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壳、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39548发布日期:2019-08-16 21:51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蜗壳、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
技术领域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蜗壳、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室内机在长期使用后,过滤网和蒸发器易积尘,导致进风阻力变大、进风不畅,设定风档下风量相对设计风量锐减,部分低速区出风口外的空气会回流进入出风口内,产生出风不均的现象,会发出不连续的出风噪音,即出现喘振现象,喘振现象导致空调的噪音较大,并且这种出风不均的喘振声在较低风档、长时间制冷运行蒸发器的情况下更为明显。此外,空调在制冷状态下,蜗舌区域容易出现凝露。喘振和凝露现象在空调在使用过程中都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公开号为CN107939735A的专利申请在靠近出风口的蜗舌侧设置挡板以解决喘振的问题,挡板沿着与出风口的长度方向延伸,这样设置挡板会引起风量产生较大的衰减,并且挡板上易产生凝露,同时从用户视角容易看到挡板,影响空调外观的美观度。公开号为CN102434955A的专利申请中,挡板沿着出风口的宽度方向布置,同样也会引起风量的较大衰减,且挡板上形成的凝露易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下落。公开号为CN108088057A的专利申请为解决喘振的问题,在风道内表面设置了多个垂直于风道内表面的导流叶片,要求导流叶片与贯流风叶外圈的间隙为3毫米至10毫米范围内,因此导流片凸出风道内表面的高度较大,与底壳一体成型时难以出模具,且生产效率低下。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既可以避免出风口外空气回流出现喘振的现象,也可以减小风量衰减,同时避免挡板表面产生凝露现象的蜗壳。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蜗壳的空调室内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蜗壳的空调器。为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蜗壳,包括前蜗舌、后蜗壳以及形成在前蜗舌与后蜗壳之间的出风通道;后蜗壳的内壁上设置有挡板,挡板位于出风通道中且靠近出风通道的出风口处,挡板的延伸方向与出风通道的长度方向的夹角为锐角。由上述方案可见,挡板倾斜设置可以减少挡风面积,从而削弱风量衰减。同时,在后蜗壳的内壁上设置挡板可避免出风口外空气回流进入出风口,解决出风不均出现喘振声的问题,从而降低空调的噪音。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挡板的延伸方向与出风通道的长度方向的夹角在10度至20度范围内。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挡板上开设有透风槽,透风槽在挡板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挡板。由此可见,透风槽的设置可防止在挡板上发生凝露的现象,部分冷风可穿透该挡板,从而使挡板两面的温度差降低,改善凝露现象。同时透风槽的设置可增大挡板的出风面积,进一步减少挡风面积,从而进一步削弱风量衰减。进一步的方案是,透风槽具有槽口,槽口背向后蜗壳的内壁设置。一个优选的方案是,在透风槽的深度方向上,自透风槽的槽底至透风槽的槽口,透风槽的宽度逐渐增大。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透风槽的槽口的宽度在3.5毫米至7.5毫米范围内。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透风槽的深度在5毫米至8毫米范围内。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透风槽为弧形槽或三角形槽或梯形槽或矩形槽。由此可见,合理设计挡板上透风槽形状和尺寸,可以减少挡风面积、引导出风,同时削弱风量衰减并改善凝露现象。进一步的方案是,在挡板的厚度方向上,自挡板的迎风面至挡板的背风面,透风槽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增大。由此可见,透风槽在挡板的厚度方向上呈渐扩状,出风经过透风槽的迎风面后流通面积逐渐扩大,可尽可能多地引流出风流过挡板的背风面,保持挡板的迎风面与背风面的温度一致,从而进一步改善挡板表面凝露现象。进一步的方案是,在垂直于挡板的高度方向的横截面上,透风槽的一个槽壁为直线段。进一步的方案是,透风槽的内壁与挡板的厚度方向的夹角在5度至25度范围内。一个优选的方案是,在垂直于挡板的高度方向的横截面上,透风槽的一个槽壁为曲线段。进一步的方案是,透风槽的数量在三个至八个范围内,多个透风槽沿着挡板的长度方向布置。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透风槽的数量为五个。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挡板的数量在两个至四个范围内。进一步的方案是,多个挡板沿着出风通道的长度方向布置。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多个挡板平行设置。一个优选的方案是,多个挡板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挡板和至少一个第二挡板,沿着出风通道的长度方向,第一挡板自靠近出风通道的第一端至远离出风通道的第一端在靠近出风口的位置向远离出风口的位置倾斜设置,沿着出风通道的长度方向,第二挡板自靠近出风通道的第一端至远离出风通道的第一端在远离出风口的位置向靠近出风口的位置倾斜设置。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挡板与出风通道第一端的最大距离小于第二挡板与出风通道第一端的最小距离。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挡板与出风通道第一端的最小距离大于第二挡板与出风通道第一端的最大距离。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挡板的数量为两个。进一步的方案是,两个挡板以位于后蜗壳的内壁上的第一轴线为中心呈对称设置,第一轴线穿过出风通道的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且垂直于出风通道的长度方向。进一步的方案是,挡板的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与距离该挡板最近的出风通道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在100毫米至200毫米范围内。