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道转换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96149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流道转换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空调机等的制冷循环且转换制冷剂流道的流道转换阀。
背景技术
以往,在空调机等中通过转换制冷循环的制冷剂的流道,从而可转换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在这种制冷循环中,使用压缩机、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使用的两个换热器、转换这些压缩机和两个换热器之间的制冷剂流动的流道的流道转换阀。作为这种流道转换阀,例如有日本特开2009-68695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该流道转换阀在筒状的阀壳(阀主体)内容纳连接了两个活塞和主阀芯的活塞主体,使主阀芯相对于阀壳内的阀座在轴线方向滑动并转换在多个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道。在转换该流道时,利用两个活塞间的主阀室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活塞的外侧的副阀室的制冷剂的压力的差压使活塞主体移动。另外,该专利文献1的流道转换阈在使活塞主体移动时,通过使配置在活塞上的第二阀芯(球)与设置在阀壳的端部盖上的阀座接触,闭塞设置在该阀座上的抽排气管,从而使高压侧的主阀室和底压侧副阀室成为均压,以降低作用于活塞的衬垫上的差压。由此, 即使在流体为超高压、特别是像CO2那样的超高压的制冷剂的情况下,也可得到活塞的耐久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9-68695号公报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流道转换阀中,在活塞的衬垫周围具备环状的倾斜部,其截面形状成为随着朝向阀壳的端逐渐向接近阀壳的内面的方向倾斜的形状。并且构成为在主阀室侧为高压的状态且副阀室为低压的状态下利用第二阀芯闭塞抽排气管后,主阀室和副阀室达到均压时,主阀室侧的高压制冷剂从衬垫的倾斜部和阀壳的内面之间漏出到副阀室。因此,主阀室和副阀室顺利地达到均压是困难的,尚有改良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点而提出的技术方案,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道转换阀,在筒状的阀壳内连接并容纳两个活塞和主阀芯,利用活塞内侧的主阀室和活塞外侧的副阀室的制冷剂的差压,使主阀芯相对于阀座滑动以转换在多个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道的流道转换阀中,在主阀芯移动后使主阀室和副阀室可靠地达到均压,得到活塞的耐久性。方案一的流道转换阀,在筒状的阀壳内容纳有配置在该阀壳的轴线上且相互连接的两个活塞,利用上述两个活塞将上述阀壳内分隔成连接高压侧配管的中央部的主阀室、 和该主阀室的两侧的两个副阀室,将与低压侧配管和两个转换侧配管连接的主阀座配置在上述主阀室内,并且将相对于上述主阀座在上述轴线方向上可滑动的主阀芯与上述活塞连接地配置,通过将高压制冷剂导入上述两个副阀室的任一方,并且对另一方副阀室进行减压,从而利用该减压后的副阀室内和上述主阀室内的差压使上述活塞及主阀芯向该副阀室侧移动,并利用该主阀芯的凹部使上述低压侧配管择一地与上述两个转换侧配管的任一方连通,并且通过上述主阀室将另一方的转换侧配管与上述高压侧配管连通,以转换制冷剂的流动,该流道转换阀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阀壳内部的两端形成副阀座部,该副阀座部向上述主阀室侧突出,并使成为上述制冷剂的通道的抽排气通道向阀壳内开口,在上述各活塞上并在与上述副阀座部相对应的上述轴线上形成可使上述主阀室和上述副阀室连通的均压通道,并且在该均压通道内配设副阀,利用该副阀相对于该均压通道在上述轴向方向的移动来转换该均压通道的导通和闭塞,在上述活塞向上述减压后的副阀室侧移动结束时, 