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持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30047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夹持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夹持件,更加详细涉及为将供油管等安装于车身面板的管夹。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在形成有卡定孔的车身面板等的支撑部件上安装供油管等管状体的夹持件已有如下部件,即、具有安装于支撑部件的第一部分、与可转动地设于第一部分的第二部分,并在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夹持管状体(例如,专利文献I)。在专利文献I中,第一部分具有卡扣(gro_et)部,当抒入螺钉时,该卡扣部扩大而卡合于卡定孔。第二部分在与第一部分之间夹持有管状体的状态下,在与卡扣部对应的部分具有贯通孔。在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之间夹持有管状体的状态下,螺钉通过贯通孔而插入卡扣部。根据这样的构成,当螺钉通过贯通孔而插入卡扣部时,同时进行由夹持件对管状体的保持、以及夹持件与支撑部件的卡合。 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实公昭63-299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专利文献I的夹持件中,由于需要与第一部件以及第二部件相独立的螺钉,所以有部件件数增多、安装操作变得繁琐的问题。另外,由于无法完成夹持件仅与管状体的结合状态、或者夹持件仅与支撑部件的结合状态,从而有使用方式的通用性低的问题。此外,专利文献I的夹持件通过使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钩挂而能够与管状体临时结合,但在该状态下,夹持件以能够沿管状体的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较弱地结合,从而难以在管状体的规定的位置固定夹持件。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背景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安装操作容易的夹持件。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是用于在形成有卡定孔206的支撑部件205上安装管状体200、201的夹持件10,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部件11,其配置于上述支撑部件的表面,在与上述卡定孔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第一部件贯通孔25,并且具备从上述第一部件贯通孔的上述支撑部件侧的周边部突出设置而能够进入上述卡定孔的多个具有可挠性的脚片部16、和设置在与上述支撑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并能够使上述管状体抵接的管状体保持部17、18 ;第二部件12,其可转动地设于上述第一部件,并在转动至覆盖上述管状体保持部的锁闭位置的状态下与上述第一部件卡定,而在与上述管状体保持部之间夹持上述管状体;以及销部件13,其保持在上述第一部件贯通孔内,通过向上述脚片部的前端侧位移,来使上述脚片部向上述第一部件贯通孔的径向外侧位移,并使上述脚片部与上述卡定孔卡合,上述第二部件形成有,在处于上述锁闭位置的状态下使上述销部件的与上述支撑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外部露出的第二部件贯通孔86。另外,本发明是用于在形成有卡定孔206的支撑部件205上安装管状体200、201的夹持件300,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部件11,其配置于上述支撑部件的表面,在与上述卡定孔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第一部件贯通孔301,并且具备设置在与上述支撑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并能够使上述管状体抵接的管状体保持部17、18 ;第二部件12,其可转动地设于上述第一部件,并在转动至覆盖上述管状体保持部的锁闭位置的状态下与上述第一部件卡定,并且在处于上述锁闭位置的状态下、在与上述第一部件贯通孔对应的部分形成第二部件贯通孔25,具备从上述第二部件贯通孔的上述支撑部件侧的周边部突出设置、并能够通过上述第一部件贯通孔而进入上述卡定孔的多个具有可挠性的脚片部16 ;以及销部件13,其保持在上述第二部件贯通孔内,通过向上述脚片部的前端侧位移,来使上述脚片部向上述第二部件贯通孔的径向外侧位移,并使上述脚片部与上述卡定孔卡合。