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旋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32245发布日期:2019-04-29 13:37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涡旋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涡旋压缩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利用外壳内部主要被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充满的低压圆顶型的涡旋压缩机。作为这种涡旋压缩机,例如,公知具有溢流阀的结构,该溢流阀用于在压缩室内的制冷剂高于排出腔室内的压力时,将压缩室内的制冷剂排出到排出腔室(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6721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现有的低压圆顶型的涡旋压缩机中,伴随着气体制冷剂的压缩,可动涡旋件从固定涡旋件分离,有时压缩效率不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压缩效率高的涡旋压缩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1观点的涡旋压缩机具有外壳、涡旋压缩机构、壳体、浮动部件和按压构造。外壳的内部被分隔成第1空间和第2空间。

涡旋压缩机构具有固定涡旋件和与固定涡旋件成组来形成压缩室的可动涡旋件。而且,涡旋压缩机在压缩室中对从第1空间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而排出到第2空间。壳体安装于第1空间内部,用于支承可动涡旋件。浮动部件在第1空间内设置于壳体与可动涡旋件之间,与可动涡旋件接触而进行支承。按压构造使用在压缩室中被压缩的中途的中间制冷剂和从压缩室排出的压缩制冷剂中的任意一方或双方将浮动部件按压于可动涡旋件,由此将可动涡旋件按压于固定涡旋件。

在第1观点的涡旋压缩机中,按压构造使用中间制冷剂和/或压缩制冷剂将设于第1空间内的浮动部件按压于可动涡旋件。由此,在第1空间内,可动涡旋件被按压于固定涡旋件。其结果是,防止可动涡旋件和固定涡旋件的分离,能够提供高效率的涡旋压缩机。

本发明的第2观点的涡旋压缩机在第1观点的涡旋压缩机中,按压构造具有形成于壳体与浮动部件之间的背压室。而且,涡旋压缩机还具有导出通路,该导出通路将中间制冷剂和压缩制冷剂中的任意一方或双方导出到背压室。

在第2观点的涡旋压缩机中,中间制冷剂和/或压缩制冷剂被导出到形成于壳体与浮动部件之间的背压室,因此,在第1空间内,浮动部件被按压于可动涡旋件。由此,在第1空间内,可动涡旋件被按压于固定涡旋件。

本发明的第3观点的涡旋压缩机在第2观点的涡旋压缩机中,背压室具有第1背压室和第2背压室。此外,导出通路具有将中间制冷剂导出到第1背压室的第1导出通路和将压缩制冷剂导出到第2背压室的第2导出通路。

在第3观点的涡旋压缩机中,中间制冷剂和压缩制冷剂分别被导出到形成于壳体与浮动部件之间的2个背压室,因此,在第1空间内,浮动部件被按压于可动涡旋件。由此,在第1空间内,可动涡旋件被按压于固定涡旋件。

本发明的第4观点的涡旋压缩机在第2观点或第3观点的涡旋压缩机中,壳体具有与固定涡旋件的一部分接触而进行支承的支承面。而且,导出通路被设置成利用支承面而与固定涡旋件和壳体连续。

在第4观点的涡旋压缩机中,导出通路被设置成与固定涡旋件和壳体连续,因此,能够可靠地将中间制冷剂或压缩制冷剂导出到背压室。

本发明的第5观点的涡旋压缩机在第1观点~第4观点的涡旋压缩机中,在第1空间内还具有注入机构,该注入机构用于将具有吸入压力与排出压力之间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导入到压缩室。

在第5观点的涡旋压缩机中,具有用于将中间压力的制冷剂导入压缩室中的注入机构,因此,能够提供更高效率的涡旋压缩机。此外,注入机构设于第1空间内,因此,抑制注入机构的过热。

