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矩波动吸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37461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扭矩波动吸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收转动轴间波动扭矩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并包括波动扭矩达 到预定值时产生滑转的限幅部分。
背景技术
周知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设置在例如发动机与离合器之间的传动系上,并吸收 (抑制)由发动机和变速器产生的波动扭矩。周知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包括例如,阻尼部 分,其以弹簧力的方式吸收波动扭矩;迟滞部分,其通过由摩擦等产生迟滞扭矩的方式吸收 波动扭矩;以及,限幅部分,当发动机和变速器各自转动轴的扭转超出阻尼部分和迟滞部分 的吸收能力时,限幅部分产生滑转(slippage)。限幅部分包括设置在压板与盖板之间的衬 板。摩擦件固定地安装于衬板的各侧面(也就是,两个轴向面)。限幅部分还包括设置在支 撑板与压板之间的盘簧。盘簧使压板朝衬板偏置,从而将衬板推向盖板。据此,使固定安装 于衬板的摩擦件分别压接压板和盖板。固定安装于衬板各侧面的摩擦件通常铆接至衬板。JP2005-127507A披露了一种扭 矩波动吸收装置,其中将摩擦件粘附于衬板,或者依靠衬板上所形成的通孔使摩擦件与衬 板结合在一起。在将摩擦件粘附于衬板的情况下,诸如在JP2005-127507A所披露的扭矩波动吸 收装置的限幅部分中,需要很多时间进行粘合处理,从而成本增加。另外,在摩擦件与衬板 进行粘合的表面上,粘合剂可能分布不充分,这会导致摩擦件强度的问题。此外,在经由衬 板上所形成的通孔使摩擦件与衬板结合在一起的结构中,通孔不能充分容纳摩擦件,因而 存在摩擦件强度的问题。需要对扭矩波动吸收装置进行改进,使其可以达到摩擦件的适当强度并降低成 本。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包括第一板件;第二板件,其相 对于第一板件可转动;以及,第一摩擦件,其布在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之间,并以可滑动方 式压接第一板件。第二板件包括第一保持面,第一保持面与第一摩擦件接触。在面向第二 板件第一保持面的表面,第一摩擦件包括多个槽,这些槽在第一摩擦件的径向延伸。第一摩擦件中面向第二板件第一保持面的表面,形成为凹凸形状。第一摩擦件在表面包括洞或凹部,以及,在第一摩擦件中形成洞或凹部的部分处, 避免形成槽。第二板件在第一保持面处包括第一接合凸部,以及,第一摩擦件包括第一接合部, 第一接合部形成为孔状、凹部状、或者切口状,第一接合部与第二板件的第一接合凸部相接I=I O第二板件的第一保持面全部或局部由凸部和凹部之一或二者形成,用于产生对第一摩擦件的耐滑性。扭矩波动吸收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三板件和第二摩擦件,第三板件相对于第一板件 布置在第二板件的相对侧,且第三板件相对于第一板件可转动,第二摩擦件布置在第一板 件与第三板件之间,且以可滑动方式压接第一板件,其中,第三板件包括第二保持面,该第 二保持面与第二摩擦件接触,第二保持面全部或局部由凸部和凹部之一或二者形成,用于 产生对第二摩擦件的耐滑性。第一保持面包括凹部和在凹部周缘的凸部,该凹部的高度低于第一保持面的平坦 部的高度,以及,该凸部的高度高于第一保持面的平坦部的高度。第一保持面包括阶状凸部,该阶状凸部自第一保持面的平坦部平坦地凸出,第一 保持面还包括凹部和凸部,该凹部形成在阶状凸部的一部分处,该凹部的高度低于阶状凸 部的表面的高度,该凸部形成在凹部的周缘,该凸部的高度高于阶状凸部表面的高度,以 及,其中,在第一保持面的相反面,第二板件包括阶状凹部,第一保持面和相反面分别形成 在第二板件的轴向面,阶状凹部轴向面对阶状凸部,并且比第二板件相反面的平坦部更为 凹进。通过对第一保持面的第一冲模(die punching)和对第一保持面的相反面的第二 冲模,形成阶状凸部、凹部、凸部、以及阶状凹部,以及,其中,在阶状凸部处的一部分处形成 凹部和凸部的多个组合。第一接合凸部包括侧壁,该侧壁具有垂直面,该垂直面垂直于第二板件第一保持 面的平坦部。第三板件在第二保持面处包括第二接合凸部,以及,第二摩擦件包括第二接合部, 第二接合部形成为孔状、凹部状、或者切口状,第二接合部与第三板件的第二接合凸部相接I=I O第三板件包括孔,以及,第二板件包括卡销,卡销以不能相对转动而在轴向可移动 的方式插进第三板件的孔中,以及,其中,第一摩擦件和第二摩擦件包括各自的接合切口 部,接合切口部与第二板件的卡销相接合。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包括第一板件;第二板件,其 相对于第一板件可转动;以及,第一摩擦件,其布置在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之间,并以可滑 动方式压接第一板件。第二板件在第一保持面处包括第一接合凸部。第一摩擦件在面向第 二板件的表面处包括第一接合部,第一接合部形成为孔状、凹部状、或者切口状,第一接合 部与第二板件的第一接合凸部相接合。第一接合凸部包括侧壁,侧壁具有垂直面,垂直面垂直于第二板件第一保持面的 平坦部。扭矩波动吸收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三板件和第二摩擦件,第三板件相对于第一板件 布置在第二板件的相对侧,并且相对于第一板件可转动,第二摩擦件布置在第一板件与第 三板件之间,并以可滑动方式压接第一板件,其中,第三板件在第二保持面处包括第二接合 凸部,以及,第二摩擦件包括第二接合部,第二接合部形成为孔状、凹部状、或切口状,并与 第三板件的第二接合凸部相接合。根据上述披露方案,将摩擦件安装或固定至另一部件时不使用粘合剂。因此,既可 以降低成本,也可以保持各摩擦件的强度。另外,因为零部件数量减少,可以实现进一步降低成本。此外,滑动面确定位于第一板件与第一摩擦件之间、以及位于第一板件与第二摩擦 件之间,从而,使得在由第一板件、第二板件、第三板件、第一摩擦件和第二摩擦件等构成的 限幅部分处所产生的滑动扭矩稳定。此外,在第三板件与第二摩擦件之间、或者在第二板件 与第一摩擦件之间,不会出现游隙(backlash)。这减少了相关零部件的磨损。