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量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98759发布日期:2019-08-09 23:40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容量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对工作流体的容量或压力进行可变控制的容量控制阀,尤其涉及根据压力来控制在汽车等的空调系统中使用的容量可变型压缩机等的排出量的容量控制阀。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的空调系统中使用的容量可变型压缩机具有被发动机的旋转力驱动而旋转的旋转轴、倾斜角度可变地与旋转轴连结的斜板、以及与斜板连结的压缩用的活塞等,通过使斜板的倾斜角度变化来使活塞的行程变化,从而控制流体的排出量。该斜板的倾斜角度通过以下方式能够连续地变化:采用被电磁力驱动而开闭的容量控制阀,利用吸入流体的吸入室的吸入压力ps、排出被活塞加压后的流体的排出室的排出压力pd、以及收纳斜板的控制室的控制压力pc,并且对控制室内的压力进行适当控制。

可是,在这样的容量可变型压缩机中,在容量可变型压缩机停止之后,以长时间停止状态放置时,容量可变型压缩机的吸入压力ps、排出压力pd以及控制压力pc为均压,控制压力pc和吸入压力ps处于远高于容量可变型压缩机的连续驱动时(以下有时也简记为“连续驱动时”)的控制压力pc和吸入压力ps的状态。由于在处于远高于连续驱动时的状态的控制压力pc下无法适当地控制排出量,因此需要排出控制室内的流体,使控制压力pc降低。由此,存在如下的容量控制阀:在容量可变型压缩机起动时,能够短时间内将流体从容量可变型压缩机的控制室内排出。

关于专利文献1所示的容量控制阀100,如图6所示,公知有具备如下部分的容量控制阀:阀主体110,其具有第一阀室120、第二阀室130以及第三阀室140(压力室),该第一阀室120形成于使排出室和控制室连通的排出侧通路112a、112b的中途,该第二阀室130形成于使吸入室和控制室连通的吸入侧通路113a、113b的中途,该第三阀室140形成于与第二阀室130一起夹着第一阀室120的位置;阀芯150,其一体地具有在第一阀室120内对排出侧通路112a、112b进行开闭的第一阀部152和在第二阀室130内对吸入侧通路113a、113b进行开闭的第二阀部153,通过它们的往复移动而进行彼此反向的开闭动作;中间连通路155(第二连通路),其形成于阀芯150内,使第二阀室130和第三阀室140连通;压敏体160,其配置在第三阀室140内,通过其伸长向使第一阀部152打开的方向施加作用力,并且随着周围的压力增加而收缩;接合器170,其设置在压敏体160的伸缩方向的自由端,具有环状的支承面;第三阀部154,其在第三阀室140内与阀芯150一体地移动,并且具有能够通过接合器170的落座和脱离来开闭吸入侧通路113a、113b的卡合面;螺线管180,其对阀芯150施加电磁驱动力;以及辅助连通路190,其以连通第三阀室140内和中间连通路155的方式形成于接合器170。

在容量可变型压缩机起动时,当对容量控制阀100的螺线管180进行通电而使阀芯150移动时,第一阀部152向闭阀方向移动,与此同时,第二阀部153向开阀方向移动,由此通过辅助连通路190和中间连通路155连通从第三阀室140至第二阀室130,因此成为吸入侧通路113a、113b开放的状态。由此,容量可变型压缩机的控制室的处于高压状态的流体穿过辅助连通路190和中间连通路155而排出到吸入室。另外,只要处于通过控制压力pc使压敏体160收缩从而使第三阀部154从接合器170脱离而开阀的状态,则通向中间连通路155的流路被扩张,因此能够使流体从控制室内向吸入室内排出从而使控制压力pc更迅速地降低。然后,当控制压力pc降低到连续驱动时的压力时,压敏体160恢复弹性而伸长,接合器170落座于第三阀部154而关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167121号(第十二页,第二图)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接合器170和第三阀部154是彼此反复接触和分离的部件,在接合器170的环状的侧壁部分形成有辅助连通路190,因此在形成辅助连通路190时直径的大小的自由度较低,从而因形成辅助连通路190而导致接合器170的强度受到损害。

