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多轴驱动的机动车辆的双差动装置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28297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多轴驱动的机动车辆的双差动装置总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在多轴驱动的机动车辆的传动系统中的一种双差动装置总成。多轴驱动的机动车辆可分为有可挂上的四轮驱动的车辆和有永久的四轮驱动的车辆,前者上,一个主车轴被永久性地驱动以及一个副车轴如果需要就连接上;而后者上,两个轴都被永久性地驱动。传动系统的设计主要是受发动机在车辆上的布置的影响,也就是,发动机是布置在车辆的前部还是后部,以及发动机是纵向布置还是横向布置。同时,还应考虑汽车行业的在重量轻和尺寸紧凑方面的不断提高的要求。
背景技术
现在已经有各种已有技术的组合的差动装置总成,它们一方面允许两个被驱动的车轴之一的两个侧轴之间的差动运动,另一方面也允许两个被驱动的车轴互相之间的差动运动。
EP 043 806 B1或EP1 239 188 B1提出的组合的差动装置总成都包括一个由发动机驱动的第一差动装置和一个与之串联的第二差动装置,前者用于给前车轴和后车轴分配扭矩,而后者把扭矩分配给前车轴的两个侧轴。第一差动装置设置成行星传动装置的形式,其连接板是牢固地连接于第二差动装置的座架。
从DE 33 11 175 A1知道一种类似的差动装置总成,其中第一差动装置设置成行星差动装置或伞齿轮差动装置的形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用在多轴驱动的机动车辆的传动系统中的组合的差动装置总成,这种传动装置总成设计紧凑,容易生产,并且成本低廉。
按照本发明,这一目的是用一种双差动装置总成,更具体地说,是可用在多轴驱动的机动车辆的传动系统中的一种双差动装置总成来实现,它包括第一差动传动装置,它设有可绕转动轴线A被转动地驱动的差动装置座架,它还有多个第一差动齿轮,它们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差动装置座架内且安装在相对于转动轴线A成角度延伸的第一轴线B上,并且它们可随差动装置座架一起绕转动轴线A转动,第一差动传动装置还有第一输出齿轮和第二输出齿轮,它们布置成同轴于转动轴线A并啮合于第一差动齿轮;这种双差动装置总成还包括第二差动传动装置,它有牢固地连接于第一差动传动装置的第二输出齿轮因而可被其绕所述转动轴线A转动地驱动的笼框形零件,它还有多个第二差动齿轮,它们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笼框形零件里且安装在垂直于转动轴线A延伸的第二轴线C上,并且它们可随笼框形零件22一起绕转动轴线A转动,第二差动传动装置还有第一侧轴齿轮和第二侧轴齿轮,它们布置成同轴于转动轴线A并啮合于第二差动齿轮。
本发明的双差动装置总成的优点在于,它能够达到一个紧凑的设计结构,因为两个差动传动装置中的至少一个,即第一或第二差动传动装置设置成冕形齿轮差动装置的形式。本文中的冕形齿轮差动装置是指这样一种差动传动装置,其中的差动齿轮设置成圆柱正齿轮的形式,其直的轮齿啮合于有冕形轮齿的冕形齿轮形式的输出齿轮。如果把笼框形零件布置在差动装置座架里并相对于它可转动地支承,就可达到一种特别紧凑的设计结构。这样,可把第一差动传动装置的差动齿轮组和第二差动传动装置的差动齿轮组一起安装在差动装置座架里,为了在差动装置座架里支承笼框形零件,可设置滑动轴承。再一个优点在于,通过适当地选择轴线B和转动轴线A之间的角度,可以根据提出的要求来限定扭矩在两个输出轴之间,即前车轴和后车轴之间的分配。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第一差动传动装置设置成冕形齿轮差动装置的形式,其中输出齿轮设置成冕形齿轮的形式,以及第一差动齿轮设置成圆柱正齿轮的形式,输出齿轮的齿根面的中心线平行于第一差动齿轮的轴线B。或者,或附加地,第二差动传动装置也可设置成冕形齿轮差动装置的形式,其中侧轴齿轮设置成冕形齿轮的形式,以及第二差动齿轮设置成圆柱正齿轮的形式,将冕形齿轮的齿根面的中心线定位在相对于转动轴线A的法向平面内。通过把两个差动传动装置设计成冕形齿轮差动装置,由于冕形齿轮的轴向长度短,可以达到特别紧凑的设计。可以用相同的零部件达到一个就合理的紧凑设计而言特别有利的实施例,其中第一差动传动装置的差动齿轮和第二差动传动装置的差动齿轮是完全相同的,这可降低生产成本。