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特点和特征将更为明 了,其中图1是局部径向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的结 构;图2A是局部俯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文所披露第一实施例的盖板保持面和压 板保持面的结构;图2B是沿图2A中线2B-2B的局部剖视图;图2C是图2B中区域Y的局部剖视图;图3A是局部俯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盖板保持面和压板保持面的 结构;图:3B是沿图3A中线!3B-3B的局部剖视图;图4A是局部俯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文所披露第三实施例的盖板保持面和压 板保持面的结构;图4B是沿图4A中线4B-4B的局部剖视图;图5A是第一局部俯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文所披露第四实施例的盖板保持面 和压板保持面的结构;图5B是第二局部俯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盖板保持面和压板保持 面的结构;图5C是局部剖视图,图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盖板保持面和压板保持面的结构;图6A是局部俯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文所披露第五实施例的摩擦件的结构;图6B是沿图6A中线6B-6B的局部剖视图;图7是局部径向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文所披露第六实施例的限幅部分的结 构;图8是局部径向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文所披露第七实施例的限幅部分的结 构;图9A是局部俯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文所披露第七实施例的形成在盖板和压 板处的凸部;图9B是沿图9A中线9B-9B的局部剖视图;图9C是图9B中区域Y的放大剖视图;图10是局部径向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文所披露第八实施例的限幅部分的 结构;图IlA是局部俯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八实施例的盖板保持面和压板保持面的 结构;
图IlB是沿图IlA中线11B-11B的局部剖视图;图IlC是图IlB中区域Y的放大剖视图;图12A是局部径向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文所披露第九实施例的限幅部分的 结构;图12B是沿图12A中线12B-12B的局部剖视图;图13A是局部径向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文所披露第十实施例的限幅部分的 结构;以及图13B是沿图13A中线13B-13B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图1是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 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的局部径向剖视图。图2A是局部俯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 中盖板11的保持面lib和压板13的保持面13b的结构。图2B是沿图2A中线2B-2B的局 部剖视图。图2C是图2B中区域Y的局部剖视图。如图1所示,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设置在例如位于与发动机联接的转动轴6和与 变速器联接的转动轴7之间的传动系上,以吸收(抑制)由转动轴6与转动轴7的扭转产 生的波动扭矩,也就是,转动轴6与转动轴7间的扭矩波动。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包括阻 尼部分3、迟滞部分4、以及限幅部分2。阻尼部分3具有扭转吸收功能,并通过弹簧力的方 式吸收波动扭矩。通过由摩擦等产生迟滞扭矩的方式,迟滞部分4吸收(抑制)波动扭矩。 当转动轴6与转动轴7的扭转超出阻尼部分3和迟滞部分4的吸收能力时,限幅部分2产 生滑转。在传动系中,限幅部分2与阻尼部分3、以及与迟滞部分4平行放置。在传动系中, 阻尼部分3与迟滞部分4串行放置。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可以应用于没有限幅部分的混合 动力车。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也可以应用于具有限幅部分的车辆,以及,在减小传动系系统 的尺寸方面是有效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包括支撑板10 ;盖板11,其作为第三板件;盘簧12 ;压板 13,其作为第二板件;衬板14,其作为第一板件;摩擦件15、16,其作为第一摩擦件和第二摩 擦件;第一侧板17 ;第二侧板18 ;铆钉19 ;卷簧20 ;座件21 ;第一止推件22 ;第二止推件 23 ;盘簧24 ;以及,轴套件(hub member) 25。在本文实施例中,除非明确说明,术语“轴向”、“径向”、“周向”、“周边”及其派生词 的使用基于衬板14。作为限幅部分2构成部件的支撑板10形成为环状,并轴向放置在飞 轮5与盖板11之间。支撑板10的径向外部(外周部分)在轴向与盖板11接触,并用螺栓 9将支撑板10连同盖板11 一起牢牢紧固至飞轮5。支撑板10的径向内部(内周部分)与 盖板11轴向分离。支撑板10与盘簧12彼此压接。飞轮5安装在转动轴6上,用螺栓8联 接转动轴6与发动机。作为限幅部分2构成部件的盖板11形成为环状,盖板11相对于支撑板10放置在 飞轮5的相对侧(图1中相对于支撑板10在右侧)。也就是,飞轮5、支撑板10、盖板11以 及变速器按所列次序轴向排列,飞轮5最靠近发动机。盖板11的径向外部在轴向与支撑板 10接触,并用螺栓9将盖板11连同支撑板10 —起牢牢紧固至飞轮5。盖板11的径向内部 与支撑板10轴向分离。盖板11包括孔11a,以压板13在轴向移动、但压板13不会相对于盖板11转动的方式,孔Ila支撑压板13。将压板13的卡销13a插进孔11a,使得压板13 在轴向移动、但不能相对于盖板11转动。盖板11包括保持面lib (作为第二保持面),保持 面lib在盖板11的径向内部处保持摩擦件16。在保持面lib上进行提高摩擦系数的处理, 这使得摩擦件16相对于盖板11移动比较困难。据此,摩擦件16相对于盖板11的保持位 置得以确定。保持面lib与摩擦件16之间的摩擦系数设定成大于衬板14与摩擦件16之 间的摩擦系数。