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98763发布日期:2019-08-09 23:40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压缩机,具体涉及一种包括隔板的压缩机,该隔板用于抑制壳体内的低频成分的驻波的生成,从而抑制压力波动。



背景技术:

至今为止,在壳体内收纳有压缩机构和电动机且在电动机的下方布置有压缩机构的压缩机已为众人所知晓(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的压缩机中,在压缩机构中压缩后的高压制冷剂充满了壳体内部空间以后,会从设置在壳体上方的喷出管向机外流出。专利文献1的压缩机的具体情况如下:若将电动机下方的空间称为第一空间,将电动机上方的空间称为第二空间,则为了抑制由压力波和反射波产生的驻波,而在所述第二空间设置了在中央部形成有噪音降低用开口的隔板,上述压力波是从压缩机构喷出且从第一空间传递到第二空间的喷出气体中的低频成分的压力波,上述反射波是在压缩机的上部端板反射后向第一空间返回的所述压力波的反射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7-02382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压缩机中,含在喷出气体中的润滑油在隔板的上方空间从制冷剂中分离出来,而很容易积存于隔板表面。并且,积存于隔板上表面的润滑油会从形成在隔板中央部的开口朝着下方落下来。若润滑油从隔板落下来,则会撞到正在旋转的转子而被细微化,然后进一步因旋转流而流向周围,撞到定子的线圈和壳体的壁面而被细微化。细微化后的润滑油在压缩机的内部空间中浮游。故细微化后的润滑油很容易以被含在喷出气体中的状态排向外部。

若向压缩机外部排出的润滑油这样增多,压缩机内部的油面就容易下降,因此与电动机和压缩机构相连接的驱动轴的下端部的油泵就容易供油不足,结果是滑动部容易润滑不良。并且,若从压缩机向外部排出的润滑油流入制冷剂回路的热交换器中并附着在热交换器的内表面上,热交换性能就会下降。

本公开正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壳体内部具有降低压力波动的隔板的压缩机中,抑制润滑油与制冷剂一起从压缩机向外部排出,从而抑制压缩机润滑不良、抑制连接有压缩机的制冷剂回路的性能下降。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发明以一种压缩机为前提。该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构20、电动机30、壳体10、吸入管14以及喷出管15,所述压缩机构20将气体压缩后喷出,所述电动机30驱动所述压缩机构20,所述壳体10收纳所述压缩机构20和所述电动机30,所述吸入管14经由所述壳体10与所述压缩机构20的吸入侧相连,所述喷出管15以向所述壳体10内的空间敞开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壳体10内的空间具有位于电动机30的下方的第一空间s1和位于电动机30的上方的第二空间s2,在第一空间s1布置有压缩机构20;在所述第二空间s2内设置有隔板50,在该隔板50上形成有气体通路孔51。

在该第一方面发明中,在所述隔板50上形成有泄油孔53,该泄油孔53位于所述气体通路孔51的开口端的下侧且位于所述电动机30所具有的转子32的外周面的径向外侧。

在该第一方面发明中,从布置在第一空间s1的压缩机构20喷出的高压气体通过电动机30的间隙g流入第二空间s2,通过设置在该第二空间s2内的隔板50上的气体通路孔51从喷出管15向压缩机的外部流出。在该方面发明中,在所述隔板50的周缘部形成有位于气体通路孔51的开口端的下侧的泄油孔53,故在隔板50的上方从制冷剂中分离出来的润滑油会通过泄油孔53朝着下方落下去。润滑油不是从隔板50的中央部朝下落,而是从周缘部的泄油孔53朝着下方落下去,因此润滑油难以由于电动机30的转子旋转而被细微化。因此,润滑油难以朝向压缩机的外部流出,而是积存于压缩机壳体10的下部,从而抑制油面下降。并且,在隔板50的作用下压力波动也减小。

第二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在所述压缩机构(20)中安装有具有喷出开口(44a)的喷出消音器(44),所述气体通路孔(51)和泄油孔(53)的合计面积a、所述喷出消音器(44)的喷出开口(44a)的面积a1以及所述喷出管(15)的入口面积a2满足a2<a<a1的关系。