另外,在本发明中,上述第二部件在上述第二部件贯通孔的上述支撑部件侧的端部具备孔缘部302,上述孔缘部通过上述第一部件贯通孔,而使其突出端能够与上述卡定孔的周边部抵接,上述脚片部向上述孔缘部的突出端的径向内侧突出设置、并能够进入上述卡定孔。根据这些构成,由于作为一体地组装有基座部件、盖部件、销部件的组装体来提供 夹持件,所以将管状体安装于支撑部件时的操作性良好。另外,夹持件与管状体的结合、以及夹持件与支撑部件的结合能够分别独立地进行。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从上述第一部件贯通孔的轴线方向观察,以夹着上述第一部件贯通孔的方式设有两个上述管状体保持部。根据该构成,能够提高管状体相对于支撑部件的安装稳定性。发明的效果根据以上的构成,由于夹持件作为一个组装体来构成,所以能够容易进行将管状体安装于支撑部件的安装操作。


图I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管夹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管夹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管夹的仰视图。图4是图2的IV-IV剖视图。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销部件的立体图。图6是表不第一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的销孔的立体图。图7是从下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管夹的铰接部的立体图(盖部件相对于基座部件打开的状态)。图8是表示将供油管以及通气管安装于使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管夹的车身面板的安装构造的立体图。图9是从下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管夹的铰接部的立体图(盖部件相对于基座部件关闭的状态)。图10是表示将供油管以及通气管安装于使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管夹的车身面板的安装构造的剖视图(脚片部插入卡定孔的状态)。
图11是表示将供油管以及通气管安装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管夹的车身面板的安装构造的剖视图(压入销部件、并使脚片部卡定于卡定孔的状态)。图12是表示将供油管以及通气管安装于使用了第二实施方式的管夹的车身面板的安装构造的剖视图(压入销部件、并使脚片部卡定于卡定孔的状态)。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适用于管夹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该管夹用于将供油管以及通气管安装于车身面板。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图I所示的坐标轴为基准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如图f图4所示,管夹(夹持件)10作为主要构成要素而具有分别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基座部件(第一部件)11 ;可转动地支撑于基座部件11的盖部件(第二部件)12 ;以及保持于基座部件11的销部件13。管夹10在基座部件11与盖部件12之间对作为管状体的供油管200以及通气管201进行夹持,并且将基座部件11安装于作为支撑部件的车身面板205的表面,由此将供油管200以及通气管201固定于车身面板205。〈基座部件〉如图广图4所示,基座部件11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主体部15 ;从主体部15的下部向下方突设的脚片部16 ;在主体部15的上部凹设的第一以及第二管保持部17、18 ;设于主体部15的左端部的铰接轴部19 ;以及作为与盖部件12的卡合部而形成于主体部15的上部的两个连结孔20及四个连结爪21。对于主体部15的下部而言,在适当位置凹设有向下方开口的多个凹陷部22,并以划分各凹陷部22的方式形成有多个肋23。各肋23的下端配置于大致为同一平面的假想平面上,主体部15在下部能够与平坦的平面(板材等)抵接。在主体部15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将主体部的上表面与下表面连通的销孔(第一部件贯通孔)25。