该活塞的上述副阀闭塞该副阀室侧的上述副阀座部的开口,而且通过该副阀座部与该副阀抵接从而导通上述均压通道,并借助于该均压通道使上述减压后的副阀室和上述主阀室达到均压。方案二的流道转换阀在方案一所述的流道转换阀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活塞具有与上述阀壳的内面接触的衬垫,在该衬垫的外周形成向阀壳的中央部侧以环状延伸的倾斜部,该倾斜部为其截面形状沿随着朝向上述阀壳的中央部而逐渐接近于阀壳的内面的方向倾斜的形状。本发明的效果如下。根据方案一的流道转换阀,由于在活塞向减压后的副阀室侧移动结束时,活塞的副阀闭塞副阀室侧的副阀座部的开口,因此停止该副阀室的减压,并且副阀座部与副阀抵接而导通均压通道,制冷剂通过均压通道从主阀室流到副阀室,从而顺利进行主阀室和副阀室的均压。这样,对未移动时的活塞的密封部件施加的压力负载消失,能够防止密封部件的蠕变变形。另外,还能够防止构成活塞的部件的应力变形。因此,作为使用CO2制冷剂那样的超高压制冷剂的流道转换阀特别适合。根据方案二的流道转换阀,除了方案一的效果以外,在副阀室被减压时位于该减压后的副阀室和高压的主阀室之间活塞中,由于主阀室侧的高压制冷剂发挥作用使得衬垫的倾斜部按压在阀壳内面侧,因此能够利用该衬垫可靠地密闭减压后附阀室和高压的主阀室,活塞及主阀芯的移动动作变得可靠。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流道转换阀、控制阀及制冷循环的图。图2是实施方式的流道转换阀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3是实施方式的流道转换阀的主要部分作用说明图。图4是实施方式的控制阀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控制阀的驱动例的时间图。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流道转换阀的活塞的其他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中1-阀壳,2-活塞,3-连接部件,4-主阀座,5-主阀芯,5A-主阀凹部,11-圆筒部, IlA-主阀室,12-盖部,12A-副阀室,12-主阀座,12a_抽排气通道,122-副阀座部,13a_E型接合管,Ub-S形接合管,13c-C型接合管。13d-D型接合管,25-副阀,21a-孔(均压通道), 22a-孔(均压通道),23a-孔(均压通道),24a-孔(均压通道),10-流道转换阀,20-控制阀,30-压缩机,40-室外机,50-室内机,60-节流装置,Ll-轴线。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流道转换阀、控制阀及制冷循环的图。该实施方式的流道转换阀10为四通转换阀,该流道转换阀10利用配管与控制阀20连接。在流道转换阀10中,阀壳1为筒状形状,由圆筒形状的圆筒部11和圆板形状的两个盖部12、12构成。盖部12、12通过焊接等安装在圆筒部11上,以便分别闭塞圆筒部11的端部,圆筒部11及盖部12、12的中心轴成为阀壳1的轴线Li。在盖部12、12 的圆筒部11侧形成有薄型的圆形凹部121.在阀壳1内容纳有在阀壳1的轴线Ll配置且由连接部件3相互连接的两个活塞 2、2。由此,由圆筒部11的内侧和盖部12、12的圆形凹部121、121构成的阀壳1的内部由两个活塞2、2分隔成中央的主阀室IlA和主阀室IlA两侧的两个副阀室12A、12A。