本发明就是着眼于这样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量控制阀,该容量控制阀能够保持较高的强度并且在容量可变型压缩机起动时使控制室内的压力迅速地降低到连续驱动时的压力。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容量控制阀具有:阀主体,其具有第一阀室、第二阀室以及压力室,该第一阀室形成于使排出流体的排出室和控制流体的排出量的控制室连通的排出侧通路的中途,该第二阀室形成于使吸入流体的吸入室和所述控制室连通的吸入侧通路的中途,该压力室形成于与所述第二阀室一起夹着所述第一阀室的位置;阀芯,其一体地具有在所述第一阀室内对所述排出侧通路进行开闭的第一阀部和在所述第二阀室内对所述吸入侧通路进行开闭的第二阀部,通过所述阀芯的往复移动而进行彼此反向的开闭动作;以及螺线管,其对所述阀芯向使所述第一阀部关闭的方向施加电磁驱动力,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主体设有第一连通路的至少一部分,该第一连通路的一端与所述压力室连通,另一端面向所述第二阀室。

根据该特征,由于阀主体是刚体,因此形成第一连通路的至少一部分时的自由度较高,并且即使第一连通路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阀主体,阀主体也能够保持较高的强度。通过该第一连通路,在容量可变型压缩机起动时,控制室内的处于压力比连续驱动时的压力高的状态的流体经由第一连通路流入到第二阀室内而排出到吸入室。由此,能够保持较高的强度并且使控制室内的压力迅速地降低到连续驱动时的压力。

所述容量控制阀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通路具有在所述阀主体的轴向上延伸的孔。

根据该特征,阀主体由于是刚体,因此即使在轴向上形成孔,构造强度也较高。

所述容量控制阀的特征在于,

所述阀芯具有中空的第二连通路,该第二连通路使所述第二阀室和所述压力室在轴向上连通,

所述压力室具有:压敏体,通过该压敏体的伸长而向使所述第一阀部打开的方向施加作用力,并且该压敏体随着周围的压力增加而收缩;以及接合器,其设置于所述压敏体的伸缩方向的自由端,并具有环状的支承面,

所述阀芯具有第三阀部,该第三阀部在所述压力室内与所述阀芯一体地移动,并且具有所述第二连通路,

所述第三阀部具有通过相对于所述接合器的支承面进行落座和脱离来开闭所述吸入侧通路的环状的卡合面。

根据该特征,压敏体随着压力室的压力增加而收缩,由此第二连通路与压力室连通,因此与第一连通路的流动相互不干涉而能够经由第二连通路流入于第二阀室,并且能够进行细致的压力调整。

所述容量控制阀的特征在于,

所述螺线管具有:线圈,其通过通电而产生磁场;以及固定铁芯,其封闭所述阀主体的一端,

在所述固定铁芯的封闭所述阀主体的一端的端部具有:支承面,其供所述第二阀部落座;以及贯通孔,其形成为沿径向贯通,构成所述第一连通路的一部分。

根据该特征,固定铁芯由于是刚体,因此即使构成第一连通路的一部分的贯通孔在径向上形成,构造强度也较高,因此能够使第二阀部稳定地落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有本发明的容量控制阀的斜板式容量可变型压缩机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对线圈进行通电并打开第二阀部的容量控制阀整体的剖视图。

图3是未对线圈进行通电而打开第一阀部的容量控制阀的阀主体的放大图。

图4是对线圈进行通电并打开第二阀部的容量控制阀的阀主体的放大图。

图5是对线圈进行通电并打开第二阀部和第三阀部的容量控制阀的阀主体的放大图。

图6是示出现有技术1的对线圈进行通电并打开第二阀部的容量控制阀整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实施例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容量控制阀的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

参照图1至图5对实施例的容量控制阀进行说明。下面,以从图2的正面侧观察的左右侧为容量控制阀的左右侧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容量可变型压缩机m具有壳体1,该壳体1具有排出室2、吸入室3、控制室4以及多个缸体4a,并且限定出使排出室2和控制室4连通的作为排出侧通路的连通路5、使吸入室3和控制室4连通的作为吸入侧通路的连通路6、兼具作为排出侧通路的作用和作为吸入侧通路的作用的连通路7。在该壳体1上组装本发明的容量控制阀v。

