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液压泵自增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2135阅读:909来源:国知局
飞机液压泵自增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液压增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飞机液压泵自增压系统。



背景技术:

自增压油箱是利用系统高压压力作用在油箱的增压活塞上,在活塞上施加压力,为油箱中的液压油增压。

目前广泛应用的自增压油箱依靠液压系统液压泵启动后的高压压力产生增压,而在液压泵启动前和启动过程中无增压压力,或通过增压弹簧产生增压压力,但压力较小。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至少一种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飞机液压泵自增压系统,包括液压油箱、和所述液压油箱连接的蓄压器以及和所述蓄压器连接的充气设备,所述蓄压器和系统液压泵连接;

所述液压油箱包括液封、活塞杆组件、活塞和外筒,所述液封为中空结构,其具有管嘴和杆部,所述液封的管嘴与所述蓄压器固定连接,所述液封的杆部套接于所述活塞杆组件内并与其滑动连接,所述活塞杆组件套接于所述外筒内,所述活塞固定于所述活塞杆组件外壁并与所述外筒密封接触;

所述充气设备通过所述蓄压器将高压气体传输给所述液封,使所述活塞杆组件沿所述液封的杆部滑动,保持所述液压油箱内的油液压力。

优选的,所述液压油箱还包括端盖,所述端盖固定于所述外筒的两端端部,其外壁与所述外筒的内壁密封接触,所述端盖设有与所述外筒端面相配合的凸止口。

优选的,所述液压油箱还包括螺母,所述螺母设有与所述端盖相配合的凸止口,所述外筒外壁设有螺纹,所述螺母与所述外筒螺接,所述端盖通过所述螺母与所述外筒固定。

优选的,所述端盖端面上装有排气接头,所述排气接头通过导管与机外大气连通。

优选的,所述活塞杆组件包括内活塞杆、外活塞杆和螺塞;

所述内活塞杆的一端套接于所述液封杆部外侧并与其滑动连接,且该端与所述端盖的内侧密封接触,所述内活塞杆的另一端为筒底;

所述外活塞杆为中空结构,其套接于所述内活塞杆外侧,所述外活塞杆内壁与所述内活塞杆密封接触,外壁与所述活塞密封接触并相固定;

所述螺塞螺接于所述外活塞杆的远离所述液封管嘴的一端,并与其密封接触。

优选的,所述外活塞杆内壁和外壁均开有密封槽,其内均设有密封圈,所述外活塞杆通过密封圈分别与所述内活塞杆和所述活塞密封接触,所述外活塞杆外壁设有凸止口和卡环,所述活塞固定于该凸止口和该卡环之间。

优选的,所述内活塞杆在最靠近所述液封管嘴位置处时,其筒底与所述螺塞之间具有一定距离。

优选的,所述液封的管嘴外设有螺纹,所述液封的管嘴与所述蓄压器螺接。

优选的,所述活塞外壁开有多个密封槽,其内设有密封圈,所述活塞通过密封圈与所述外筒密封接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飞机液压泵自增压系统,利用蓄压器为油箱提供初始增压压力,有效地解决了飞机液压泵启动过程的增压问题,避免液压泵在启动过程中产生气穴,且具有不受外界干扰、系统安全可靠的优点。

附图说明

以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意性实施例的连接关系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意性实施例中的液压油箱的主视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意性实施例中的液压油箱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

10 液压油箱

11 液封

12 活塞

13 外筒

14 端盖

15 螺母

21 内活塞杆

22 外活塞杆

23 螺塞

30 排气接头

70 蓄压器

80 充气设备

90 系统液压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飞机液压泵自增压系统,包括液压油箱10、和液压油箱10连接的蓄压器70以及和蓄压器70连接的充气设备80,蓄压器70和系统液压泵90连接。

如图2及图3所示,液压油箱10包括液封11、活塞杆组件、活塞12和外筒13,液封11为中空结构,其具有管嘴和杆部,液封11的管嘴与蓄压器70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液封11的管嘴外设有螺纹,液封11的管嘴与蓄压器70螺接。液封11的杆部套接于活塞杆组件内并与其滑动连接,活塞杆组件套接于外筒13内,活塞12固定于活塞杆组件外壁并与外筒13密封接触。本实施例中,活塞12外壁开有多个密封槽,其内设有密封圈,活塞12通过密封圈与外筒13密封接触。

