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噪风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81320发布日期:2019-08-09 20:46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降噪风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扇的辅助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降噪风扇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风扇运转时,因为扇叶末端容易形成扰流,使空气和扇叶产生不规则振动,而使所述风扇运转时将会发出噪音。

参阅图1,为一现有的降噪装置1,适用于连接于一风扇10,并包含一连接于所述风扇10且界定出一内空间110的框罩11、一安装于所述内空间110中的被动扇叶12、一设置于所述内空间110并将所述内空间110分隔出一环绕于外围的消音室130的环板13,及一填充于所述消音室130中的消音材14。其中,所述框罩11具有多个呈贯穿状的贯孔111,而所述环板13具有多个呈贯穿状,且连通于所述内空间110与所述消音室130间的通孔131。所述风扇10产生的气流,由所述被动扇叶12的转动而导向所述内空间110,进而经所述贯孔 111而分散频率,或者经由所述通孔131进入所述消音室130而被所述消音材14吸收,借此产生消除噪音的效果。

然而,上述方式还需额外配合一个被动扇叶12,且所述被动扇叶 12是否可确实利用所述风扇10产生的气流而旋转,进而将气流导向消音室130或经由所述贯孔111导向外界,还必须配合所述风扇10 的旋转性能以及整体形态等等参数来妥善调整。因此,所述降噪装置 1不但制造过程较为复杂,若非经过完善的设计,是否能产生预期的降噪效果,也会有所疑虑。

参阅图2,为一种现有的共振降噪装置2,适用于连接一风扇20,并包含一连通于所述风扇20的共振单元21,及一信息连接于所述共振单元21的中央处理单元22。其中,所述共振单元21包括一界定出一连通于所述风扇20的内空间210的壳体211、一设置于所述内空间 210中并将所述内空间210分隔出一与所述风扇20连通的共振腔200 的隔板212、一连接于隔板212与所述壳体211间而用于使所述隔板212能相对于所述壳体211移动的弹性件213,及两个安装于所述隔板212上且信息连接于所述中央处理单元22,并用于感测噪音的感测件214。当所述感测件214感测到所述风扇20运转产生的噪音时,则所述中央处理单元22透过调整所述隔板212与所述弹性件213,使所述隔板212在所述内空间210中移动,借此改变所述共振腔200的体积,改变共振体积而达成降噪的效果。

然而,所述共振单元21还需要连接一个中央处理单元22,才能通过所述中央处理单元22的计算,产生针对所述风扇20的调整。但所述中央处理单元22不但占据的体积大、建置成本高,且控制机制也较复杂,使用及建构上甚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置较为简单且能确实达成降噪效果的降噪风扇装置。

本实用新型降噪风扇装置,包含外壳单元,及扇轮。

所述外壳单元包括界定出安装空间的壳体、将所述安装空间分隔为沿一条轴线间隔的气流区及降噪腔且具有多个孔洞的多孔板,及连通于所述气流区的入风管,所述壳体具有沿垂直所述轴线的方向开设的出风口。

所述扇轮安装于所述气流区中,并能以所述轴线为轴心而旋转产生气流,使所述气流区中的部分气流经由所述多孔板上的多个孔洞流动至所述降噪腔。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较佳地,前述降噪风扇装置,其中,所述外壳单元的壳体具有围绕所述气流区并具有侧开口的壳罩,及组接于所述壳罩且围绕所述降噪腔的基座,所述多孔板是设置于所述壳罩与所述基座间,并具有呈贯穿状的内孔,所述入风管是连接于所述内孔。

较佳地,前述降噪风扇装置,其中,所述外壳单元的壳体具有围绕所述气流区并具有侧开口的壳罩、组接于所述壳罩且围绕所述降噪腔的基座,所述多孔板是设置于所述壳罩与所述基座间,所述基座具有位于远离所述壳罩的一端,并具有呈贯穿状的贯孔的底板,所述入风管是连接于所述贯孔。

较佳地,前述降噪风扇装置,其中,所述外壳单元的壳体具有沿所述轴线而与所述多孔板分别位于所述扇轮的两相反侧的穿孔,所述入风管是连接于所述穿孔。

较佳地,前述降噪风扇装置,其中,所述的降噪风扇装置还包含设置于所述降噪腔中的吸音材。

较佳地,前述降噪风扇装置,其中,所述的吸音材为多孔材质。

较佳地,前述降噪风扇装置,其中,所述外壳单元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出风口且用于导引出风的导流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的效果在于:所述扇轮在所述气流区中运转而产生气流时,部分气流会自所述气流区经由所述多孔板上的多个孔洞流入所述降噪腔,能同时利用避免产生共振频率,以及分散气流而减少风切的机制,以相对较为简单的配置而达成降噪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剖视图,说明一现有的降噪装置;

