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46674发布日期:2021-01-26 16:15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风扇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技术领域,尤其设置一种风扇。


背景技术:

[0002]
风扇具有使空气流通、清凉解暑的功能,广泛应用于家庭、办公、教育、医疗等领域内,传统风扇一般将用于操控的面板设置于立柱、底座或者风扇的背部,用户操作时,需要迎合风扇的具体位置进行控制,如需要弯腰、下蹲或者行走至风扇背部,且风扇从外部绕线,导线不易整理,容易缠绕,降低了风扇使用的便利性。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风扇,能够提高风扇使用的便利性。
[000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实施例的风扇,包括:
[0005]
网罩;
[0006]
操作面板,设置于所述网罩的前端;
[0007]
连接体,位于所述网罩的内部,所述连接体的内部中空,形成安装通道;
[0008]
传输模块,穿设于所述安装通道内,并与所述操作面板电性连接。
[0009]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扇,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0]
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风扇,通过设置连接体,使传输模块从连接体的内部过线,克服了传输模块裸露、缠绕造成的风扇用电安全问题,并且操作面板位于网罩的前端,便于用户直接对操作面板进行相应操作,提高了风扇使用的便利性。
[001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安装于所述网罩内,所述操作面板嵌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的前端,所述第一安装座内设置有功能模块,所述传输模块伸入所述第一安装座内,并与所述功能模块连接。
[001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功能模块包括负离子单元,所述负离子单元固定于所述网罩的前端。
[001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安装座具有第一开口,所述连接体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开口对接,以使所述安装通道与所述第一安装座的内腔连通。
[001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固定于所述网罩的后端,所述网罩具有第二开口,所述连接体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开口对接,以使所述安装通道与所述第二安装座的内腔连通。
[001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摆动组件与立柱,所述摆动组件安装于所述立柱的顶部,所述摆动组件与所述第二安装座连接,所述摆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安装座相对所述立柱转动。
[001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功能模块包括感应单元,所述感应单元位于所述网罩的前端,所述传输模块的两端与所述感应单元、所述摆动组件电性连接。
[0017]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第一控制面板与第二控制面板,所述第一控制面板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座内,所述第二控制面板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座内,所述传输模块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控制面板与所述第二控制面板,所述第一控制面板与所述操作面板、所述功能模块连接,所述第二控制面板连接有电源线。
[001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驱动组件与扇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扇叶位于所述网罩内,所述连接体穿设于所述驱动组件内,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扇叶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扇叶转动。
[0019]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固定座,所述扇叶沿所述固定座的壁面均匀分布,所述固定座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
[0020]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1]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0022]
图1为本实用新型风扇一个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2为图1中风扇的第一安装座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3为本实用新型风扇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4为图1中风扇的驱动组件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5为图4中驱动组件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0027]
附图标记:
[0028]
网罩100,前面罩110,后面罩120,第二开口130,驱动组件140,转子141,定子142,磁环143,绕线组144,扇叶150,固定座160,锁紧件170;
[0029]
操作面板200;
[0030]
连接体300,安装通道310;
[0031]
传输模块400,第一控制面板410,第二控制面板420,电源线430;
[0032]
第一安装座500,第一开口510;
[0033]
功能模块600,负离子单元610,高压针611,导电铜板612,感应单元620;
[0034]
第二安装座700,摆动组件710;
[0035]
立柱800;
[0036]
底座900。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8]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
