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式气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1524阅读:1245来源:国知局
一体式气缸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消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管和气缸缸体一体、可以自锁,支撑力强、性能稳定的气缸。



背景技术:

目前各种建筑中均设置有换气窗,对于能自动开启或关闭换气窗的专利数量较多,大多是通过单片机和马达来控制,结构复杂、成本高及需要电源装置,由于所需动力全部由电能提供,一旦缺少电能,开启或关闭换气窗的装置将无法工作,从而丧失其全部功能。

当今,火灾是世界各国人民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灾难性问题,它给人类社会造成了不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中随处可见高层建筑,由于楼层高、体量大、人员密集、疏散楼梯少,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据建筑火灾统计烟气是造成80%左右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烟气中的co、nh3等都是有毒性的气体,同时,大量的co2气体及燃烧后消耗掉空气中氧气,引起人体缺氧而窒息;火灾时物质燃烧产生大量热量,使烟气温度迅速升高,火灾初起(5~20min)烟气温度可达250℃,高温还会使人昏厥、烧伤;当光线通过烟气时,光强度减弱,能见度降低,不利于人员的疏散,影响消防人员的救援工作,根据有关研究,烟气的蔓延速度在水平方向扩散速度是0.3~0.8m/s,垂直向上扩散速度是3~4m/s,烟气的扩散速度快,因此,要在发生火灾时及时有效地排除火灾中产生的大量烟气,在各类建筑中设置排热排烟窗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建筑物发生火灾产生大量高温浓烟和有毒气体,联动排烟窗常因断电无法使用,手动排烟窗也因无人开启,影响消防队员进行灭火救援和自身保护。申请号为201510249853.3的发明公开了一种手控、自控两用的窗户气动开启装置,利用高压气瓶来开启气窗,可以避免火灾时无电可用的囧境。然而,该开启装置仍然存在很大不足,例如现有大楼的窗户重量重,虽然气缸一时将窗户推开了,但是受不住窗户的重压,还有热量等造成的漏气,使得窗户开了又关,失去排烟救灾的功能。

另外,现有技术的气缸采用铜接头和铜管将前后进气口相连接,两个弯接头和一根铜管连接时,加工比较困难,要求两个弯接头拧紧后孔口刚好相对,而且不能松动,且高度不能超过14,避免接头和其它部件干涉,且弯接头连接处有漏气风险。

因此,现有技术的气缸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管和气缸缸体一体,具有自锁装置的气缸,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气缸发生气体泄漏而产生误动作,支撑不久,性能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一体式气缸,包括:前盖、后盖、缸筒、活塞杆和活塞,所述前盖、缸筒和后盖依次连接,所述活塞杆穿设于所述前盖,部分设置于所述缸筒内,所述活塞设置于所述缸筒内且与所述活塞杆连接,还包括前后气管、两个铆接钢珠、前通气孔和后通气孔,其中,所述前后气管为一开设在所述缸筒的筒壁上的轴向通孔,所述前后气管所在位置的所述缸筒的筒壁径向凸出所述缸筒;所述两个铆接钢珠分别铆合连接所述前后气管两端的开口;所述前通气孔和后通气孔分别开设在所述两个铆接钢珠的内侧,所述前通气孔和后通气孔为开设在所述缸筒的筒壁上的通孔,所述前通气孔的两侧分别为所述前后气管和气缸前腔。

依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体式气缸,还包括前自锁装置,所述前自锁装置包括止动滑块、外盖、前弹簧和前锁钢珠,所述止动滑块、前弹簧和外盖依序放入所述前盖,所述前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止动滑块和外盖,所述前锁钢珠放在所述前盖中,所述活塞杆的杆身包括一环形自锁凹槽;其中,所述止动滑块包括滑块部和止动部,所述滑块部为一环形中空体,所述活塞杆穿设连接所述滑块部,所述止动部凸出连接所述滑块部的一端,所述止动部具有一弧形面,所述弧形面和所述前锁钢珠连接。

依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体式气缸,所述前自锁装置还包括防尘密封圈,所述防尘密封圈为一环形中空体,所述活塞杆穿设连接所述防尘密封圈,所述滑块部的另外一端包覆连接所述防尘密封圈。

本发明对现有气缸进行改进,前后气管和气缸缸体一体式结构,气缸内部气路将前后进气相连接,保证气缸通气的可靠性;另外,在气缸上设置自锁装置,活塞到达前端时可以自锁。在通气压力达到一定压力后能解锁,是一种支撑力强、性能稳定的气缸,从而有效避免了因气体泄漏造成的误动作,提高了气缸的稳定性。

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使得本发明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第一、本申请前后气管和气缸缸体一体式结构,气缸内部气路将前后进气相连接,保证气缸通气的可靠性;

第二、本申请设置自锁装置,活塞到达前端时可以自锁,在通气压力达到一定压力后能解锁;