本发明的第6观点的涡旋压缩机在第1观点~第5观点的涡旋压缩机中,涡旋压缩机还具有分隔部件,该分隔部件能够将外壳内部分隔成压力不同的第1空间和第2空间。

在第6观点的涡旋压缩机中,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外壳内部分隔成压力不同的第1空间和第2空间。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涡旋压缩机中,防止可动涡旋件和固定涡旋件的分离,能够提供高效率的涡旋压缩机。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使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的空调装置1的概要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的纵截面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示意地示出该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构60的纵截面的结构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示意地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壳体61的结构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示意地示出该实施方式的浮动部件65的纵截面的结构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示意地示出该实施方式的第1壳体连通孔62a的另一个方式的纵截面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示意地示出变形例c的涡旋压缩机构60的纵截面的结构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示意地示出变形例c的涡旋压缩机构60的纵截面的结构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进行说明。另外,下述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只不过是本发明的压缩机的一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1)使用涡旋压缩机的空调装置的概要

图1是示出使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的空调装置1的概要的示意图。这里,示出制冷运转专用的空调装置,但是,使用涡旋压缩机10的空调装置也可以是制热运转专用的,还可以是能够实施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双方的空调装置。

空调装置1具备:具有涡旋压缩机10的室外单元2、室内单元3、液体制冷剂联络配管4和气体制冷剂联络配管5。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气液分离器6、涡旋压缩机10、室外热交换器7、膨胀阀8、节能热交换器9和注入阀26。室内单元3具有室内热交换器3a。液体制冷剂联络配管4和气体制冷剂联络配管5分别连接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3。这些设备通过制冷剂配管如图1那样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

涡旋压缩机10在后述压缩室sc中对经由吸入管23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从排出管24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吸入管23与室内热交换器3a连接,排出管24与室外热交换器7连接。

此外,在涡旋压缩机10中,进行将从室外热交换器7流向膨胀阀8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供给到压缩中途的压缩室sc的所谓中间注入。具体而言,经由从连接室外热交换器7和膨胀阀8的配管分支的注入制冷剂供给管27向涡旋压缩机10的注入配管25供给制冷剂。此时,通过设于注入制冷剂供给管27的注入阀26对所注入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流量进行调节。

(2)涡旋压缩机的结构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的纵截面的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示意地示出涡旋压缩机构60的纵截面的结构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4、5分别是抽出图3所示的壳体61和浮动部件65而示出的图。另外,在各附图中,为了明确特征部分,适当省略剖面线等。

如图2、3所示,涡旋压缩机10具有外壳20、分隔部件28、包含固定涡旋件30和可动涡旋件40的涡旋压缩机构60、壳体61、浮动部件65、驱动马达70、曲轴80和下部壳体90。另外,在图2中,从中心起在右侧和左侧示出不同方向的剖视图。即,在图2中,在左侧示出注入配管25,在右侧示出压缩制冷剂的导出通路即第1固定涡旋件连通孔37a和第1壳体连通孔62a、以及中间制冷剂的导出通路即第2固定涡旋件连通孔37b和第2壳体连通孔62b,但是,实际上,这些部件等设置于最佳位置。进而,在图2、3中,在截面方向上并列示出压缩制冷剂的导出通路即第1固定涡旋件连通孔37a和第1壳体连通孔62a、以及中间制冷剂的导出通路即第2固定涡旋件连通孔37b和第2壳体连通孔62b,但是,这些导出通路形成在不同位置即可,能够采用任意配置。

下面,为了说明结构部件的位置关系等,有时使用“上”、“下”等表述。这里,将图2的箭头u的方向称为上,将箭头u的相反方向称为下。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使用“垂直”、“水平”、“纵”、“横”等表述,但是,设上下方向为垂直方向且纵向。

(2-1)外壳

涡旋压缩机10具有纵长圆筒状的外壳20。外壳20具有:上下开口的大致圆筒状的圆筒部件(主体部)21;以及分别设于圆筒部件21的上端和下端的上盖22a和下盖22b。圆筒部件21与上盖22a和下盖22b以保持气密的方式通过焊接进行固定。