在该第二方面发明中,满足a2<a<a1的关系。此处,虽然隔板50的开口面积a越小,波动降低效果越好,但压力损失会变大,效率会降低。相对于此,在该方面发明中,既能够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加,又能够降低波动。

第三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在所述隔板50上且在所述气体通路孔51的周缘部形成有立起部54。

第四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到第三方面发明中任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在所述气体通路孔51内设置有插入管55。

在上述第三方面发明、第四方面发明中,设置在隔板50上的立起部54和插入管55发挥尾管的作用,因此能够利用高压气体通过该尾管即立起部54和插入管55时的共鸣效果来降低从压缩机构20喷出的高压制冷剂的波动。

第五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到第四方面发明中任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所述气体通路孔51的开口端与喷出管15的下端以规定的间隙g相对而设,由该气体通路孔51的开口端与喷出管15的下端之间的间隙g及该间隙g周围的空间构成亥姆霍兹消音器。

在该第五方面发明中,利用由气体通路孔51的开口端与喷出管15的下端之间的间隙g及该间隙g周围的空间所构成的亥姆霍兹消音器,降低压力波动。

第六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到第五方面发明中任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供电用电线18穿过所述泄油孔53,所述电线18与所述电动机30和设置在所述壳体10的上部的端子部17相连接。

在该第六方面发明中,使电线18穿过隔板50的周缘部的泄油孔53,因此附着在电线18的润滑油不会流向电动机30的中心部的转子。其结果是,难以因转子的旋转而使得润滑油细微化。

第七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到第六方面发明中任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所述气体通路孔51的中心和所述喷出管15的中心从同一条直线上错开而设。

在该第七方面发明中,所述气体通路孔51的中心和所述喷出管15的中心从同一条直线上错开而设,因此润滑油难以从压缩机向外部流出。

第八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到第七方面发明中任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所述喷出管15沿上下方向贯穿轴向尺寸大于径向尺寸的圆筒状所述壳体10所具有的上侧端板部12。

第九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到第六方面发明中任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所述喷出管15沿横向贯穿轴向尺寸大于径向尺寸的圆筒状所述壳体10所具有的躯干部11。

在上述第八方面发明中,润滑油难以从壳体10通过喷出管15向上方流出。在上述第九方面发明中,润滑油难以从壳体10通过喷出管15朝着横向流出。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抑制润滑油向压缩机的外部排出,压缩机内部的油面难以下降,因此与电动机30和压缩机构20相连接的驱动轴的下端部的油泵难以供油不足,从而滑动部难以润滑不良。并且,由于润滑油难以从压缩机向外部流出,因此能够抑制润滑油流入制冷剂回路的热交换器并附着在热交换器的内表面上,从而能够抑制热交换性能下降。并且,通过设置所述隔板50,还能够抑制压力波动引起的振动和噪音。

一般情况下,隔板50的开口面积a越小,波动降低效果越好,但是压力损失增大,效率降低。相对于此,根据上述第二方面发明,满足了a2<a<a1的关系,因此,既能够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加,又能够降低压力波动。

根据上述第三、第四方面发明,形成在隔板50上的立起部54和插入管55发挥尾管的作用,因此能够利用高压气体通过该尾管即立起部54和插入管55时的共鸣效果来降低从压缩机构20喷出的高压制冷剂的波动导致的噪音,从而能够抑制振动和噪音。

根据上述第五方面发明,利用由该气体通路孔51的开口端与喷出管15的下端之间的间隙g及该间隙g周围的空间构成的亥姆霍兹消音器,能够更有效地降低波动。

根据上述第六方面发明,使电线18穿过隔板50的周缘部的泄油孔53,因此附着在电线18上的润滑油难以流向电动机30的中央部的转子。其结果是,由于难以因转子的旋转而使润滑油细微化,因此润滑油难以向压缩机的外部流出,能够抑制油面下降。并且,通过使电线18穿过泄油孔53,能够使与设置在壳体10的端子部17和电动机30相连接的电线18的长度短于没有穿过泄油孔53时的长度,能够节省材料的浪费。

