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分配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30814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驱动力分配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将驱动力向左驱动轮及右驱动轮分配输出的驱动力分配控制装置。
技术背景
作为上述型式的驱动力分配装置,提案有例如专利文献I中所记载的装置。该文献中,具有通过发动机驱动的驱动锥齿轮(以下记载为输入侧伞齿轮。)和与该输入侧双曲面齿轮啮合的从动锥齿轮(以下记载为输出侧伞齿轮。)。在输出侧伞齿轮的左右两侧设置离合器,向驱动轮传递所希望的驱动力。输出侧伞齿轮相对于壳体经由滚珠轴承可旋转地支承。
专利文献I :(日本)特许第3652462号公报(图2、4)
但是,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驱动力分配控制装置中,未具体表示调整输入侧伞齿轮和输出侧伞齿轮的啮合的构成,难以进行啮合调整。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易地调整输入侧伞齿轮和输出侧伞齿轮的啮合的驱动力分配装置。
本发明的驱动力分配控制装置具备具有与该输入侧伞齿轮啮合的输出侧伞齿轮的中心轴;在输出侧伞齿轮的径方向可分割且可从径方向安装输出侧伞齿轮及中心轴的壳体、配置于中心轴的一端的轴承、插入壳体与轴承之间的轴方向间隙的垫片部件,中心轴的一端侧即轴方向最端部比轴承的一端侧即轴方向最端部更靠另一端侧。
因此,可以在将输入侧伞齿轮及输出侧伞齿轮从径方向组装于壳体之后,安装垫片部件,另外,也没有必要伴随垫片部件的更换而拆下中心轴,可以极其良好地改善组装作业性。


图I是从车辆上方观察具备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驱动力分配控制装置的四轮驱动车辆的车轮驱动系并与四轮驱动控制系统一同表示的概略平面图2是表示实施例I的左右后轮驱动力分配单元的构成的剖面图3是实施例I的中心轴部分放大局部剖面图4是比较例的中心轴部分的放大局部剖面图5是表示实施例I的中心轴附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6是表示比较例的中心轴附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符号说明
1L、IR左右前轮
2L、2R左右后轮
3发动机(动力源)
IlL左后轮侧离合器
I IR右后轮侧离合器
3a中段壳
IlLl 台座部
12a输入侧双曲面齿轮
12a输入侧双曲面齿轮
30中段后壳
31、32 轴承
34 油封
38中段前壳
39中心轴
39L、39R 轴嵌合部
41左侧垫片(垫片部件)
42右侧垫片(垫片部件)
43、44 油封
111L、IllR联轴器输入轴(输入轴)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I
图I是从车辆上方观察具备本发明实施例I的驱动力分配控制装置的四轮驱动车辆的车轮驱动系并与四轮驱动控制系统一同表示的概略平面图。图中,1L、1R分别表示作为主驱动轮的左右前轮,2L、2R分别表示作为副驱动轮的左右后轮。此外,本说明书中称作 “驱动力”的并非是动力,而是指“转矩值”。
3是作为原动机的发动机,来自发动机3的旋转动力通过变速器(包含差速器装置 4a的变速桥)4变速,经由左右驱动轴5L、5R朝向左右前轮1L、IR,驱动这些左右前轮1L、 IR。由变速器4变速后朝向左右前轮1L、1R的驱动力的一部分利用分动器6进行方向变换使其朝向左右后轮2L、2R,将用于其的传动系设为如下的构成。分动器6具备由输入侧双曲面齿轮6a及输出侧双曲面齿轮6b构成的伞齿轮组。此外,不限于双曲面齿轮,也可以具备锥齿轮或其它形式的伞齿轮,并没有特别限定。