如图4所示,销孔25具有圆形截面,且上半部26相对于下半部27同轴地扩径,在其边界部分形成有朝向上方的圆环状的阶梯部28。如图6所示,阶梯部28在朝向上方的底面29上,沿周向等间隔(90°间隔)地具有朝向上方突出的四个导向凸部30。各导向凸部30具有倾斜面31与上表面32,该倾斜面31从上方观察随着沿销孔25的周向的逆时针方向而从底面29向上方突出,该上表面32从倾斜面31的上端与底面29平行地在周向沿逆时针方向延伸。上表面的与倾斜面31侧不同的端部通过垂直的平面而与底面29连续。在销孔25的上端部,形成有从基座部件1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孔缘部34。在销孔25的下端部的周边部,以同轴包围销孔25的方式形成有环状槽状的凹陷部35。从销孔25的下端部的周边部、且形成有凹陷部35的部分的内侧的部分沿销孔25的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四个脚片部16。各脚片部16作为在形成于车身面板205的卡定孔206中插入的卡扣而发挥功能。在各脚片部16的朝向销孔25的中心轴侧的部分形成有突出部37,该突出部37具有以越朝向前端(下端)而越朝向销孔25的中心轴侧突出的方式朝向斜上方的倾斜面,在各突出部37上还形成有朝向销孔25的中心轴侧突出的爪部38。各爪部38在其下部具有朝向下方的止回面。各脚片部16具有挠性,并能够在销孔25的径向上倾倒。在基座部件11的上表面的销孔25的右方凹设有第一管保持部(管状体保持部)17,在左方凹设有第二管保持部(管状体保持部)18。第一管保持部17以及第二管保持部18呈槽形状,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而与基座部件11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连续。就第一管保持部17而言,以与后述的供油管200的外表面对应的方式剖面形成为扁平半圆状。另外,就第二管保持部18而言,以与后述的通气管201的外表面对应的方式,剖面形成为大致半圆状。在第一管保持部17以及第二管保持部18的表面,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突条46、47。另外,在第一管保持部17以及第二管保持部18的表面形成有按压片48、49,该按压片48、49被与凹陷部22连通的U字状的狭缝切出、且在其前端部具有朝向第一管保持部17或者第二管保持部18的内侧(上方)突出的凸部。按压片48、49具有挠性,并能够倾倒。这些突条46、47以及按压片48、49以提高与供油管200以及通气管201的紧密性的目的而 设置。铰接轴部19具有从主体部15的左端面向左方突出的轴支承部51 ;以及从轴支承部51的前端部向前方以及后方突出的圆柱状的铰接轴52。从上方或者下方观察,轴支承部51呈大致四边形,轴支承部51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相互平行地沿左右方向延伸(参照图3)。在轴支承部51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且在位于各铰接轴52的下方的部分,形成有向前方或者后方突出、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凸部54、54。在主体部15的上表面的销孔25的前后侧,凹设有朝向上方开口的两个连结孔20、20。连结孔20、20形成为,上端的开口部分与内部相比宽度相当狭窄。S卩,连结孔20、20在上端开口部分具有卡定部。连结孔20、20的内部通过操作开口 57、57而与基座部件11的前表面或者后表面连通。在主体部15的上部右端部,形成有从上表面向下方凹下的凹部56。在凹部56的底面,以两个两个成对的方式配置有四个连结爪21。各连结爪21具有从凹部56的底部向上方延伸的挠性的的突片部;以及具有设于突片部的前端部的朝向下方的止回面的爪部。分别成对的连结爪21以各自的爪部相对的方式配置。另外,成对的两组连结爪21以在凹部56的前侧以及后侧相互隔着间隔的方式配置。〈盖部件〉如图广图4所示,盖部件12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主体部71 ;形成于主体部71的右端部的铰接轴承部72 ;凹设于主体部71的上部的第三及第四管保持部73、74 ;以及作为与基座部件11的卡合部而形成于主体部71的上部的两个连结片75及两个连结爪76。铰接轴承部72具有从主体部71的右端部相互沿前后方向隔着间隔而向右方突出的前夹板(fork)部78及后夹板部79 ;以及设于各夹板部78、79的突出端部的轴承部81、82。轴承部81、82以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同轴的方式配置。各轴承部81、82与铰接轴52的前端部或者后端部转动配合。各轴承部81、82间的前后方向距离比铰接轴52的前后方向长度短,并且铰接轴52无法从各轴承部81、82脱离。这样的铰接轴52以及各轴承部81、82的位置关系通过同时成型基座部件11以及盖部件12来构建。