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主动供油式真空泵的供油管路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47965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主动供油式真空泵的供油管路总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真空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主动供油式真空泵的供油管路总成。



背景技术:

真空技术在工业、民用、科学研究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真空泵的工作稳定性是决定运行工作过程中形成一个良好的真空环境的重要因素。若在设备预防保养过程中发现真空泵异常卡死,一方面势必影响预防保养的效率,另一方面若真空泵无法运行则需要更换真空泵,这样又产生一笔不必要的费用,可见真空泵的卡死在实际工作中成本和效率的双重影响,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真空泵通常包括电机、真空泵体及用于对接安装电机和真空泵体的机架,机架上通常设置进气法兰,方便抽气对接。现有的真空泵内部部件转动所需润滑油通常是利用内外负压完成注入,其高真空运转过程中可以较好的完成对体腔的供油润滑,但是高真空运行后当设备关闭,真空泵体腔会因负压值过高,导致吸油过满,易造成二次启动困难,严重时会烧损电机;若处于低真空运转过程中,其内外压力差较小,导致体腔供油量较少,甚至会出现无润滑油进入,其内部部件润滑效果得不到保障,容易导致内部部件过早磨损而出现失效,同时也会影响真空泵在低真空运转过程中,存在运转力偏小、可持续时间较短的缺陷,影响了真空泵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主动供油式真空泵的供油管路总成,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便于实现主动性供油,具有结构设计合理、供油方便有效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主动供油式真空泵的供油管路总成,包括真空泵,所述真空泵包括真空泵壳体和机架,所述真空泵连接一液压泵,所述液压泵包括液压泵壳体,所述液压泵壳体内设有充油腔,还包括一充油管路总成,所述充油管路总成用于串联贯通所述机架、真空泵壳体、真空泵壳体体腔、液压泵壳体和充油腔。

所述充油管路总成包括位于机架内的第一充油管路、第二充油管路和第三充油管路,所述充油管路总成还包括位于真空泵壳体内的第四充油管路和第五充油管路,所述充油管路总成还包括位于所述液压泵壳体内的第六充油管路,所述充油管路总成还包括通油管。

所述第一充油管路与所述第二充油管路之间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充油管路和所述第三充油管路之间设有第二安装槽。

所述第一充油管路用于贯通连接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充油管路两端分别贯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四充油管路,所述第三充油管路两端分别贯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槽和第五充油管路,所述第四充油管路贯通连接真空泵壳体体腔,所述第五充油管路与所述第六充油管路之间通过所述通油管贯通连接,所述第六充油管路另一端与充油腔贯通连接。

还包括若干充油管支路,所述充油管支路位于真空泵壳体内,所述充油管支路用于贯通连接所述第四充油管路和所述真空泵壳体体腔。

所述充油管支路数量为两条。

所述通油管位于真空泵壳体和液压泵壳体外侧。

所述第一安装槽用于安装密封件,所述第二安装槽用于安装气镇阀。

所述第一安装槽上部设有进气体腔,所述进气体腔上设有一进气法兰。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突出优点和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设计,便于实现主动性供油,提高了真空泵的运载力和可持续性,使其具有良好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结构设计合理、供油方便有效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可参阅本案图式及以下较好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而获得清楚地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工作状态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关闭状态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3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3的C-C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组合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分体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真空泵壳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充油管路总成连接排布结构示意图;

其中:1、机架;11、进气法兰;12、进气体腔;13、第一安装槽;14、第二安装槽;2、密封件;21、密封塞;22、密封座;23、压缩弹簧;3、真空泵壳体;31、真空泵壳体体腔;32、叶轮驱动件;4、液压泵壳体;5、充油管路总成;51、第一充油管路;52、第二充油管路;53、第三充油管路;54、通油管;55、充油管支路;56、第四充油管路;57、第五充油管路;58、第六充油管路;6、气镇阀;7、充油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主动供油式真空泵的供油管路总成,包括真空泵,真空泵包括真空泵壳体3和机架1,真空泵连接一液压泵,液压泵包括液压泵壳体4,液压泵壳体4内设有充油腔7,还包括一充油管路总成5,充油管路总成5用于串联贯通机架1、真空泵壳体3、真空泵壳体体腔31、液压泵壳体4和充油腔7。