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9]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0040]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41]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42]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风扇,包括网罩100、操作面板200、连接体300与传输模块400,网罩100的内部中空,用于安装其他部件;操作面板200设置于网罩100的前端,操作面板200不受其他部件的遮挡,便于用户观察及进行相应操作;连接体300位于网罩100的内部,连接体300的内部中空,从而在连接体300的内部形成安装通道310,安装通道310用于穿设传输模块400,传输模块400位于网罩100内部,并穿过安装通道310,传输模块400的一端与操作面板200电性连接,通过设置传输模块400,操作面板200可与外部电源形成电导通,使操作面板200可操控;并且传输模块400从连接体300的内部穿过,避免传输模块400裸露、缠绕,使风扇整体结构更为简洁,并提高了风扇使用的安全性能。
[0043]
从而,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风扇,通过设置连接体300,使传输模块400从连接体300的内部过线,克服了传输模块400裸露、缠绕造成的风扇用电安全问题,并且操作面板200位于网罩100的前端,便于用户直接对操作面板200进行相应操作,提高了风扇使用的便利性。
[0044]
需要说明的是,操作面板200位于网罩100的前端是指,操作面板200可以安装于网罩100的前端面上,网罩100的前端面可以是风扇的出风面,从而在风扇使用时,操作面板200直接面向用户,便于用户进行相应操作,风扇的可操控性高。操作面板200可以位于网罩100前端面的任意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操作面板200设置于网罩100前端面的中心处,一方面,中心处的操作面板200更利于用户观察,另一方面,可保证风扇出风的均匀性。传输模块400可以是传输线,或者传输线与电子元器件的组合结构。
[0045]
需要说明的是,传输模块400的一端与操作面板200连接,传输模块400的另一端可以从网罩100的后端伸出,或者从网罩100的底部伸出,从网罩100的后端或底部穿线,可使网罩100的表面保持整洁,便于传输模块400、风扇中其他导线的线路整理。
[0046]
需要说明的是,操作面板200上可以设置多个功能按键,该功能按键用于切换、控制风扇的不同功能,按压或接触功能按键,能够调节风扇的工作状态,如进入柔风状态、强风状态、关闭状态等,或者通过按压或接触功能按键,调节风扇的出风强度、出风角度等。操作面板200也可设置为触控面板,触控面板上可显示风扇的相关工作参数,便于用户观察、获取风扇的当前工作状态,并进行相应操作。
[0047]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风扇还包括第一安装座500,第一安装座500安装
于网罩100内部,以使网罩100与第一安装座500连接更为紧凑,操作面板200嵌设于第一安装座500的前端,使操作面板200直接面向用户,第一安装座500内设置有功能模块600,传输模块400的一端伸入第一安装座500内,并与该功能模块600连接,通过传输模块400的电导通,使外部电源可为功能模块600供电。
[0048]
通过设置第一安装座500,为操作面板200提供安装基础,以及为传输模块400与操作面板200的连接提供安装空间,第一安装座500与网罩100之间,可通过卡接、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固定。需要说明的是,功能模块600可以是播放单元,如音乐播放器、录音器等,也可以是用电模块、如外接的充电接口,也可以是照明单元,如led灯,也可以是其他功能拓展单元,如制冷、制热、加湿器等;通过设置功能模块600,使风扇具备多种使用功能,提高风扇使用的便利性及应用范围。
[0049]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功能模块600包括负离子单元610,负离子单元610所发出的负离子具有除菌功效,该负离子单元610固定于网罩100的前端,负离子随着风扇所产生的气流进入外部空气内,使空气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净化。
[005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负离子单元610可以安装于第一安装座500的前端,以避免负离子单元610影响风扇的出风,并可使产生的负离子能够跟随气流移动。
[0051]
具体的,参照图2,负离子单元610包括高压针611及导电铜板612,传输模块400可外接电源,为负离子单元610提供电力支持,通过高压针611的尖端放电,产生大量负离子。采用高压放电的方式,相较于负离子转换器等其他负离子发生器,可以保证负离子单元610具有足够的负离子释放量,并且具有较好的扩散性能。
[0052]
参照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座500的侧部设置有第一开口510,连接体300的端部与第一开口510对接,使安装通道310与第一安装座500的内腔连通,便于传输模块400经过安装通道310进入第一安装座500的内部,进而与操作面板200、功能模块600连接。
[0053]
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体300的端部可插入第一开口510内,第一开口510与连接体300紧配合,连接体300卡紧于第一开口510内,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使连接体300与第一安装座500连接更为稳固,可以在连接体300与第一开口510的结合处设置锁紧部件,如螺纹紧固件等。
[0054]
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风扇还包括第二安装座700,第二安装座700固定于网罩100的后端,网罩100的后端开设有第二开口130,连接体300的端部与第二开口130对接,从而使安装通道310与第二安装座700的内腔连通,便于传输模块400进入第二安装座700。从而,安装通道3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座500的内腔、第二安装座700的内腔连通,传输模块400能够从第二安装座700内穿入安装通道310,并经过安装通道310进入第一安装座500内,在内部过线的基础上,使风扇中的用电部件通过传输模块400获取外部的电源支持。
[005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传输模块400包括第一控制面板410与第二控制面板420,第一控制面板410置于第一安装座500内,第二控制面板420置于第二安装座700内,传输模块40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控制面板410、第二控制面板420电性连接,第一控制面板410与操作面板200、功能模块600电性连接,传输模块400包括电源线430,第二控制面板420连接电源线430,电源线430可从第二安装座700内穿出,进而与外部电源连接。电源线430与