图2是一系统配置示意图,说明一现有的共振降噪装置;

图3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降噪风扇装置的一第一实施例;

图4是一立体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组装完成的型态;

图5是一剖视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消除噪音的功效;

图6是一剖视图,说明本实用新型降噪风扇装置的一第二实施例;

图7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降噪风扇装置的一第三实施例;

图8是一剖视图,说明所述第三实施例消除噪音的功效;

图9是一剖视图,说明本实用新型降噪风扇装置的一第四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3、图4,本实用新型降噪风扇装置的一第一实施例,包含一外壳单元3,及一设置于所述外壳单元3内的扇轮4。

同时参阅图3至图5,所述外壳单元3包括一界定出一安装空间310的壳体31、一将所述安装空间310分隔为沿一轴线A间隔的一气流区301及一降噪腔302的多孔板32、一连通于所述气流区301的入风管33、及一用于导引出风的导流件34。所述壳体31具有一围绕所述气流区301并具有一侧开口319的壳罩311、一组接于所述壳罩311 且围绕所述降噪腔302的基座312,及一沿垂直所述轴线A的方向开设的出风口318。所述导流件34是设置于所述出风口318,且较佳是一逐渐向外呈现径向内缩的锥状,以达成集中气流增压出风的效果,但并不以此型态为限。

所述多孔板32是设置于所述壳罩311与所述基座312间,并具有一呈贯穿状的内孔321,使所述入风管33连接于所述内孔321,并贯穿所述基座312而延伸至所述壳罩311以外。另外,所述多孔板32 上形成有多个呈贯穿状的孔洞329,用于使所述气流区301中的部分气流流动至所述降噪腔302。所述扇轮4安装于所述气流区301中,并能以所述轴线A为轴心而旋转产生气流,使所述气流区301中的部分气流经由所述多孔板32上的所述孔洞329流动至所述降噪腔302。

参阅图5并配合图3,当所述扇轮4运转时,外部空气会经由所述入风管33导入所述气流区301,并因所述扇轮4运转而产生径向向外的气流,所述的气流主要会由所述气流区301往所述出风口318出风。其中,所述气流的一部分,会经由形成于所述多孔板32的孔洞 329,进入所述降噪腔302中。配合所述扇轮4运转时可能产生的特定噪音频率,得以利用使所述降噪腔302呈现特定型态,或者是利用改变所述降噪腔302体积的方式,避免产生特定的共振频率。除此以外,经由所述孔洞329进入所述降噪腔302的气流,也能产生分散效果,避免集中在特定位置产生风切,亦能进一步达成降噪的效果。

参阅图6,为本实用新型降噪风扇装置的一第二实施例,所述第二实施例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还包含一设置于所述降噪腔 302中的吸音材5,且所述吸音材5较佳是采用多孔材质。相较于所述第一实施例而言,所述第二实施例除了能达成所述第一实施例的降噪效果外,还能通过所述吸音材5来进一步吸收噪音,以配合所述扇轮4运转产生的特定频率,依据需求而达成更佳的降噪效果。另外,在所述降噪腔302中填充所述吸音材5,也能以相对简单的填充手段,调整改变所述降噪腔302的体积与型态,达成配合所述外壳单元3的型态而调整,以避免产生共振频率的目的。

参阅图7与图8,为本实用新型降噪风扇装置的一第三实施例,所述第三实施例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所述基座312具有一位于远离所述壳罩311的一端,并具有一呈贯穿状的贯孔317的底板 316,所述入风管33是连接于所述贯孔317。所述第三实施例相较于所述第一实施例而言,仅是所述入风管33的连接位置不同,同样可透过部分气流自所述气流区301流至所述降噪腔302的方式,达成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降噪效果。

参阅图9,为本实用新型降噪风扇装置的一第四实施例,所述第四实施例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所述外壳单元3的壳体31 具有一沿所述轴线A而与所述多孔板32分别位于所述扇轮4的两相反侧的穿孔315,所述入风管33是连接于所述穿孔315。也就是说,以所述扇轮4的位置为基准,所述多孔板32与所述入风管33是分别位于所述扇轮4的相反两侧,使所述降噪腔302则是位于所述入风管 33的相反侧。所述第四实施例相较于所述第一实施例与所述第三实施例而言,是在于所述降噪腔302的位置不同,除了得以达成相同的降噪效果外,还能提供使用者另一种选择,以提高本实用新型降噪风扇装置能配合其他设备使用的泛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