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挡板的中心位置与出风口的下沿位置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在30毫米至100毫米范围内,出风口的下沿位置位于后蜗壳一侧。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挡板与后蜗壳一体成型。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挡板与后蜗壳通过螺钉或螺栓固定连接,或者挡板与后蜗壳通过焊接或粘结的方式固定连接。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挡板的长度在30毫米至80毫米范围内,挡板的高度在5毫米至12毫米范围内,挡板的厚度在1毫米至4毫米范围内。进一步的方案是,挡板的长度为50毫米。进一步的方案是,挡板的高度为8毫米。为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上述的蜗壳。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贯流风叶和导风板,蜗壳的内部还形成有风腔,风腔位于出风通道远离出风口的一侧,贯流风叶设置在风腔中,风腔与出风通道连通,风腔远离出风通道一侧具有进风口,导风板安装在出风口处。为实现上述第三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相互连接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内机为上述的空调室内机。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第一实施例局部区域的剖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第一实施例安装位置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图。图5是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第一实施例中挡板的结构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第三实施例的结构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第四实施例中挡板的立体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第四实施例中挡板的主视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第四实施例中挡板的俯视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第五实施例中挡板的结构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第六实施例中挡板的结构图。图14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第七实施例中第一种结构的挡板的局部视图。图15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第七实施例中第二种结构的挡板的局部视图。图16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第七实施例中第三种结构的挡板的局部视图。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蜗壳、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相互连接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参见图1,空调室内机包括蜗壳、导风板13和贯流风叶14,导风板13安装在出风口181处。参见图1至图3,蜗壳包括前蜗舌15和后蜗壳16,蜗壳内部形成有相互连通的风腔17和出风通道18,风腔17远离出风通道18一侧具有进风口19,风腔17用于放置贯流风叶14,出风通道18形成在前蜗舌15与后蜗壳16之间,出风通道18的出风口181位于出风通道18远离风腔17的一侧。出风通道18将进风口19周围的空气经由贯流风叶14的引导,在出风口通过导风板13的导流流出。后蜗壳16的内壁上设置有两个平行设置的挡板10,挡板10与后蜗壳16一体成型。后蜗壳16的内壁自远离出风口181的一侧至靠近出风口181一侧自上而下倾斜设置,挡板10垂直于后蜗壳16的内壁,挡板10位于出风通道18中且靠近出风通道18的出风口181处。沿着出风通道18的长度方向,两个挡板10均自靠近出风通道18的第一端182至远离出风通道18的第一端182在远离出风口181的位置向靠近出风口181的位置倾斜设置。导风板13在用户视线方向上遮挡挡板10,如图3所示,导风板13转动到不同位置时对应不同的用户视觉盲区,当导风板13位于制冷极限位置Ⅰ时对应第一视觉盲区D,当导风板13位于制热极限位置Ⅱ时对应第二视觉盲区E,挡板10位于第一视觉盲区D和第二视觉盲区E的交汇区域即用户视觉盲区C,这样可避免挡板10对空调室内机外观美观度的破坏。参见图4和图5,两个挡板10分别为沿着出风通道18的长度方向(如图4中箭头L1所示方向)布置的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第一挡板11设置在靠近出风通道18的第一端182,第二挡板12设置在靠近出风通道18的第二端183,出风通道18的第一端182和出风通道18的第二端183分别位于出风通道18的长度方向L1的两端。第二挡板12与第一挡板11的结构相同。第一挡板11的延伸方向与出风通道18的长度方向L1的夹角θ1为锐角,优选地,第一挡板11的延伸方向与出风通道18的长度方向L1的夹角θ1在10度至20度范围内。第一挡板11相对于出风通道18的倾斜设置,可避免第一挡板11对出风的正面阻挡,从而减小对出风风量的衰减。第一挡板11的长度方向(如图5中箭头L2所示方向)的中间位置与出风通道18的第一端182之间的距离X1在100毫米至200毫米范围内。第一挡板12的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与出风通道18的第二端183之间的距离X2也在100毫米至200毫米范围内,且距离X1等于距离X2。第一挡板11的中心位置与出风口181的下沿位置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y在30毫米至100毫米范围内,出风口181的下沿位置位于后蜗壳16一侧。参见图5和6,第一挡板11的长度L在30毫米至80毫米范围内,优选地,第一挡板11的长度L为50毫米。第一挡板11的高度H在5毫米至12毫米范围内,优选地,第一挡板11的高度H为8毫米。第一挡板11的厚度T在1毫米至4毫米范围内。第一挡板11上开设有透风槽111,透风槽111在第一挡板11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第一挡板11,并且在第一挡板11的厚度方向上透风槽111的横截面面积不变。透风槽111具有槽口,槽口背向后蜗壳16的内壁设置。透风槽111的数量在三个至八个之间,多个透风槽111沿着第一挡板11的长度方向L2布置。优选地,透风槽111的数量为五个。透风槽111在垂直于透风槽111厚度方向的截面的形状为抛物线状。