根据上述第七方面发明,气体通路孔51的中心和所述喷出管15的中心从同一条直线上错开而设,因此润滑油难以从压缩机向外部流出,难以产生油面的下降,从而难以产生润滑不良等问题。

根据上述第八方面发明、第九方面发明,无论喷出管15的朝向如何,润滑油都难以从压缩机向外部流出,难以产生润滑不良等问题。尤其是,由于第九方面发明的、喷出管15沿横向贯穿壳体10的结构是在以二氧化碳为制冷剂的压缩机(壳体10内的压力高于使用一般制冷剂时的压缩机)中较多采用的结构,因此在使用这样的高压制冷剂的压缩机中对于抑制润滑不良问题具有较高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缩机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隔板的俯视图。

图3是隔板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压缩机构的重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5是压缩机构的俯视图。

图6是在隔板的上方将壳体切开后而看到的下方隔板的剖视图。

图7是在隔板的上方将壳体切开后而看到的上方的剖视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压缩机的纵向剖视图。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压缩机的纵向剖视图。

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所涉及的压缩机的纵向剖视图。

图1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所涉及的压缩机的纵向剖视图。

图1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所涉及的压缩机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缩机1的纵向剖视图。该压缩机1是摆动活塞式压缩机,与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未图示)相连接。

所述压缩机1包括壳体10,在该壳体10的内部收纳有压缩所述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的压缩机构20和驱动该压缩机构20的电动机30。

所述壳体10由轴向尺寸大于径向尺寸的圆筒状密闭容器构成,其包括圆筒状的躯干部11、上侧端板部12以及下侧端板部13,所述上侧端板部12将该躯干部11的上侧开口部堵起来,所述下侧端板部13将所述躯干部11的下侧开口部堵起来。

所述压缩机构20和所述电动机30固定在所述躯干部11的内周面上。

所述电动机30包括均形成为圆筒状的定子31和转子32。所述定子31固定在所述壳体10的躯干部11上。在该定子31的中空部布置有所述转子32。在转子32的中空部固定有贯穿该转子32的驱动轴35,转子32和驱动轴35一体旋转。

该驱动轴35具有上下延伸的主轴部35a,在该主轴部35a的靠近下端位置,第一偏心部35b和第二偏心部35c形成为一体。第一偏心部35b位于第二偏心部35c的上方。该第一偏心部35b和第二偏心部35c的直径大于主轴部35a,其轴心相对于主轴部35a的轴心偏离规定的距离。并且,第一偏心部35b和第二偏心部35c的偏心方向彼此错开180度。

在主轴部35a的下端部设置有离心泵36。该离心泵36浸渍在形成在壳体10底部的积油部的润滑油中。并且,该离心泵36随着所述驱动轴35的旋转,将润滑油经由驱动轴35内的供油路(未图示)供给到压缩机构20的各个滑动部。

所述压缩机构20是双缸型压缩机构。

该压缩机构20具有第一气缸21、第二气缸22、前盖23、后盖24以及中间板25。所述第一气缸21和所述第二气缸22形成为环状,所述前盖23固定在所述第一气缸21的轴向一端(上端),所述后盖24固定在所述第二气缸22的轴向另一端(下端),所述中间板25固定在所述第一气缸21与所述第二气缸22之间。前盖23、第一气缸21、中间板25、第二气缸22以及后盖24按照从上方到下方的顺序依次层叠起来,并通过多个螺栓(未图示)等紧固部件紧固在一起。

所述驱动轴35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压缩机构20。在前盖23和后盖24上形成有轴承部23a、24a,该轴承部23a、24a分别在第一偏心部35b的上侧和第二偏心部35c的下侧支撑驱动轴35。