在主阀室IlA内的中间部配设有主阀座4,在主阀座4上配设有沿阀壳1的轴线 Ll方向滑动的主阀芯5。在主阀座4上并沿阀壳1的轴线Ll方向在一条直线上并排形成E 型口 ^、S型口 4b、以及C型口 4c,在这些E型口 ^、S型口 4b、以及C型口如上分别安装有E型接合管13a、S型接合管13b、C型接合管13c。另外,在圆筒部11的中间部的与主阀座4相对的位置形成有D型口 11a,在该D型口 Ila上安装有D型接合管13d。此外,E型接合管13a及C型接合管13c相当于“转换侧配管”,S型接合管1 相当于“低压侧配管”,D 型接合管13d相当于“高压侧配管”。由此,在主阀室IlA连接有作为高压侧配管的D型接合管13d,主阀座4与低压侧配管和两个转换侧配管连接。在连接部件3的中央形成有阀芯嵌合孔3a,在其两侧形成有穿孔;3b、3c。在阀芯嵌合孔3a内嵌入主阀芯5。该主阀芯5相对于连接部件3在轴线L方向稍微具有间隙地被保持。并且,主阀芯5在活塞2、2移动时则与连接部件3联动地在主阀座4上滑动,并在预先决定的左右位置停止。主阀芯5是将杯状的金属板51与树脂制的部件52 —起插入成形的构件,由该金属板51的内侧形成主阀凹部5A。并且,主阀芯5在图1的左侧的端部位置,利用主阀凹部 5A将S型口 4b和E型口如连通。此时,C型口如在主阀室IlA主要通过穿孔3c与D型口 Ila连通。另外,主阀芯5在图1的右侧端部位置,利用主阀凹部5A将S型口 4b和C型口如连通。此时,E型口乜在主阀室IlA内主要通过穿孔3b与D型口 Ila连通。S型接合管13b由低压管1 与压缩机30的吸入口连接,D型接合管13d由高压管14b与压缩机30的排出口连接。C型接合管13c由导管Hc与室外机40连接,E型接合管13a由导管14d与室内机50连接。室外机40和室内机50介入节流装置60并由导管 14e连接。由自该C型接合管13c、室外机40、节流装置60、室内机50及E型接合管13a构成的路径,和由自S型接合管13b、压缩机30及D型接合管13d构成的构成路径构成制冷循环。并且,如后所述,由控制阀20转换流道转换阀10的主阀芯5的位置。用压缩机30 压缩的高压制冷剂从D型接合管13d通过D型口 1 Ia流入主阀室1IA内,在图1的制冷运转状态下,高压制冷剂从C型口如流入室外机40。而且,在转换主阀芯5后的制热运转状态下,高压制冷剂从E型口如流入室内机50。即、在制冷运转时,从压缩机30排出的制冷剂经C型接合管13c —室外机40 —节流装置60 —室内机50 — E型接合管13a进行循环, 室外机40作为冷凝器(condenser)起作用、室内机50作为蒸发器(evaporator)起作用, 进行制冷。另外,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相反地循环,室内机50作为冷凝器起作用、室外机 40作为蒸发器起作用,进行制热。此外,C型口如以及E型口如的“(”、1”是以制冷运转为基准附加的名称。在各盖部12、12上形成有在圆形凹部121的中央(轴线Li)上向内侧突出的副阀座部122。另外,在盖部12、12上形成有从侧部贯通到副阀座部122的端部12 的抽排气通道12a,在该抽排气通道12a、1 上分别连接有导管15f、15g。在图1中,控制阀20具备两个电磁驱动器。该控制阀20具有块状的阀壳61,在该阀壳61上气密地固定有两个柱塞壳体62、62,并且在柱塞壳体62、62的端部气密地固定有吸引子63、63。而且,在柱塞壳体62、62的内部配设有柱塞65。在吸引子63、63及柱塞壳体62、62的外周部设有卷绕在线圈架71、71上的电磁线圈72、72。并且,利用电磁线圈72 的励磁,吸引子63的内侧端面成为相对柱塞65的磁吸附面。在阀壳61上安装有高压接合管64d、低压接合管64b及两个转换接合管64a、64c。 高压接合管64d由导管14f与四通转换阀10的D型接合管13d(高压侧)连接,低压接合管64d由导管14g与四通转换阀10的S型接合管1 (低压侧)连接。此外,转换接合管 64a、64c由导管14h、14i分别与四通转换阀10的导管15f、15g连接。