另外,在容量可变型压缩机m中,排出室2和吸入室3与外部的制冷/冷却回路连接。另外,这里所说的制冷/冷却回路是依次排列设置有冷凝器(凝缩器)c、膨胀阀ev、蒸发装置(蒸发器)e的回路,构成空调系统的主要部分。

另外,容量可变型压缩机m设置有将控制室4和吸入室3直接连通的连通路9,在连通路9中设置有用于平衡调整吸入室3和控制室4的压力的固定节流孔9a。

另外,容量可变型压缩机m在壳体1的外部具有:从动带轮8,其与未图示的v带连接;转动自如的旋转轴8a,其从控制室4内向壳体1的外部突出,固定于从动带轮8;斜板8b,其通过铰链机构8e以偏心状态与旋转轴8a连结;多个活塞8c,它们以往复移动自如的方式嵌合在各个缸体4a内;多个连结部件8d,它们连结斜板8b和各个活塞8c;以及弹簧8f,旋转轴8a贯穿插入于该弹簧8f中。

斜板8b根据控制压力pc而改变倾斜角度。这是由于虽然在斜板8b上通过弹簧8f和铰链机构8e而始终作用有力,但多个活塞8c的行程宽度根据控制压力pc而变化,因此斜板8b的倾斜角度被多个活塞8c的行程宽度限制。因此,控制压力pc越为高压则斜板8b的倾斜角度越小,但当为一定以上的压力时,由铰链机构8e进行限制,斜板8b处于与旋转轴8a大致垂直的状态(比垂直稍倾斜的状态)。另外,控制压力pc越为低压则斜板8b的倾斜角度越大,但当为一定以下的压力时,由铰链机构8e进行限制,此时的角度为最大倾斜角度。

另外,在斜板8b与旋转轴8a大致垂直时,活塞8c的行程量为最小,由缸体4a和活塞8c对流体的加压为最小,空调系统的冷却能力为最小,在斜板8b为最大倾斜角度时,活塞8c的行程宽度为最大,由缸体4a和活塞8c对流体的加压为最大,空调系统的冷却能力为最大。

另外,容量可变型压缩机m例如通过占空比控制来调整容量控制阀v的电磁力从而调整控制室4内的控制压力pc,由此调整排出量。具体而言,调整容量控制阀v的向线圈87通电的电流,并进行后述的第一阀部52和第二阀部53的开度调整,从而调整流入到控制室4内的、或者从控制室4流出的流体,由此调整控制压力pc。通过该调整,容量可变型压缩机m使多个活塞8c的行程量变化。

如图2所示,容量控制阀v具有由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形成的阀主体10、以往复移动自如的方式配置在阀主体10内的阀芯50、对阀芯50向一个方向(左方向)施力的压敏体60、与阀主体10连接而对阀芯50施加电磁驱动力的螺线管80等。

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图2~5所示的容量控制阀v的剖视图是通过在轴心处正交的两个平面所切断的剖面来进行示出的。

螺线管80具有以下等部分:壳体81,其与阀主体10连结;套筒82,其一端部封闭;圆筒状的固定铁芯83,其配置于壳体81和套筒82的内侧;驱动杆84,其在固定铁芯83的内侧往复移动自如且其前端与阀芯50连结;可动铁芯85,其固定于驱动杆84的另一端侧;螺旋弹簧86,其对可动铁芯85向使第一阀部52打开的方向施力;以及励磁用的线圈87,其经由绕线架卷绕于套筒82的外侧。