在第一气缸21的内部形成有第一气缸室40a,在第二气缸22的内部形成有第二气缸室40b。在第一气缸室40a内收纳有第一活塞26,该第一活塞26可滑动地外嵌在所述驱动轴35的第一偏心部35b上,该第一活塞26在该第一气缸室40a中做偏心旋转运动。在第二气缸室40b收纳有第二活塞27,该第二活塞27可滑动地外嵌在所述驱动轴35的第二偏心部35c上,该第二活塞27在该第二气缸室40b中做偏心旋转运动。

所述各个活塞26、27的叶片(blade)形成为一体,所述叶片在环状体的外周面朝着径向外侧延伸,把各个气缸室40a、40b划分为高压室和低压室,但未详细图示。并且,该叶片通过摆动轴套(未图示)由各个气缸21、22支承,能够摆动。

在各个气缸21、22上形成有与各个气缸室40a、40b连通的吸入口41a、41b。

在所述前盖23上,沿着与驱动轴35的轴心平行的方向形成有与第一气缸室40a的高压室连通的喷出口(未图示)。该喷出口通过喷出阀(未图示)打开或关闭。

在所述前盖23的上表面,以覆盖喷出口以及喷出阀的方式安装有消音器44。在消音器44的内部形成有消音器空间45。消音器空间45通过形成在上部的喷出开口44a与壳体10的内部空间连通。

在所述后盖24上,形成有从第二气缸40b的高压室与喷出空间24b连通的喷出口(未图示)。后盖24的喷出空间24b通过形成在后盖24、第二气缸22、中间板25、第一气缸21以及前盖23的未图示连通孔与所述消音器44内部的消音器空间45连通。

如图1所示,在所述壳体10上安装有与所述各个吸入口41a、41b相连接的吸入管14a、14b。各个吸入管14a、14b与集液器16和压缩机构20相连接。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从集液器16通过所述吸入管14而被吸入所述压缩机构20。

在所述壳体10上安装有喷出管15,该喷出管15沿上下方向贯穿上侧端板部12。该喷出管15的下侧端部朝着所述壳体10的内部敞开口。所述压缩机构20的喷出口(未图示)通过所述消音器44的喷出开口44a与所述壳体10内部的空间连通,从所述压缩机构20喷出的制冷剂通过所述壳体10的内部空间和所述喷出管15向所述壳体10外流出。

所述壳体10内的空间夹着电动机30划分为位于上、下的第一空间s1和第二空间s2。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空间s1布置在电动机30的下方,第二空间s2布置在电动机30的上方。并且,在第一空间s1内布置有所述压缩机构20。

如图1所示,在所述第二空间s2设置有隔板50,在该隔板50上形成有气体通路孔51。通过设置该隔板50,能够抑制从第一空间s1进入第二空间s2的低频成分的压力波在上侧端板部12反射而返回到第一空间s2,还能够抑制由在壳体10内朝着上方前进的压力波和朝着下方前进的压力波产生驻波。其结果是,利用隔板50降低了壳体10内的压力波动。

图2是隔板50的俯视图,图3是隔板50的纵向剖视图。所述隔板50的上表面形成为朝着中央部逐渐变高的平缓的倾斜面52,以保证所述气体通路孔51形成在周缘部的上方。并且,在所述隔板50的周缘部的一个位置形成有泄油孔53,该泄油孔53位于所述气体通路孔51的开口端的下侧。需要说明的是,泄油孔53也可以形成在比隔板50的外周侧缘部稍靠内侧的位置,具体而言,也可以形成在定子上方的位置。

图4是压缩机构20的重要部分的剖视图。如上所述,在所述压缩机构20的前盖23上安装有所述消音器44,在该消音器44的上部形成有喷出开口44a。

图5是压缩机构20的俯视图,图6是在隔板50的上方将壳体10切开后而看到的下方隔板50的剖视图,图7是在隔板50的上方将壳体10切开后而看到的上方的剖视图。若设所述气体通路孔51和泄油孔53的合计面积为a,设喷出消音器44的喷出开口44a的合计面积为a1,设喷出管15的入口面积为a2,则在本实施方式中,满足a2<a<a1的关系。