而且,还可以用相同的部件分别构成高压接合管64d、低压接合管64b、转换接合管64a、64c、和导管14f、14g、 14h、14i。图4是表示控制阀20的主要部分的详细结构的剖视图。在阀壳61上形成有圆筒状的控制阀室61A,上述柱塞壳体62、62相对轴线L2同轴地嵌入该控制阀室61A的两端。 柱塞壳体62、62为圆筒形状。另外,在控制阀室61A内在柱塞壳62、62之间安装有控制阀座66,在该控制阀座66的上部具备在柱塞壳体62、62的轴线L2方向滑动的控制阀芯67。 在控制阀座66上沿轴线L2方向并一条直线上并排形成有控制转换口 61a、控制低压口 61b 以及控制转换口 61c。在这些控制转换口 61a、控制低压口 61b以及控制转换口 61c上安装有上述转换接合管64a、低压接合管64b、转换接合管64c。而且,在阀壳61的中间部的与控制阀座66相反侧的位置形成有控制高压口 61d,在该控制高压口 61d上安装有上述高压接合管64d。在柱塞壳体62、62内以贯通控制阀室61A的方式配设有上述柱塞65。柱塞65为大致圆柱状,具有中央的直径小的小直径部651、和与柱塞壳体62、62的内面匹配并在小直径部的两侧的直径大的大直径部652、652。另外,柱塞65具有与轴线L2平行地被切割了一部分的D形切割面65a,该D形切割面6 与控制阀座66相对。在小直径部651的中央从 D形切割面6 侧利用切削形成阀芯保持孔65b,并且形成有从该阀芯保持孔6 连通到与 D形切割面6 相反侧的连通孔65c。在阀芯保持孔65b内配设有控制阀芯67和螺旋弹簧 68。在控制阀芯67上在控制阀座66侧形成有控制凹部67a。并且,控制阀芯67在图 4的左侧的端部位置,利用控制凹部67a将控制转换口 61a和控制低压口 61b连通。此时, 控制转换口 61c借助于控制阀室61A及小直径部651的周围与控制高压口 61d连通。另外, 控制阀芯67在图4的右侧的端部位置,利用控制凹部67a将控制转换口 61c和控制低压口61b连通。此时,控制转换口 61a借助于控制阀室61A及小直径部651的周围与控制高压口 61d连通。这样,控制阀20利用对电磁线圈72的通电使柱塞65被吸引子63吸附并使控制阀芯67沿着轴线L2进行直线运动。由此,转换从控制转换口 61a向四通转换阀10的左侧的副阀室12A供给高压制冷剂并对右侧的副阀室12A进行减压的状态、和从控制转换口 61c 向四通转换阀10的右侧的副阀室12A供给高压制冷剂并将左侧的副阀室12A进行减压的状态,转换制冷循环的流道。而且,控制阀芯67由螺旋弹簧68按压在控制阀座663上,可提高控制阀芯67和控制阀座66之间的密封性。另外,控制阀座66是金属制的部件,控制阀芯67是树脂制的部件。因此,利用控制阀芯67的树脂塑性可进一步提高控制阀芯67和控制阀座66之间的密封性。在使用了超高压(X)2作为制冷剂的情况下,该高密封性特别有效。图5是表示对两个电磁线圈72、72通电控制的例子的时间图。在图1中,将左侧的电磁线圈72设为“线圈A”、将右侧的电磁线圈72设为“线圈B”。如图5(A)所示,在对线圈A通电时(接通时),使线圈B为非通电(断开)。由此,控制阀芯67的位置位于左侧 (通电后的电磁线圈72侧)。并且,控制高压口 61d和控制转换口 61c连通,控制转换口 61a和控制低压口 61b连通。即使线圈A为非通电(断开),控制阀芯67的位置也保持原状。其次,在线圈A为非通电的状态下,若对线圈B通电(接通),则控制阀芯67的位置位于右侧(通电后的电磁线圈72侧)。并且,控制高压口 61d和控制转换口 61a连通,控制转换口 61c和控制低压口 61b连通。即使线圈B为非通电(断开),控制阀芯67的位置也保持原状。而且,如图5(B)所示,进行对电磁线圈72的通电并转换控制阀芯67的位置,然后,直到下一次转换期间,还可以施加保持电压,并使保持电压流动。该实施方式的控制阀20在同轴地安装在阀壳61上的两个柱塞壳体62、62内配设有保持控制阀芯67的柱塞65,控制阀芯67在与多个接头连接的控制阀座66上与柱塞65 一起在轴线L2方向自由滑动,在柱塞壳体62、62的端部气密地固定有吸引子63、63,并且在吸引子63、63及柱塞壳体62、62的外周部分别设有电磁线圈72、72,通过对该电磁线圈72、 72的任一方通电并使另一方为非通电,从而利用通电后的电磁线圈72的励磁使吸引子63 吸附柱塞65,利用控制阀芯67转换多个配管的制冷剂的流动。