按照第一实施例,轴线B和转动轴线A之间的角度在10°到90°范围内,所以,传递到横向第一车轴的扭矩百分比高于传递到横向第二车轴的扭矩百分比。例如,横向第一车轴可以是机动车辆的前车轴,而横向第二车轴可以是其后车轴。但是,反过来的布置也是可以的,例如对于发动机布置在后部的车辆。为了做到扭矩在两个车轴之间的不相等分配,可以让两个输出齿轮的直径不同,与第二输出齿轮的轮齿相比,把第一输出齿轮的轮齿定位在相对转动轴线A的较小的半径上。如果把传入差动装置座架的扭矩的60%传递到笼框形零件进而传递到前车轴上,而把其余的40%分配给第一输出齿轮,进而传递到与之传动连接的后车轴上,那是特别有利的。按照第二实施例,轴线B和转动轴线A之间的角度是精确的90度,这样可在两个输出齿轮进而在前车轴和后车轴之间达到对称的扭矩分配。在这一实施例中,两个输出齿轮是形状相同的。在第三实施例中,轴线B和转动轴线A之间的角度也可大于90度,这样可把较大的扭矩分别传递到第一输出齿轮和后车轴。第一输出齿轮的直径比第二输出齿轮的大。
按照一个优选实施例,相对转动轴线A,第二输出齿轮的轮齿径向地定位在第一侧轴齿轮的轮齿之外。而且,相对于转动轴线A,使第二输出齿轮的轮齿优选地部分搭叠于第一侧轴齿轮的轮齿。该措施可使这种双差动装置总成的设计特别紧凑。
按照再一个有利的实施例,提出在差动装置座架里设置同轴于转动轴线的有中心孔的插入零件,使这个插入零件一方面轴向地支承于差动装置座架,另一方面轴向支承于第一侧轴齿轮。这样,这个插入零件能够承受从第二差动传动装置发出的轴向扩张力并将其传入差动装置座架。以转动紧固的方式(in arotational fast way)连接于第一侧轴齿轮的侧轴穿过所述的中心孔。插入零件优选地包括几个孔,用于支承第一差动齿轮的各个轴颈的内端插入这些孔内,各轴颈的外端被接纳在差动装置座架的径向通孔内。这样,各个轴颈的径向内端和外端都得以支承,因此各个差动齿轮被稳当地保持在其位。插入零件相对于差动装置座架是转动固定的,所以各个轴颈的内端也相对于差动装置座架得到了圆周方向的支承。
按照一个优选实施例,差动装置座架包括圆柱形内部分,笼框形零件借助圆柱形外表面可滑动地支承于其中。这一特点也有利于达到紧凑的设计。还有,笼框形零件和第二输出齿轮优选地制成为一体,这有利于减少零件数目。笼框形零件是优选为环形的,其第一端面轴向地支承于差动装置座架的径向表面,而第二输出齿轮形成在其相反的第二端面上。在笼框形零件的第一端面和差动装置座架的径向表面之间,优选地设置用于转动支承的轴向滚针轴承。笼框形零件包括有几个径向孔的壳体部分,用于支承第二差动齿轮的各个轴颈插在这些孔中。由于在径向在笼框形零件和差动装置座架之间最多只存在一个小的环形间隙,所以各个轴颈不需要进一步的轴向定位措施来支承差动齿轮,因为各个轴颈能够使其自身沿着其自身的轴颈轴线轴向地直接支承在差动装置座架的内壁上。
为了相对于转动轴线A径向地支承第二差动齿轮,提出让第二差动传动装置的冕形齿轮的两侧有轮毂,两个轮毂轴向地突出到冕形轮齿的齿稍线之外,并且第二差动齿轮能够接触到轮毂。


各附图给出了几个优选实施例,各附图中图1是本发明的双差动装置总成的第一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双差动装置总成的差动齿轮组的立体图,其带有插入的零件。
图3是本发明的双差动装置总成的第二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4表示出分别根据图1和3的双差动装置总成的设计原理。
图5表示出图4所示的双差动装置总成,其上画出了扭矩流。
图6表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双差动装置总成的设计原理。
图7表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双差动装置总成的设计原理。