输入侧双曲面齿轮6a以与差速器装置4a的输入旋转构件即差速器箱一同旋转的方式与其结合。在输出侧双曲面齿轮6b结合有传动轴7的前端,使该传动轴7朝向左右后轮驱动力分配单元8并向后方延伸。此外,分动器6以将朝向左右前轮1L、1R的驱动力的一部分增速并向传动轴7输出的方式决定由双曲面齿轮6a及输出侧双曲面齿轮6b构成的伞齿轮组的齿轮比。
向传动轴7的增速旋转动力在左右后轮驱动力分配单元8进行的后述的控制下被分配输出到左右后轮2L、2R。因此,左右后轮驱动力分配单元8在左右后轮2L、2R的驱动轴 9L、9R之间具备沿这些轴9L、9R的轴线方向延伸的中心轴39。
左右后轮驱动力分配单元8还具备处于中心轴39及左后轮驱动轴9L间且用于CN 102985723 A书明说3/7页
对这些轴39、9L间进行结合控制的左后轮侧离合器11L、处于中心轴39及右后轮驱动轴9R 间且用于对这些轴39、9R间进行结合控制的右后轮侧离合器11R。
从分动器6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传动轴7的后端和中心轴39之间经由由输入侧双曲面齿轮12a及输出侧双曲面齿轮12b构成的伞齿轮式终端减速器12驱动结合。此外,该终端减速器12的减速比与分动器6的上述的增速齿轮比(由双曲面齿轮6a及输出侧双曲面齿轮6b构成的伞齿轮组的增速齿轮比)相关联,设为使朝向左右前轮1L、1R的驱动力的一部分在增速下朝向中心轴39的齿轮比,在本实施例中,以相对于左右前轮1L、1R使中心轴39增速旋转的方式设定分动器6及终端减速器12的合计齿轮比。
由此,下面说明决定分动器6及终端减速器12的合计齿轮比的理由。
在未进行上述中心轴39的增速旋转的情况下,左右后轮2L、2R中在回转行驶中成为外轮的后轮2L (或2R)的旋转速度比中心轴39的旋转速度高。
在该状态下使成为回转方向外轮的后轮2L (或2R)侧的离合器IlL (或I IR)联接时,该后轮的高的旋转速度被低速旋转的中心轴39拖曳,降低至中心轴39的旋转速度。这意味着不能从中心轴39向回转方向外侧的后轮2L (或2R)传递驱动力,结果不能进行如目标那样的驱动力分配控制,对于四轮驱动控制产生不良。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以在这样的回转行驶中不会出现中心轴39的旋转速度不足回转方向外侧后轮2L (或2R)的旋转速度,不能进行驱动力分配控制的方式如上决定分动器6及终端减速器12的合计齿轮比,使中心轴39如上述增速旋转。通过这样的中心轴39 的增速旋转,可以如目标那样执行后述的驱动力分配控制。
在上述的四轮驱动车辆的车轮驱动系中,来自发动机3的旋转动力在变速器(变速驱动桥)4的变速下向左右前轮1L、IR传递,驱动这些左右前轮1L、IR。
其间,朝向左右前轮1L、1R的驱动力的一部分从分动器6依次经传动轴7、及终端减速器12在增速下向中心轴39传递,以离合器11L、11R滑动该增速量的方式对这些离合器11L、11R进行联接力控制,同时驱动左右后轮2L、2R。这样,车辆通过左右前轮1L、1R的驱动、及左右后轮2L、2R的驱动可进行四轮驱动行驶。因此,在上述的四轮驱动车辆中,需要进行左后轮侧离合器IlL及右后轮侧离合器IlR的联接力控制。
在上述的四轮驱动车辆中,为使车辆的起步性能及加速性能进一步提高,可经由左后轮侧离合器IlL及右后轮侧离合器IlR的合计联接力控制进行前后轮驱动力分配控制,除此之外,为使车辆的回转性能提高,或者进行将车辆的实际动作(实际横摆率等)设为与车辆的运转状态或行驶条件相对应的如目标那样的动作的动作控制,可经由左后轮侧离合器IlL及右后轮侧离合器IlR的联接力控制进行左右轮驱动力分配控制。因此,将左后轮侧离合器IlL及右后轮侧离合器IlR的联接力控制系统设为如下。
左后轮侧离合器IlL及右后轮侧离合器IlR分别设为根据供给电流决定联接力的电磁式,通过以这些离合器IlLUlR的联接力分别成为与由四轮驱动(4WD)控制器21如后述求出的左右后轮2L、2R的目标驱动力TcUTcR相对应的联接力的方式对向该离合器11L、 IlR的供给电流进行电子控制,由此,进行上述前后轮驱动力分配控制及左右轮驱动力分配控制。