在外壳20的内部收纳有包含涡旋压缩机构60、驱动马达70、曲轴80和下部壳体90的涡旋压缩机10的结构设备。涡旋压缩机构60配置于圆筒部件21内的上部。此外,在外壳20的下部形成有贮油空间so。在贮油空间so中贮留有用于对涡旋压缩机构60等进行润滑的冷冻机油o。此外,外壳20的内部通过分隔部件28被分隔成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由此,在涡旋压缩机10的运转过程中,在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中,成为压力不同的状态。这里,在固定涡旋件30的上部安装有分隔部件28,外壳20的上部与除此以外的中间部和下部被分隔成不同空间。

在外壳20的中间部,以贯通圆筒部件21a而与第1空间s1连通的方式安装有吸入管23。由涡旋压缩机构60压缩前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经由吸入管23流入第1空间s1内。

在外壳20的上部的上盖22a,以与第2空间s2连通的方式安装有排出管24。经由排出管24,从第2空间s2排出由涡旋压缩机构60压缩后的冷冻循环中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

(2-2)涡旋压缩机构

涡旋压缩机构60具备:具有排出口32a的固定涡旋件30;以及与固定涡旋件30成组来形成压缩室sc的可动涡旋件40。而且,涡旋压缩机构60在压缩室sc中对从第1空间s1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而排出到第2空间s2。

(2-2-1)固定涡旋件

如图2、3所示,固定涡旋件30具有平板状的固定侧端板32、从固定侧端板32的前表面(图2、3中的下表面)突出的涡卷状的固定侧涡旋齿33、以及包围固定侧涡旋齿33的外缘部34。固定侧涡旋齿33是从后述的排出口32a到外缘部34呈涡卷状延伸而形成的(参照图2、3)。此外,在固定涡旋件30的外缘部34设置有吸入口(未图示)。从吸入管23流入的制冷剂经由该吸入口被导入到涡旋压缩机构60的压缩室sc。

在固定侧端板32的中央部,以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固定侧端板32的方式形成有与涡旋压缩机构60的压缩室sc连通的排出口32a。排出口32a被作为止回阀发挥功能的排出阀35堵住。在排出阀35与压缩室sc之间划分出排出室36。在排出室36内的压缩制冷剂具有规定以上的压力的情况下,排出阀35打开,将压缩制冷剂排出到第2空间s2。由此,第2空间s2成为与从涡旋压缩机构60排出的压缩制冷剂的压力相同的压力气氛。此外,在排出室36形成有后述的第1固定涡旋件连通孔37a的流入口36a。

此外,在外缘部34的下表面(即推力面),通过后述的壳体61的支承面61s支承固定涡旋件30。而且,以利用该支承面61s连通的方式,在固定涡旋件30和壳体61分别形成有连通孔。具体而言,如图2、3所示,在固定涡旋件30形成有第1固定涡旋件连通孔37a和第2固定涡旋件连通孔37b。第1固定涡旋件连通孔37a的流入端是在排出室36开口的流入口36a,第1固定涡旋件连通孔37a的流出端是形成于利用支承面61s而与第1壳体连通孔62a连续的位置的开口。第2固定涡旋件连通孔37b的流入端是形成于压缩室sc的上部的开口,在可动涡旋件40的回转角度成为规定范围时与压缩室sc连通。此外,第2固定涡旋件连通孔37b的流出端是形成于利用支承面61s而与第2壳体连通孔62b连续的位置的开口。

此外,在固定侧端板32形成有在固定侧端板32的侧面开口且与压缩室sc连通的注入通路31。在从注入配管25供给的制冷剂的压力高于压缩室sc的压力的情况下,该制冷剂被供给到压缩室sc。另一方面,在从注入配管25供给的制冷剂的压力低于压缩室sc的压力的情况下,通过设于注入通路31的止回阀(未图示)抑制(遮断)制冷剂的逆流。另外,注入配管25在比分隔部件28更靠下方的第1空间s1内安装于固定涡旋件30。这样,注入配管25不是安装于第2空间s2内,而是安装于第1空间s1内,由此,防止注入配管25的过热。

(2-2-2)可动涡旋件

如图2、3所示,可动涡旋件40具有平板状的可动侧端板41、从可动侧端板41的前表面(图2、3中的上表面)突出的涡卷状的可动侧涡旋齿42、以及从可动侧端板41的背面(图2、3中的下表面)突出的圆筒状的凸台部43。

