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75039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阀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阀门。
背景技术
阀门是一种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中经常用到的部件。传统的阀门都是用手去调节阀门开关,在调节阀门开关的过程中需要人力去克服流体的压力,对于大型的阀门常常需要借助扳手等工具才能开启,人工开、关阀门困难,劳动强度大,这些都使得阀门使用时很不方便。
实用新型号为“CN02253864.X”的一种省力的手动阀门,采用橡胶套套在阀杆座的外部,以及橡胶套的凸缘位于阀盖和阀体之间做密封,使得本阀门密封更好,又省力。
实用新型号为“CN200420003945.0”公开了一种侧开启阀门,该阀门通过将外丝杠和内丝杠构成的阀杆部分倾斜设置在下阀体的斜腔内使得其开启更加灵活方便,省时省力。
这些实用新型虽然在部分解决了阀门在开启时需要很大的人力的问题,但是其根本的依靠克服流体的压力开启阀门的这种方式仍然没有避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阀门,所述的阀门只要使用很小的力就能开启或关闭。
本实用新型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施一种阀门,包括设有空腔的阀体、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的阀体内的阀芯、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的阀体上的阀杆,所述的阀体上分别开设有相通的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所述的阀芯有两个工作状态,第一工作状态是关闭状态,此时阀芯位于所述的进水通道与所述的出水通道之间,所述的进水通道与所述的出水通道之间被阀芯阻断;第二工作状态是开通状态,此时所述的进水通道与所述的出水通道相连通,所述的阀体上开有与所述的进水通道相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的阀体上还开有与所述的出水通道相通的第三通道,所述的阀杆上开有第一通道,所述的阀体的空腔内壁与所述的阀芯的上端面之间内形成阀腔,当所述的阀芯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的第二通道通过第一通道与所述的阀腔相通;当所述的阀芯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的第三通道通过所述的第一通道与所述的阀腔相通;所述的阀芯上具有水压作用力区,该水压作用力区具有使得阀芯趋于从第一工作状态进入第二工作状态的第一受力面。
所述的阀芯还有第三工作状态,此时所述的第二通道与所述的第三通道都与所述的第一通道相通,所述的进水通道与所述的出水通道相连通。
所述的阀体的上端开有凹槽,所述的凹槽与所述的阀腔相通。
所述的水压作用力区还具有使得阀芯趋于从第二工作状态进入第一工作状态的第二受力面,所述的第一受力面沿所述的阀芯的移动方向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的第二受力面沿所述的阀芯移动方向的投影面积。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所述的阀门依靠水流对阀芯水压作用区的第一受力面向上作用力来克服阀芯自身的重力以及阀腔内水的压力顶开位于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之间的阀芯来开启阀门,通过相连通的第二通道和第一通道向阀腔内注水,依靠阀腔内水的压力使得阀芯阻断相通的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关闭阀门。这种开启关闭方式不需要人力去克服流体的压力,只要使用很小的力转换阀杆的工作状态就能够开启关闭阀门。对于大型的阀门也不需要借助扳手等工具就能开启,克服了以往的人工开、关阀门困难,劳动强度大的弊端。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阀门的阀杆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的剖视图;附图2为附图1沿A-A方向的放大视图;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阀门的阀杆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的剖视图;附图4为附图3沿B-B方向的放大视图;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阀门的阀杆处于第三工作状态时的剖视图;附图6为附图5沿C-C方向的放大视图;其中1、阀体;2、阀芯;3、孔;4、阀杆;5、进水通道;6、出水通道;8、第二通道;9、第三通道;10、第一通道;11、阀腔;12、凹槽;13、水压作用力区;14、第一受力面;15、第二受力面。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图5所示的阀门,包括设有空腔的阀体1、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的阀体1内的阀芯2、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的阀体1上的阀杆4,所述的阀体1的上壁上开设有孔3,所述的阀杆4可转动的插在所述的孔3中,所述的阀体1上分别开设有相通的进水通道5和出水通道6,所述的阀体1上开有与所述的进水通道5相通的第二通道8,所述的阀体1上还开有与所述的出水通道6相通的第三通道9,所述的阀杆4上开有第一通道10,所述的阀体1的空腔内壁与所述的阀芯2的上端面之间内形成阀腔11,所述的阀体2的上端开有凹槽12,所述的凹槽12与所述的阀腔11相通。