在四轮驱动控制器21中,为运算上述的左后轮2L的目标驱动力TcL及右后轮2R 的目标驱动力TcR,分别输入来自检测车速VSP的车速传感器22的信号、来自检测穿过车5辆的重心的绕垂直轴线的横摆率Φ的横摆率传感器23的信号、来自检测转向盘操作角Θ 的操作角传感器24的信号、来自运算发动机3的输出转矩Te的发动机转矩运算部25信号、 来自检测发动机转速Ne的发动机旋转传感器26的信号、来自检测加速踏板踏入量即加速器开度APO的加速器开度传感器27的信号、来自检测变速器4选择中的齿轮比Y的变速器齿轮比传感器28的信号。
四轮驱动控制器21基于这些输入信息运算之后详述的前后轮驱动力分配控制及左右轮驱动力分配控制用的左后轮目标驱动力TcL及右后轮目标驱动力TcR,以左右后轮 2L、2R的驱动力与这些目标驱动力TcUTcR相一致的方式电子控制左后轮侧离合器IlL及右后轮侧离合器IlR的联接力(电流)。
图2是表示实施例I的左右后轮驱动力分配单元的构成的剖面图。该左右后轮驱动力分配单元8具有由沿图2的输入侧双曲面齿轮12a的轴在上下方向且穿过中心轴39 的轴线的面被分割的中段壳3a。该中段壳3a具有收装输入侧双曲面齿轮12a和中心轴39 及输出侧双曲面齿轮12b的一部分的中段前壳38、和收装中心轴39及输出侧双曲面齿轮 12b的一部分的中段后壳30。这些中段前壳38和中段后壳30分别沿输入侧双曲面齿轮 12a的轴被等分为上面侧和下面侧,可从径方向组装中心轴39及输出侧双曲面齿轮12b等而构成。此外,作为中段壳3a的分割方法,不必利用穿过中心轴39的轴线的面进行分割, 例如中段后壳30也可以为由包含中心轴39的中心轴的扇形进行开口的构成等。换言之, 只要是相对于壳体从径方向可组装中心轴39进行开口的分割方法即可。详细后述。
在中段壳3a的中心轴轴方向的两侧具有分别收装左后轮侧离合器IlL及右后轮侧离合器IlR的大致杯形状的联轴器壳51、52,该联轴器壳51、52通过螺栓53从中段壳3a 的中心轴轴方向的侧方进行安装。
在中段前壳38和输入侧双曲面齿轮12a之间具有可旋转地支承输入侧双曲面齿轮12a的前轴承34及后轴承33和保持前轴承34与后轴承33的间隔的轴承衬套37。另外,输入侧双曲面齿轮12a具有在车辆前方侧与传动轴7连结的凸缘叉60和固定该凸缘叉 60与输入侧双曲面齿轮12a的凸缘叉螺母61。另外,在凸缘叉60和中段前壳38之间具有油封35和从中段前壳38的开口侧覆盖该油封34的凸缘叉防尘罩36。
中心轴39经由轴承31及32可旋转地支承于中段壳3a。在中心轴39上,通过花键嵌合安装有输出侧双曲面齿轮12b。在轴承31的轴方向外侧(图2中左侧)即与中段壳 3a的间安装有调整轴承31的轴方向位置的左侧垫片41。同样,在轴承32的轴方向外侧(图 2中右侧)即与中段壳3a之间安装有调整轴承32的轴方向位置的右侧垫片42。
左侧垫片41及右侧垫片42为圆环状的板部件,可通过多种厚度或多片的组合来变更轴方向的厚度。由此,调整轴承31及轴承32的轴方向位置,且随之调整中心轴39(输出侧双曲面齿轮12b)的轴方向位置。由此,调整输入侧双曲面齿轮12a和输出侧双曲面齿轮12b的啮合位置,实现转矩传递效率的提高及防止杂音的产生等。
中心轴39为中空的大致圆筒部件,在两端内周具有形成有花键的轴嵌合部39L及 39R。而且,通过从轴方向插入从轴方向两侧与左后轮侧离合器IlL及右后轮侧离合器IlR 形成一体且在外周具有花键的联轴器输入轴111U111R,且在轴嵌合部39L、39R和联轴器输入轴111L、IllR的外周啮合,由此,与中心轴39连结。在左后轮侧离合器IlL及右后轮侧离合器I IR和联轴器输入轴111U111R之间形成有比联轴器输入轴111LU11R扩径的台座部IlLl及11R1。在台座部IlLl及IlRl与中段壳3a之间安装有油封43、44。由此,左后轮侧离合器IlL及右后轮侧离合器IlR的收装部被特体密封。
(关于中心轴和垫片的关系)