该实施方式的控制阀20比例如日本特开平8-170865号公报所公开的控制阀优良。该现有的控制阀通过对一个电磁驱动器的通电使控制阀芯向一方移动,切断对电磁驱动器的通电,并利用弹簧的作用力使控制阀芯向另一方移动。由此,由于作用于控制阀芯的制冷剂的高差压,为驱动该控制阀芯,必须加大电磁驱动器的驱动力和弹力。另外,弹力阻碍电磁驱动器产生的力,降低吸引力的效率。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的控制阀20中,没有弹簧,具备相对的两个电磁驱动器,通过相互转换地驱动这两个电磁驱动器,从而没有弹力引起的效率降低,能够用小型、廉价的电磁驱动器驱动作用高差压的控制阀芯。另外,在控制阀芯上产生差压的状态下,即使断开线圈的通电,控制阀芯的位置也不会改变,因此可以实现无电压的闩锁机构,能够提高节能性。并且,在现有的结构中,在吸附力由于弱电压而降低的情况下,由于与弹力的平衡而产生磁声,但在实施方式的控制阀20中,由于没有弹簧因而能够降低磁声的产生。这样,控制阀20使从高压接合管64d流入的高压制冷剂从转换接合管6 或转换
7接合管6 流出,该高压制冷剂在四通转换阀10中供给到左侧的副阀室12A或右侧的副阀室12A。此时,四通转换阀10的右侧的副阀室12A或左侧的副阀室12A借助于低压接合管 64b与低压侧导通。由此,利用控制阀20,在四通转换阀10中,一方的副阀室12A成为高压并且另一方的副阀室12A被减压。而且,对主阀室IlA总是供给高压制冷剂。因此,被减压后的副阀室12A的压力和主阀室IlA的高压的压力的差压施加在减压后的副阀室12A侧的活塞2上,主要地,活塞2及主阀芯5利用该差压向减压后的副阀室12A侧移动,该主阀芯 5的位置得以转换。这里,各活塞2在图1中成为映像对称的结构。以下,基于图2以左侧的活塞2为例说明详细结构。活塞2具备固定在连接部件3上的固定圆板21、板簧22、衬垫23、圆板状的限动板24、副阀25、以及螺旋弹簧沈,这些部件以轴线Ll为中心同轴配置。板簧22由弹性变形自如的较薄的金属板构成,一体具备圆板状的圆板部221和倾斜加力部222。圆板部221的外径与固定圆板21的直径大致相同。倾斜加力部222形成为圆环状,而且在圆板部221的外缘的全周设置。倾斜加力部222从圆板部221的外缘向圆筒部11 (阀壳1)的中央侧延伸。即、倾斜加力部222其截面形状在随着朝向阀壳1的中央侧逐渐接近于阀壳1的内面的方向,相对于轴线Ll的方向和径向双方倾斜。衬垫23由合成树脂构成,一体具备圆板状的圆板部231和倾斜部232。圆板部231 的外径与固定圆板21的直径大致相同。倾斜部232形成为圆环状,而且在圆板部231的外缘的全周设置。倾斜部232从圆板部231的外缘向圆筒部11 (阀壳1)的中央侧延伸。艮口、 倾斜部232的截面形状在随着朝向阀壳1的中央侧逐渐接近于阀壳1的内面的方向,相对于轴线Ll的方向和径向双方倾斜。这样,板簧22和衬垫23做成大致相同形状,板簧22配置在衬垫23的内侧,用圆板部221、231的部分夹在固定圆板21和限动板M之间,并分别被固定。就板簧22而言, 倾斜加力部222的从圆板部221离开的一侧的端部通过衬垫23的倾斜部232自由弹性变形,以便该倾斜部232在阀壳1的内面滑动接触。另外,板簧22产生使从阀壳1的内面离开的衬垫23的倾斜部232向阀壳1的内面加力的弹性复原力。并且,板簧22在装入阀壳 1 (圆筒部11)的状态下,倾斜加力部222的从圆板部221离开的一侧的端部向阀壳1的内面按压衬垫23的倾斜部232。由此,相对主阀芯IlA内的高压制冷剂,衬垫23在圆筒部11 的内周面可靠地进行密封。在各活塞2中,在固定圆板21、板簧22、衬垫23及限动板M的中心分别形成有圆形的孔21a、2h、23a及Ma。而且,在连接部件3的固定圆板21侧形成有圆形的孔3d,该连接部件3的孔3d通过通道!Be与上述穿孔北(在右侧为穿孔3c)连通。