这样,盖部件12通过由轴承部81、82以及铰接轴52构成的铰接部而可转动地支承于基座部件11。如图3、图7所示,在前夹板部78以及后夹板部79的上半部、并且基端部(左半部)的相互对置的部分,沿左右方向延伸地形成有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突出的外伸部84、84。另夕卜,在各轴承部81、82的相互对置的部分,形成有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突出的凸部77、77。两轴承部81、82的前后间距离设定为比轴支承部51的前后长度更长,在盖部件12相对于基座部件11打开的状态(图广图7所示的状态,盖部件12位于基座部件11的左方的状态)下,盖部件12相对于基座部件11而在前后方向上具有游隙。在盖部件相对于基座部件打开的状态下,凸部77、78以及凸部54、54使轴支承部51与各轴承部81、82之间的游隙变小。如图I所示,在主体部71的上部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圆形状的调整孔(第二部件贯通孔)86。在盖部件12相对于基座部件11关闭的状态(图8 图10所示的状态,盖部件12位于基座部件11的上方的状态)下,调整孔86与销孔25同轴配置。另外,调整孔86的直径形成为比孔缘部34的外径大。在主体部71的上部的调整孔86的左方凹设有第三管保持部73,在右方凹设有第四管保持部74。第三管保持部73以及第四管保持部74呈槽形状,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而与盖部件12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连续。就第三管保持部73而言,以与后述的供油管200的外表面对应的方式,剖面形成为扁平半圆状。另外,就第四管保持部74而言,以与后述的 通气管201的外表面对应的方式,剖面形成为大致半圆状。在盖部件12相对于基座部件11关闭的状态下,第三管保持部73与第一管保持部17对置,第四管保持部74与第二管保持部18对置。在第三管保持部73以及第四管保持部74的表面,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突条87、88。另外,在第三管保持部73以及第四管保持部74的表面形成有按压片89、90,该按压片89、90被与主体部71的下部连通的U字状的狭缝切出、且其前端部具有朝向第三管保持部73以及第四管保持部74的内侧(上方)突出的凸部。按压片48、49具有挠性,且能够倾倒。两个连结片75在主体部71的上部的调整孔86的前后朝向上方突设。在各连结片75的侧部,形成有被U字状的狭缝切出的爪部92。爪部92设为能够相对于连结片75倾倒,并由弹性变形而能够相对于连结片75出没。两个连结爪76在主体部71的上部的左端部、相互沿前后方向隔着间隔地设置。各连结爪76向上方延伸、且在前端部具有三角形状的扩头部。在各连结爪76之间设置四边筒状的加强部93,来加强连结爪76。<销部件>如图5所示,销部件13具有圆柱状的大径轴部101 ;同轴设于大径轴部101的一端、且直径比大径轴部101小的小径轴部102 ;以及设于大径轴部101的另一端侧的凸缘部103。小径轴部102的外径形成为比销孔25的下半部27的内径更小。大径轴部101的外径形成为比销孔25的上半部26的内径更小、并且比下半部27的内径更大。凸缘部103的外径形成为比上半部26以及孔缘部34的内径更大、并且比调整孔86的内径更小。小径轴部102具有圆锥形状的前端部105。在小径轴部102的前端部105的上方形成有四个凹部106,该四个凹部106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在邻接的凹部106之间设有间隔壁107。在小径轴部102的各凹部106的上方,突设有沿周向延伸的卡定突条108。卡定突条108形成为其周向长度比凹部106的周向长度短,在周向上相邻的卡定突条108之间的部分(位于间隔壁107的上方的部分),形成有小径轴部102的圆周面露出的谷部109。作为各凹部106的上侧的侧壁的部分以顺利地与卡定突条108的突出端连续的方式形成于倾斜面110。在从小径轴部102的卡定突条108向上方隔开规定的间隔的部分,延伸设置有限制壁111,该限制壁111遍及小径轴部102的周向而连续。在大径轴部101的下表面,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两个凸部114。各凸部114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并设置在以大径轴部101的轴线为对称轴的对称位置上。另外,在凸缘部103的上表面,形成有能够与工具(例如,十字螺钉旋具)卡合的工具孔(例如,十字孔)116。在大径轴部101以及小径轴部102的适当位置,形成有凹陷部112。如图I所示,销部件13从前端部105插入销孔25的上端侧。