充气设备80通过蓄压器70将高压气体传输给液封11,使活塞杆组件沿液封11的杆部滑动,保持液压油箱10内的油液压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压油箱10还包括端盖14,端盖14固定于外筒13的两端端部,其外壁与外筒13的内壁密封接触,端盖14设有与外筒13端面相配合的凸止口。活塞12与端盖14之间形成废气腔B,活塞12与外筒13的一端形成液腔C。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是,端盖14外壁开有密封槽,其内设有密封圈,端盖14通过密封圈与外筒13密封接触。本实施例中,液压油箱10还包括螺母15,螺母15设有与端盖14相配合的凸止口,外筒13外壁设有螺纹,螺母15与外筒13螺接,端盖14通过螺母15与外筒13固定,且端盖14端面上装有排气接头30,排气接头30通过导管与机外大气连通。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活塞杆组件包括内活塞杆21、外活塞杆22和螺塞23。内活塞杆21的一端套接于液封11杆部外侧并与其滑动连接,且该端与端盖14的内侧密封接触,内活塞杆21的另一端为筒底,内活塞杆21内部为高压气腔A。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是,内活塞杆21外壁开有密封槽,其内设有密封圈,内活塞杆21通过密封圈与端盖14密封接触。外活塞杆22为中空结构,其套接于内活塞杆21外侧,外活塞杆22内壁与内活塞杆21密封接触,外壁与活塞12密封接触并相固定。螺塞23螺接于外活塞杆22的远离液封11管嘴的一端,并与其密封接触。本实施例中,内活塞杆21在最靠近液封11管嘴位置处时,其筒底与螺塞23之间具有一定距离。本实施例中,外活塞杆22内壁和外壁均开有密封槽,其内均设有密封圈,外活塞杆22通过密封圈分别与内活塞杆21和活塞12密封接触,外活塞杆22外壁设有凸止口和卡环,活塞12固定于该凸止口和该卡环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充气设备80作用于蓄压器70,蓄压器70作用于液压油箱10,在系统液压泵9启动之前,充气设备80给蓄压器70提供高压气体,蓄压器70通过高压气体使液压油箱10内的油液处于受压状态,当系统液压泵90启动后,系统液压泵90代替充气设备80给蓄压器70提供高压气体,这样可使油液在系统液压泵90未启动及启动过程中也能处于受压状态。

具体的,蓄压器70作用于液封11的管嘴并向其输送高压气体,高压气体通过管嘴进入到杆部,即高压气腔A中,并从杆部流动到内活塞杆21内,内活塞杆21处于密闭状态,并被高压气体影响沿内活塞杆21的杆部滑动,当内活塞杆21的筒底被螺塞23阻碍时,内活塞杆21带动螺塞23同步移动,螺塞23带动外活塞杆22同步移动,外活塞杆22带动活塞12在外筒13内同步移动,使得液腔C的体积减小,废气腔B的体积增大,即起到为液压油箱10增压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当外活塞杆22和螺塞23移动时,外筒13的相应端会设有容纳外活塞杆22和螺塞23移动的腔体,以保证外活塞杆22和螺塞23最大限度的移动。同时,在内活塞杆21位于初始位置时,若螺塞23和内活塞杆21筒底之间具有一定距离,则在内活塞杆21带动外活塞杆22移动之前,内活塞杆21会先与外活塞杆22之间产生相对位移并到达螺塞23处,再带动外活塞杆22同步移动。

液压油箱10增压的压力大小取决于活塞12和螺塞23的面积比,如果两个活塞面积比为28:1,则当系统压力为28MPa时,液压油箱10内油液压力为1MPa。

当有油液或油气从液腔C流过活塞12与外筒13之间的密封圈到达废气腔B,或从液腔C流过活塞12与外活塞杆22之间的密封圈到达废气腔B时,油液或油气会从排气接头30顺着导管排出到机外,防止对机内造成污染。

该飞机液压泵自增压系统已在我国多种型号的飞机上成功应用,应用效果突出,全面达到设计指标要求,具有重大的推广应用价值以及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