其中,连接部件 3的孔3d、固定圆板21的孔21a、板簧22的孔2 及衬垫23的孔23a为大致相同直径,限动板M的孔2 为比上述各直径小的直径。这些孔2la、2加、23a、2 及3d构成“均压通道”,在该孔2la、2加、23a、2 及3d内与其外周留有间隔地配设副阀25。副阀25由圆柱状的大直径部251、圆柱状的小直径部252、以及圆柱状的凸台部 253构成,大直径部251被插入到孔2la、22a、23a内,小直径部252被插入到孔Ma内。另外,螺旋弹簧26在连接部件3的孔3d内嵌入凸台部253,副阀25利用该螺旋弹簧沈向盖部12侧加力。大直径部251和小直径部252由其边界形成台阶端面25a。该副阀25的作用如下。将低压导入一方的副阀室12A,伴随着产生主阀室IlA和副阀室12A的压力差,包含副阀25的活塞2整体开始向低压侧副阀室12A(盖部12)移动, 当限动板M与盖部12抵接时则活塞2停止。在该活塞2的移动过程中,首先副阀25的端部(小直径部25 与副阀座部122抵接。此时,设置在副阀室12A中的抽排气通道1 被闭塞。在副阀25的端部与副阀座部122抵接后,主阀室IlA和副阀室12A的压力差克服螺旋弹簧26的作用力会使活塞2进一步移动,持续移动到构成活塞2的限动板M抵接在盖部 12上。在该移动区间,由于在副阀座25的台阶端面2 和限动板M之间总是产生间隙,因此制冷剂通过该间隙从主阀室IlA向副阀室12A流动因而趋于接近均压。活塞2在主阀室 IlA和副阀室12A达到均压的时刻,静止在保持由螺旋弹簧沈产生的推回力、和活塞2与圆筒部11的内周的摩擦力等力的平衡的位置。而且,在该状态下,若相反侧的副阀室12A被减压,活塞2从盖部12离开,则在副阀25利用螺旋弹簧沈的作用力与阀座122接触的状态下,限动板M抵接在台阶端面2 上,然后,继续进行包含副阀25的活塞2的移动。图3是说明由副阀25及孔2la、2加、23a、2 及3d构成的均压通道的作用的图。 图3㈧是副阀25从副阀座部122离开后的状态,对应于在图1中主阀芯5移动到右侧的过程、或主阀芯5从阀壳1的中央侧移动到左侧的过程。此时,副阀25的台阶端面2 抵接在限动板M上,遮断限动板M的孔2 和衬垫23的孔23a及固定圆板21的孔21a的导通。即为均压通道被闭塞的状态。图3(B)对应于副阀25抵接在副阀座部122上的上述图2的状态。此时,副阀25 的小直径部252闭塞副阀座部122的抽排气通道12a,而且限动板M从副阀25的台阶端面2 离开,限动板M的孔Ma、衬垫23的孔23a、固定圆板21的孔21a及连接部件3的孔3d导通。即为均压通道被导通的状态。由此,如图3(B)中用虚线箭头所示的那样,主阀室IlA内的高压制冷剂通过连接部件3的穿孔北(图幻、通道!Be、孔3d、固定圆板21的孔 21a、板簧22的孔22a、衬垫23的孔23a及限动板M的孔2 流入副阀室12A内。并且,由于闭塞副阀座部122的抽排气通道12a,因此主阀室IlA和副阀室12A的压力为均压,该制冷剂的流入停止。这样,由于借助于均压通道迅速进行主阀室IlA和副阀室12A的均压,因此能够迅速转移到制冷剂压力不会对衬垫23产生影响的状态。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衬垫23的倾斜部232从圆板部231的外缘向圆筒部11的中央侧延伸,其截面形状在随着朝向阀壳1的中央侧逐渐接近阀壳1的内面的方向倾斜,因此能够可靠地保持主阀室IlA的高压。图6表示活塞的其他实施方式,对于与图2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该活塞2’是将圆板状的限动板27固定在连接部件3上并且在限动板27的外周嵌入有在圆筒部11的内面滑动接触的环状的衬垫观的构件。另外,在限动板27的中心形成有与副阀25的大直径部251相对应的大孔27a、和与小直径部252相对应的小孔27b,在该大孔27a及小孔27b内留有间隙地配设副阀25。该大孔27a及小孔27b构成“均压通道”。并且,若副阀25与副阀座部122抵接,限动板M移动到与盖部12抵接,则在该移动过程中, 大孔27a和小孔27b的边界的端面从副阀25的台阶端面2 离开使上述均压通道处于导通状态。