固定铁芯83由铁或硅钢等磁性材料的刚体形成。固定铁芯83的一端形成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环状的凸缘部83d,该凸缘部83d插嵌于后述的阀主体10的开口部11,凸缘部83d的大径面83g以与开口部11的内周面11a紧密地抵接的状态被固定。另外,在凸缘部83d上形成有向可动铁芯85侧凹陷的凹部83e。在凸缘部83d的轴向一端侧且径向外侧形成有沿轴向大致平行地形成且直径比大径面83g小的小径面83b,在小径面83b的可动铁芯85侧形成有从小径面83b向外径方向大致垂直地形成的垂直面83f,垂直面83f的外径侧与大径面83g相连。并且,在凸缘部83d上形成有从小径面83b至凹部83e沿径向贯通的贯通孔83a。

阀主体10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在一端形成有供螺线管80组装固定的剖面观察时凹字状的开口部11,在另一端形成有供后述的间隔调整部件16压入的开口部17,在该阀主体10的内周形成有供后述的阀芯50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抵接的小径的引导面15。

间隔调整部件16构成阀主体10的一部分并且限定出后述的第三阀室40,通过调整间隔调整部件16压入于开口部17的位置,能够调整后述的压敏体60的灵敏度。

另外,阀主体10具有:连通路12a、12b、14a,它们作为排出侧通路而发挥功能;连通路13a、13b、14a,它们与后述的第一连通路90和阀芯50的第二连通路55一起作为吸入侧通路而发挥功能;第一阀室20,其形成于排出侧通路的中途;第二阀室30,其形成于吸入侧通路的中途;以及第三阀室40(压力室),其形成为与第二阀室30一起夹着第一阀室20。即,连通路14a和第三阀室40形成为兼用作排出侧通路和吸入侧通路的一部分。另外,详细地说,连通路13b由阀主体10、固定铁芯83的凸缘部83d以及凹部83e形成。

另外,在阀主体10上形成有连通第二阀室30和第三阀室40的第一连通路90。第一连通路90由沿轴向贯通阀主体10的贯通孔90a、沿径向贯通固定铁芯83的贯通孔83a、通过在阀主体10上组装固定固定铁芯83而形成的连结空间91构成。

另外,连通路12a、13a在阀主体10的周向上2等分地形成,贯通孔90a形成于与连通路12a、13a在阀主体10的周向上错开90度的位置,由此阀主体10的形状较小地构成。另外,贯通孔90a只要位于与连通路12a、13a不发生干渉的位置,则也可以不形成于与连通路12a、13a在阀主体10的周向上错开90度的位置,也可以形成多个。

连结空间91是通过在阀主体10的形成为剖面观察时大致凹字状的开口部11上组装固定固定铁芯83的凸缘部83d而形成的环状的空间,详细地说,连结空间91是由开口部11的内周面11a、凸缘部83d的小径面83b以及垂直面83f划分而形成的。

关于这些贯通孔90a、83a和连结空间91,贯通孔90a、83a分别与连结空间91连通。另外,由于连结空间91为环状,因此通过在阀主体10上定位固定固定铁芯83,贯通孔90a能够与连结空间91连结,形成第一连通路90。

阀芯50由主阀芯56和副阀芯57形成,具有以下等部分:第一阀部52,其配置于主阀芯56的一端侧;第二阀部53,其配置于主阀芯56的另一端侧;以及第三阀部54,其夹着第一阀部52而在第二阀部53的相反侧配置于通过后安装而与主阀芯56连结的副阀芯57。另外,副阀芯57由于与主阀芯56连结,因此与主阀芯56一体地移动。

另外,阀芯50具有沿该阀芯50的轴线方向从第二阀部53贯通至第三阀部54而作为吸入侧通路发挥功能的第二连通路55,并且该阀芯50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另外,阀部与支承面(阀座)卡合而构成阀。

另外,在阀芯50中,能够通过第一阀部52落座到第一阀室20中的形成在连通路12b的缘部的第一支承面12c上而封闭排出侧通路,通过第二阀部53落座到第二阀室30中的形成在固定铁芯83的端部的第二支承面83c上而封闭吸入侧通路。

主阀芯56在比第二阀部53靠螺线管80的方向上具有:颈部56b,其贯穿插入于凹部83e,形成为直径比第二阀部53小;以及头部56a,其位于比颈部56b靠螺线管80方向的位置,直径比颈部56b大,头部56a插入到固定铁芯83的凹部83e内。另外,在头部56a上,驱动杆84固定于头部56a的径向中心。