在所述隔板50上且在所述气体通路51的周缘部形成有立起部54。并且,所述隔板50上的所述气体通路孔51内固定有插入管55,插入管55位于立起部54的内侧。将插入管55固定在隔板50中,这样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管55的上端就成为气体通路孔51的开口端。

所述插入管55的上端(换句话说,气体通路孔51的开口端)和所述喷出管15的下端以规定的间隙g相对。若喷出管15的内径为d,则满足g<(d/2)的关系。并且,由所述间隙g及该间隙g周围的空间构成对600hz以下程度的低频的振动(噪音)有效的亥姆霍兹消音器。

并且,供电用电线18穿过所述泄油孔53,供电用电线18与所述电动机30和设置在所述壳体10上部的端子部17和相连接。

-运转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机1一运转,从压缩机构20喷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就会从消音器44的喷出开口44a朝着第一空间s1流出。如图1的白色箭头所示,流出到第一空间s1的高压气体制冷剂通过电动机30的定子31和转子32之间的缝隙而上升,从插入管55通过喷出管15朝着压缩机1的外部流出。

另一方面,如黑色箭头所示,在插入管55中上升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从插入管55和喷出管15之间的间隙朝着第二空间s2流出。润滑油从流出到第二空间s2中的制冷剂气体中分离出来。由于在所述隔板50上形成有靠中央部较高且周缘部较低的倾斜面52,因此润滑油会经过倾斜面52流向周缘部。润滑油从形成在隔板50的周缘部的泄油孔53落下来以后,通过形成在定子31外周的铁心切口(切口)31a而下降,进一步通过图5所示的前盖23上的泄油开口23b返回到壳体10下部的积油处。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所述隔板50,能够抑制低频成分的压力波形成驻波。而且,利用插入管55与喷出管15之间的间隙g及该间隙g周围的空间发挥亥姆霍兹消音器的作用,能够抑制低频的压力波动。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若含在喷出气体中的润滑油在隔板50的上方的空间从制冷剂中分离出来,该润滑油就不会积存于隔板50的表面,而会从隔板50的周缘部的泄油孔53朝着下方落下来。其结果是,润滑油难以由于转子32旋转而被细微化,而是会返回到壳体10的积油处,故与现有技术不同,润滑油难以以含在制冷剂中的状态向压缩机1的外部流出。

此处,若向压缩机1的外部排出的润滑油增多,则有可能发生以下不良现象。即,压缩机1内部的油面下降,与电动机30和压缩机构20相连接的驱动轴的下端部的离心泵36供油不足而导致发生润滑不良,若从压缩机30向外部排出的润滑油流入制冷剂回路的热交换器中并附着在热交换器的内表面上,热交换性能就会下降。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润滑油向压缩机1的外部排出,因此能够抑制压缩机1内部润滑不良,还能够抑制连接有压缩机1的制冷剂回路中的热交换器的性能下降。

并且,一般情况下,隔板50的开口面积a越小,波动降低效果越好,但压力损失会增加,效率会降低。相对于此,在该实施方式中,使气体通路孔51和泄油孔53的合计面积a、喷出消音器44的喷出开口44a的合计面积a1以及喷出管15的入口面积a2满足a2<a<a1的关系,故既能够抑制压力损失增加,又能够降低波动。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在隔板50上设置有立起部54和插入管55,通过使它们发挥尾管的作用,就能够利用高压气体通过该尾管即立起部54和插入管55时的共鸣效果来降低从压缩机构20喷出的高压制冷剂气体的压力波动。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规定了间隙g以保证插入管55与喷出管15之间的间隙g及该间隙g周围的空间发挥亥姆霍兹消音器的作用,故能够进一步提高波动降低效果。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电线18穿过隔板50的周缘部的泄油孔53,因此附着在电线18的润滑油难以流到电动机30的中央部的转子32去。其结果是,润滑油难以因转子32的旋转而被细微化。并且,通过使电线18穿过泄油孔53,能够使与端子部17和所述电动机30相连接的电线18的长度比电线18没有穿过泄油孔53时的长度短。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变形例1-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压缩机的纵向剖视图。