如图2A、图2B和图2C所示,保持面lib包括凹部Ilc和凸部lid。凹部lie形成 在保持面lib的平坦面(亦即平坦部)上,并使凹部IlC相对于平坦部凹进也就是凹陷。凸 部Ild形成在凹部Ilc的周缘周围,使得凸部Ild自平坦部凸出也就是隆起。通过在保持面 lib上进行冲模,形成凹部Ilc和凸部lid。单次冲压动作也就是通过一次冲模所处理的区 域(图2A中用虚线标注的区域),包括由凹部Ilc (包括凸部lid)所形成的预定图案。该 区域(也就是冲压区)包括4个或更多个凹部11c,优选包括例如10至30个凹部11c。冲 压区的直径为20毫米或更小,以及,保持面lib包括多个冲压区,优选包括例如6个或更多 个冲压区。凸部Ild距平坦部的高度优选为例如0.01毫米或更大。凹部Ilc成形为,使得 凹部Ilc的底部中心(底的中心部)最深,以及,在剖视图(参见图2C)中观察,底部中心 构成的角度优选为例如120度或更小。保持面lib可以全部或局部由凸部Ild和凹部Ilc 之一或二者形成,用来产生对摩擦件16的耐滑性(slip resistance) 0如图1所示,作为限幅部分2构成部件的盘簧12轴向放置在支撑板10与压板13 之间。盘簧12使压板13朝摩擦件15偏置。作为限幅部分2构成部件的压板13形成为环状,并轴向放置在盘簧12与摩擦件 15之间。压板13包括卡销13a,以压板13在轴向移动、但不会相对于盖板11转动的方式, 由卡销13a将压板13支撑于盖板11。将卡销13a插进盖板11的孔11a,使其相对于盖板 11在轴向移动而不会在盖板11的周向移动。借助于盘簧12,使压板13朝摩擦件15偏置。 压板13包括保持面13b (作为第一保持面),保持面1 保持摩擦件15。在保持面1 上 实施提高摩擦系数的处理,这使摩擦件15相对于压板13移动比较困难。据此,摩擦件15 相对于压板13的保持位置得以确定。保持面13b与摩擦件15之间的摩擦系数,设定成大 于衬板14与摩擦件15之间的摩擦系数。如图2A、图2B和图2C所示,保持面13b包括凹部13c和凸部13d。凹部13c形成 在保持面1 的平坦面(亦即平坦部)上,并使凹部13c相对于平坦部凹进也就是凹陷。凸 部13d形成在凹部13c的周缘周围,使得凸部13d自平坦部凸出也就是隆起。通过在保持 面1 上进行冲模,形成凹部13c和凸部13d。单次冲压动作所处理的区域(图2A中用虚 线标注的区域)包括由凹部13c (包括凸部13d)所形成的预定图案。该区域(也就是冲压 区)包括4个或更多个凹部13c,优选包括例如10至30个凹部13c。冲压区的直径为20毫 米或更小,以及,保持面Hb包括多个冲压区,优选地,在保持面1 上有例如6个或更多个 冲压区。凸部13d距平坦部的高度优选为例如0.01毫米或更大。凹部13c成形为,使得凹 部13c的底部中心最深,以及,在剖视图(参见图2C)中观察,底部中心构成的角度优选为 例如120度或更小。保持面1 可以全部或局部由凸部13d和凹部13c之一或二者形成, 用来产生对摩擦件15的耐滑性。作为限幅部分2构成部件的衬板14形成为环状,并轴向放置在摩擦件15与摩擦件16之间,摩擦件15和摩擦件16 二者轴向放置在压板13与盖板11之间,如图1所示。衬 板14的径向内部夹在第一侧板17与第二侧板18之间。依靠铆钉19,将衬板14、第一侧板 17和第二侧板18互相牢牢紧固在一起。衬板14的径向外部延伸成,在轴向位于摩擦件15 与摩擦件16之间,以及,以衬板14相对于摩擦件15、16周向滑动的方式,使衬板14压接摩 擦件15、16。为了防止衬板14由于生锈而与摩擦件15、16粘在一起,衬板14可以由不易生 锈的材料(优选为例如不锈材料(stainless material))制成。为了保证摩擦系数μ,优 选地,在衬板14上可以进行表面处理(例如镀敷)、热处理、或者表面粗化处理。为了进行 表面粗化处理,可以用辊在衬板14的表面上转印凸凹图案。可选择地,可以使用砂纸或打 磨刷(abrasive brush)来打磨衬板14的表面。衬板14与摩擦件16之间的摩擦系数,设 定成小于盖板11的保持面lib与摩擦件16之间的摩擦系数。衬板14与摩擦件15之间的 摩擦系数,设定成小于压板13的保持面1 与摩擦件15之间的摩擦系数。如图1所示,作为限幅部分2构成部件的摩擦件15轴向放置在衬板14与压板13 之间。摩擦件15形成为环状,以及,摩擦件15的表面形成为平坦的。摩擦件15由压板13 的保持面Hb保持。以摩擦件15相对于衬板14周向滑动的方式,使摩擦件15压接衬板 14。摩擦件15可以由包括橡胶、树脂、纤维(短纤维或长纤维)、用于调整摩擦系数μ的颗 粒等的材料制成。如图1所示,作为限幅部分2构成部件的摩擦件16轴向放置在衬板14与盖板11 之间。摩擦件16形成为环状,以及,摩擦件16的表面形成为平坦的。摩擦件16由盖板11 的保持面lib保持。以摩擦件16相对于衬板14周向滑动的方式,使摩擦件16压接衬板 14。作为阻尼部分3和迟滞部分4构成部件的第一侧板17形成为环状,并轴向放置在 轴套件25的凸缘2 与发动机之间(图1中在凸缘25b的左侧)。利用铆钉19,将第二侧 板17中靠近径向外端的部分、衬板14和第二侧板18互相紧固成一体。在位于第一侧板17 径向中部的阻尼部分3中,第一侧板17包括窗口部分17a,窗口部分17a用于容纳卷簧20 和座件21。以与座件21能够接触和分离的方式,窗口部分17a的各周向端面与座件21接 触。在比阻尼部分3径向更向里(内周侧)的部分处也就是迟滞部分4处,以第一侧板17 相对于第一推止推件22周向滑动的方式,使第一侧板17与第一止推件22接触。第一侧板 17的径向内端(内周端部)由轴套件25 (轴套部分25a)经由第一止推件22进行支撑,从 而相对于轴套件25可转动。作为阻尼部分3和迟滞部分4构成部件的第二侧板18形成为环状,并放置在轴套 件25的凸缘2 与变速器之间(图1中在凸缘25b的右侧)。利用铆钉19,将第二侧板18 中靠近径向外端的部分、衬板14和第一侧板17互相紧固成一体。在位于第二侧板18径向 中部的阻尼部分3中,第二侧板18包括窗口部分18a,窗口部分18a用于容纳卷簧20和座 件21。以与座件21能够接触和分离的方式,窗口部分18a的各周向端面与座件21接触。 在比阻尼部分3径向更向里的部分处也就是迟滞部分4处,第二侧板18支撑盘簧24。第二 侧板18的径向内端由轴套件25 (轴套部分25a)经由第二止推件23进行支撑,从而相对于 轴套件25可转动。铆钉19将衬板14、第一侧板17和第二侧板18互相紧固成一体。作为阻尼部分3构成部件的卷簧20容纳在窗口部分17a、窗口部分18a、以及窗口部分25c中,窗口部分17a、窗口部分18a、以及窗口部分25c分别形成于第一侧板17、第二 侧板18、以及轴套件25(凸缘25b)。卷簧20的周向端部与设置于卷簧20周向端部上的座 件21、21接触。当侧板17、18相对于轴套件25转动时,卷簧20收缩,并吸收由侧板17、18 与轴套件25之间的转动差所产生的震动(shock)。卷簧20可以形成为在第一侧板17和第 二侧板18的周向为直状。可选择地,卷簧20可以形成为直状,然后,在装配时使卷簧20弯 曲,从而在第一侧板17和第二侧板18的周向形成弧形。可选择地,可以使用在侧板17、18 周向具有弧形形状的弧形弹簧,以应对较大的扭转。