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引导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30891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运动引导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块隔着所谓无限循环的多数的滚珠或辊的滚动体组装在轨 道轨,能够使固定在上述移动块的被搭载物沿轨道轨自由往复运动的运动引导装置。
背景技术
工作母机的工作平台或各种搬运装置的直线引导部或曲线引导部大多使用搭载 有平台等活动体的移动块沿轨道轨连续移动的运动引导装置。在这种运动引导装置中,上 述移动块隔着多数的滚珠或辊(以下称“滚动体”)组装在轨道轨,通过滚动体在移动块与 轨道轨之间边负载载重边滚行,使搭载在移动块的活动体能够沿轨道轨以极小的阻力轻盈 运动。另外,在移动块具有滚动体的无限循环道,通过使滚动体循环在该无限循环道内,上 述移动块能够沿轨道轨连续移动。
在如上述构成的运动引导装置中,有时会因受其使用环境的影响造成工件的切削 或尘埃等异物附着在上述轨道轨,假如这些异物侵入到沿轨道轨行进的上述移动块的内 部,会造成轨道轨的滚行面、移动块的负载滚行面或滚动体损伤,或促成这些磨损,导致运 动引导装置的移动块的移动精度提早不精确。另外,当在工作机械中为冷却工件所使用的 冷却液经由轨道轨侵入到移动块的内部时,附着在滚动体表面的润滑油被洗掉,终究还是 会成为滚行面或滚动体提早磨损的原因。
基于上述理由,一般是在上述移动块中在其移动方向的两端安装有一对端密封构 件。该端密封构件具有滑动接触在轨道轨表面的端密封部,当移动块沿轨道轨移动时,上 述端密封部将轨道轨的附着物从该轨道轨的表面擦掉,以防止该附着物侵入移动块的内部 (专利文献I)。
另外,为了确实防止细微附着物侵入移动块的内部,也有采取将多片端密封构件 重叠安装在移动块端部的措施。即,在现有的运动引导装置中,通过伴随着移动块的通过用 端密封构件来进行轨道轨的附着物的排除,提高该排除的可靠性,来防止该附着物侵入移 动块的内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422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上述轨道轨几乎都是使用安装用螺栓紧固在平台等的固定部,在该轨道轨 贯通形成有安装用螺栓的插入孔。因此,当安装有端密封构件的移动块沿轨道轨运动时,滑 动接触在轨道轨表面的端密封构件的端密封部就容易被上述插入孔的周边挂住,在使用了 一段时间后担心端密封部的前端会产生磨损或缺损。该端密封部的前端产生磨损或缺损的 起因也有可能会造成端密封部和轨道轨的表面之间产生间隙,在这种情况下,轨道轨的附 着物就会潜入通过端密封部然后侵入到移动块的内部。
另外,上述端密封部即使毫无间隙地滑动接触在轨道轨的表面,堆积在上述插入孔内部的尘埃也会潜入通过端密封部,因此尘埃等附着物通过该插入孔进入到移动块内部 的可能性很高。
作为解决涉及到上述轨道轨的插入孔的存在的课题的对策,有了在安装用螺栓插 入后封住该插入孔的构想,根据需要在铺设轨道轨时实施该对策。即,在将安装用螺栓锁 紧,使上述轨道轨紧固在固定部后,将塞栓嵌合于轨道轨的插入孔,确保上述端密封部所滑 动接触的轨道轨的表面平滑没有段差。
但是,该对策需要将塞栓压入在轨道轨的插入孔的压入作业,由于轨道轨的全长 越长插入孔的数量也会越多,导致该轨道轨的铺设作业费工费时。另外,为了让塞栓所堵住 的插入孔的部位和其周围的轨道轨表面一致形成为平滑没有段差,需要工整地进行塞栓的 压入,另外对于从轨道轨表面突出的塞栓顶部根据需要有必要进行削除作业,就该点而言 也会导致轨道轨的铺设作业费工费时。