图8表示出一个多轴驱动的机动车辆的驱动车轴,其上采用图4所示的本发明的双差动装置总成。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一并说明图1和2。它们表示出本发明的用于多轴驱动的机动车辆的双差动装置总成2。这种双差动装置总成2包括第一差动传动装置3,其用于在机动车辆的前车轴和后车轴之间传递输入的扭矩;以及同轴地毗邻的第二差动传动装置4,其用于在两个侧轴之间分配已输给前车轴的扭矩。
第一差动传动装置3包括差动装置座架5,其可被驱动而绕转动轴线A转动;多个差动齿轮6,它们被可转动地支承在差动装置座架5里,在相对于转动轴线A有一个角度的轴线B上,并且它们可以随差动装置座架5一起绕转动轴线A转动;以及第一和第二输出齿轮7、8,它们的轮齿啮合于差动齿轮6的轮齿。输出齿轮7、8是可转动地支承在差动装置座架5里并且布置为与转动轴线A同轴,它们分别用于驱动机动车辆的前车轴和后车轴。第一差动传动装置3设置成冕形齿轮差动装置的形式,也就是,这些差动齿轮是设置成具有正齿的圆柱形正齿轮的形式,而输出齿轮7、8是设置成具有冕形齿的冕形齿轮的形式。互相啮合的冕形齿轮和正齿轮的各个接触线平行于正齿轮各自的轴线B。
差动装置座架5制造成两个零件,包括一个碟形的第一座架零件9和盖子形的第二座架零件12,后者以法兰连接10连接至前者。法兰连接10包括在圆周上分布的多个孔,这些孔必须设置螺栓且必须被拉紧。差动装置座架5包括轴套形的突部13、14,它们用于安装轴承装置(未示),并形成在第一和第二座架零件9、12上、轴向地相反的两端处。所述轴承装置与转动轴线A同轴。这些轴承装置用于把差动装置座架5可转动地支承在一个传动装置壳体(未示)上。
在第一座架零件9上,设有几个孔15,它们与轴线B同轴,并且每个孔15中有一轴颈16以其径向外端插入。各轴线B和转动轴线A之间有一个角度α,在这一实施例中,这个角度可以在45°和90°之间,所示的角度约为70°。这可使扭矩在用于驱动后车轴的第一冕形齿轮7和用于驱动前车轴的第二冕形齿轮8之间不对称的分配。在这一实施例中,第一冕形齿轮7的冕形轮齿的直径小于第二冕形齿轮8的冕形轮齿的直径,所以,传递到前车轴的扭矩量较大。扭矩的分配可通过选择角度α进而冕形齿轮7、8的冕形轮齿的直径来限定。
在每个轴颈16上,可转动地支承着一个相关的正齿轮6。每个正齿轮6包括一个球面的外表面17,它们通过该外表面径向支承于第一座架零件9的相匹配的内表面18。各个轴颈16借助于它们的径向内端插进插入零件20上的孔19,这在图2中特别容易理解。各个轴线B由差动装置座架5上的各个孔15限定以及由插入零件20上的各个孔19限定。可以看到,设置有三个差动齿轮6,每个都可转动地支承在各自相关的轴颈16上。因此,插入零件20是有三个插入有轴颈16的孔15。
插入零件20是整体的环形零件并有一个中心孔21,一个侧轴(未示)可穿过其中。还有,插入零件20上,在各孔15的部位,有圆周地延伸的各径向凹部48,其内接纳各个差动齿轮6。在两个相邻的径向凹部48之间,有圆周方向延伸的各突部49,各个突部49一起把插入零件20保持在差动装置座架5里。可以看见,突部49上可以有轴向延伸的孔50,插入销51插在其中,具有防止相对于差动装置座架5转动的作用。总共设有三个销子51,它们绕着圆周分布并分别接合于差动装置座架5上的对应的孔。插入零件20和差动装置座架5就是这样被以转动上固定的方式互相连接起来。而且,可以看出,插入零件20在其突部49上有圆柱形外表面41,通过这些外表面41,相对于差动装置座架5的圆柱形内表面,插入零件20的中心线重合于转动轴线A。
第二差动传动装置4包括笼框形零件22,其与第一差动传动装置3的第二冕形齿轮8制造成一体并且其作为第二差动传动装置4的差动装置座架。笼框形零件22是环形的并有圆柱形外表面23,笼框形零件22依靠这个表面23可导向并滑动地支承于差动装置座架5的圆柱形内表面24。
除笼框形零件22之外,第二差动传动装置4还包括可随笼框形零件22一起绕转动轴线A转动的多个差动齿轮25,以及第一和第二侧轴齿轮26、27。两个侧轴齿轮26、27互相相反地布置在笼框形零件22里,与转动轴线A同轴,并且它们的轮齿啮合于差动齿轮25的轮齿。第二差动传动装置4也是制成为冕形齿轮差动装置的形式,这意味着,侧轴齿轮26、27是成形为有冕形轮齿的冕形齿轮。冕形齿轮26、27各包括一个分别有内齿30、31的轮毂28、29,各轮毂内转动紧固地插进侧轴(这一实施例中没有表示)。冕形齿轮26、27的轮毂28、29从冕形齿轮轴向地突出并形成圆柱形的突部,它们用作差动齿轮25的接触表面32、33。各个差动齿轮25在其径向外侧设有球面的外表面34,差动齿轮25相对于转动轴线A径向支承于笼框形零件22的对应的球面的内表面35。在这一实施例中,确切地设置了两个可转动地支承在公共轴颈36上的差动齿轮25。轴颈36包括螺旋地延伸的用于润滑轴承区域的润滑槽66。