其次,说明中心轴39和左侧垫片41及右侧垫片42的位置关系。图3是实施例I 的中心轴部分的放大局部剖面图。轴支承中心轴39的轴承31、32为锥形滚柱轴承,具有 与中段壳3a抵接的外座圈31a、32a、与输出侧双曲面齿轮12b (中心轴39)抵接的内座圈 3 Ib、32b、在这些座圈部件之间滚动的滚柱轴承31c、32c。锥形滚柱轴承具有承受轴方向的力并可旋转地支承的优异的功能,另外,作为轴方向的定位功能还具有高的能力。如实施例 I那样,在采用双曲面齿轮的情况下,从转矩传递效率及耐久性等观点出发,输入侧双曲面齿轮12a和输出侧双曲面齿轮12b的轴方向相对位置(即啮合位置)极其重要。该情况下, 通过采用锥形滚柱轴承,不仅能够可靠地承受轴方向的力,而且能够实现更高精度的啮合。
在轴方向的外座圈31a、32a和中段壳3a之间配置调整外座圈31a、32a的轴方向位置的左侧垫片41及右侧垫片42。
中心轴39的左侧端部391的轴方向位置(中心轴39的左端即轴方向最端部)为 xl,右侧端部392的轴方向位置(中心轴39的右端即轴方向最端部)为x2。另外,左侧垫片 41的轴方向右端位置、换言之外座圈31a的轴方向左端位置为yl,右侧垫片42的轴方向左端位置、换言之外座圈32a的轴方向右端位置为12。此时,yl为比xl更外侧的关系(比轴承31的左端侧即轴方向最端部更靠右端侧),另外,y2为比x2更外侧的关系(比轴承32的右端侧即轴方向最端部更靠左端侧)。换言之,中心轴39的轴方向长度设定为比右侧垫片 42和左侧垫片42之间的轴方向长度短,且在右侧垫片42和左侧垫片42之间。
(有关双曲面齿轮的组装)
其次,说明双曲面齿轮的组装工序。首先,将中段前壳38以收装输入侧双曲面齿轮12a的部分为下侧进行载置。然后,组装输入侧双曲面齿轮12a及轴承33、34等,从其上方侧、即从中心轴39的径方向外侧组装安装有各轴承31、32及输出侧双曲面齿轮12b等的中心轴39。
其次,将左侧垫片41及右侧垫片42 (以下也记载为垫片。)插入中段前壳38和轴承31及轴承32之间。此时,中心轴39位于比轴承31的外座圈31a左端及轴承32的外座圈32a右端更靠轴方向内侧,因此,在将中心轴39安装于中段前壳38后,也可以从径方向插入两垫片进行安装。最初组装时,插入预先设定的规定厚度的垫片。
其次,在输入侧双曲面齿轮12a的齿面和输出侧双曲面齿轮12b的齿面之间涂布啮合状态确认用的润滑脂等,覆盖沿上下方向分割的中段后壳30,利用未图示的螺栓将中段前壳38和中段后壳30紧固固定。在该状态下使输入侧双曲面齿轮12a以规定条件旋转后,停止。
其次,拆下中段后壳30,根据残留于输入侧双曲面齿轮12a和输出侧双曲面齿轮 12b的齿面的啮合痕迹判断中心轴39的轴方向位置是否适当。例如如果偏离啮合痕迹,则在判断为应稍微向轴方向右侧移动时,将左侧垫片41更换为厚的垫片,将右侧垫片42更换为薄的垫片。在进行该更换时,中心轴39位于比轴承31的外座圈31a左端及轴承32的外座圈32a右端更靠轴方向内侧,因此,能够仅将垫片从径方向拔出进行更换。换言之,可以不将中心轴39从中段前壳38拆下而仅更换垫片。
图4是比较例的中心轴部分的放大局部剖面图。该比较例的基本构成与实施例I 相同,仅中心轴39’的长度不同。比较例的中心轴39’的左侧端部391’的轴方向位置为 xl’,右侧端部392’的轴方向位置为x2’。另外,左侧垫片41的轴方向右端位置、换言之外座圈31a的轴方向左端位置为yl’,右侧垫片42的轴方向左端位置、换言之外座圈32a的轴方向右端位置为y2’。此时,yl’为比xl’更内侧的关系,另外,y2’为比x2’更内侧的关系。换言之,中心轴39’的轴方向长度设定为比右侧垫片42和左侧垫片42之间的轴方向长度长。
该情况下,在安装左侧垫片41及右侧垫片42时,需要在将中心轴39’装入中段前壳38之前,从中心轴39’的轴方向外侧安装垫片,之后安装于中段前壳38上。垫片是用于调整微细的厚度的垫片,组装作业变得繁杂。另外,在判断为一旦组装后因更换垫片而需要进行调整时,即使仅想要拆下垫片,但是其附着于中心轴39’而不会被拆下。因此,必须要进行再次将中心轴39’从中段前壳38拆下,更换垫片并再次进行组装的作业,组装作业仍旧繁杂。
与之相对,根据实施例I的结构,能够在将中心轴39安装于中段前壳38后安装垫片。另外,伴随垫片的更换,也不需要拆下中心轴39,从而能够极其良好地改善组装作业性。
(润滑作用)