依据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采用真空泵与液压泵结合设计,利用液压泵完成供油驱动,通过液压泵将充油腔7内油体通过充油管路总成5完成对真空泵壳体体腔31的供油,真空泵壳体体腔31内用于对应安装真空泵所需的叶轮驱动件32,利用液压泵的作用使得充油管路总成5内填充油体,因此其对真空泵壳体体腔31的供油量完全取决于液压泵的运转控制,不管真空泵处于低真空状态或者高真空状态,其都可以实现油体的量化填充,提高了整体的可控性能,从而完成主动供油。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充油管路总成5包括位于机架1内的第一充油管路51、第二充油管路52和第三充油管路53,充油管路总成5还包括位于真空泵壳体31内的第四充油管路56和第五充油管路57,充油管路总成5还包括位于液压泵壳体4内的第六充油管路58,充油管路总成5还包括通油管54,第一充油管路51与第二充油管路52之间设有第一安装槽13,第一充油管路51和第三充油管路53之间设有第二安装槽14,第一充油管路51用于贯通连接第一安装槽13和第二安装槽14,第二充油管路52两端分别贯通连接第一安装槽13和第四充油管路56,第三充油管路53两端分别贯通连接第二安装槽14和第五充油管路57,第四充油管路56贯通连接真空泵壳体体腔31,方便完成油体供油输入,同时第四充油管56另一端为堵塞结构,第五充油管路57与第六充油管路58之间通过通油管54贯通连接,第六充油管路58另一端与充油腔7贯通连接,还包括若干充油管支路55,充油管支路55位于真空泵壳体3内,充油管支路55用于贯通连接第四充油管路56和真空泵壳体体腔31,充油管支路55数量优选为两条,通油管54位于真空泵壳体3和液压泵壳体4外侧。

结合上述,优化整体充油管路总成5的排布结构,通过液压泵的作用,将其内部充油腔7内油体通过第六充油管路58传输至通油管54内,通油管54输入至第五充油管路57内,第五充油管路57输入至第三充油管路53内,从而将第二安装槽14完成填充,第二安装槽14内油体通过第一充油管路51输入至第一安装槽13内,完成第一安装槽13的填充,第一安装槽13内油体输入至第二充油管路52内,第二充油管路52输入至第四充油管路56内,结合充油管路支路55将第四充油管路56内的油体输入至真空泵壳体体腔31中,从而使得位于真空泵壳体体腔31中的叶轮驱动件32得到油体润滑填充。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第一安装槽13用于安装密封件2,第二安装槽14用于安装气镇阀6,第一安装槽13上部设有进气体腔12,进气体腔12上设有一进气法兰11。

本实用新型密封件2包括密封塞21、密封座22及压缩弹簧23,密封座22位于进气体腔12与第一安装槽13之间,密封塞21用于完成对进气体腔12的密封,密封塞21贯穿密封座22并呈活动配合,压缩弹簧23位于密封塞21底端,当真空泵处于工作状态时,进气体腔12受到真空泵抽真空作用力,其密封塞21处于最低位,压缩弹簧23收到上部压力作用处于压缩状态,密封塞21结合密封座22可以有效完成将进气体腔12和第一安装槽13完成隔离,避免第一安装槽13内的油体进入进气体腔12中;当真空泵关闭后,设备完成抽真空,通过自动打开气镇阀6,将油体回流至充油腔7内,同时进气体腔12中会受到部分来至设备的负压吸引力,结合压缩弹簧23的复位作用力,将密封塞21顶起,从而使得密封塞21堵塞住进气法兰11底端面,且因受到内外压的作用,其密封塞21具有良好的堵塞效果,进气法兰11便于对接设备与真空泵。

本实用新型采用真空泵和液压泵的结合设计,结合密封件2、气镇阀6和充油管路总成5实现主动供油功能,其工作原理为:当真空泵处于运行作业时,密封件2位于第一安装槽13内,且密封件2与进气体腔12呈分离状态,便于实现吸气,同时气镇阀6同样处于关闭状态,在真空泵运行过程中,利用液压泵的作用使得充油管路总成5内填充油体,完成油体的主动供应;当真空泵运行完毕后,利用密封件2完成对进气体腔12的密封堵塞,避免设备关停后空气通过真空泵反流进入设备内,同时自动打开气镇阀6,将真空泵内的负压状态解除,充油管路总成5内油体因内外压平衡回流至充油腔7内,可以避免因真空泵运行结束后,其内部负压过高导致真空泵壳体体腔31内吸入大量油体,影响真空泵的二次启动,避免烧损电机。

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设计,便于实现主动性供油,提高了真空泵的运载力和可持续性,使其具有良好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结构设计合理、供油方便有效的特点。

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实用新型包含。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