在扭矩从差动装置座架5传递到第一差动传动装置3的差动齿轮组以及传递到第二差动传动装置4的差动齿轮组时,产生沿着转动轴线A轴向相反的方向作用的扩张力。所述作用于第一差动传动装置3的扩张力,一方面,通过第一输出齿轮7的径向表面59,另一方面,通过牢固地连接于第二输出齿轮8的笼框形零件22的径向表面60,被传入到第二座架零件12。所述作用在第二差动传动装置4上的扩张力被通过毗邻插入零件20的径向支承表面62的第一侧轴齿轮26的径向表面61沿着一个轴向传入到差动装置座架5,而插入零件20是通过对应的径向表面支承在差动装置座架5上。第二差动传动装置4的作用于相反的方向的扩张力被通过支承在对应的支承表面64上的第二侧轴齿轮27的径向表面63传入到差动装置座架5。在这两个径向表面和这两个支承表面之间设有减磨支承盘65。
相对于转动轴线A,两个差动传动装置3、4在轴向布置成互相靠近,第一差动齿轮6的和第二输出齿轮8的互相啮合的轮齿径向地定位在第一侧轴齿轮26之外,而同时又沿着转动轴线A部分地轴向搭叠于它。这一实施例特别节省空间,因此,这种差动装置总成的重量也很轻。还有,第一差动齿轮6的和第一输出齿轮7的互相啮合的轮齿是近似地与侧轴齿轮26、27的冕形轮齿定位在同一直径上。因此,总的来说,这种双差动装置总成2相对转动轴线A的径向尺寸很小,这有利于将其用在多轴驱动的并且有横向布置的发动机的机动车辆上。设置成正齿轮形式的两个差动传动装置3、4的差动齿轮6、25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可减少零件数目,这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图2表示出第一差动传动装置3的差动齿轮组和第二差动传动装置4的差动齿轮组。没有表示出带有整体地连接的笼框形零件的第一差动传动装置的第二输出齿轮。
图3表示出一个双差动装置总成2′,其类似于并且大体上对应于图1所示的总成。因此,参照上述径向说明,相同的零件沿用相同的标号,改动了的零件给予相同但加上一撇号的标号。唯一的区别在于两个差动传动装置的差动齿轮的数目,其在每一种情况中都可达四个。第一差动传动装置3″的四个差动齿轮6是绕着圆周均匀分布的。因此,差动装置座架5′有用于接纳四个轴颈16′的四个孔15′,它们在绕转动轴线A偏置90°。而且,插入零件20′也设有四个孔19′,各个轴颈16′的内端分别插入这些孔内。与上述实施例相比,这一有四个差动齿轮6的双差动装置总成2′适用于传递更高的扭矩,因为从差动装置座架5′传递到输出齿轮7、8的扭矩是通过全部四组互相啮合的轮齿来传递。第二差动传动装置4′的差动齿轮25的数目也是四个。因此,设置了两个横向延伸的轴颈37,这两个轴颈插入轴颈36的中心孔并且附加的两个差动齿轮支承在其上。就这一实施例而言,同样,两个差动传动装置3′、4′的差动齿轮6、25也是完全相同的,所以,零件数目同样地减少了。
图4表示出图1和3所示的双差动装置总成的设计原理。其中同样的零件给予同样的标号。除图1中所示的零件部件之外,这一实施例包括用于把扭矩传递到差动装置座架5的输入齿轮38、以及用于支承差动装置座架5的轴承装置39、40。如同常规,轴承装置39、40是滚动接触轴承形式的。而且,设有一个角传动装置42,用于把预定给后车轴的扭矩从第一输出齿轮7传递到机动车辆的推进轴43。角传动装置42包括一个以转动紧固的方式连接于第一输出齿轮7的齿圈44、以及一个啮合于齿圈44的小齿轮45,而齿轮45又是牢固地连接于推进轴43。还有,设有前车轴的侧轴46、47,它们定位成与转动轴线A同轴。
图5表示出从输入齿轮38到前车轴的侧轴46、47以及到推进轴43的扭矩分配。由于输出齿轮7和8的齿数不同,从发动机通过输入齿轮38传递到差动传动装置3的扭矩是以几个不相等的部分分配。这导致差动齿轮6相对于转动轴线A有一个角度位置。轴线B的角度α可这样来选择,就是使传入差动装置座架5的扭矩的约40%被传递到第一输出齿轮7,进而通过角传动装置42传递到后车轴,而扭矩的60%被通过第二输出齿轮8和第二差动传动装置4传递到前车轴。传递到第二差动传动装置4的扭矩又被分成为两个相等的部分而分配给侧轴齿轮26、27,这样,传入这一双差动装置总成2的扭矩被均分给两个侧轴齿轮46、47各30%。因此后车轴的两个侧轴各由总可用扭矩的20%驱动。