外部电源连接,外部电源经过第二控制面板420的分压、分流作用,与风扇的不同用电部件连接,为不同的用电元件供电;第一控制面板410可通过导线与功能模块600连接,通过操作面板200的操控,使相应的功能模块600工作,实现风扇的不同的功能。
[0056]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控制面板410与第二控制面板420可均位于第一安装座500内,或者均位于第二安装座700内,第一控制面板410、第二控制面板420与其他用电部件之间可均通过导线进行连接。
[0057]
参照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风扇还包括摆动组件710与立柱800,摆动组件710可安装于第二安装座700内部,立柱800的顶部与第二安装座700连接,摆动组件710用于驱动第二安装座700相对立柱800转动,实现风扇的摆头,以扩大气流的吹送范围。
[0058]
参照图1与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功能模块600包括感应单元620,感应单元620位于网罩100的前端,传输模块400的两端与感应单元620、摆动组件710电性连接,感应单元620用于感应人体是否靠近,并将所感应的信息传递至第二控制面板420,进而使第二控制面板420切换摆动组件710的启停状态。感应单元620位于网罩100的前端,能够快速感应人体,通过设置感应单元620,使风扇能够在人体靠近时停止摆头,网罩100前端的操作面板200处于静止状态,便于用户操作,在人体远离后,风扇可继续摆头,无需重复设置,提高了风扇的使用便利性。
[0059]
需要说明的是,感应单元620可选用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具有成本低、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可保证风扇摆头的灵敏度。
[0060]
具体的,立柱800与第二安装座700可以转动连接,摆动组件710包括电机/马达等驱动件,该驱动件与第二安装座700连接,并驱动第二安装座700相对立柱800转动;并且可通过设置电机的转动速度、转动角度,对风扇的摆动速度、摆动范围进行调整。另外,摆动组件710内还可设置位置传感器,如光电开关等,通过位置传感器对风扇的摆动进行限位,实现风扇的定角度摆动。
[0061]
摆动组件710内还可包括齿轮传动机构、曲柄连杆传动机构等,通过上述传动机构对电机/马达进行动力传递,可使风扇沿不同方向进行摆动,如风扇可沿竖直方向、水平方向摆头。需要说明的是,在保证风扇内各机构进行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采用常规的机械传动连接方式,对传动机构与立柱800、第二安装座700进行装配。
[0062]
参照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风扇还包括底座900,底座900安装于立柱800的底部,底座900用于对立柱800进行支撑,设置底座900能够使风扇保持平稳,避免风扇倾倒。另外,立柱800还可设置为可伸缩形式,通过对立柱800进行伸缩,调整风扇整体的高度,以及风扇的出风范围,使风扇适用于不同的使用环境;立柱800可伸缩是指,立柱800可以设置为伸缩杆,通过伸缩杆内各杆件的相互移动,实现立柱800高度的调整。
[006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风扇还包括驱动组件140与扇叶150,驱动组件140与扇叶150均位于网罩100内部,连接体300穿设于驱动组件140的内部,使风扇各结构连接更为紧凑,驱动组件140与扇叶150连接,并用于驱动扇叶150进行转动,转动的扇叶150促进风扇附近空气的流动,并形成气流。驱动组件140套设于连接体的外部,一方面实现驱动组件140的安装,另一方面传输模块400可从驱动组件140的内部穿过,不影响风扇的内部穿线。
[0064]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风扇还包括固定座160,扇叶150设置有多个并沿
固定座160的壁面均匀分布,固定座160与驱动组件140连接,固定座160安装于驱动组件140的外表面,驱动组件140能够驱动固定座160转动,扇叶150则跟随固定座160的转动而转动。通过设置固定座160,使多个扇叶150在驱动组件140的驱动下同步转动,保证风扇的出风量。
[006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固定座160设置为圆环状,扇叶150均匀安装于固定座160的外周,可使风扇的不同区域均匀出风;通过设置锁紧件170,使固定座160与驱动组件140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座160还可设置为其他形状,扇叶150也可安装于固定座160的内侧壁面上。
[0066]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连接体300设置为圆柱状,连接体300位于网罩100的中心处,驱动组件140可驱动固定座160以连接体300的轴线为旋转轴进行转动,以保证风扇出风的均匀性。
[0067]
参照图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驱动组件140通过外转子、内定子的形式对固定座160进行驱动,具体的,驱动组件140包括定子142与转子141,转子141套设于定子142的外部,固定座160设置于转子141的外侧,连接体300穿设于定子142内部,可与定子142固定连接,转子141作为动力端向固定座160传递动力,转子141转动时带动固定座160进行转动。参照图5,需要说明的是,驱动组件140内还包括磁环143与绕线组144,磁环143设置于转子141的内侧,绕线组144安装于定子142上,驱动组件140通电后,绕线组144产生磁场,磁场与磁环143所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推动转子141转动,进而使固定座160跟随转子141进行转动。
[0068]
需要说明的是,外转子、内定子的形式,使连接体300能够以固定状态安装于驱动组件140的内部,而无需跟随驱动组件140转动,从而使连接体300内的传输模块400能够一直保持静止状态,克服了传输模块400中走线复杂、导线易缠绕的问题;并且驱动组件140为连接体300提供了安装空间,使连接体300能够从驱动组件140的内部通过,并与第一安装座500、第二安装座700对接;另外,驱动组件140内部具有安装空间,使风扇能够兼容不同形状的连接体300,提高了风扇安装的便利性。
[0069]
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组件140中的定子142也可直接作为连接体300,供传输模块400在风扇内部穿线,以减少构件数量,简化部件之间的装配步骤。
[0070]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网罩100包括前面罩110与后面罩120,前面罩110与后面罩120相互对接形成网罩100,操作面板200、第一安装座500与前面罩110连接,第二安装座700与后面罩120连接,将网罩100设置为装配形式,可使位于网罩100内部的连接体300、扇叶150、固定座160安装完成后,再将前面罩110与后面罩120进行组装,提高了风扇组装的便利性。
[0071]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