作为阻尼部分3构成部件的座件21容纳在窗口部分17a、窗口部分18a、以及窗口 部分25c中,窗口部分17a、窗口部分18a、以及窗口部分25c分别形成于第一侧板17、第二 侧板18、以及轴套件25 (凸缘25b)。座件21设置在窗口部分17a、18a、25c的周向端面与 卷簧20的周向端部之间。座件21可以由树脂制成,以减少卷簧20的磨损。作为迟滞部分4构成部件的第一止推件22形成为环状,并放置在第一侧板17与 轴套件25之间。第一止推件22在轴向位于第一侧板17与凸缘2 之间,以及,以第一止 推件22相对于第一侧板17和凸缘2 周向滑动的方式,使第一止推件22压接第一侧板17 和凸缘25b。此外,第一止推件22在径向位于第一侧板17与轴套部分2 之间,并且作为 滑动轴承(衬套)支撑第一侧板17,使得第一侧板17相对于轴套部分2 转动。作为迟滞部分4构成部件的第二止推件23形成为环状,并放置在第二侧板18与 轴套件25之间。第二止推件23在轴向位于盘簧M与凸缘2 之间,并由盘簧M使第二 止推件23朝凸缘2 偏置,从而,以相对于凸缘2 周向可滑动的方式,推第二止推件23 使其抵靠凸缘25b。此外,第二止推件23在径向位于第二侧板18与轴套部分2 之间,并 且作为滑动轴承(衬套)支撑第二侧板18,使得第二侧板18相对于轴套部分2 转动。盘簧M是作为迟滞部分4构成部件的盘状弹簧。盘簧M轴向设置在第二止推件 23与第二侧板18之间,使得第二止推件23朝凸缘2 偏置。轴套件25为阻尼部分3和迟滞部分4的构成部件,其将自阻尼部分3和迟滞部分 4传递的回转动力向变速器输出。轴套件25包括自轴套部分2 外周径向向外凸出的凸 缘25b。轴套部分25a的内周与转动轴7(其与变速器联接)花键接合。以第一侧板17和 第二侧板18相对于轴套部分2 转动的方式,轴套部分25a的外周经由第一止推件22支 撑第一侧板17,并经由第二止推件23支撑第二侧板18。在位于凸缘2 径向外部的阻尼 部分3中,凸缘2 包括窗口部分25c,窗口部分25c用于容纳卷簧20和座件21。以与座 件21能够接触和分离的方式,窗口部分25c的各周向端面与座件21接触。在比阻尼部分3 径向更向里的部分处也就是在迟滞部分4处,由第一止推件22和第二止推件23支撑凸缘 25b。更具体地,在迟滞部分4中,以凸缘2 相对于第一止推件22和第二止推件23周向 滑动的方式,将凸缘2 轴向夹在第一止推件22与第二止推件23之间。在第一实施例中,衬板14中分别与摩擦件15、16相对的轴向面称为滑动面。盖板 11中与摩擦件16相对的轴向面以及压板13中与摩擦件15相对的轴向面称为保持面。可 选择地,可以将图2A、图2B和图2C中所示的凹部11c、13c和凸部lid、13d形成在衬板14 上,而不是形成在盖板11上也不是形成在压板13上。在这种情况下,衬板14中分别与摩 擦件15、16相对的轴向面称为保持面。盖板11中与摩擦件16相对的轴向面以及压板13 中与摩擦件15相对的轴向面称为滑动面。
根据第一实施例,凹部11c、13c和凸部lid、13d形成在盖板11和压板13上。据 此,衬板14中分别与摩擦件15、16相对的轴向面称为滑动面,盖板11中与摩擦件16相对 的轴向面以及压板13中与摩擦件15相对的轴向面称为保持面。因此,不需要用粘合剂将 摩擦件15、16牢固安装至其他零部件,从而降低成本。此外,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这进一 步降低了成本。此外,滑动面确定为位于衬板14与摩擦件15之间、以及衬板14与摩擦件 16之间,因此,使限幅部分2处所产生的滑动扭矩稳定。此外,在盖板11与摩擦件16之间、 或者在压板13与摩擦件15之间,没有出现游隙(backlash)。这减少了相关部件的磨损。 此外,在盖板11和压板13上,通过进行冲模形成凹部11c、13c和凸部lid、13d,因此,减少 了凹部11c、13c和凸部lid、13d的尺寸或位置的变化。此外,形成在盖板11和压板13上 的凸部lid、13d使摩擦件15、16表面产生凹痕,而不是刺入摩擦件15、16。这样,将摩擦件 15、16的表面推进盖板11和压板13上所形成的凹部11c、13c。这避免在摩擦件15、16上 出现开裂,从而将摩擦件15、16保持在适当位置,同时保证摩擦件15、16的强度。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图3A是局部俯视图,示意性图示第二 实施例中盖板11的保持面lib和压板13的保持面1 的结构。图:3B是沿图3A中线3B_;3B 的局部剖视图。根据第二实施例(其为第一实施例的变化例),在盖板11和压板13上,附加形成 阶状凸部lle、i:3e和阶状凹部llf、13f。第二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结构 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保持面lib、1 包括阶状凸部lle、13e,阶状凸部lle、13e自保持面lib、13b的平 坦面(平坦部)均勻凸出,从而形成台状凸部或形状。凹部llc、13c形成在阶状凸部lie、 13e的预定部分处,自阶状凸部lle、i:3e各自的表面凹进也就是凹陷。凸部lld、13d形成在 凹部llc、13c的周缘周围,使凸部lld、13d自阶状凸部IleUiBe各自的表面凸出也就是隆 起。盖板11和压板13还分别包括阶状凹部llf、13f。具体地,在保持面lib的相反面,也 就是,在没有形成凹部11c、凸部Ild和阶状凸部lie的一个轴向面(下文称为保持面lib 的相反面),盖板11包括阶状凹部llf。同样地,在保持面13b的相反面,也就是,在没有形 成凹部13c、凸部13d和阶状凸部1 的一个轴向面(下文称为保持面1 的相反面),压板 13包括阶状凹部13f。阶状凹部llf、13f自保持面llb、i;3b相反面的平坦表面(平坦部) 凹进或凹陷,阶状凹部llf、13f分别在轴向面对阶状凸部lle、13e。通过在盖板11和压板 13的保持面1 lb、1 上的第一冲模,以及在保持面1 lb、1 的相反面上的第二冲模,形成阶 状凸部lle、13e、凹部llc、13c、凸部lid、13d、以及阶状凹部llf、13f。阶状凸部lle、13e的 侧壁,也就是形成为台状的阶状凸部lle、13e的周向外表面,与保持面llb、13b的平坦部垂 直。各阶状凸部IleUiBe包括由凹部llc、13c形成的预定图案。各阶状凸部lie、1 包括 4个或更多个凹部11c、13c,优选地,包括例如10至30个凹部11c、13c。各阶状凸部lie、 13e的直径为20毫米或更小。保持面1 lb、1 包括多个阶状凸部lie、13e,优选地,包括例 如6个或更多阶状凸部lle、13e。各凸部lld、13d距阶状凸部IleUiBe表面的高度优选为 例如0.01毫米或更大。各凹部llc、13c成形为,使得其底部中心最深,并且,在剖视图(参 见图3C)中观察,底部中心构成的角度优选为120度或更小。根据第二实施例,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优点。