在销部件13插入销孔25之前,在销部件13的大径轴部101的外周部安装具有可挠性的环状的密封部件121,在各脚片部16的外周部安装具有可挠性的环状的密封部件122。若将销部件13插入销孔25,则销部件13的前端部105与各脚片部16的突出部37的倾斜面以及爪部38抵接。从该状态开始,若将销部件13进一步压入销孔25,则各脚片 部16朝向销孔25的径向外侧产生弹性变形,而前端部105通过爪部38。在前端部105通过爪部38的状态下,各脚片部16由于复原力而复原至初始状态,且突出部37以及爪部38容纳于凹部106内(参照图4)。这样,通过使突出部37以及爪部38卡定于凹部106,销部件13被保持于销孔25内。如上所述,构成一体组装有基座部件11、盖部件12、销部件13、密封部件121、122的管夹10 (参照4)。<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接下来,对使用上述的管夹10、而将供油管200以及通气管201安装于车身面板205的方法以及其安装构造进行说明。供油管200是连接汽车的供油口与燃料箱的管,其剖面形状为圆形变形的扁平形状。通气管201是为了进行供油时的燃料箱内的排气而与供油管200大体平行地设置的管,其剖面形成为圆形状。车身面板205是平板上的面板,形成有圆形状的卡定孔206。最初,使盖部件12为相对于基座部件11打开的状态,将供油管200配置于基座部件11的第一管保持部17内,将通气管201配置于第二管保持部18。接下来,以用盖部件12覆盖基座部件11的上部的方式使盖部件12相对于基座部件11转动。由此,在第三管保持部73内配置供油管200,并且,在第四管保持部74内配置通气管201。在该状态下,使基座部件11的连结爪21与盖部件12的连结爪76卡合,并使基座部件11的连结孔20与盖部件12的连结片75卡合,从而使盖部件12固定于基座部件11 (参照图8)。由此,供油管200被夹持在第一管保持部17与第三管保持部73之间,通气管201被夹持在第二管保持部18与第四管保持部74之间。此时,如图10所示,通过使突条46、47、87、88以及按压片48、49、89、90接触供油管200以及通气管201,来在各管保持部17、18、73、74内以稳定的状态保持供油管200以及通气管201。在盖部件12相对于基座部件11关闭的状态下,如图9所示,铰接轴部19的凸部54在前后方向上与铰接轴承部72的外伸部84对置。由此,轴支承部51与前或者后夹板部78、79之间的缝隙变小,从而减少松动。另外,在盖部件12相对于基座部件11关闭的状态下,销部件13的凸缘部103通过盖部件12的调整孔86,并向上方突出。接下来,将四个脚片部16插入车身面板205的卡定孔206,并使基座部件11的下部(各肋23的下端)与车身面板205的表面抵接。在该状态下,用手指或者工具向基座部件11侧按压销部件13的凸缘部103。若销部件13向脚片部16的前端侧移动,则脚片部16的突出部37以及爪部38被按压于销部件13的倾斜面110,并且各脚片部16的前端部向销孔25的径向外侧位移。若销部件13相对于脚片部16继续移动,则爪部38在倾斜面110上滑动,并向上方越过卡定突条108。之后,销部件13的凸部114与阶梯部28的底面29抵接,并且限制销部件13相对于脚片部16的移动。在该状态下,如图11所示,成为突出部37以及爪部38从凹部106脱离、爪部38与小径轴部102的外周面抵接的状态,并且脚片部16的前端部维持为向销孔25的径向外侧扩大的状态。由此,脚片部16卡定于卡定孔206,而阻止脚片部16从卡定孔206脱离。在该状态下,由于爪部38卡定于卡定突条108,因此能阻止销部件13从销孔25拔出。此时,销部件13的凸缘部103利用密封部件121而对孔缘部34的上端进行密封,基座部件11的销孔25的下端周边部利用密封部件122而对卡定孔206的周边部进行密封。由此,卡定孔206被水密密封。接下来,对将管夹10从车身面板205取下的方法进行说明。最初,使工具(例如, 十字螺钉旋具)与销部件13的工具孔116卡合。而且,从上方观察,使销部件13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在上下方向上,各脚片部16的各爪部38从与销部件13的卡定突条108相对的位置脱离,而与谷部109相对。同时,销部件13的凸部114在阶梯部28上从底面29经由倾斜面31而向上表面32滑动,并且销部件13相对于基座部件11而向上方位移。若从该状态开始,把持凸缘部103,并相对于基座部件11而向上方抽出销部件13,则爪部38在间隔壁107的端面上滑动,而能够不钩挂在凹部106上地到达前端部105。另外,在不希望从基座部件11完全抽出销部件13的情况下,若在爪部38位于间隔壁107的端面上的状态下,使销部件13相对于基座部件11旋转,则使爪部38容纳于凹部106内,脚片部16复原至初始状态。在以上的状态下,由于脚片部16成为初始状态(不向销孔25的径向外侧位移),因此能够从卡定孔206抽出脚片部16。接下来,对从管夹10取下供油管200以及通气管201的方法进行说明。利用手指或工具等使连结爪21倾倒,来解除的连结爪21与连结爪76的卡定状态,并且,通过操作开口 57而利用手指或工具等使连结片75的爪部92倾倒,来解除连结片75与连结孔20的卡合。