在该变形例1中,设置在所述气体通路孔54中的插入管55的中心和所述喷出管15的中心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是错开的。其它结构与图1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根据该变形例1,由于设置在气体通路孔54的插入管55的中心和喷出管15的中心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是错开的,因此从插入管55流出的气体暂时在第二空间内分散。并且,由于在该第二空间中润滑油从制冷剂中分离出来,因此润滑油难以以含在制冷剂中的状态从压缩机1向外部流出。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空间s2中隔板50下方的空间因转子32的旋转作用而产生快速的旋转流,离心力使得润滑油从制冷剂中分离出来的分离作用较大。另一方面,所述第二空间s2中隔板50上方的空间难以受到转子32的旋转作用,离心力使得润滑油从制冷剂中分离出来的分离作用较小。因此,如变形例1所示,在插入管55的中心和喷出管15的中心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而错开的情况下,若将空间的旋转流较快的出口(插入管55)布置在壳体10的中央部,使喷出管15与壳体10的中央部错开,则润滑油难以从压缩机10向外部流出。

-变形例2-

图9是在隔板50上不设插入管55,而设有立起部54的例子。其它结构与图1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该变形例2的情况也如此:隔板50上形成有倾斜面52,在周缘部形成有位于气体通路孔51的开口端下侧的泄油孔53,因此在隔板的上方从制冷剂中分离出来的润滑油通过泄油孔53和铁心切口31a而返回到壳体10下部的积油处。其结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难以产生油面的下降,难以产生润滑不良。

并且,利用隔板50难以产生由喷出气体的低频成分形成的驻波。而且,因为立起部发挥尾管的作用,所以还能够抑制振动和噪音。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结构下,若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形成间隙g的程度使喷出管15的下端接近立起部54,则能够获得由该间隙g及该间隙g周围的空间形成的亥姆霍兹消音器的功能,故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波动。

-变形例3-

图10是隔板50上既未设置插入管55也未设置立起部54的例子。其它结构与图1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该变形例3的情况也如此:在隔板50上形成有倾斜面52,在周缘部形成有位于气体通路孔51的开口端下侧的泄油孔53,因此,在隔板的上方从制冷剂中分离出来的润滑油通过泄油孔53和铁心切口31a而返回到壳体10下部的积油处。其结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难以产生油面的下降,难以产生润滑不良。

并且,借助隔板50而难以产生源于喷出气体的低频成分的驻波,因此还能够获得抑制压力波动的效果。

-变形例4-

图11所示的变形例4是将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壳体内的压力成为超过10mpa的高压压力。因此,壳体10的躯干部11、上侧端板部12以及下侧端板部13的板厚尺寸大于图1的实施方式。

与图1的实施方式一样,该变形例4的压缩机1也是双缸型压缩机。需要说明的是,该压缩机1是双缸型中的双级压缩机。各个要素的形状与图1的实施方式有些不同,对于功能相对应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所述壳体10的下部收纳有压缩机构20,在所述壳体10的上方收纳有电动机30。电动机30构成为与上述实施方式一样。压缩机构20除了双级压缩制冷剂这点之外,基本上构成为与上述实施方式一样。

在该变形例4中,在第二空间s2内也设置有隔板50,在该隔板50上形成有气体通路孔51。所述隔板50的上表面形成为朝向中央部变高的平缓的倾斜面52,以保证所述气体通路孔51形成在隔板50的周缘部的上方。并且,所述隔板50在外周侧部分的一个位置处形成有泄油孔53。该泄油孔53位于所述气体通路孔51的开口端的下侧。需要说明的是,泄油孔53也可以不形成在隔板50的外周侧缘部,例如,也可以形成在比隔板50的外周侧缘部稍微靠内侧的位置,具体而言,也可以形成在转子32的上方的位置。

如上所述,该变形例4的压缩机10是以二氧化碳为制冷剂的压缩机10,为了提高上侧端板部12的强度而将端子部17布置在中央。因此,喷出管15的具体情况是,流入侧部分15a在肘形状的弯曲部15c相对于喷出气体的流出侧部分15b弯曲大约90度,流入侧部分15a沿横向贯穿躯干部11。