这里,固定涡旋件30的固定侧涡旋齿33和可动涡旋件40的可动侧涡旋齿42以固定侧端板32的下表面和可动侧端板41的上表面对置的方式进行组合。由此,在相邻的固定侧涡旋齿33与可动侧涡旋齿42之间形成有压缩室sc。进而,可动涡旋件40相对于固定涡旋件30公转,由此,压缩室sc的体积周期地变化。由此,从第1空间s1吸入的制冷剂在压缩室sc中被压缩。

凸台部43具有上端被堵住的圆筒状的形态。在凸台部43的中空部插入有后述的曲轴80的偏心部81。由此,可动涡旋件40和曲轴80被连结起来。凸台部43配置于偏心部空间sh内,该偏心部空间sh形成于可动涡旋件40与浮动部件65之间。偏心部空间sh与第1空间s1连通,是与吸入压力相同的压力气氛。

此外,可动涡旋件40经由十字接头58支承于浮动部件65。十字接头58是防止可动涡旋件40的自转且使得可动涡旋件40能够公转的部件。

(2-3)壳体

壳体61是被压入圆筒部件21并固定于分隔部件28的下方的部件。具体而言,如图3、4所示,壳体61从上方起具有第1壳体部61a和第2壳体部61b。第1壳体部61a和第2壳体部61b分别是具备具有大致圆形或大致圆弧形状的截面的筒状部的部件,两者连续地一体形成。第1壳体部61a的内周比第2壳体部61b的内周大。因此,壳体61成为从第1壳体部61a延伸出第2壳体部61b的形状。而且,第2壳体部61b的从第1壳体部61a延伸出的延伸部分的上表面与后述的浮动部件65的下表面相接,由此支承浮动部件65。另外,此时,在第2壳体部61b的延伸部分的上表面与浮动部件65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第1背压室101的第1径空间101b和第2背压室102的第2径空间102b。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此外,第1壳体部61a的上端面的一部分与固定涡旋件30的外缘部34的下表面紧贴,通过未图示的螺栓等进行固定。即,壳体61的上端面的一部分作为支承固定涡旋件30的支承面61s发挥功能。此外,在该支承面61s处,形成为第1壳体连通孔62a和第2壳体连通孔62b与第1固定涡旋件连通孔37a和第2固定涡旋件连通孔37b分别连续。进而,各壳体连通孔62a、62b与后述的各背压室101、102连通。

(2-4)浮动部件

浮动部件65是如下部件:在第1空间s1内设于壳体61与可动涡旋件40之间,与可动涡旋件40接触而进行支承。详细地讲,如图3、5所示,浮动部件65具有:形成为上表面中央部凹陷的第1浮动部65a;形成于第1浮动部65a的下方的第2浮动部65b;以及连结第1浮动部65a和第2浮动部65b的第3浮动部65c。第1浮动部65a形成为包围配置有可动涡旋件40的凸台部43的偏心部空间sh的侧面。另一方面,第1浮动部65a形成为侧面被第1壳体部61a包围。第2浮动部65b形成为圆筒状,设置有对曲轴80的主轴82进行轴支承的轴承66。在轴承66中插入主轴82,主轴82被支承为旋转自如。第3浮动部65c是筒状的部件,连结第1浮动部65a的内侧和第2浮动部65b的外侧。此外,第3浮动部65c形成为侧面被第2壳体部61b包围。

上述的浮动部件65被配置成嵌入壳体61的内部。由此,在浮动部件65与壳体61之间形成有第1背压室101和第2背压室102。第1背压室101经由第1固定涡旋件连通孔37a和第1壳体连通孔62a而与排出室36连通。由此,向第1背压室101导入从压缩室sc排出的“压缩制冷剂”。此外,第2背压室102经由第2固定涡旋件连通孔37b和第2壳体连通孔62b而与压缩室sc连通。进而,向第2背压室102导入在压缩室sc中被压缩的中途的“中间制冷剂”。