图6表示出本发明的双差动装置总成的再一个实施例,其在设计和功能方面几乎对应于图1到4所示的实施例。其中相同的部件沿用相同的标号,改换了的部件沿用相同的标号,但加上两个撇号。这一实施例的特点在于,第一差动传动装置3″的差动齿轮6被保持在定位成垂直于转动轴线A的轴线B″上。在这一实施例中,扭矩是被以几个相等的部分分配给第一和第二输出齿轮7″、8″,进而分配到后车轴和前车轴。与第一实施例中一样,第一差动传动装置3″是设置成冕形齿轮差动装置的形式,也就是,差动齿轮6是设置成圆柱正齿轮的形式,而输出齿轮7″、8″是设置成冕形齿轮的形式。在这一实施例中,冕形齿轮的冕形轮齿是定位在相对于转动轴线A的径向平面内。同样,在这一实施例中,第一差动齿轮6和第二差动齿轮25是完全相同的,这有利于生产。
图7表示出本发明的双差动装置总成的再一个实施例,其在设计和功能方面几乎对应于上述各实施例。其中相同的部件沿用相同的标号,改换了的部件沿用相同的标号,但加上三个撇号。这一实施例的特点在于,轴线B和转动轴线A之间的角度α大于90°并可达约110°。这样可使分别传递到第一输出齿轮7和传递到后车轴的扭矩比分别传递到第二输出齿轮8和前车轴的扭矩大。在这一双差动装置总成2中,输出齿轮7的齿数是这样选择的,就是使传入差动装置座架的扭矩的约60%被传递到后车轴,而约40%被传递到前车轴。与上一实施例中一样,差动传动装置3和4两者是设置成冕形齿轮差动装置的形式,这意味着第一和第二差动齿轮6、25是设置成圆柱正齿轮的形式。第一和第二差动传动装置的正齿轮是完全相同的。在这一实施例中,第一输出齿轮7的冕形轮齿的直径大于牢固地连接于笼框形零件22的第二输出齿轮8的冕形轮齿的直径。
图8表示出一个多轴驱动车辆(未示)的前车轴52。这个前车轴52包括图4所示的双差动装置总成2,其具有一个角传动装置42、两个侧轴46、47、两个连接于侧轴的传动轴53、54以及两个车轮55、56。双差动装置总成2由发动机/齿轮箱单元58通过小齿轮57驱动。小齿轮57的轮齿啮合于以转动紧固方式连接于差动装置座架5的输入齿轮38的轮齿。如上所述,这一双差动装置总成2包括第一差动传动装置3和与之同轴地布置的第二差动传动装置4,前者用于把扭矩分配给前车轴和后车轴,后者用于在两个侧轴46和47之间分配传递到前车轴52的扭矩。第一差动传动装置3允许前车轴和后车轴之间有差动作用,而第二差动传动装置4有两个侧轴46和47之间的差动作用,以避免传动系统中的扭转。
自不待言,图6和7所示的本发明的双差动装置总成也可用在所示的前车轴上。
标号对照表2 双差动装置总成3 第一差动传动装置4 第二差动传动装置5 差动装置座架6 差动齿轮7 第一输出齿轮8 第二输出齿轮9 第一座架零件10 法兰连接11 孔12 第二座架零件13 突部14 突部15 孔16 轴颈17 外表面18 内表面
19 孔20 插入零件21 通孔22 笼框形零件23 外表面24 内表面25 差动齿轮26 侧轴齿轮27 侧轴齿轮28 轮毂29 轮毂30 内齿31 内齿32 接触表面33 接触表面34 外表面35 内表面36 轴颈37 轴颈38 输入齿轮39 轴承装置40 轴承装置41 外表面42 角传动装置43 推进轴44 齿圈45 小齿轮46 侧轴47 侧轴
48 凹部49 突部50 孔51 销子52 前车轴53 传动轴54 传动轴55 车轮56 车轮57 小齿轮58 发动机/齿轮箱单元59 径向表面60 径向表面61 径向表面62 支承表面63 径向表面64 支承表面65 支承盘66 润滑槽A 转动轴线B 轴线C 轴线α 角度
权利要求
1.一种双差动装置总成,具体地说,是可用在多轴驱动的机动车辆的传动系统中的一种双差动装置总成,它包括第一差动传动装置(3),它设有能够绕转动轴线(A)转动地驱动的差动装置座架(5);多个第一差动齿轮(6),它们可转动地保持在所述差动装置座架(5)中且在相对于转动轴线(A)成角度延伸的第一轴线(B)上,并且它们随差动装置座架(5)一起绕所述转动轴线(A)转动;以及第一输出齿轮(7)和第二输出齿轮(8),它们布置成同轴于转动轴线(A)并啮合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6);第二差动传动装置(4),它设有牢固