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图4A是局部俯视图,示意性图示第三实施例中盖板11的保持面lib和压板13的保持面13b的结构。图4B是沿图4A中线4B-4B 的局部剖视图。根据第三实施例(其为第一实施例的变化例),在保持面llb、i;3b的冲压区域上, 分别在轴向形成通孔llg、13g。在通孔llg、13g各自的周边,形成多个凸面llh、13h,使凸 面自保持面llb、i:3b的平坦部凸出也就是隆起。第三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那 些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如图4A所示,以通孔llg、13g为中心,凸面llh、13h放射状布置在通孔llg、13g周 围,以及,凸面llh、13h形成为,在远离通孔llg、13g的部分处,各凸面llh、13h的宽度小于 靠近通孔llg、13g的部分处的宽度,从而,呈现尖角径向端(放射状尖端)。如图4B所示, 各凸面llh、13h的轴向延伸部分(自各通孔llg、13g的内壁轴向伸出)形成为与各保持面 lib、13b的平坦面相垂直。另外,远离通孔llg、13g的部分处,各凸面llh、13h的高度小于 靠近通孔llg、13g的部分处的高度。也就是,随着距通孔llg、13g径向距离的增大,各凸面 llhU3h在压板13轴向的高度减小,以及,各凸面llh、l池在大致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的宽 度减小,使得各凸面llh、i;3h形成尖锐边缘。通过在盖板11和压板13的保持面llb、i;3b 上的第一冲模、以及在保持面llb、13b的相反面上的第二冲模,可以形成凸面llh、13h和通 孔llg、13g。各凸面llh、i;3h距各保持面lib、13b的平坦部的高度优选为例如0.01毫米或 更大。根据第三实施例,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优点。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图5A和图5B是第一局部俯视图和第二 局部俯视图,示意性图示第四实施例中盖板11的保持面lib和压板13的保持面13b的结 构。图5C是局部剖视图,图示第四实施例中盖板11的保持面lib和压板13的保持面1 的结构。根据第四实施例(其为第一实施例的变化例),盖板11和压板13各自的保持面 lib、1 包括滚花面(也就是,具有隆起区域和凹陷区域的图案的表面)。滚花处理可为两 种类型单一类型,其中在一个方向施加一连串凸脊,如图5A所示;以及,交叉类型,其中在 两个方向施加一连串凸脊,如图5B所示。滚花面具有隆起区域和凹陷区域的图案,其由交 替的凸脊和凹槽形成。第四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 说明。根据第四实施例,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优点。通过向盖板11和压板13 的保持面llb、i:3b施加交叉类型滚花,进一步增强了上述优点。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图6A是示意性图示摩擦件15、16结构 的局部俯视图。图6B是沿图6A中线6B-6B的局部剖视图。第五实施例是第一实施例的变化例。在第一实施例中,摩擦件15、16中分别与压 板13和盖板11 (参见图1)的保持面13b、llb相对的表面形成为平坦形状。在第五实施例 中,摩擦件15、16中与压板13和盖板11的保持面13b、llb相对的表面具有凸凹形状或凹 陷-隆起形状(在径向形成多个槽15b、16b),作为摩擦件15、16的保持面15a、16a (表面)。 结果,摩擦件15、16与保持面l!3b、llb接触,借助于保持面13b、llb和下文涉及的凸出-凹 进形状(凹凸的,一面凹一面凸),限制摩擦件15和压板13之间以及摩擦件16和盖板11 之间的相对移动。在摩擦件15、16包括洞或凹部的情况下,将槽15b、16b设置在既没有形成洞也没有形成凹部的位置中,以保证摩擦件15、16的厚度,从而保证强度。在设置槽15b、 16b的部分处,摩擦件15、16的厚度优选为例如1毫米或更大。更优选地,各槽15b、16b的 宽度为0. 5毫米或更多,各槽15b、16b的深度为0. 1毫米或更多,以及,槽15b、16b的周向 侧壁与相邻槽15b、16b的周向侧壁之间的距离为20毫米或更少。摩擦件15、16的滑动面 15c、16c形成为平坦的。摩擦件15、16包括粘合材料15e、16e (例如橡胶),粘合材料15e、 16e在其中包括纤维基材15d、16d (例如玻璃纤维)。为了改进保持面15a、16a的摩擦系数, 在摩擦件15、16的保持面15a、16a(不包括槽15b、16b在内)上,基材15d、16d的露出率为 70%或更少,优选为例如50%或更少。第五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结构相 同,在此省略其说明。在第五实施例中,分别地,在盖板11和压板13的保持面llb、i;3b处, 都没有形成改进摩擦阻力(frictional resistance)的凹部11c、13c和凸部lid、13d。此 外,根据第五实施例的上述结构,可以与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结构进行组合。根据第五实施例,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优点。另外,在摩擦件15、16的保 持面15a、16a上,通过设置槽15b、16b,提高粘合材料15e、16e的露出率(也就是,减少基材 15d、16d的露出率),因此,改进了保持面15a、16a的摩擦系数。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图7是示意性图示限幅部分2的结构 的局部径向剖视图。第六实施例是第一实施例的变化例。在第六实施例中,在将压板13和盖板11装 配至摩擦件15、16等等之前,将水、盐水、化学药品等分别全部或局部地施加至盖板11和压 板13的固定面lli、13i。这样,压板13处所产生的锈用于将摩擦件15固定或保持于压板 13的固定面13i,而盖板11处所产生的锈用于将摩擦件16固定或保持于盖板11的固定面 Ili0固定面13i、lli处的锈渗透摩擦件15、16的纤维基材,使得压板13和盖板11的固定 面13i、lli分别固定于摩擦件15、16。衬板14中与摩擦件15、16接触的轴向面分别作为滑 动面14a、14b。第六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根据第六实施例,衬板14中分别与摩擦件15、16相对的轴向面称为滑动面,盖板 11中与摩擦件16相对的轴向面称为固定面(也就是保持面),以及,压板13中与摩擦件15 相对的轴向面称为固定面(保持面)。