详细地讲,第1背压室101由在与第2壳体部61b的内周面和第3浮动部65c的外周面之间沿轴向延伸的第1轴空间101a、以及在与第2壳体部61b的上表面和第1浮动部65a的下表面之间沿径向延伸的第1径空间101b形成。这里,形成为第1壳体连通孔62a与第1轴空间101a连通。另外,第2壳体部61b的内周面和第3浮动部65c的外周面通过o型环64a进行密封。此外,第2壳体部61b的上表面和第1浮动部65a的下表面通过具有c字截面的环状的密封部件64c进行密封。密封部件64c在内侧具有开口。

此外,第2背压室102由在与第1壳体部61a的内周面和第1浮动部65a的外周面之间沿轴向延伸的第2轴空间102a、以及在与第2壳体部61b的上表面和第1浮动部65a的下表面之间沿径向延伸的第2径空间102b形成。这里,第1壳体部61a的内周面和第1浮动部65a的外周面通过o型环64b进行密封。此外,第2壳体部61b的上表面和第1浮动部65a的下表面通过具有c字截面的环状的密封部件64c进行密封。此时,第1径空间101b和第2径空间102b通过密封部件64进行分隔,c字状的密封部件64c被配置成在第1径空间101b侧具有开口。

(2-5)驱动马达

驱动马达70具有:固定于圆筒部件21的内壁面的环状的定子71;以及隔开微小间隙(气隙通路)而旋转自如地收纳于定子71的内侧的转子72。

转子72经由曲轴80而与可动涡旋件40连结,该曲轴80被配置成沿着圆筒部件21的轴心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转子72旋转,由此,可动涡旋件40相对于固定涡旋件30公转。

(2-6)曲轴

曲轴80(驱动轴)配置于圆筒部件21内,对涡旋压缩机构60进行驱动。具体而言,曲轴80将驱动马达70的驱动力传递到可动涡旋件40。曲轴80被配置成沿着圆筒部件21的轴心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将驱动马达70的转子72和涡旋压缩机构60的可动涡旋件40连结起来。

曲轴80具有:中心轴与圆筒部件21的轴心一致的主轴82;以及相对于圆筒部件21的轴心而偏心的偏心部81。偏心部81如上所述被插入到可动涡旋件40的凸台部43中。主轴82通过浮动部件65的轴承66和下部轴承91被支承为旋转自如。主轴82在浮动部件65与下部壳体90之间与驱动马达70的转子72连结。

在曲轴80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向涡旋压缩机构60等供给冷冻机油o的给油路径83。主轴82的下端位于形成于外壳20的下部的贮油空间so内,贮油空间so的冷冻机油o通过给油路径83被供给到涡旋压缩机构60等。

(2-7)下部壳体

下部壳体90设于圆筒部件21内的下部,对曲轴80进行轴支承。具体而言,下部壳体90在曲轴80的下端侧具有下部轴承91。由此,曲轴80的主轴82被支承为旋转自如。另外,在下部壳体90固定有与曲轴80的给油路径83连通的拾油器。

(3)涡旋压缩机的动作

(3-1)制冷剂的压缩

对上述涡旋压缩机1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驱动马达70起动。由此,转子72相对于定子71旋转,固定有转子72的曲轴80旋转。当曲轴80旋转时,与曲轴80连结的可动涡旋件40相对于固定涡旋件30公转。此时,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吸入管23被导入到外壳20内部的第1空间s1内。被导入到第1空间s1内的气体制冷剂从固定涡旋件30的吸入口被抽吸到压缩室sc内。然后,随着可动涡旋件40公转,第1空间s1和压缩室sc变得不连通。然后,伴随着压缩室sc的容积减少,压缩室sc内部的压力上升。

压缩室sc内的气体制冷剂伴随着压缩室sc的容积减少而被压缩,最终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从压缩室sc被排出到排出室36,顶起排出阀35而流入第2空间s2内。然后,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排出管24被排出到外壳20的外部。另外,通过设于排出阀35的止回阀,第2空间s2被维持在高压状态。