所述的阀芯2上具有水压作用力区13,该水压作用力区13具有使得阀芯2趋于从第一工作状态进入第二工作状态的第一受力面14,所述的水压作用力区13还具有使得阀芯2趋于从第二工作状态进入第一工作状态的第二受力面15,所述的第一受力面14沿所述的阀芯2的移动方向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的第二受力面15沿所述的阀芯2移动方向的投影面积。
所述的阀芯2有三个工作状态如图1、图2所示的阀门,此时所述的阀门位于第一工作状态即关闭状态,此时所述的第二通道8通过第一通道10与所述的阀腔11相通,由于所述的第二通道8的上半段管是弯曲状且不与下半段管在一个平面内,所以剖切不到,因此用虚线表示上半段管。水通过相通的进水通道5、第二通道8、第一通道10将所述的阀腔11和凹槽12注满,所述的阀芯2此时受到的作用力包括所述的阀芯2自身向下的重力、阀腔11和凹槽12内水对阀芯2产生的向下的压力、所述的第二受力面15受到的进水通道5内水流向下的压力和所述的第一受力面14受到的进水通道5内水流向上的压力,其中所述的阀芯2受到的向下的总压力大于向上的总压力,阀芯2位于所述的进水通道5与所述的出水通道6之间,所述的进水通道5与所述的出水通道6之间被阀芯2阻断;如图3、图4所示的阀门,此时的阀门处于第二工作状态即开通状态,此时所述的第三通道9通过所述的第一通道10与所述的阀腔11相通,由于所述的第三通道9的上半段管是弯曲状且不与下半段管在一个平面内,所以剖切不到,因此用虚线表示上半段管。所述的阀芯2此时受到的作用力包括所述的阀芯2自身向下的重力、阀腔11和凹槽12内水对阀芯2产生的向下压力、所述的第二受力面15受到的进水通道5内水流向下的压力和所述的第一受力面14受到的进水通道5内水流向上的压力,此时由于所述的第三通道9通过所述的第一通道10与所述的阀腔11相通,阀腔11内的水将顺着这个连通的通道倒流入出水通道6中去(此时的通道相当于虹吸管),由于阀腔11内的水变少,水对阀芯2产生的压力也将减小,当压力减小到所述的阀芯2受到的向下的总压力小于向上的总压力时,阀芯2将向上移动,阀腔11内的水继续沿着第一通道10、第三通道9、排入出水通道6中,所述的进水通道5与所述的出水通道6相连通。
如图5、图6所示的阀门,此时所述的阀芯2处于第三工作状态,此时所述的第二通道8与所述的第三通道9都与所述的第一通道10相通,同样的道理,所示的第二通道8和第三通道9的上半段都剖切不到,因此用虚线表示,此时整个第二通道8是畅通的通道,第三通道9也是如此。所述的进水通道5与所述的出水通道6相连通;处于这种位置时一般为根据需要调节水流量时的位置,阀杆4处于状态时,阀体1内水的流量处于最大和零之间。
权利要求1.一种阀门,包括设有空腔的阀体(1)、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的阀体(1)内的阀芯(2)、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的阀体(1)上的阀杆(4),所述的阀体(1)上分别开设有相通的进水通道(5)和出水通道(6),所述的阀芯(2)有两个工作状态,第一工作状态是关闭状态,此时阀芯(2)位于所述的进水通道(5)与所述的出水通道(6)之间,所述的进水通道(5)与所述的出水通道(6)之间被阀芯(2)阻断;第二工作状态是开通状态,此时所述的进水通道(5)与所述的出水通道(6)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体(1)上开有与所述的进水通道(5)相通的第二通道(8),所述的阀体(1)上还开有与所述的出水通道(6)相通的第三通道(9),所述的阀杆(4)上开有第一通道(10),所述的阀体(1)的空腔内壁与所述的阀芯(2)的上端面之间内形成阀腔(11),当所述的阀芯(2)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的第二通道(8)通过第一通道(10)与所述的阀腔(11)相通;当所述的阀芯(2)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的第三通道(9)通过所述的第一通道(10)与所述的阀腔(11)相通;所述的阀芯(2)上具有水压作用力区(13),该水压作用力区(13)具有使得阀芯(2)趋于从第一工作状态进入第二工作状态的第一受力面(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芯(2)还有第三工作状态,此时所述的第二通道(8)与所述的第三通道(9)都与所述的第一通道(10)相通,所述的进水通道(5)与所述的出水通道(6)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体(2)的上端开有凹槽(12),所述的凹槽(12)与所述的阀腔(11)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压作用力区(13)还具有使得阀芯(2)趋于从第二工作状态进入第一工作状态的第二受力面(15),所述的第一受力面(14)沿所述的阀芯(2)的移动方向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的第二受力面(15)沿所述的阀芯(2)移动方向的投影面积。
专利摘要一种阀门,包括阀体、阀杆、阀芯,所述的阀体上开有与所述的进水通道相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的阀体上还开有与所述的出水通道相通的第三通道,所述的阀杆上开有第一通道,所述的阀体的空腔内壁与所述的阀芯的上端面之间内形成阀腔,所述的阀芯具有两个工作状态,当所述的阀芯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的第二通道通过第一通道与所述的阀腔相通;当所述的阀芯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的第三通道通过所述的第一通道与所述的阀腔相通;所述的阀芯上具有水压作用力区,该水压作用力区具有使得阀芯趋于从第一工作状态进入第二工作状态的第一受力面,它依靠水流自身的作用来开启或关闭阀门。这种开启关闭方式不需要人力去克服流体的压力。
文档编号F16K31/122GK2929368SQ200620074469
公开日2007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23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23日
发明者金哲龙 申请人:金哲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