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卧式泥浆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33344发布日期:2020-06-02 19:12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卧式泥浆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泥浆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卧式泥浆泵。



背景技术:

泥浆泵,是专用于送吸泥浆、悬浮料液、浓稠浆液等流体的机械设备,是钻探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广泛应用于化工、污水处理等领域。常用的泥浆泵是活塞式或柱塞式的,由动力机带动泵的曲轴回转,曲轴通过十字头再带动活塞或柱塞在泵缸中做往复运动。在吸入和排出阀的交替作用下,实现压送与循环冲洗液的目的。

这种活塞式或柱塞式泥浆泵的做功并不连续,泥浆呈间歇式的输出,在某些领域并不适用,当需要实现连续输出时,目前普遍仍采用叶轮泵。叶轮泵主要用于清水的送吸,当作为泥浆泵使用时,需要对其进行适应性设计,由于泥浆中含有大量的固形物且具有较高硬度,因此应当采用更加坚固的叶轮结构,同时,要增大泵壳体积和吸入管、输出管直径,以避免阻塞问题。尽管基于以上适应性设计使得叶轮式泥浆泵已经完全可用于泥浆的泵吸输送,当目前仍存在部分技术问题有待解决。

不同于活塞式或柱塞式泥浆泵采用压力推送的原理,叶轮式泥浆泵通过叶轮旋转将泥浆吸入,由于叶轮无法覆盖泵壳内壁,再加之泥浆自身具有粘性,因此会附着于泵壳内壁形成局部稳定状态,从而影响泵的运行效率,尤其当泥浆在泵壳上的附着位置贴近转轴时,这种影响尤为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针对现有技术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新型卧式泥浆泵,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常规叶轮式泥浆泵在使用过中泥浆易附着于泵壳内壁从而影响泵的运行效率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卧式泥浆泵,包括泵壳,附加壳,轴承箱,转轴,轴套,填料,填料压环,填料压盖,叶轮,叶片,钢丝毛,环形护板,环隙,旁路管,吸入管,输出管,其中,在泵壳的前端固定连接有附加壳,泵壳与附加壳之间通过轴孔相互连通,在附加壳的前端连接有轴承箱,转轴连接在轴承箱中,所述转轴贯穿附加壳、轴孔,转轴的末端位于泵壳中,轴套套接在转轴上,所述轴套位于所述轴孔处,在轴套外壁与轴孔内壁之间具有填料,在所述填料的前端压置有填料压环,在所述填料压环的前端压置有填料压盖,在转轴的末端固定连接有叶轮,在所述叶轮上具有叶片,在所述叶片的末端固定连接有若干钢丝毛,在泵壳的前端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环形护板,所述环形护板与轴套之间具有环隙,旁路管的一端位于所述新型卧式泥浆泵的外部,旁路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环隙处,在泵壳的后端固定连接有吸入管,输出管竖直的固定连接在泵壳上,输出管的内部与泵壳的内部相互连通。

作为优选,在所述旁路管中连接有止回阀,在所述旁路管的一端连接有球阀。

作为优选,还包括底座,所述泵壳和附加壳均固定连接在底座上。

作为优选,还包括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其中所述第一法兰固定连接在吸入管的后端,第二法兰固定连接在输出管的上端。

作为优选,还包括通孔;钢丝毛与叶片之间的固定连接,是通过以下结构实现的:在叶片的边缘开设有通孔,钢丝毛绑缚固定在所述通孔处。

在以上技术方案中,泵壳为泥浆泵的常规结构,用于容纳叶轮,并作用泥浆输送的通道;附加壳用于对填料密封结构的外露部分加以封闭,起到保护作用;轴承箱用于承载转轴,从而在电机的带动下使转轴旋转;轴套用于同填料契合;填料为常规的轴密封填料;填料、填料压环、填料压盖相配合,用于起到轴密封作用;叶轮在转轴的驱动下转动,用于产生负压将泥浆泵出;叶片为叶轮的既有结构;钢丝毛固定连接在叶片末端、钢丝毛末端与泵壳内壁接触,从而在叶轮转动过程中持续扫过部分泵壳内壁,缓解泥浆附着现象;环形护板对泵壳与附加壳之间的间隔壁起到保护作用,避免机械性损伤;环隙用于供旁路管末端与泵壳连通;供旁路管在泵壳内阻塞严重时执行反吹,以破除泵壳内、尤其是轴封位置附近的阻塞物,在旁路管内以及首端还可分别增设止回阀和球阀,用于在日常使用时保持旁路管封闭;吸入管和输出管均为泥浆泵的常规结构,分别作为泥浆的吸入通道和输出通道。底座用于承载上端机构;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的设置便于吸入管和输出管连接其他管路;通孔用于供钢丝毛与叶片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卧式泥浆泵,该技术方案针对泥浆泵泵壳内壁易固着泥浆、影响运行效率的问题,对其机械结构进行了集中改进。具体来看,本实用新型首先在叶片与泵壳前壁之间增设了环形护板,对泵壳与附加壳之间的间隔壁起到保护作用;在此基础上,于叶片末端固定若干钢丝毛,使其与泵壳内壁接触,从而在叶轮转动过程中持续扫过部分泵壳内壁,缓解泥浆附着现象;与此同时,本实用新型基于环形护板与轴套之间的环隙设置了用于执行反吹的旁路管,当泵壳内部因泥浆粘性造成阻塞时,利用旁路管执行反吹,可对泵壳内部、尤其是轴封位置附近的阻塞物加以破除。应用本实用新型,可有效降低粘性流体对泵的机械效率的影响,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吸入管末端的法兰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输出管末端的法兰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钢丝毛与叶片连接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泵壳2、附加壳3、轴承箱4、转轴