另一方面,由于上述端密封构件的端密封部需要与轨道轨表面滑动接触成毫无间 隙,因此伴随着弹性变形压接在该轨道轨。另外,为了防止轨道轨的附着物潜入通过端密封 部,该端密封部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伴随着压力接触在轨道轨。因此,端密封构件的存在会造 成移动块相对于轨道轨的移动阻力有增加的倾向。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消除安装在移动块的通 道形成构件的端密封部被轨道轨的插入孔挂住的现象,因此防止密封部的磨损或缺损,并 减轻移动块相对于轨道轨的移动阻力的运动引导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运动引导装置包括在长度方向隔着适当间隔贯通 形成有安装用螺栓的插入孔,并隔着该插入孔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多条滚动体滚行面的轨道 轨;及隔着多数滚动体组装在上述轨道轨并具有上述滚动体的无限循环道,能够沿上述轨 道轨自由移动的移动块。在上述移动块中,在与上述轨道轨的插入孔相对的位置,设有使该 轨道轨的附着物从移动块的一端通过到另一端的附着物通道。另外,在上述移动块中的移 动方向的两端固定有构成上述附着物通道的入口的通道形成构件。该通道形成构件具有 横跨上述轨道轨的滚动体滚行面并抵接在该轨道轨的表面的一对端密封部;及设置在这些 端密封部之间并成为上述移动块的附着物通道的入口的通道开口部。
发明效果
在上述的本发明的运动引导装置中,针对上述移动块在与轨道轨的插入孔相对的 位置设有附着物通道,当上述移动块沿轨道轨运动时,上述插入孔周边的附着物经由形成 在移动块的上述附着物通道潜入通过该移动块。另一方面,在固定于上述移动块的移动方 向两端的通道形成构件,设有横跨轨道轨的滚动体滚行面并滑动接触于该轨道轨的表面的 端密封部,因此该滚动体滚行面上的附着物随着移动块的移动由端密封部排除。
但是,在上述通道形成构件中,设有构成上述移动块的附着物通道的入口的通道 开口部,由该通道开口部使设置在上述通道形成构件的一对端密封部分开。上述附着物 通道因与轨道轨的插入孔相对,所以上述通道开口部也设置在与轨道轨的插入孔相对的位 置,上述端密封部并不存在于与上述轨道轨的插入孔相对的位置。即,在本发明的运动引导 装置中,上述通道形成构件的端密封部不会被上述轨道轨的插入孔的周边挂住,因此可防 止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上述端密封部的磨损或缺损。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运动引导装置,由于在上述通道开口部的形成部位不存在端 密封部,因此与现有的运动引导装置相比,端密封部相对于轨道轨表面的滑动接触部位较 少。相应地移动块的相对于轨道轨的移动阻力可得以减轻。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运动引导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运动引导装置所具备的通道形成构件的第1实施方式的立体 图。图3是图2所示的通道形成构件的正面图。图4是示出通道形成构件的端密封部的细部的放大图。图5是示出通道形成构件的第2实施方式的正面图。图6是示出具有内密封部的内部密封板的平面图。图7是图6所示的内部密封板的正面图。图8是示出端密封部与内密封部的连接构造的第1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9是示出端密封部与内密封部的连接构造的第2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10是示出图9所示的连接构造的细部的立体图,示出端密封部与内密封部的分 离状态。图11是示出图9所示的连接构造的细部的立体图,示出端密封部与内密封部的连 接状态。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0及图11所示的端密封部与内密封部的连接构造的图。图13是示出图12所示的连接构造的变形例的示意图。