因此,不需要用粘合剂将摩擦件15、16牢固安装至 其他零部件,从而,降低成本。此外,减少了零部件数量,这进一步降低成本。此外,因为滑 动面得以确定,使在限幅部分2处产生的滑动扭矩稳定。此外,在固定面处摩擦件16与盖 板11之间没有出现游隙,以及,在固定面处摩擦件15与压板13之间没有出现游隙。这减 少了相关零部件的磨损。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图8是示意性图示限幅部分2结构的 局部径向剖视图。图9A是局部俯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七实施例的盖板11的保持面lib 和压板13的保持面13b的结构。图9B是沿图9A中线9B-9B的局部剖视图。图9C是图9B 中Y区域的放大剖视图。第七实施例是第一实施例的变化例。在第七实施例中,分别地,在盖板11和压板 13的保持面llb、i;3b都没有形成改进摩擦阻力的凹部llc、13c和凸部lld、13d。取而代之 的是,摩擦件15、16分别包括通孔(或者有底的凹部或者切口部)15g、16g,通孔15g、16g 分别作为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然后,在盖件11的各部分(具体而言,各轴向面)设 置凸部(其可以为爪)Ilj和阶状凹部llf,使凸部Ilj和阶状凹部Ilf轴向面对通孔16g,同时,在压板13的各部分(具体而言,各轴向面)设置凸部(其可以为爪)13j和阶状凹部 13f,使凸部13j和阶状凹部13f轴向面对通孔15g。作为第一接合凸部和第二接合凸部的 凸部llj、13j分别与通孔16g、15g相接合,从而压板13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保持摩擦件 15,并且盖板11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保持摩擦件16。第七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 例的那些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盖板11在保持面lib包括凸部11 j,以与摩擦件16的通孔16g相接合。凸部Ilj 与摩擦件16的通孔16g相接合,从而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保持摩擦件16。在没有形成 凸部Ilj的一个轴向面,也就是在保持面lib的相反面,盖板11包括阶状凹部llf,使得阶 状凹部Ilf轴向面对凸部llj。通过对保持面lib的第一冲模形成凸部llj,同时,通过对 保持面lib的相反面的第二冲模形成阶状凹部llf。凸部Ilj的各侧壁包括垂直于保持面 lib平坦部的垂直部(垂直面)11k,如图9所示。垂直部Ilk的高度优选设定为,例如,大 于或等于凸部Ilj距保持面lib平坦部的总体高度H的30%。凸部Ilj的总体高度H优 选设定为例如大于或等于0.5毫米。凸部Ilj的平面形状为例如圆形,其直径大于或等于 2毫米。根据第七实施例盖板11的其他结构与图1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结构相同。压板13在保持面13b包括凸部13j,以与摩擦件15的通孔15g相接合。凸部13j 与摩擦件15的通孔15g相接合,从而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保持摩擦件15。在没有形成 凸部13 j的一个轴向面,也就是在保持面13b的相反面,压板13包括阶状凹部13f,使得阶 状凹部13f轴向面对凸部13j。通过对保持面13b的第一冲模形成凸部13j,同时,通过对 保持面13b的相反面的第二冲模形成阶状凹部13f。凸部13j的各侧壁包括垂直于保持面 1 平坦部的垂直部(垂直面)13k,如图9所示。垂直部13k的高度优选设定为,例如大于 或等于凸部13 j距保持面1 平坦部的总体高度H的30%。凸部13 j的总体高度H优选设 定为例如大于或等于0. 5毫米。凸部13 j的平面形状为例如圆形,其直径大于或等于2毫 米。根据第七实施例压板13的其他结构与图1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结构相同。摩擦件15包括多个通孔15g,通孔15g与压板13的各凸部13 j相接合。摩擦件16 包括多个通孔16g,通孔16g与盖板11的各凸部Ilj相接合。根据第七实施例摩擦件15、 16的其他结构与图1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结构相同。根据第七实施例的上述结构可以与第一至第六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结构相结I=I O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图10是示意性图示限幅部分2结构的 局部径向剖视图。图IlA是局部俯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八实施例的盖板11的保持面 lib和压板13的保持面13b的结构。图IlB是沿图IlA中线10B-10B的局部剖视图。图 IOC是图IlB中区域Y的放大剖视图。第八实施例是第七实施例的变化例。在第八实施例中,在凸部llj、13j各自基部 周缘处形成槽111、131。通过对保持面lib的第一冲模形成凸部Ilj和槽111,同时,通过 对保持面lib的相反面的第二冲模形成阶状凹部llf·。同样地,通过对保持面1 的第一冲 模形成凸部13j和槽131,同时,通过对保持面1 的相反面的第二冲模形成阶状凹部13f。 凸部Ilj的各侧壁包括垂直于保持面lib平坦部的垂直部Ilk。凸部13j的各侧壁包括垂 直于保持面1 平坦部的垂直部13k,如图IlB所示。各垂直部Ilk、13k的高度h优选设定 为,例如,大于或等于各凸部llj、13j总体高度H(也就是,距各保持面llb、i;3b平坦部的高度)的30%。各凸部llj、13j的总体高度H优选设定为例如大于或等于0.5毫米。根据第 七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结构相同。根据第八实施例,可以获得与第七实施例类似的优点。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图12A是示意性图示限幅部分2结构 的局部径向剖视图。图12B是沿图12A中线12B-12B的局部剖视图。在图12B中,省略了 支撑板10。第九实施例是第一实施例的变化例。在第九实施例中,分别地,在盖板11和压板 13的保持面llb、i;3b都没有形成改进摩擦阻力的凹部llc、13c和凸部lld、13d。取而代之 的是,摩擦件15、16进一步向外延伸,并包括分别作为接合切口部的切口部(洞)15f、16f。 这样,压板13的卡销13a与切口部15f、16f相接合,因而,压板13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 保持摩擦件15,同时,盖板11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保持摩擦件16。根据第九实施例的其 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结构相同。根据第九实施例的上述结构,可以与第一实施例至第七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结 构结合。