第三、本申请的气缸支撑力强、性能稳定,使用寿命。

当然,实施本发明内容的任何一个具体实施例,并不一定同时具有以上全部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气缸的剖开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前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的bb剖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几个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本发明涵盖任何在本发明的精髓和范围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为了使公众对本发明有彻底的了解,在以下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详细说明了具体的细节,而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发明。另外,为了避免对本发明的实质造成不必要的混淆,并没有详细说明众所周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等。

请参阅图1,一种一体式气缸,包括:前盖10、后盖20、缸筒30、活塞杆40和活塞50,所述前盖10、缸筒30和后盖20依次连接,所述活塞杆40的杆身包括一环形自锁凹槽41,所述活塞杆40穿设于所述前盖10,部分设置于所述缸筒30内,所述活塞50设置于所述缸筒30内且与所述活塞杆40连接,还包括前自锁装置,关于自锁装置的配置,可以是带前所、带后所或带前后锁,根据不同的设计来选用。

如图1所示,还包括前后气管31、两个铆接钢珠32、前通气孔33和后通气孔34,其中,所述前后气管为一开设在所述缸筒的筒壁上的轴向通孔,所述前后气管所在位置的所述缸筒的筒壁径向凸出所述缸筒;所述两个铆接钢珠分别铆合连接所述前后气管两端的开口;所述前通气孔和后通气孔分别开设在所述两个铆接钢珠的内侧,所述前通气孔和后通气孔为开设在所述缸筒的筒壁上的通孔,所述前通气孔的两侧分别为所述前后气管和气缸前腔。

如图2所示,所述前自锁装置包括止动滑块61、外盖62、前弹簧63和前锁钢珠64,所述止动滑块61、前弹簧63和外盖62依序放入所述前盖10,所述前弹簧63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止动滑块61和外盖62,所述外盖62和所述前盖10固定连接;所述前锁钢珠64放在所述前盖10中,前锁钢珠64的功能在于自锁,如图所示,前锁钢珠64画的数量是两个,优选的是环绕活塞杆40一圈都布满了,但是不管是几个,只要能达到稳定自锁的目的,都应该是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另外,所述止动滑块61包括滑块部611和止动部612,所述滑块部611为一环形中空体,所述活塞杆40穿设连接所述滑块部611,所述滑块部611有一环形阶梯,所述前弹簧63就是压缩连接在环形阶梯处;所述止动部612为一环形中空体,或者是对应前锁钢珠64的弧形片体,所述止动部612凸出连接所述滑块部611的一端,所述止动部612具有一弧形面,所述弧形面和所述前锁钢珠64连接。由于前弹簧63的回复力影响,所述止动部612一直受力朝向前锁钢珠64的方向。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前自锁装置还包括防尘密封圈65,所述防尘密封圈65为一环形中空体,所述活塞杆40穿设连接所述防尘密封圈65,所述滑块部611的另外一端包覆连接所述防尘密封圈65。防尘密封圈65的作用在于将杂质阻挡在外,提高气缸寿命。

如图3所示,说明一下本申请的气路,包括后腔进排气口71和前腔进排气口72,后腔进排气口71进气时,气压从通孔进入后腔,迫使活塞向前运动;当前腔进排气口72进气时,气压从环形通孔进入前后气管31,也就是气压从后通气孔34进入,通往前通气孔33进入前腔,迫使活塞向后运动。

接着,说明本申请的作动,如图1和图2所示,气缸受力活塞50向左移动,当活塞50运动到前端时,前锁钢珠64陷入活塞杆40的环形自锁凹槽41中,止动部612受到前弹簧63的回复力推动向右,前锁钢珠64在止动部612的弧形面上滚动,最终被压在止动部612的下方,形成自锁状态。解锁时,前端通气,通气大于0.1mpa时,气压大于前弹簧63的力量时,使得活塞50往后端运动,前锁钢珠64受到环形自锁凹槽41的斜面推挤离开环形自锁凹槽41。

本申请对现有气缸进行改进,气管和气缸缸体一体式结构,气缸内部气路将前后进气相连接,保证气缸通气的可靠性;另外,在气缸上设置自锁装置,活塞到达前端时可以自锁。在通气压力达到一定压力后能解锁,是一种支撑力强、性能稳定的气缸,从而有效避免了因气体泄漏造成的误动作,提高了气缸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使得本发明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第一、本申请气管和气缸缸体一体式结构,气缸内部气路将前后进气相连接,保证气缸通气的可靠性;

第二、本申请设置自锁装置,活塞到达前端时可以自锁在通气压力达到一定压力后能解锁;

第三、本申请的气缸支撑力强、性能稳定,使用寿命。

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以上公开的仅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并非用来限制其本身,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内涵的情况下,所做的均等变化和更动,均应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