图14是示出通道形成构件和侧密封部的结合部位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运动弓丨导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示出应用本发明的运动引导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该运动引导装 置包括形成为直线形的轨道轨1 ;隔着作为滚动体的滚珠3组装在轨道轨1并在内部具有 滚珠3的无限循环道的移动块2 ;及固定在该移动块2的移动方向两端并紧贴在上述轨道 轨1的一对通道形成构件4。通过上述滚珠3滚行在上述轨道轨并循环在上述移动块2的 无限循环道内,使该移动块2往复运动在轨道轨1上。另外,在图1中为了容易理解上述移 动块2的内部构造,切除了一部分后示出。上述轨道轨1形成为剖面大致呈矩形,在各侧面沿长度方向形成有上述滚珠3所 滚行的2条滚动体滚行面11。另外,在该轨道轨1上,在长度方向隔着适当间隔贯通形成有 插入孔12。将安装用螺栓插入该插入孔12,通过将该安装用螺栓紧固在各种机械装置的平 台或机柱等的固定部,就能够使上述轨道轨1铺设在该机械装置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涉 及的轨道轨1形成有4条滚动体滚行面11,但这些滚动体滚行面11的条数及配置可根据运 动引导装置的用途及负载载重的大小适当变更设定。另一方面,移动块2由金属制的块本体21和固定在该块本体21的移动方向前后 两端面的一对盖体22构成。上述块本体21具有与上述轨道轨1的滚动体滚行面11相对的4条负载滚行面并具有与各负载滚行面对应并且内径比滚珠3的直径稍大的滚珠返回 孔。通过上述负载滚行面与轨道轨I的滚动体滚行面11相对,构成为滚珠3边负载对上述 移动块2施加作用的载重边滚行的负载通道。
另一方面,各盖体22具有使滚珠往来在上述负载通道和滚珠返回孔之间的大致 呈U字形的方向转换道。在各盖体设有对应于上述块本体的4条负载滚行面的4个方向转 换道。上述移动块沿轨道轨向一个方向运动时,设置在一方的盖体的方向转换道将在上述 负载通道滚行结束后成为无负载状态的滚珠3送入上述块本体21的滚珠返回孔,设置在另 一方的盖体的方向转换道将以无负载状态滚行在上述滚珠返回孔内的滚珠3送入至上述 负载通道的入口。即,通过将上述一对盖体22固定在块本体21的两端面,就能够在上述移 动块2完成滚珠3的无限循环道。另外,上述无限循环道内所收容的滚珠3彼此为了维持 这些滚珠3彼此的序列状态,由合成树脂制的皮带31保护着。
图2及图3是示出固定在上述盖体22的一对通道形成构件4的第I实施方式的 图。该通道形成构件4由固定用螺栓43从各盖体22上面固定在上述移动块2的移动方向 外侧。该通道形成构件4具有比上述轨道轨I的剖面形状稍大的剖面形状的引导槽,形成 为沟道状。在该引导槽的边缘部,设有滑动接触在上述轨道轨I表面的一对端密封部41。 另外,在这些一对端密封部41之间对应于轨道轨I的插入孔12形成有通道开口部42。
上述通道形成构件4构成为将例如聚氨酯橡胶等弹性体硫化粘接在具有上述引 导槽的金属薄板的表面,上述端密封部41由弹性体形成。因此,上述通道形成构件4以稍 微压扁端密封部41的方式组装在轨道轨I。
各端密封部41由滑动接触在上述轨道轨I上表面的第I密封部41a,和横跨上述 轨道轨I的滚动体滚行面11并滑动接触在上述轨道轨I的侧面的第2密封部41b所构成。 在该第I密封部41a,在邻接上述通道开口部42的位置,形成有向该通道开口部42倾斜的 倾斜排除面41c。
图4是示出上述端密封部41与轨道轨I抵接的部位的立体图。构成上述端密封 部41的第I密封部41a及第2密封部41b具有在与上述轨道轨I接触的一端双层配置的 密封唇44、45。相对于移动块2位于外侧的密封唇44为防尘唇,主要对移动块2的行进方 向的轨道轨I的附着物施加作用,伴随着移动块2的运动将该附着物从轨道轨I排除。另 外,接近移动块2配置的密封唇45为油封唇,防止填充在移动块2内的润滑油等润滑剂附 着在轨道轨I而从该移动块2流出。各密封唇44、45抵接在轨道轨I的前端部形成为尖细 形状,抑制接触到轨道轨I时的接触压力上升。上述第I密封部41a的防尘唇44和第2密 封部41b的防尘唇44形成连续不断,另外,上述第I密封部41a的油封唇45和第2密封部 41b的油封唇45同样也形成连续着。另外,在上述防尘唇44与油封唇45之间形成有槽,这 些防尘唇44及油封唇45以彼此独立的状态与轨道轨I的表面接触着。