根据第九实施例,压板13的卡销13a与摩擦件15、16的切口部15f、16f相接合,因 而,由压板13保持摩擦件15,并由盖板11保持摩擦件16。所以,衬板14中分别与摩擦件 15、16相对的轴向面称为滑动面,盖板11中与摩擦件16相对的轴向面称为保持面,以及,压 板13中与摩擦件15相对的轴向面称为保持面。因此,不需要用粘合剂将摩擦件15、16牢 固安装至其他零部件,从而降低成本。此外,减少了零部件数量,这进一步降低成本。此外, 因为滑动面得以确定,使限幅部分2处产生的滑动扭矩稳定。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图13A是示意性图示限幅部分2结构 的局部径向剖视图。图13B是沿图13A中线13B-13B的局部剖视图。在图13B中,省略了 支撑板10。第十实施例是第九实施例的变化例。在第十实施例中,没有通过压板13的卡销 13a的方式将摩擦件15、16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保持于压板13和盖板11。取而代之的 是,分别地,在压板13和盖板11处,在朝衬板14的方向,形成爪部13m、11m。爪部1 !与摩 擦件15的切口部15f相接合,以及,爪部Ilm与摩擦件16的切口部16f相接合,从而,压板 13和盖板11分别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保持摩擦件15、16。如图13A中所示,通过使压板 13的一部分弯曲来形成爪部13m。同样地,通过使盖板11的一部分弯曲来形成爪部11m。 通过使盖板11和压板13各自的一部分弯曲形成盖板11和压板13的空隙,该空隙分别作为 窗口部lln、13n。在图13A和图13B中,爪部llm、i;3m和切口部15f、16f设置在摩擦件15、 16的外周附近。可选择地,爪部11m、1 !和切口部15f、16f可以设置在摩擦件15、16的中 部附近或内周附近。第十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七实施例的那些结构相同。根据第十实施例的上述结构可以与第一实施例至第七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结 构结合。根据第十实施例,可以获得与第九实施例类似的优点。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十实施例可以以适当方式进行改动或调整。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通过对保持面13b的冲模,形成凹部13c和凸部13d,以及, 在对保持面1 一次冲模所形成的区域处,形成凹部13c和凸部13d的多个组合。
根据上述第三实施例,压板13包括在保持面13b处的通孔13g、以及以通孔13g为 中心放射状形成在通孔13g周围的多个凸面13h,随着距通孔13g的径向距离增加,各凸面 13h在压板13轴向的高度减小,以及,各凸面1 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的宽度减小,使得各 凸面1 形成尖锐边缘。根据上述第四实施例,各保持面llb、i;3b包括具有隆起区和凹陷区图案的滚花根据上述第五实施例,摩擦件15在粘合材料15e中包括纤维基材15d,以及,在摩 擦件15中面向压板13保持面13b的保持面1 处,基材15d的露出率小于或等于70%。根据上述第七实施例,垂直面llk、13k的高度h设定为大于或等于凸部llj、13j 距保持面llb、i;3b平坦部的总体高度H的30%。根据上述第六实施例,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包括衬板14、可相对于衬板14转动的 压板13、布置在衬板14与压板13之间并以压迫方式和可滑动方式与衬板14接触的摩擦 件15,压板13包括保持面13b,保持面1 与摩擦件15接触,借助于在保持面1 全部或 局部所产生的锈,将摩擦件15固定于保持面13b。根据上述第九实施例,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包括衬板14 ;相对于衬板14可转动 的压板13 ;布置在衬板14与压板13之间并以可滑动方式压接衬板14的摩擦件15 ;盖板 11,其相对于衬板14布置在压板13的相对侧,并且相对于衬板14可转动;以及摩擦件16, 其布置在衬板14与盖板11之间,并且以可滑动方式压接衬板14。盖板11包括孔11a,以 及,压板13包括卡销13a,卡销13a以不能相对转动但轴向可移动的方式插进盖板11的孔 Ila中。摩擦件15、16包括各切口部15f、16f,切口部15f、16f与压板13的卡销13a接合。
权利要求
1.一种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包括第一板件(14);第二板件(13),其相对于所述第一板件可转动;以及第一摩擦件(15),其布置在所述第一板件(14)与所述第二板件(1 之间,并以可滑动 方式压接所述第一板件;所述第二板件(1 包括第一保持面(1 ),所述第一保持面(13b)与所述第一摩擦件 (15)接触,所述第一摩擦件(1 在表面(15a)包括多个槽(1 ),该表面(15a)面向所述第二板 件(1 的第一保持面(1 ),所述槽在所述第一摩擦件(1 的径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其中,所述第一摩擦件(1 中面向 所述第二板件(1 的第一保持面(1 )的表面(15a)形成为凹凸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其中,所述第一摩擦件(1 在所述 表面(15a)包括洞或凹部,以及,在所述第一摩擦件中形成所述洞或所述凹部的部分处,避 免形成所述槽(15b)。