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排气双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35193发布日期:2018-12-28 20:26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充气排气双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总体而言涉及气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充气排气双用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汽车一般都会携带电动充气泵,电动充气泵用于给亏气的汽车轮胎充气,目前市场上充气泵的种类多种多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充气产品越来越流行,人们外出游玩时经常会携带充气床、充气垫等充气产品。给充气产品充气时要用到充气泵,给充气产品放气时可采用人工手动放气或采用排气泵放气。采用人工手动放气,既费时、又费力,放气效果还不好,采用排气泵进行放气,虽然省时省力,但却增加了成本,增大了占用空间。人们带充气产品外出游玩时,需要携带充气泵和排气泵。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充、排气泵装置,这种装置既可以给充气床、充气垫等充气产品充气,又可以给充气产品排气,但这种气泵的出口压力较低,不能给汽车轮胎充气。

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一种既能给轮胎充气,又能给充气床、充气垫等充气产品进行充气、排气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既能给轮胎充气,又能给充气床、充气垫等充气产品进行充气、排气的充气排气双用装置。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充气排气双用装置,既能给轮胎充气,又能给充气产品进行充气、排气,包括轮胎气泵和集气壳,所述集气壳上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轮胎气泵密封连接所述集气壳,所述轮胎气泵为活塞泵,所述轮胎气泵的进气口通过所述集气壳与所述轮胎气泵之间的密闭空间连通所述第一开口,所述轮胎气泵的出气口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第二开口,当所述第二开口连通所述轮胎和/或所述充气产品时,所述第一开口连通大气,实现充气功能,当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轮胎和/或所述充气产品时,所述第二开口连通大气,实现排气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与外界连通的管道上设置有调节阀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阀门为换向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轮胎气泵连接设置有电动马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马达的电路控制结构设置于所述集气壳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开口和/或所述第二开口连通设置有气压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开口为快插接口。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中一开口为进气口时另一开口为出气口,一开口切换为出气口时另一开口切换为进气口,使得本实用新型既能给轮胎充气,又能给充气床、充气垫等充气产品进行充气、排气,从而大大提高气泵的通用性,而且本实用新型采用集成方法制成,密封可靠,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充气排气双用装置进行充气操作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充气排气双用装置进行排气操作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充气排气双用装置进行换向操作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集气壳;2、轮胎气泵;3、第一开口;4、第二开口;5、接线端子; 6、换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示例的下面描述中,参照附图进行,所述附图形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并且其中以示例方式显示了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多个方面的不同示例性结构、系统和步骤。应理解,可以使用部件、结构、示例性装置、系统和步骤的其他特定方案,并且可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进行结构和功能性修改。而且,虽然本说明书中可使用术语“顶部”、“底部”、“前部”、“后部”、“侧部”等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示例性特征和元件,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文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本说明书中的任何内容都不应理解为需要结构的特定三维方向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充气排气双用装置包括一个集气壳1和一个轮胎气泵2,其中集气壳1为密封壳体,轮胎气泵2带有电动马达。本实施例中,将带有电动马达的轮胎气泵2密封连接集气壳1,可以和输出轴密封相连。集气壳1的壳体上设有接线端子5,接线端子5一端连接马达线圈,另一端通过开关与外界电源相连。集气壳1的壳体上还设有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3为进气口,第二开口4为通孔,在第一开口3处连接有接口I,在第二开口4处连接有接口II,轮胎气泵2经气管V连接到第二开口4上。

本实施例中,给轮胎、充气床、充气垫等充气产品充气时,在第二开口 4处的接口II上接有气管V0,直接将气管V0另一端通过气嘴接入充气产品的充气口即可。其工作原理是:轮胎气泵2工作,外界空气经第一开口3进入集气壳1的密封空间内,气体经轮胎气泵2、气管V、气管V0进入充气产品中,实现充气功能。

第二实施例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给充气床、充气垫等充气产品排气时,可以手动将气管V0安插在第一开口3的接口I处,将气管V0另一端接入充气产品的气口处。其工作原理是,气泵工作,充气产品中的气体经气管V0、第一开口3后进入集气壳1的密封空间内,气体经过轮胎气泵2,之后经第二开口4排出,实现排气功能。

第三实施例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充气排气双用装置,除采用手动操作进行管路变换外,还可以通过换向阀控制实现管路变换。

本实施例中,充气排气双用装置包括一个集气壳1和一个轮胎气泵2,其中集气壳1为密封壳体,轮胎气泵2带有电动马达。本实施例中,将带有电动马达的轮胎气泵2设置于集气壳1内,集气壳1的壳体上设有接线端子 5,接线端子5一端连接马达线圈,另一端通过开关与外界电源相连。集气壳1的壳体上还设有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3为进气口,第二开口4为通孔,在第一开口3处连接有接口I,在第二开口4 处连接有接口II,轮胎气泵2经气管V连接到第二开口4上。

本实施例中,在集气壳1的外部设有换向阀6,换向阀6的一个阀口D1 连接气管V1,气管V1经第一开口3进入集气壳1内部,换向阀6的一个阀口D2连接气管V2,气管V2经第二开口4与集气壳1内部的轮胎气泵2连接,换向阀6的一个阀口D3连接气管V3。

给轮胎、充气床、充气垫等充气产品充气时,换向阀6的阀口D0与阀口D1相通,阀口D2与阀口D3相通,将气管V3接入充气产品的充气口即可。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气泵工作,外界空气经换向阀6的阀口D0进入换向阀6,气体经阀口D1、气管V1后进入集气壳1内,气体通过轮胎气泵2,经气管V2到换向阀6的阀口D2,之后气体经过阀口D3、气管V3通入轮胎等充气产品中,实现充气。

给充气床、充气垫等充气产品排气时,换向阀6的阀口D1与阀口D3 相通,阀口D0与阀口D2相通,将气管V3接入充气产品的气口即可。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轮胎气泵2工作,充气产品中的气体经气管 V3进入换向阀6,气体又经换向阀6的阀口D1、气管V1进入集气壳1的密封空间中,气体通过轮胎气泵2,经气管V2到换向阀6的阀口D2,之后气体由换向阀6的阀口D0排出,实现排气。

上述各实施例中的轮胎气泵2可以为活塞泵或者为其他活塞式气泵,根据不同的需要,轮胎气泵2中的电动马达为车载12伏电压马达或者市电电压马达。在轮胎气泵2出口连接的气管上设有气压表,可以随时看到管路中的气压。而且,第一开口3和第二开口4为方便连接,都可以做出快插接头,以提高连接效率和连接可靠性。

以上仅就本实用新型的几种不同实施方式做了简单说明,但并非穷举,未说明的实施方式依然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结合附图示例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式。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所示出的具体结构和工艺过程仅仅为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而且,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对以上所述所示的各种技术特征按照各种可能的方式进行组合以构成新的技术方案,或者进行其它改动,而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