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差动传动装置(3)的所述第二输出齿轮(8)因而可被其绕所述转动轴线(A)转动地驱动的笼框形零件(22);多个第二差动齿轮(25),它们可转动地保持在所述笼框形零件(22)中且在垂直于所述转动轴线(A)延伸的第二轴线(C)上,并且它们可随所述笼框形零件(22)一起绕转动轴线(A)转动;以及第一侧轴齿轮(26)和第二侧轴齿轮(27),它们布置成同轴于所述转动轴线(A)并啮合于所述第二差动齿轮(25);其中两个差动传动装置(3、4)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成冕形齿轮差动装置的形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差动装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差动传动装置(3)设置成冕形齿轮差动装置的形式,其中所述输出齿轮(7、8)设置成冕形齿轮的形式,且所述第一差动齿轮(6)是设置成圆柱正齿轮的形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差动装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差动传动装置(4)设置成冕形齿轮差动装置的形式,其中所述侧轴齿轮(26、27)设置成冕形齿轮的形式,且所述第二差动齿轮(25)设置成圆柱正齿轮的形式。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双差动装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差动传动装置(3)的所述差动齿轮(6)和所述第二差动传动装置(4)的所述差动齿轮(25)设计成是完全相同的。
5.如权利要求1到4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双差动装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6)的所述第一轴线(B)和所述转动轴线(A)之间的角度在10°到90°范围内。
6.如权利要求1到4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双差动装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6)的所述第一轴线(B)和所述转动轴线(A)之间的角度是90°。
7.如权利要求1到4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双差动装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差动齿轮(6)的所述第一轴线(B)和所述转动轴线(A)之间的角度在90°到170°范围内。
8.如权利要求1到7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双差动装置总成,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转动轴线(A),所述第一差动传动装置(3)的所述第二输出齿轮(8)布置成部分地轴向搭叠于所述第二差动传动装置(4)的所述第一侧轴齿轮(26)。
9.如权利要求1到8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双差动装置总成,其特征在于带有中心孔(21)的插入零件(20)同轴于所述转动轴线(A)地保持在所述差动装置座架(5)里,该插入零件(20)一方面轴向地支承于差动装置座架(5),另一方面轴向支承于第一侧轴齿轮(26)。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差动装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零件(20)是可转动地紧固于差动装置座架(5)。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双差动装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零件(20)包括孔(50),轴颈(16)以其内端插在这些孔里,用于支承所述第一差动齿轮(6),而这些轴颈(16)的外端被接纳在所述差动装置座架(5)的孔(15)内。