5、轴套6、填料7、填料压环8、填料压盖

9、叶轮10、叶片11、钢丝毛12、环形护板

13、环隙14、旁路管15、吸入管16、输出管

17、底座18、第一法兰19、第二法兰20、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为了避免过多不必要的细节,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属于公知的结构或功能将不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近似性语言可用于定量表述,表明在不改变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可允许数量有一定的变动。除有定义外,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普遍理解的相同含义。

实施例1

一种新型卧式泥浆泵,如图1~5所示,包括泵壳1,附加壳2,轴承箱3,转轴4,轴套5,填料6,填料压环7,填料压盖8,叶轮9,叶片10,钢丝毛11,环形护板12,环隙13,旁路管14,吸入管15,输出管16,其中,在泵壳1的前端固定连接有附加壳2,泵壳1与附加壳2之间通过轴孔相互连通,在附加壳2的前端连接有轴承箱3,转轴4连接在轴承箱3中,所述转轴4贯穿附加壳2、轴孔,转轴4的末端位于泵壳1中,轴套5套接在转轴4上,所述轴套5位于所述轴孔处,在轴套5外壁与轴孔内壁之间具有填料6,在所述填料6的前端压置有填料压环7,在所述填料压环7的前端压置有填料压盖8,在转轴4的末端固定连接有叶轮9,在所述叶轮9上具有叶片10,在所述叶片10的末端固定连接有若干钢丝毛11,在泵壳1的前端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环形护板12,所述环形护板12与轴套5之间具有环隙13,旁路管14的一端位于所述新型卧式泥浆泵的外部,旁路管14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环隙13处,在泵壳1的后端固定连接有吸入管15,输出管16竖直的固定连接在泵壳1上,输出管16的内部与泵壳1的内部相互连通。

该装置的结构特点如下:泵壳1为泥浆泵的常规结构,用于容纳叶轮9,并作用泥浆输送的通道;附加壳2用于对填料密封结构的外露部分加以封闭,起到保护作用;轴承箱3用于承载转轴4,从而在电机的带动下使转轴4旋转;轴套5用于同填料6契合;填料6为常规的轴密封填料;填料6、填料压环7、填料压盖8相配合,用于起到轴密封作用;叶轮9在转轴4的驱动下转动,用于产生负压将泥浆泵出;叶片10为叶轮9的既有结构;钢丝毛11固定连接在叶片10末端、钢丝毛11末端与泵壳1内壁接触,从而在叶轮9转动过程中持续扫过部分泵壳1内壁,缓解泥浆附着现象;环形护板12对泵壳1与附加壳2之间的间隔壁起到保护作用,避免机械性损伤;环隙13用于供旁路管14末端与泵壳1连通;供旁路管14在泵壳1内阻塞严重时执行反吹,以破除泵壳1内、尤其是轴封位置附近的阻塞物,在旁路管14内以及首端还可分别增设止回阀和球阀,用于在日常使用时保持旁路管14封闭;吸入管15和输出管16均为泥浆泵的常规结构,分别作为泥浆的吸入通道和输出通道。

实施例2

一种新型卧式泥浆泵,如图1~5所示,包括泵壳1,附加壳2,轴承箱3,转轴4,轴套5,填料6,填料压环7,填料压盖8,叶轮9,叶片10,钢丝毛11,环形护板12,环隙13,旁路管14,吸入管15,输出管16,其中,在泵壳1的前端固定连接有附加壳2,泵壳1与附加壳2之间通过轴孔相互连通,在附加壳2的前端连接有轴承箱3,转轴4连接在轴承箱3中,所述转轴4贯穿附加壳2、轴孔,转轴4的末端位于泵壳1中,轴套5套接在转轴4上,所述轴套5位于所述轴孔处,在轴套5外壁与轴孔内壁之间具有填料6,在所述填料6的前端压置有填料压环7,在所述填料压环7的前端压置有填料压盖8,在转轴4的末端固定连接有叶轮9,在所述叶轮9上具有叶片10,在所述叶片10的末端固定连接有若干钢丝毛11,在泵壳1的前端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环形护板12,所述环形护板12与轴套5之间具有环隙13,旁路管14的一端位于所述新型卧式泥浆泵的外部,旁路管14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环隙13处,在泵壳1的后端固定连接有吸入管15,输出管16竖直的固定连接在泵壳1上,输出管16的内部与泵壳1的内部相互连通。

其中,在所述旁路管14中连接有止回阀,在所述旁路管14的一端连接有球阀。还包括底座17,所述泵壳1和附加壳2均固定连接在底座17上。还包括第一法兰18和第二法兰19,其中所述第一法兰18固定连接在吸入管15的后端,第二法兰19固定连接在输出管16的上端。还包括通孔20;钢丝毛11与叶片10之间的固定连接,是通过以下结构实现的:在叶片10的边缘开设有通孔20,钢丝毛11绑缚固定在所述通孔20处。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申请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