(3-2)基于背压的按压

在上述涡旋压缩机10中,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从压缩室sc被排出到排出室36。此时,由于在排出室36设置有第1固定涡旋件连通孔37a的流入口36a,因此,在压缩室sc中被压缩的压缩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第1固定涡旋件连通孔37a和第1壳体连通孔62a被导出到第1背压室101。由此,对浮动部件65向上方施加压力。进而,该浮动部件65对可动涡旋件40向上方施加压力。由此,可动涡旋件40被按压于固定涡旋件30。

此外,在上述涡旋压缩机10中,随着可动涡旋件40的回转,压缩室sc和第2固定涡旋件连通孔37b断续地连通。因此,压缩室sc中的压缩中途的中间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第2固定涡旋件连通孔37b和第2壳体连通孔62b被导出到第2背压室102。由此,对浮动部件65向上方施加压力。进而,该浮动部件65对可动涡旋件40向上方施加压力。由此,可动涡旋件40被按压于固定涡旋件30。

(4)特征

(4-1)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具有外壳20、涡旋压缩机构60、壳体61、浮动部件65、第1背压室101和第2背压室102。外壳20的内部被分隔成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涡旋压缩机构60具有固定涡旋件30和与固定涡旋件30成组来形成压缩室sc的可动涡旋件40。而且,涡旋压缩机10在压缩室sc中对从第1空间s1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而排出到第2空间s2。壳体61安装于第1空间s1内部,用于支承可动涡旋件40。浮动部件65在第1空间s1内设置于壳体61与可动涡旋件40之间,与可动涡旋件40接触而进行支承。第1背压室101和第2背压室102使用在压缩室sc中被压缩的中途的中间制冷剂和从压缩室sc排出的压缩制冷剂中的任意一方或双方将浮动部件65按压于可动涡旋件40,由此将可动涡旋件40按压于固定涡旋件30。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中,第1背压室101和第2背压室102(按压构造)使用中间制冷剂(中间压制冷剂)和/或压缩制冷剂(高压制冷剂)将设于第1空间s1内的浮动部件65按压于可动涡旋件40。由此,在第1空间s1内,可动涡旋件40被按压于固定涡旋件30。其结果是,防止可动涡旋件40和固定涡旋件30的分离,能够提供高效率的涡旋压缩机10。

特别地,通过使用与壳体61分体的浮动部件65,能够通过简易的构造对可动涡旋件40施加按压力。即,在壳体61形成背压室而顶起可动涡旋件40的构造等中,由于十字接头等的设置空间的制约,有时很难形成最佳形态的背压室。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中,通过使用浮动部件65,能够以高自由度形成背压室。其结果是,能够以最佳的按压力将可动涡旋件40按压于固定涡旋件3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背压室101和第2背压室102形成于壳体61与浮动部件65之间。此外,第1固定涡旋件连通孔37a和第1壳体连通孔62a以及第2固定涡旋件连通孔37b和第2壳体连通孔62b形成为利用固定涡旋件30和壳体61的支承面61s连续。而且,它们作为直至第1背压室101或第2背压室102的导出通路发挥功能。根据这种结构,分别向形成于壳体61与浮动部件65之间的第1背压室101和第2背压室102导出压缩制冷剂和中间制冷剂,因此,浮动部件65被按压于可动涡旋件40。这样,在第1空间s1内,可动涡旋件40被按压于固定涡旋件30。

(4-2)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在第1空间s1内具有用于将具有吸入压力与排出压力之间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导入到压缩室sc中的注入配管25(注入机构)。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执行所谓的中间注入,能够提供更高效率的涡旋压缩机10。此外,注入配管25设置于第1空间s1内,因此,抑制注入配管25的过热。

另外,在现有的低压圆顶型的涡旋压缩机中,在从上方(第2空间s2)将固定涡旋件按压于可动涡旋件的构造中,固定涡旋件在轴向上移动,很难设置注入机构。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的结构中,采用从下方(第1空间s1)将可动涡旋件40按压于固定涡旋件30的构造,因此,固定涡旋件30不会在轴向上移动。其结果是,容易设置注入配管25,能够提供能够进一步提高压缩效率的涡旋压缩机19。