而且,若限动板27从该状态离开盖部27,则限动板27与台阶端面2 抵接,使上述均压通道处于闭塞状态。该副阀25及均压通道的作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上述实施方式在作为制冷剂(流体)使用压力高的二氧化碳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但也可以使用HCFC(氢氯氟烃)或HFC(氢氟烃)等各种制冷剂。另外,在本发明中,关于副阀25,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也可以形成为球状,关于对副25加力的螺旋弹簧沈,也可以取代它而使用板簧。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表示本发明的代表性的方式,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即、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点的范围内能够加以各种变形并进行实施。
权利要求
1.一种流道转换阀,在筒状的阀壳内容纳有配置在该阀壳的轴线上且相互连接的两个活塞,利用上述两个活塞将上述阀壳内分隔成连接高压侧配管的中央部的主阀室、和该主阀室的两侧的两个副阀室,将与低压侧配管和两个转换侧配管连接的主阀座配置在上述主阀室内,并且将相对于上述主阀座在上述轴线方向上可滑动的主阀芯与上述活塞连接地配置,通过将高压制冷剂导入上述两个副阀室的任一方,并且对另一方副阀室进行减压,从而利用该减压后的副阀室内和上述主阀室内的差压使上述活塞及主阀芯向该副阀室侧移动, 并利用该主阀芯的凹部使上述低压侧配管择一地与上述两个转换侧配管的任一方连通,并且通过上述主阀室将另一方的转换侧配管与上述高压侧配管连通,以转换制冷剂的流动, 该流道转换阀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阀壳内部的两端形成副阀座部,该副阀座部向上述主阀室侧突出,并使成为上述制冷剂的通道的抽排气通道向阀壳内开口,在上述各活塞上并在与上述副阀座部相对应的上述轴线上形成可使上述主阀室和上述副阀室连通的均压通道,并且在该均压通道内配设副阀,利用该副阀相对于该均压通道的在上述轴向方向的移动来转换该均压通道的导通和闭塞,在上述活塞向上述减压后的副阀室侧移动结束时,该活塞的上述副阀闭塞该副阀室侧的上述副阀座部的开口,而且通过该副阀座部与该副阀抵接从而导通上述均压通道,并借助于该均压通道使上述减压后的副阀室和上述主阀室达到均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道转换阀,其特征在于,上述活塞具有与上述阀壳的内面接触的衬垫,在该衬垫的外周形成向阀壳的中央部侧以环状延伸的倾斜部,该倾斜部为其截面形状沿随着朝向上述阀壳的中央部而逐渐接近于阀壳的内面的方向倾斜的形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流道转换阀。本发明的流道转换阀(10)利用两个活塞(2、2)将阀壳(1)内分隔成主阀室(11A)和其两侧的副阀室(12A、12A),通过对一方的副阀室(12A)减压利用与主阀室(11A)内的制冷剂压力的差压,从而使活塞(2)及主阀芯(5)移动,以转换制冷循环的制冷剂的流道,在活塞(2)移动后,使主阀室(11A)和副阀室(12A)迅速地达到均压,确保活塞(2)的耐久性。在活塞(2)的中央设置均压通道,在该均压通道内设置副阀(25)。在活塞(2)移动到盖部(12)侧时,利用副阀(25)闭塞副阀座部(122)的抽排气通道(12a)的开口,而且导通均压通道。
文档编号F16K31/122GK102252114SQ20111010918
公开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17日
发明者村田雅弘 申请人: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