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涡轮增压器转子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92489发布日期:2018-06-28 03:39阅读:4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涡轮增压器转子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动车内燃机增压器附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涡轮增压器转子轴。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制造、内燃机等机械行业中,由于受到国家排放法规的限制,涡轮增压发动机越来越受到各大车厂及用户的青睐。废气涡轮增压器主要是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惯性冲力来推动涡轮机内的涡轮,涡轮又带动同轴的压轮,压轮压送由空气滤清器管道送来的空气,使之增压进入气缸。当发动机转速增快,废气排出速度与涡轮转速也同步增快,压轮就压缩更多的空气进入气缸,空气的压力和密度增大可以燃烧更多的燃料,相应增加燃料量就可以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一般而言,加装涡轮增压器后的发动机功率及扭矩要增大20%—30%。

现有技术中的涡轮增压器如附图3中所示,包括设置有涡轮811的涡轮室81、用于对转子轴进行降温的降温室82以及设置有叶轮831的叶轮室83,其中降温室82内开设有供机油进入降温室82的进油口821以及供机油排出降温室82的出油口822,转子轴外侧套设有两浮动轴承823,浮动轴承823上开设有供机油通过的注油孔8231,从进油口821进入降温室82的机油通过浮动轴承823上的注油孔8231后与转子轴进行接触,吸收了转子轴上的热量之后从出油口822排出对转子轴进行降温。

涡轮增压器通常安装在发动机的排气口一侧,且涡轮增压器在工作时转子轴的转速非常高,所以使得涡轮增压器内的工作温度很高,在使用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机油与转子轴接触面积不足,常常会导致转子轴产生的热量的速度较比散热的速度更快,容易导致转子轴过热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涡轮增压器转子轴,能够增大转子轴与机油之间的接触面积,提升转子轴的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涡轮增压器转子轴,包括第一转动段、第二转动段以及位于第一转动段和第二转动段之间的转动润滑段,所述转动润滑段包括周向内凹形成与第一转动段和第二转动段同轴心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周向侧壁设置有若干叶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转动段和第二转动段外套设浮动轴承,机油通过浮动轴承内的注油口进入增压器内部在对转子轴进行润滑的同时可以通过交换转子轴上的热量后排出将转子轴的热量带走,通过叶片的设计可以增大机油与转子轴的接触面积,同时叶片在旋转时可将机油进行搅动,使机油更加充分地与转子轴进行接触,进而提升热传导的效果,使转子轴可以更好地散热。

作为优选,所述叶片与连接柱的轴心距离不大于第一转动段和第二转动段的直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时转子轴时需要将浮动轴承套设在第一转动段和第二转动段外侧,而浮动轴承的内径仅略大于第一转动段和第二转动段的直径,通过将叶片与连接柱的轴心距离不大于第一转动段和第二转动段的直径的设计,可以让一个浮动轴承直接通过转动润滑段套接在第一转动段上,再将另一个浮动轴承套接在第二转动段上,能够方便浮动轴承的安装。

作为优选,所述叶片与连接柱径向方向存在夹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叶片与连接柱径向方向存在夹角的设计可以使得叶片在有限的空间内在具有更大的表面积,进而增大转子轴与机油的接触面积,从而更好地与机油交换散热。

作为优选,所述叶片倾斜方向与转子轴旋转方向相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叶片倾斜方向与转子轴旋转方向相对的设计可以减少叶片在被转子轴带动旋转时产生的阻力。

作为优选,所述叶片为弧形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叶片为弧形叶片的设计可以有更大的表面积,从而更好地与机油交换散热。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柱周向设置若干加强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柱的设计可以增加转子轴的结构强度,同时可以进一步增大转子轴与机油的接触面积,更好地交换散热。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柱与第一转动段和第二转动段的连接处均为圆弧过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柱与第一转动段和第二转动段的连接处为圆弧过渡的设计可以避免转子轴边缘处棱角的存在,使转子轴不易损坏。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转动段远离第二转动段的一侧设置有涡轮连接端,所述涡轮连接端环向开设有密封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槽可以用于套设密封圈进而增强增压器的密封性能,可以避免增压器内的机油泄漏到外部,避免造成漏油现象的发生。

作为优选,所述密封槽沿涡轮连接段轴向方向间隔开设有两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密封槽内均可套设密封圈对增压器进行二次密封,进而增强了增压器的密封性能。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转动段远离第一转动段的一侧设置有依次连接的叶轮连接段和固定螺纹段,所述叶轮连接段和固定螺纹段之间环向开设有卡簧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叶轮连接段外部连接叶轮,卡簧槽内套设卡簧可以将叶轮轴向限位,避免叶轮轴向脱出转子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当发动机启动带动涡轮进行旋转时,转子轴被带动同步转动,机油注入增压器内部与转子轴进行交换散热,叶片在增大转子轴与机油接触面积的同时可以将机油进行搅动,使机油与转子轴进行充分的接触实现转子轴的更好地散热。

附图说明

图1为转子轴的示意图;

图2为转子轴转动润滑段的剖视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涡轮增压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涡轮连接段;11、密封槽;2、第一转动段;3、第二转动段;4、转动润滑段;41、连接柱;42、叶片;43、加强柱;5、叶轮连接段;6、卡簧槽;7、固定螺纹段;81、涡轮室;811、涡轮;82、降温室;821、进油口;822、出油口;823、浮动轴承;8231、注油孔;83、叶轮室;831、叶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涡轮增压器8转子轴,包括同轴心设置的涡轮连接段1、第一转动段2、转动润滑段4、第二转动段3、叶轮连接段5和固定螺纹段7。

涡轮连接段1的端部可用于连接涡轮811,涡轮连接段1沿轴向间隔环开有两个密封槽11。

第一转动段2和第二转动段3均用于套设浮动轴承823,机油通过降温室82上的进油口821进入降温室82再通过浮动轴承823上的注油孔8231后与第一转动段2、第二转动段3和转动润滑段4进行接触并吸收热量后从出油口822排出。

转动润滑段4位于第一转动段2和第二转动段3之间,包括有向内收缩形成的连接柱41以及等间距设置在连接柱41外侧周壁的若干叶片42,其中连接柱41与第一转动段2和第二转动段3的连接处均为圆弧过渡,叶片42与连接柱41轴心的最长距离不大于第一转动段2和第二转动段3的直径。叶片42呈弧形结构且与连接柱41径向方向存在夹角,叶片42的倾斜方向与连接柱41旋转时方向相对,当发动机启动涡轮811被带动转动后,转子轴带动叶片42与涡轮811进行同步转动,机油进入降温室82顺着叶片42倾斜的斜面进行流动,被叶片42搅动后机油可以与第一转动段2、第二转动段3、连接柱41以及叶片42更加充分地接触吸热后从出油口822排出。

连接柱41外侧沿其周向方向等间距设置有若干位于相邻两叶片42之间的圆柱形的加强柱43,加强柱43一端与第一转动段2相连,另一端与第二转动段3相连。

叶轮连接段5设置在第二转动段3远离转动润滑段4的一侧,叶轮连接段5可连接叶轮831,固定螺纹段7设置在叶轮连接段5远离第二转动段3的一侧,叶轮连接段5和固定螺纹段7之间开设有供卡簧(图中未示出)套设的卡簧槽6。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