(4-3)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具有分隔部件28,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外壳20内部分隔成压力不同的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

(4-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中,第1背压室101具有在轴向上形成的第1轴空间101a和与该第1轴空间101a连续且在径向上形成的第1径空间101b。在上述图2、3所示的形态中,形成为第1壳体连通孔62a与第1轴空间101a连通,因此,能够容易地加工第1壳体连通孔62a。另一方面,第1壳体连通孔62a的形态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图6所示在中途折曲孔而与第1径空间101b连通。在与第1径空间101b连通的形态中,第1壳体连通孔62a不会与用于设置形成于第2壳体部61b与第3浮动部65c之间的o型环64a等的空间干涉,因此,能够减薄第2壳体部61b的厚度。

(4-5)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中,压缩制冷剂被导入到第1背压室101中,中间制冷剂被导出到第2背压室102中。这里,第1背压室101形成为比第2背压室102更靠内侧,因此,构成为在涡旋压缩机10的运转过程中,背压室整体的压力分布朝向径向的中心而升高。另一方面,在涡旋压缩机10的运转过程中,压缩室sc内的压力朝向径向的中心而升高。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构成为根据运转过程中的压缩室sc的压力分布而使背压室的压力升高。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以最佳的按压力将可动涡旋件40按压于固定涡旋件30。

(5)变形例

(5-1)变形例a

在上述说明中,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62通过分隔部件28进行分隔,但是,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固定涡旋件30的结构部件的一部分沿着外壳20的内壁以气密方式嵌入,由此形成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

(5-2)变形例b

在上述说明中,构成为具有被导入压缩制冷剂的第1背压室101和被导入中间制冷剂的第2背压室102,但是,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向第1背压室101导入中间制冷剂,向第2背压室102导入压缩制冷剂。此外,背压室的个数也可以不是2个。例如,还能够采用具有单一背压室且向该背压室导入压缩制冷剂和中间制冷剂的结构。

(5-3)变形例c

在上述说明中,构成为在固定涡旋件30的排出口32a设置有作为止回阀发挥功能的排出阀35,此外在固定涡旋件30形成有流入口36a,但是,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的结构不限于此。

例如,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也可以采用仅在排出管24设置止回阀24a的结构。即,与是否在固定涡旋件30的排出口32a设置排出阀35无关,只要在排出管24设置止回阀24a,在固定涡旋件30的规定的位置设置第1固定涡旋件连通孔37a,则在运转停止时,在压缩室sc中被压缩的压缩制冷剂在流出到比排出管24的止回阀24a(逆流阻止机构)更靠下游之前被导出到第1空间s1内,因此,能够抑制涡旋压缩机构60内部与第2空间s2产生差压。

另外,该情况下,也可以不在排出室36设置第1固定涡旋件连通孔37a的流入口36a。例如,如图8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在固定涡旋件的上表面设置有第1固定涡旋件连通孔37a的流入口34a。总之,在本实施方式的发明中,关于第1固定涡旋件连通孔37a的形成部位,能够在不变更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设置于任意部位。

标号说明

10涡旋压缩机

20外壳

24排出管

24a止回阀(逆流阻止机构)

25注入配管(注入机构)

28分隔部件

30固定涡旋件

32a排出口

34a流入口

35排出阀(逆流阻止机构)

36a流入口

37a第1固定涡旋件连通孔(导出通路)

37b第2固定涡旋件连通孔(导出通路)

40可动涡旋件

60涡旋压缩机构

61壳体

61a第1壳体部

61b第2壳体部

62a第1壳体连通孔(导出通路)

62b第2壳体连通孔(导出通路)

65浮动部件

65a第1浮动部

65b第2浮动部

65c第3浮动部

101第1背压室(按压构造)

101a第1轴空间

101b第1径空间

102第2背压室(按压构造)

102a第2轴空间

102b第2径空间

s1第1空间

s2第2空间

sc压缩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67215号公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