另外,邻接着上述通道开口部42形成在第I密封部41a的倾斜排除面41c与上述 第I密封部41a的防尘唇44形成连续着,该第I密封部41a具有将从轨道轨I上表面排除 的附着物伴随着移动块2的行进向上述通道开口部42的方向推入的功能。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对上述端密封部41赋予双层的密封唇构造,但在实施本发明 时上述端密封部41也可以是单独的密封唇构造。
当将如上述构成的2片通道形成构件4固定在移动块2的移动方向的前后两端,使该移动块2沿轨道轨I移动时,上述通道形成构件4所具备的一对端密封部41发挥用以排除轨道轨I的附着物的功能,在位于移动块2的行进方向侧的端密封部41与轨道轨I接触的一端堆积附着物。但在一对端密封部41之间设有上述通道开口部42,轨道轨I的附着物在该通道开口部42并不被排除,而是直接侵入移动块2内。由于在上述轨道轨I与移动块2之间存在比滚珠3的直径还狭窄的间隙,所以从位于移动块2的行进方向侧的通道开口部42侵入到该移动块2内的附着物并不被排除,而是直接从位于行进方向后侧的通道开口部42排出移动块2外。
S卩,通过将2片通道形成构件4安装在移动块2,能够在上述移动块2具有使轨道轨I的附着物从上述移动块2的一端通过到另一端的附着物通道40 (图3中以点虚线示出)。该附着物通道40设置在与上述轨道轨I的插入孔12相对的位置,上述插入孔12随着移动块2的行进会通过上述附着物通道。另外,形成在上述通道形成构件4的通道开口部42构成为设置在上述移动块2的附着物通道40的入口或出口。
因此,在本发明的运动引导装置中,附着于轨道轨I上表面的附着物,特别是安装用螺栓的插入孔12周边的附着物并非由通道形成构件4排除,而是通过移动块2内,直接残留在轨道轨I上。
根据以上所述构成的本发明的运动引导装置,在上述通道形成构件4中,在与轨道轨I的插入孔12相对的位置形成有通道开口部42,在该通道开口部42的形成部位并不存在抵接于轨道轨的端密封部41。因此,即便使移动块2沿轨道轨I运动,也不会出现如现有技术所示造成用于密封轨道轨I和移动块2的间隙的密封构件被轨道轨I的插入孔12 的周边挂住的现象,可防止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密封构件的磨损或缺损。
另外,由于不必担心因轨道轨I的插入孔12造成的密封构件的磨损或缺损,所以无需对轨道轨I的插入孔12嵌合塞栓来确保该轨道轨I的表面的平滑性,相应地也能够减少轨道轨I的铺设作业的工时,可容易进行运动引导装置安装在机械装置等的安装作业。
另外,相应于上述通道开口部42的存在,本发明的运动引导装置与现有的运动引导装置相比,由于伴随着压力上述通道形成构件4的端密封部41接触轨道轨I的长度变短,因此可减轻移动块2相对于轨道轨I的移动阻力。
另外,再加上只要事先将上述倾斜排除面41c形成在与上述通道开口部42邻接的上述第I密封部41a的端部,由于通过该第I密封部41a使从轨道轨I表面排除的附着物的一部分诱导至上述附着物通道40,所以能够抑制附着物过度堆积在上述第I密封部41a。 因此,通过形成这种倾斜排除面41c,可更加减轻移动块2 相对于轨道轨I的移动阻力。
图5是示出上述通道形成构件的第2实施方式的正面图。
在上述的第I实施方式的通道形成构件4,上述倾斜排除面41c只形成在上述第I 密封部41a的邻接上述通道开口部42的一部分。但是,在该第2实施方式的通道形成构件 104,将抵接在轨道轨上表面的第I密封部141a的整个前端形成为倾斜排除面141c。因此, 当使安装有该第2实施方式的通道形成构件104的移动块2沿轨道轨I移动时,通过形成在上述第I密封部141a的整个区域的倾斜排除面141c发挥作用,附着于该轨道轨I上表面的附着物几乎全部被推往通道开口部42的方向。另外,在图5中,对于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不与该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在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因此,根据该第2实施方式的通道形成构件104,由于第I密封部141a能够将从轨道轨上表面排除的附着物几乎全部诱导至上述附着物通道40,因此能够防止附着物堆积在该第I密封部141a的前端,可使安装有该通道形成构件104的移动块2更轻盈地运动在轨道轨I上。