由此,能够使盖部件12与基座部件11相对之后打开,从而能够从管夹10取下供油管200以及通气管201。由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管夹10 —体组装有基座部件11、盖部件12、销部件13、密封部件121、122,因此能容易进行操作以及将供油管200等安装于车身面板205的安装操作。另外,当将供油管200等安装于车身面板205时,由于也不需要使用工具,从而容易进行安装操作。另外,由于管夹10能够采取仅与供油管200等管状体结合的状态、或者仅与车身面板205结合的状态,所以能够以安装于其他的部件的状态进行交付等。例如,能够以将管夹10安装于供油管200以及通气管201的状态向汽车制造商交付。根据针对车身面板205的安装稳定性的观点,脚片部16优选为配置于基座部件11的大致中央部。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在盖部件12上形成有调整孔86,所以销部件13不会被盖部件12覆盖地向外部露出,从而能够进行销部件13相对于基座部件11的按压操作。如上所述,能够不破坏管夹10地从供油管200、通气管201、车身面板205取下管夹10,从而适于再利用。<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管夹300在销孔25以及脚片部16设于盖部件12的方面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对于第二实施方式,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如图12所示,基座部件11具有贯通孔(第一部件贯通孔)301,该贯通孔301在第一管保持部17与第二管保持部18之间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基座部件11。盖部件12具有孔缘部302,该孔缘部302位于第三管保持部73与第四管保持部74之间。以在盖部件12相对于基座部件11关闭的状态下、通过贯通孔301而延伸至基座部件11的下端的方式对孔 缘部302的轴向长度进行设定。在孔缘部302的内部,形成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销孔(第二部件贯通孔)25。在图12中的孔缘部302的下端端面,以包围销孔25的方式形成有凹陷部35,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从形成有减薄部35的部分的内侧的部分沿销孔25的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四个脚片部16、。若如上述那样构成,则由于盖部件12直接固定于车身面板205,所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管夹10相比,更难以相对于基座部件11打开盖部件12,从而提高供油管200以及通气管201安装于车身面板205的安装稳定性。以上对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而能够广泛地实施变形。例如,第一实施方式构成为,在盖部件12相对于基座部件11关闭的状态下,保持于销孔25的销部件13的上端通过调整孔86而向上方延伸突出,但也可以构成为,销部件13的上端配置于比调整孔86更靠近下方。在该情况下,从上方观察,调整孔86的大小设定为如下大小即可,即、使销部件13的上端的至少一部分向外部露出,而能够用手指或工具等按压销部件13的上端。此外,在设有工具孔116的情况下,至少工具孔116必须通过调整孔86而向外部露出。形成于基座部件11以及盖部件12的管保持部的个数以及形状能够任意设定。此夕卜,管夹所保持的管不限定于供油管等,可以为各种管。另外,管夹也可以不保持管,而保持实心的电线或电线束等。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利用管夹10来保持供油管200以及通气管201后,使脚片部16与卡定孔206卡合,但也可以在使脚片部16与卡定孔206卡合后,利用管夹10来保持供油管200以及通气管201。符号的说明10,300-管夹(夹持件),11-基座部件(第一部件),12-盖部件(第二部件),13-销部件,16-脚片部,17-第一管保持部(管状体保持部),18-第二管保持部(管状体保持部),19-铰接轴部,20-连结孔,21-连结爪,25-销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为第一部件贯通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为第二部件贯通孔),34-孔缘部,37-突出部,38-爪部,51-轴支承部,52-铰接轴,72-铰接轴承部,73-第三管保持部,74-第四管保持部,75-连结片,76-连结爪,78-前夹板部,79-后夹板部,81、82-轴承部,84-外伸部,86-调整孔(第二部件贯通孔),105-前端部,106-凹部,107-间隔壁,108-卡定突条,109—谷部,110—倾斜面,116—工具孔,121、122—密封部件,200—供油管(管状体),201—通气管(管状体),205—车身面板(支 撑部件),206—卡定孔,301—贯通孔(第一部件贯通孔),302—孔缘部。