另外,主阀芯5被阀主体10的引导面15引导着进行往复移动,因此能够反复进行准确的动作。

另外,主阀芯56的颈部56b以在周向上4等分的方式沿径向形成有贯通孔56c,与各贯通孔56c、第二阀室30以及第二连通路55连通。

副阀芯57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压敏体60侧具有形成为末端扩展状的第三阀部54,第三阀部54贯穿插入于连通路12b中并且在其外周缘具有与后述的接合器70对置的环状的卡合面54c。

压敏体60具有波纹管61、接合器70等,波纹管61的一端固定于间隔调整部件16,在该波纹管61的另一端(自由端)保持接合器70。该接合器70形成为剖面观察时大致向上u字状,在前端具有与第三阀部54的卡合面54c面对地落座和脱离的环状的第三支承面70c。

压敏体60配置在第三阀室40内,通过该压敏体60的伸长(膨胀)而向使第一阀部52打开的方向施力,并且随着第三阀室40内的压力的上升而收缩,由此接合器70的第三支承面70c以远离第三阀部54的卡合面54c的方式进行工作。

以上,对容量控制阀v的结构进行了说明,由此使用图1~4对容量控制阀v从通电的状态(以下也有时记为“通电状态”)切换为未通电的状态(以下也有时记为“非通电状态”)进而持续非通电状态的情况下的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容量控制阀v在非通电时,如图3所示,阀芯50被压敏体60向螺线管80方向按压,由此第二阀部53落座于固定铁芯83的第二支承面83c,封闭作为吸入侧通路的连通路13a、13b。另一方面,第一阀部52远离形成在连通路12b的缘部的第一支承面12c,打开作为排出侧通路的连通路12a、12b、14a(图3中虚线的箭头所示)。

当通电了的螺线管80的线圈87处于非通电时,通过容量控制阀v打开作为排出侧通路的连通路12a、12b、14a,使排出室2内的流体从排出室2经由容量控制阀v流入到控制室4。这是因为排出压力pd为比控制压力pc高的压力而想要使排出压力pd和控制压力pc处于平衡而发生的。

控制压力pc通过排出压力pd流入到控制室4而成为比非通电状态前的控制压力pc高的压力,因此成为比吸入压力ps高的压力,若用关系式来表示,则为ps<pc≤pd。因此,控制室4内的流体经由连通路9和固定节流孔9a流入到吸入室3。进行这些流体的流入直到排出压力pd、吸入压力ps以及控制压力pc平衡为止。因此,若长时间放置,则排出压力pd、吸入压力ps以及控制压力pc平衡而成为均压(ps=pc=pd),吸入压力ps和控制压力pc处于远高于连续驱动时的压力的状态。

另外,在长时间放置的容量控制阀v中,第二阀室30被第二阀部53和第二支承面83c截断,但被截断的第二阀室30的螺线管80侧的第二阀室30和第三阀室40通过第一连通路90而连通,并且被截断的第二阀室30的连通路13a侧内也与吸入室3连通,因此第二阀室30的压力也与排出压力pd、吸入压力ps以及控制压力pc平衡而成为均压。另外,对于第二连通路55,由于也与第二阀室30的螺线管80侧连通,因此同样地成为均压。由此,在容量控制阀v内部,排出压力pd、吸入压力ps以及控制压力pc平衡而成为均压。另外,流体例如是二氧化碳等制冷剂用的流体,在通常运转时在控制室4内为气体状,但有时因长时间放置而导致流体液化。

接着,使用图1~5对使容量可变型压缩机m起动时直到从控制室4排出流体为止的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容量可变型压缩机m在以排出压力pd、吸入压力ps以及控制压力pc为均压的状态起动时,由于此时的控制压力pc具有远高于连续驱动时的控制压力pc的压力,因此活塞8c的行程为最小,斜板8b与旋转轴8a大致垂直。另外,容量可变型压缩机m随着自身的起动开始对容量控制阀v通电。