12.如权利要求1到11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双差动装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动装置座架(5)包括圆柱形内部分(24),所述笼框形零件(22)以其圆柱形外表面(23)可滑动地支承在该部分中。
13.如权利要求1到12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双差动装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笼框形零件(22)和所述第二输出齿轮(8)成形为一体。
14.如权利要求1到13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双差动装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笼框形零件(22)是环形的并以其第一端面轴向支承于所述差动装置座架(5),其中所述第二输出齿轮(8)成形在沿相反方向延伸的第二端面处。
15.如权利要求1到14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双差动装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差动传动装置(4)的所述侧轴齿轮(26、27)各包括轮毂(28、29),它们有圆柱形外接触表面(32、33),所述第二差动齿轮(25)相对于所述转动轴线(A)径向地支承在这些表面上。
16.如权利要求1到15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双差动装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笼框形零件(22)包括若干径向的孔,用于支承所述第二差动齿轮(25)的轴颈(36)插入其中。
17.如权利要求1到16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双差动装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笼框形零件(22)通过滚针轴承轴向地支承于所述差动装置座架(5)。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差动装置总成,具体地说,是可用在多轴驱动的机动车辆的传动系统中的一种双差动装置总成。这种双差动装置总成包括第一差动传动装置(3),它有可绕一个转动轴线(A)被转动地驱动的差动装置座架(5),它还有多个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差动装置座架内的第一差动齿轮(6),以及两个输出齿轮(7、8),它们布置成同轴于转动轴线(A)并啮合于第一差动齿轮(6)。这种双差动装置总成还包括第二差动传动装置(4),它有牢固地连接于第一差动传动装置(3)的输出齿轮之一(8)因而可绕转动轴线(A)被驱动的笼框形零件(22),它还有多个第二差动齿轮(25),它们可转动地安装在笼框形零件(22)里,以及有两个侧轴齿轮(26、27),它们布置成同轴于转动轴线(A)并啮合于第二差动齿轮(25)。两个差动传动装置(3、4)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成冕形齿轮差动装置的形式。
文档编号F16H48/06GK101041325SQ200710089649
公开日2007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22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22日
发明者M·英格曼, M·舒米特, H·富克斯 申请人:Gkn动力传动国际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