在该变形例中,不仅能够获得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效果,还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也就是说,在喷出管15沿横向贯穿壳体10的压缩机1中没有设置隔板50的情况下,会因电动机30的转子32和平衡重(未图示)而产生较强的旋转流,因此从制冷剂中分离出来的油滴就会因该旋转流而向离心力方向飞出,也就很容易通过喷出管15向机外排出。相对于此,根据该变形例4,通过设置隔板50而难以在第二空间产生旋转流,因此油滴难以从气体制冷剂中分离出来,使得油滴难以朝向躯干部11的壁面飞出,从而难以从喷出管15流出。

就这样,根据该变形例4,更易于抑制润滑油向压缩机1的外部排出,因此能够更容易实现一种结构,该结构能够抑制压缩机1内部润滑不良,还能够抑制连接有压缩机1的制冷剂回路中的热交换器的性能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变形例中,也可以将弯曲了大约90度的插入管55设在隔板50的气体通路孔51内,并且将图11的喷出管15布置在比图示的位置略靠上方的位置,用喷出管15的流入侧部分15a和插入管55构成亥姆霍兹消音器。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该变形例4的压缩机10是压缩二氧化碳制冷剂的压缩机10,但是喷出管15沿横向贯穿壳体10的躯干部11的结构在使用任何制冷剂的情况下,在抑制油的流出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效果。

-变形例5-

图12所示的变形例5除了隔板50之外,压缩机10的结构与图1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该变形例5中仅对隔板50进行说明。

该变形例5的隔板50具有水平面52a来代替图1的倾斜面52。该隔板50在所述电动机30所具有的定子31的上方位置处形成有泄油孔53。该泄油孔53形成在凹陷部53a的底部,该凹陷部53a设置在比水平面52a的外周缘略靠内侧的位置。其结果是,该泄油孔53位于形成在隔板50中央的气体通路孔51的开口端的下侧。

从该变形例5明显可知,所述泄油孔53也可以不形成在隔板的外周缘部,而是形成在比隔板的外周缘部更靠内侧的位置。在该变形例中,泄油孔53形成在电动机30中的定子31的上方位置,换句话说,形成在比电动机30所具有的转子32的外周面靠外侧的位置。这是因为若在隔板50的相当于转子32上方的位置处形成泄油孔53,则落下来的油滴会因转子32而飞散,但是若泄油孔53位于转子32的外周面的径向外侧,油即使从那里落下来,也不会因转子32而飞散。像这样,泄油孔53不一定形成在隔板50的外周缘部,只要将泄油孔53布置在转子32的外周面的径向外侧即可。

在该变形例5中,通过设置隔板50,能够抑制起因于驻波的振动和噪音。而且,因为能够抑制润滑油向压缩机1的外部排出,所以能够抑制压缩机1内部润滑不良,还能够抑制连接有压缩机1的制冷剂回路中的热交换器的性能下降。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公开应用到双缸式摆动活塞型压缩机中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只要是在壳体内在电动机的下方的第一空间布置压缩机构,在电动机的上方且设置有喷出管的第二空间设置有隔板的压缩机,无论形式如何本公开都适用。

并且,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气体通路孔51和泄油孔53的合计面积a、喷出消音器44的喷出开口44a的面积a1以及所述喷出管15的入口面积a2满足了特定关系a2<a<a1,但是也可以改变该关系。也可以是不让电线18通过泄油孔53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优选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从本质上说明本公开的示例而已,没有限制本公开、本公开的应用对象或者本公开的用途范围的意图。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公开对包括隔板的压缩机有用,该隔板用于抑制壳体内的低频成分的驻波的生成,抑制振动和噪音。

-符号说明-

1压缩机

10壳体

14吸入管

15喷出管

17端子部

18电线

20压缩机构

30电动机

44喷出消音器

44a喷出开口

50隔板

51气体通路孔

53泄油孔

54立起部

55插入管

s1第一空间

s2第二空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