容量控制阀v在处于图3所示的非通电状态时,通过对螺线管80的线圈87进行通电而励磁从而产生磁力。若该磁力高于压敏体60和螺线管80的螺旋弹簧86的按压力,则如图2、4所示,可动铁芯85吸附于接收到磁力的固定铁芯83,一端与可动铁芯85连结的驱动杆84从动,与驱动杆84的另一端连结的阀芯50向压敏体60方向移动。

由此,如图4所示,容量控制阀v的第一阀部52落座于形成在连通路12b的缘部的第一支承面12c而封闭作为排出侧通路的连通路12a、12b、14a。另一方面,阀芯50向压敏体60方向滑动,由此第二阀部53远离固定铁芯83的第二支承面83c而打开作为吸入侧通路的连通路13a、13b。

另外,容量控制阀v通过打开作为吸入侧通路的连通路13a、13b,而形成从控制室4依次到连通路14a、第三阀室40、第一连通路90(贯通孔90a、连结空间91、贯通孔83a)、第二阀室30和贯通孔56c、连通路13b、连通路13a的流路(图4、图5中实线的箭头所示)。

关于吸入压力ps,由于在缸体4a中通过活塞8c来压缩流体而向排出室2流入被压缩的流体,因此刚刚起动之后的压力比处于均压状态时低。另一方面,在排出室2中,排出压力pd上升了流入的流体的量。

这样,在直到容量可变型压缩机m起动前为止处于均压的排出压力pd、吸入压力ps以及控制压力pc之间产生压力差。简要地说,在容量可变型压缩机m起动之后,关系式为ps<pc≤pd。由此,控制室4内的流体经由容量控制阀v开始向吸入室3的流入。

如图4所示,控制室4内的流体从容量控制阀v的连通路14a流入,并从第三阀室40经由第一连通路90流入到第二阀室30,依次通过连通路13b、13a而流入到吸入室3。

另外,控制室4内的流体有时因长时间放置而液化。另外,如上所述,若长时间放置,则排出压力pd、吸入压力ps以及控制压力pc平衡而成为均压(ps=pc=pd),因此第三阀室40内的压力上升,由此像图5所示那样,波纹管61收缩,当接合器70的支承面70c远离第三阀部54的卡合面54c时,第二连通路55处于连通第二阀室30至第三阀室40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起动容量可变型压缩机m,能够经由第二连通路55排出液化的流体。另外,在放置时的第三阀室40内的压力较低的情况下,虽然阀座70c未从卡合面54c离开,不过即使容量控制阀v的第三阀部54在容量可变型压缩机m起动之后处于闭阀状态,由于第一连通路90处于连通的状态,因此能够排出液化的流体。

容量控制阀v通过打开第二连通路55而形成从控制室4依次到连通路14a、第三阀室40和第二连通路55、第二阀室30和贯通孔56c、连通路13b、连通路13a的流路(图5中点划线的箭头所示),因此连通第二阀室30和第三阀室40的吸入侧通路成为第一连通路90和第二连通路55这两个通路,从而吸入侧通路的截面积增加。即,成为与仅有第一连通路90时相比控制室4内的流体更容易移动到吸入室3的状态。因此,由于促进了控制室4内的流体的排出,因此可以迅速地进行控制压力pc的下降,进行流体的移动直到控制压力pc与吸入压力ps成为平衡状态为止。

容量控制阀v通过使控制压力pc下降,使第三阀室40内的压力也下降。关于接合器70,当第三阀室40内的压力低于波纹管61的作用力时,波纹管61将接合器70朝向第三阀部54按压,从而像图4所示那样,接合器70的第三支承面70c落座于第三阀部54的卡合面54c,封闭第二连通路55与第三阀室40的连通。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的容量控制阀v中,由于阀主体10是刚体,因此形成第一连通路90的至少一部分时的自由度较高,即使第一连通路90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阀主体10,阀主体10也能够保持较高的强度。通过具有一端与第三阀室40连通且另一端面向第二阀室30的第一连通路90,在容量可变型压缩机m起动时,控制室4内的处于压力比连续驱动时的压力高的状态的流体经由第一连通路90流入到第二阀室30内并向吸入室3排出。由此,容量控制阀v能够在保持较高的强度的状态下使控制室4内的压力迅速地降低到连续驱动时的压力。