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其中,所述第二板件(1 在所述第 一保持面(13b)处包括第一接合凸部(13j),以及,所述第一摩擦件(1 包括第一接合部 (15g),所述第一接合部(15g)形成为孔状、凹部状、或者切口状,所述第一接合部(15g)与 所述第二板件(1 的第一接合凸部(13j)相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其中,所述第二板件(1 的第一保 持面(13b)全部或局部由凸部(13d)和凹部(13c)之一或二者形成,用于产生对所述第一 摩擦件(1 的耐滑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进一步包括第三板件(11)和第二摩 擦件(16),所述第三板件(11)相对于所述第一板件(14)布置在所述第二板件(1 的相对 侧,且所述第三板件(11)相对于所述第一板件可转动,所述第二摩擦件(16)布置在所述第 一板件(14)与所述第三板件(11)之间,且以可滑动方式压接所述第一板件(14),其中,所 述第三板件(11)包括第二保持面(11b),所述第二保持面与所述第二摩擦件(16)接触,所 述第二保持面(lib)全部或局部由凸部(Ild)和凹部(Ilc)之一或二者形成,用于产生对 所述第二摩擦件(16)的耐滑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其中,所述第一保持面(13b)包括所 述凹部(13c)和位于所述凹部(13c)周缘的所述凸部(13d),所述凹部(13c)的高度低于 所述第一保持面(13b)的平坦部的高度,以及,所述凸部(13d)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保持面 (13b)的平坦部的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其中,所述第一保持面(13b)包括 阶状凸部(1 ),还包括所述凹部(13c)和所述凸部(13d),所述阶状凸部(1 )自所述第 一保持面(13b)的平坦部均勻凸出,所述凹部(13c)形成在所述阶状凸部(13e)的一部分 处,所述凹部(13c)的高度低于所述阶状凸部(13e)的表面的高度,所述凸部(13d)形成在 所述凹部(13c)的周缘,所述凸部(13d)的高度高于所述阶状凸部(13e)的表面的高度,以 及,其中,在所述第一保持面(13b)的相反面,所述第二板件(1 包括阶状凹部(13f),所述 第一保持面和所述相反面分别形成在所述第二板件(1 的轴向面,所述阶状凹部(13f)轴向面对所述阶状凸部(1 ),并且比所述第二板件(1 的相反面的平坦部更为凹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其中,通过对所述第一保持面 (13b)的第一冲模、以及对所述第一保持面(1 )的相反面的第二冲模,形成所述阶状凸部 (13e)、所述凹部(13c)、所述凸部(13d)、以及所述阶状凹部(13f),以及,其中,在所述阶状 凸部(13e)的一部分处,形成所述凹部(13c)和所述凸部(13d)的多个组合。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其中,所述第一接合凸部(13j)包 括侧壁,所述侧壁具有垂直面(13k),所述垂直面(13k)垂直于所述第二板件(1 的第一保 持面(1 )的平坦部。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其中,所述第三板件(11)在所述第 二保持面(lib)处包括第二接合凸部(Ilj),以及,所述第二摩擦件(16)包括第二接合部 (16g),所述第二接合部(16g)形成为孔状、凹部状、或者切口状,所述第二接合部(16g)与 所述第三板件(11)的第二接合凸部(Ilj)相接合。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其中,所述第三板件(11)包括孔 (Ila),以及,所述第二板件(1 包括卡销(13a),所述卡销(13a)以不能相对转动而在轴向 可移动的方式插进所述第三板件(11)的孔(Ila)中,以及,其中,所述第一摩擦件(15)和 所述第二摩擦件(16)包括各自的接合切口部(15f、16f),所述接合切口部(15f、16f)与所 述第二板件(13)的卡销(13a)相接合。
13.一种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包括第一板件(14);第二板件(13),其相对于所述第一板件可转动;以及第一摩擦件(15),其布置在所述第一板件(14)与所述第二板件(1 之间,并以可滑动 方式压接所述第一板件;所述第二板件(1 在所述第一保持面(13b)处包括第一接合凸部(13j),所述第一摩擦件(1 在面向所述第二板件(1 的表面(15a)处包括第一接合部 (15g),所述第一接合部(15g)形成为孔状、凹部状、或者切口状,所述第一接合部(15g)与 所述第二板件(1 的第一接合凸部(13j)相接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其中,所述第一接合凸部(13j)包 括侧壁,所述侧壁具有垂直面(13k),所述垂直面(13k)垂直于所述第二板件(1 的第一保 持面(13b)的平坦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进一步包括第三板件(11)和第二 摩擦件(16),所述第三板件(11)相对于所述第一板件(14)布置在所述第二板件(1 的相 对侧,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板件可转动,所述第二摩擦件(16)布置在所述第一板件(14)与 所述第三板件(11)之间,并以可滑动方式压接所述第一板件,其中,所述第三板件(11)在 第二保持面(lib)处包括第二接合凸部(Ilj),以及,所述第二摩擦件(16)包括第二接合 部(15g),所述第二接合部形成为孔状、凹部状、或切口状,并与所述第三板件(11)的第二 接合凸部(Ilj)相接合。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扭矩波动吸收装置(1),包括第一板件(14);第二板件(13),其相对于第一板件可转动;以及,第一摩擦件(15),其布置在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之间,并以可滑动方式压接第一板件。第二板件包括第一保持面(13b),第一保持面(13b)与第一摩擦件(15)接触。在面向第二板件第一保持面的表面(15b),第一摩擦件包括多个槽(15b),这些槽(15b)在第一摩擦件的径向延伸。
文档编号F16F15/139GK102052410SQ20101052541
公开日2011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7日
发明者佐伯智洋, 佐分利俊之, 加藤诚喜, 宫本有规, 山住淳志, 山本博之, 赤田亮太, 铃木雅纪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