其次,说明中心轴附近的润滑作用。图5是表示实施例I的中心轴附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在中段壳3a的内周、S卩比轴承31更靠左后轮侧离合器IlL侧的位置设有油封43, 对其与台座部IlLl之间密封。此外,在右侧也为同样的构成,因此着眼于左侧进行说明。
中段壳3a内被充填有输入侧双曲面齿轮12a及输出侧双曲面齿轮12b等的润滑用齿轮油,作为润滑室W构成。与之相对,收装左后轮侧离合器IlL的区域由于在左后轮侧离合器IlL内封入有润滑油,所以其作为干燥室Dl构成。此时,如实施例I那样,由于在中段壳3a和左后轮侧离合器IlL的台座部IlLl之间设有油封43,所以因齿轮的旋转而飞起的润滑油通过轴承31也被供给到中心轴39和联轴器输入轴IllL的啮合的部分。即,由于向中心轴39的中空内也可以供给润滑油,所以能够抑制啮合部分的花键的磨损等。
图6是表示比较例的中心轴附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该比较例的基本构成与实施例I相同,中心轴39’的长度不同,另外在中段壳3a和中心轴39’的外周之间设有油封43’ 这一点不同。如该比较例,在中心轴39’的轴方向长度长的情况下,在左后轮侧离合器IlL 和中心轴39’的端部之间的间隙小的构成的情况下,难以在联轴器输入轴11IL或左后轮侧离合器IlL和中段后壳30之间配置油封。该情况下,在中段壳3a和中心轴39’之间配置油封43’,不会将润滑油向中心轴39’和联轴器输入轴IllL之间供给,中心轴39’的中空内作为干燥室D2构成。该情况下,不能向啮合的部分供给润滑油,难以抑制花键的磨损等。
与之相对,实施例I的油封与左后轮侧离合器IlL为一体,且在也与联轴器输入轴 IllL为一体的台座部IlLl和中段壳3a之间配置有油封43,因此,能够确保中心轴39内的花键的润滑。换言之,通过将中心轴39缩短配置,能够形成台座部IlLl (即不在中心轴侧而在离合器侧可接触油封的区域),能够向中心轴39供给润滑油。
如以上说明,在实施例I中,能够得到以下例举的作用效果。
(I)具备输入来自动力源的驱动力的输入侧双曲面齿轮12a (输入侧伞齿轮)、具有与该输入侧双曲面齿轮12a啮合的输出侧双曲面齿轮12b (输出侧伞齿轮)的中心轴39、可在输出侧双曲面齿轮12b的径方向进行分割即可从径方向安装输出侧双曲面齿轮12b及中心轴39的中段壳3a (壳体)、配置于中心轴39的一端的轴承31或轴承32 (轴承)、插入中段壳3a和轴承31或32之间的轴方向间隙的左侧垫片41或右侧垫片42 (垫片部件),中心轴39的一端侧即轴方向最端部为比轴承31、32的一端侧即轴方向最端部更靠另一端侧。
例如,着眼于轴承31的情况下,中心轴39的左端侧即轴方向最端部(xl)为比轴承31的左端侧即轴方向最端部(yl)更靠右端侧,着眼于轴承32的情况下,中心轴39的右端侧即轴方向最端部(x2)为比轴承31的右端侧即轴方向最端部(y2)更靠左端侧。
因此,可以在将输出侧双曲面齿轮12b从径方向装入中段壳3a后,安装左侧垫片 41或右侧垫片42,另外,伴随垫片的更换,也不需要拆下中心轴39,能够极其良好地改善组装作业性。
(2)轴承是配置于一端的轴承31和配置于另一端的轴承32,中心轴39的另一端侧即轴方向最端部为比配置于另一端的轴承的另一端侧即轴方向最端部更靠一端侧。即, 在轴承31、32这两方,通过以比中心轴39更靠轴承31、32的外端的位置为外侧的方式进行配置,能够更高精度地调整中心轴39的轴方向位置。
(3)具备将来自中心轴39的驱动力可变更地向左侧驱动轮传递的左后轮侧离合器IlL (左侧离合器)和将来自中心轴39的驱动力可变更地向右侧驱动轮传递的右后轮侧离合器IlR (右侧离合器)。因此,能够独立控制向左右传递的驱动力。
(4)具备形成于中心轴39的两端内周的轴嵌合部39L、39R、从左后轮侧离合器 IlL或右后轮侧离合器IlR向轴方向中心轴39侧延伸且在外周与轴嵌合部39L、39R啮合的联轴器输入轴111U111R (输入轴)、将中段壳3a的比轴承31、32更左后轮侧离合器IlL 侧或更右后轮侧离合器I IR侧的位置与左后轮侧离合器IIL或右后轮侧离合器I IR之间密封的油封43、44 (密封部件)。