另外,由于第一连通路90形成于阀主体10和固定铁芯83而不是接合器70或/和副阀芯57,因此形成时的直径的大小的自由度较高,构造强度较高。另外,由于阀主体10和固定铁芯83是固定的部件而不进行动作,构造强度也较高,因此不必担心破损。

另一方面,在像专利文献1那样在接合器70或/和副阀芯57设置贯通孔的情况下,容量控制阀v的接合器70和副阀芯57构成阀并彼此接触和分离,因此有可能破损而无法设置直径较大的贯通孔。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在控制压力pc使压敏体160收缩而通向中间连通路155的流路被扩张时,控制室的流体从第三阀部154与接合器170分离之间和辅助连通路190这两个接近的位置流入到中间连通路155内。而且,各自的流动在中间连通路155内合流,但两个流动的方向不同,因此在合流时会产生能量损失,妨碍控制压力pc迅速地降低。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通路90和第二连通路55在均处于打开的状态时,均为独立的流路,因此不会相互干涉,即第一连通路90和第二连通路55各自的流动不会在第一连通路90内或第二连通路55内合流,因此不产生能量损失,能够使控制压力pc迅速地降低,从而迅速地使流体流入到第二阀室30。

另外,第一连通路90不仅形成在阀主体10上,一部分还沿径向形成于固定铁芯83的封闭阀主体10的一端的端部,固定铁芯83由铁或硅钢等磁性材料的刚体形成。因此,即使第一连通路90沿径向形成,固定铁芯83的构造强度也较高,因此能够使第二阀部53稳定地落座。

另外,在容量控制阀v中,即使在未通电时,第一连通路90也与第二阀室30连通,第二连通路55与第二阀室30连通,因此随着控制压力pc的上升,第二连通路55内的压力也上升。由此,成为提高了由第二连通路55对接合器70向压敏体60的收缩方向的压力的状态,因此压敏体60处于容易收缩的状态。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不限于该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变更和追加也包含于本发明。

对供第二阀部53落座的第二支承面83c形成在固定铁芯83的封闭阀主体10的一端的端部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在与阀主体10和固定铁芯83不同的其他部件。

对第一连通路90的一部分形成在固定铁芯83的封闭阀主体10的一端的端部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第一连通路90也可以仅形成在阀主体10,例如也可以采用在阀主体10上穿设有轴向的孔和与该轴向的孔连通的径向的孔的方式。另外,第一连通路90也可以形成在与阀主体10和固定铁芯83不同的其他部件。

另外,对第一连通路90各有一个与连结空间91连通的贯通孔90a、83a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第一连通路90的贯通孔90a、83a只要均是阀主体10或固定铁芯83的构造强度所允许的,则也可以形成多个,另外,各个贯通孔90a、83a形成的数量也可以不同,直径的大小也可以不同,贯通孔的形状也可以为剖面观察时大致圆形。

另外,对连通路12a、13a在阀主体10上2等分地形成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阀主体10的相同一侧分别形成一个,只要构造强度所允许,也可以在阀主体10的周向上形成多个。

对阀芯50具有第二连通路55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实心的。

标号说明

2:排出室;3:吸入室;4:控制室;10:阀主体;12a、12b:连通路(排出侧通路);12c:支承面;13a、13b:连通路(吸入侧通路);14a:连通路(排出侧通路和吸入侧通路);20:第一阀室;30:第二阀室;40:第三阀室(压力室);50:阀芯;52:第一阀部;53:第二阀部;54:第三阀部;54c:卡合面;55:第二连通路;60:压敏体;70:接合器;70c:支承面;80:螺线管;83:固定铁芯;83a:贯通孔(第一连通路);83c:支承面;87:线圈;90:第一连通路;90a:贯通孔(第一连通路);91:连结空间(第一连通路);pc:控制压力;pd:排出压力;ps:吸入压力;v:容量控制阀。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