权利要求
1.一种夹持件,其用于在形成有卡定孔的支撑部件上安装管状体,该夹持件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部件,其配置于上述支撑部件的表面,在与上述卡定孔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第一部件贯通孔,并且具备从上述第一部件贯通孔的上述支撑部件侧的周边部突出设置而能够进入上述卡定孔的多个具有可挠性的脚片部、和设置在与上述支撑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并能够使上述管状体抵接的管状体保持部; 第二部件,其可转动地设于上述第一部件,并在转动至覆盖上述管状体保持部的锁闭位置的状态下与上述第一部件卡定,而在与上述管状体保持部之间夹持上述管状体;以及 销部件,其保持在上述第一部件贯通孔内,通过向上述脚片部的前端侧位移,来使上述脚片部向上述第一部件贯通孔的径向外侧位移,并使上述脚片部与上述卡定孔卡合, 上述第二部件形成有,在处于上述锁闭位置的状态下使上述销部件的与上述支撑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外部露出的第二部件贯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夹持件,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第一部件贯通孔的轴线方向观察,以夹着上述第一部件贯通孔的方式设有两个上述管状体保持部。
3.一种夹持件,其用于在形成有卡定孔的支撑部件上安装管状体,该夹持件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部件,其配置于上述支撑部件的表面,在与上述卡定孔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第一部件贯通孔,并且具备设置在与上述支撑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并能够使上述管状体抵接的管状体保持部; 第二部件,其可转动地设于上述第一部件,并在转动至覆盖上述管状体保持部的锁闭位置的状态下与上述第一部件卡定,并且在处于上述锁闭位置的状态下、在与上述第一部件贯通孔对应的部分形成第二部件贯通孔,具备从上述第二部件贯通孔的上述支撑部件侧的周边部突出设置、并能够通过上述第一部件贯通孔而进入上述卡定孔的多个具有可挠性的脚片部;以及 销部件,其保持在上述第二部件贯通孔内,通过向上述脚片部的前端侧位移,来使上述脚片部向上述第二部件贯通孔的径向外侧位移,并使上述脚片部与上述卡定孔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持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部件在上述第二部件贯通孔的上述支撑部件侧的端部具备孔缘部, 上述孔缘部通过上述第一部件贯通孔,而使其突出端能够与上述卡定孔的周边部抵接, 上述脚片部向上述孔缘部的突出端的径向内侧突出设置、并能够进入上述卡定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持件,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第一部件贯通孔的轴线方向观察,以夹着上述第一部件贯通孔的方式设有两个上述管状体保持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管夹(10),其用于在形成有卡定孔(206)的车身面板(205)上安装供油管(200)等,其具有基座部件(11)、盖部件(12)、销部件(13)。基座部件配置于车身面板上,形成销孔(25),并且具有从销孔的周边部突出设置且能够进入卡定孔的多个脚片部(16)、以及管保持部(17、18)。盖部件可转动地设于基座部件,并在转动至覆盖管保持部的锁闭位置的状态下与基座部件卡定。销部件保持于销孔,通过向脚片部的前端侧位移,来使脚片部向销孔的径向外侧位移,而使脚片部与卡定孔卡合。在盖部件上形成有在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使销部件向外部露出的调整孔(86)。
文档编号F16L3/08GK102782380SQ20118001239
公开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5日
发明者福本充 申请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