因此,可以向轴嵌合部39L、39R的嵌合部供给润滑油,能够抑制啮合部分的磨损坐寸ο
(5)轴承31、32是锥形滚柱轴承。因此,作为轴方向的定位功能具有高的能力,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输入侧双曲面齿轮12a和输出侧双曲面齿轮12b的啮合精度。
以上说明了实施例1,但即使是不同的构成也包含于本申请发明中。例如,在实施例I中,示例了适用于在四轮驱动车辆的后轮侧分配驱动力的驱动力分配控制装置的例子,但在具有伞齿轮且可相对于壳体从径方向安装伞齿轮的构成中,只要是能够安装垫片部件的构成则就可以应用本申请发明。另外,作为轴承,并不限于锥形滚柱轴承,例如也可以适用角接触球轴承等。另外,在实施例I中,表示了在中心轴的两端具备轴承及垫片的构成,但也可以为仅在一方具备垫片的构成。
权利要求
1.一种驱动力分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入来自动カ源的驱动カ的输入侧伞齿轮; 具有与该输入侧伞齿轮啮合的输出侧伞齿轮的中心轴; 在所述输出侧伞齿轮的径方向可分割且可从径方向安装所述输出侧伞齿轮及所述中心轴的壳体; 配置于所述中心轴的一端的轴承; 插入所述壳体与所述轴承之间的轴方向间隙的垫片部件, 所述中心轴的一端侧即轴方向最端部比所述轴承的一端侧即轴方向最端部更靠另一端侧。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驱动カ分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轴承是配置于所述一端的轴承和配置于另一端的轴承, 所述中心轴的另一端侧即轴方向最端部比配置于所述另一端的轴承的另一端侧即轴方向最端部更靠一端侧。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驱动カ分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将来自所述中心轴的驱动カ可变更地向左侧驱动轮传递的左侧离合器、 将来自所述中心轴的驱动カ可变更地向右侧驱动轮传递的右侧离合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カ分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形成于所述中心轴的两端内周的轴嵌合部; 从所述离合器向轴方向中心轴侧延伸且在外周与所述轴嵌合部啮合的输入轴; 将所述壳体的比所述轴承更靠离合器侧的位置与所述离合器之间密封的密封部件。
5.如权利要求I 4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カ分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轴承是锥形滚柱轴承。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调整输入侧伞齿轮和输出侧伞齿轮的啮合的驱动力分配装置。本发明的驱动力分配控制装置具备具有与输入侧伞齿轮啮合的输出侧伞齿轮的中心轴、左右的离合器、在输出侧伞齿轮的径方向可分割且可从径方向安装输出侧伞齿轮及所述中心轴的壳体、配置于中心轴的一端的轴承、插入壳体和轴承之间的轴方向间隙的垫片部件,中心轴的一端侧即轴方向最端部比轴承的一端侧即轴方向最端部更靠另一端侧。
文档编号F16H48/12GK102985723SQ20118003404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5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9日
发明者铃木伸一, 广井大佑 申请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