下表是蜗壳中无挡板、具有不带透风槽的挡板、具有带透风槽的挡板三种情况下的风量测试值对比表。风量(m3/h)风量衰减率无挡板7370不带透风槽的挡板6758.4%带透风槽的挡板7054.3%由上表可知,挡板10上设置透风槽可增大挡板10处出风面积,从而达到进一步减少挡板10对风量的衰减目的。此外,透风槽111也可以为圆弧形槽或椭圆弧形槽等弧形槽,也可以为三角形槽或梯形槽或矩形槽。透风槽111也可以为在挡板10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挡板10的通孔。挡板10与后蜗壳16也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固定连接,或者挡板10与后蜗壳16也可以通过焊接或粘结的方式固定连接。挡板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三个或四个。蜗壳、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第二实施例作为本实用新型蜗壳、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第二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蜗壳、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予以说明。参见图7,本实施例中,沿着出风通道28的长度方向,第一挡板21自靠近出风通道28的第一端282至远离出风通道28的第一端282在靠近出风口的位置向远离出风口的位置倾斜设置,沿着出风通道28的长度方向,第二挡板22自靠近出风通道28的第一端282至远离出风通道28的第一端282在远离出风口的位置向靠近出风口的位置倾斜设置。第一挡板21与出风通道28第一端282的最大距离L3小于第二挡板22与出风通道28第一端的最小距离L4。第一挡板21和第二挡板22以位于后蜗壳26的内壁上的第一轴线为中心呈对称设置,第一轴线穿过出风通道28的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且垂直于出风通道28的长度方向。蜗壳、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第三实施例作为本实用新型蜗壳、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第三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蜗壳、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予以说明。参见图8,本实施例中,第一挡板31与出风通道38第一端382的最小距离L5大于第二挡板32与出风通道38第一端382的最大距离L6。蜗壳、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第四实施例作为本实用新型蜗壳、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第四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蜗壳、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予以说明。参见图9至图11,本实施例中,在挡板41的厚度方向上,自挡板41的迎风面412至挡板41的背风面413,透风槽411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增大。并且在垂直于挡板41的高度方向的横截面上,透风槽411的两个槽壁410均为直线段。透风槽411在挡板41的厚度方向上呈渐扩状,出风经过挡板41的迎风面412进入透风槽411后流通面积逐渐扩大,可尽可能多地引流出风流过挡板41的背风面413,保持挡板的迎风面412与背风面413的温度一致,从而进一步改善挡板表面凝露现象。在透风槽411的深度方向上,自透风槽411的槽底至透风槽411的槽口,透风槽411的宽度逐渐增大。透风槽411的槽口的宽度m在3.5毫米至7.5毫米范围内。透风槽411的深度n在5毫米至8毫米范围内。透风槽411的内壁与挡板41的厚度方向的夹角θ2在5度至25度范围内。蜗壳、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第五实施例作为本实用新型蜗壳、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第五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蜗壳、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第四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予以说明。参见图12,本实施例中,透风槽511为梯形槽。蜗壳、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第六实施例作为本实用新型蜗壳、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第六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蜗壳、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第四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予以说明。参见图13,本实施例中,透风槽611为三角形槽。蜗壳、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第七实施例作为本实用新型蜗壳、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第七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蜗壳、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第四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予以说明。参见图14至图16,本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挡板81的高度方向的横截面上,透风槽811的两个槽壁812均为曲线段。该曲线段可以为弧线段或折线段,或者曲线段也可以为弧线段与折线段的组合。如图14所示,曲线段为背向透风槽811弯曲的弧线段。如图15所示,曲线段为朝向透风槽811弯曲的弧线段。如图16所示,曲线段为折线段。由上可见,挡板倾斜设置可以减少挡风面积,从而削弱风量衰减。同时,在后蜗壳的内壁上设置挡板可避免出风口外空气回流进入出风口,解决出风不均出现喘振声的问题,从而降低空调的噪音。透风槽的设置可防止在挡板上发生凝露的现象,部分冷风可穿透该挡板,从而使挡板两面的温度差降低,改善凝露现象。同时透风槽的设置可增大挡板的出风面积,进一步减少挡风面积,从而进一步削弱风量衰减。合理设计挡板上透风槽形状和尺寸,可以减少挡风面积、引导出风,同时削弱风量衰减并改善凝露现象。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