口风路部400的与送风方向垂直的面的大小,大于空气吹出口307的与送风方向垂直的面的大小。

变形抑制部401由从圆筒部403的外表面向外方突出的多个肋部405构成。肋部405从主体壳1中的上方观看时,从圆筒部403的外表面呈辐射状延伸。肋部405是沿送风方向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细长的板状。肋部405和上部部件202由树脂材料成形为一体。

另外,从肋部405至主体壳1的第一框架6的内表面的距离,比从圆形开口部402的周缘的端部404至圆筒部403的外表面的距离短。在此,第一框架6的圆形开口部402的周缘被施加力,圆形开口部402的周缘向内方变形时,圆形开口部402的周缘的端部404与圆筒部403的外表面接触前,肋部405与主体壳1的第一框架6的内表面接触。由此,能够抑制空气吹出口307的变形。

另一方面,肋部405能够设置于第一框架6的内表面。但是,当利用树脂材料将肋部405和第一框架6成形为一体时,会在第一框架6的上部表面形成缩痕(sinkmarks),设计性降低。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圆筒部403的外表面设置有肋部405,所以缩痕能够形成在圆筒部403的内表面,与第一框架6的上部表面相比不容易看见。由此,能够抑制设计性的降低。

另外,在肋部405与主体壳1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406。由此,与在使肋部405和主体壳1的内表面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送风阻力。

另外,相邻的肋部405彼此的间隔比一日元硬币的外径(大约20mm)小,间隙406比一日元硬币的厚度(大约1.5mm)小。由此,即使硬币误落入空气吹出口307内,硬币也不会进入间隙406内与肋部405的上端接触,能够防止硬币从空气吹出口307进入风路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送风装置作为通过送风赋予清凉感或促进空间内的空气循环的送风装置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主体壳

2中心轴

3送风侧极

4吸入侧极

5截断面

6第一框架

7第二框架

8诱导空气吸入口

9开口部

10诱导空气吹出口

201空气吸入口

204第一风路部件

211高压空气产生装置

212第二风路部件

213支承部

214抵接部

215卡合部

216配置用空间

305诱导空气混合部

307空气吹出口

400开口风路部

401变形抑制部

402圆形开口部

403圆筒部

404端部

405肋部

406间隙。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