另一方面,若考虑到附着在轨道轨I上表面而通过移动块2的附着物通道40的尘埃或冷却液在刚好通过该附着物通道40时有可能侵入其所邻接的滚动体滚行面11,则优选在与轨道轨I的上表面相对的移动块2的下表面设有一对内密封部。
图6及图7是示出具有上述内密封部50的内部密封板5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该内部密封板5安装在与轨道轨I的上表面相对的位置且安装在移动块2的下表面。上述内部密封板5具有具有比轨道轨I的上表面的宽度稍窄的宽度的金属制固定板51 ;及沿该固定板51的长边设置的一对内密封部50。内密封部50例如由聚氨酯橡胶等弹性体构成,在成型的同时硫化粘接于上述固定板的长边。
各内密封部50沿轨道轨I的滚动体滚行面11设置并抵接在设有插入孔12的轨道轨I的上表面,使得上述轨道轨I的插入孔12位于一对内密封部50之间。S卩,上述固定板51设置成从上方覆盖着轨道轨I的插入孔12。另外,接触着轨道轨I的各内密封部50 的前端形成为细尖状的密封唇50a,能够抑制接触到上述轨道轨I时的面压上升。另外,在图6及图7所示的例子中,对于上述内密封部50只赋予单一的密封唇50a,但若要更加提高防尘效果,对于上述内密封部50也可赋予双层的密封唇构造。
在将上述通道形成构件4及内部密封板5安装在移动块的状态下,上述内密封部 5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抵接在通道形成构件4的端密封部41的背面侧,这样使端密封部41 与内密封部50得以连接。图4示出了抵接在端密封部41的背面侧的内密封部50。更具体而言,针对抵接轨道轨I的上表面的上述第I密封部41a的背面侧抵接有上述内密封部50 的端部,通过该抵接,第I密封部的防尘唇44与内密封部50的密封唇50a形成连续。
S卩,如上述当设有内密封部50,并且将内密封部5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连接在通道形成构件4的端密封部41时,如图8所示,位于移动块2两端的一对端密封部41与上述内密封部50就会毫无间隙形成连续,在轨道轨I的上表面与移动块2之间,完成由不与上述插入孔12干涉的宽度所区划的附着物通道40。这样,能够有效防止伴随着移动块2在轨道轨I上向箭头符号方向移动并通过附着物通道40的该轨道轨的附着物进入轨道轨I的滚动体滚行面U。
图9是示出上述端密封部41与内密封部50的连接构造的第2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8所示的连接构造构成为将内密封部50的长度方向的端面碰到上述端密封部41的背面,而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构成为在上述内密封部5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相对于该内密封部50弯曲的一对连结密封部52,使这些连结密封部52分别与安装在移动块2的两端的上述通道形成构件4的端密封部41抵接。`
在使上述连结密封部52与端密封部41抵接时,也可构成为该连结密封部52的前端与面对上述通道开口部42的端密封部41的前端形成连接,但若从要确实密封内密封部 50与端密封部41的边界的观点来看,优选在将该连结密封部52与端密封部41抵接时,两者配置成以某种程度的长度重叠。这样,能够确实密封内密封部50与端密封部41的边界, 能够有效防止通过附着物通道40的轨道轨I的附着物进入该轨道轨I的滚动体滚行面11。
另外,如图9所示,将相对于内密封部50弯曲的连结密封部52重叠于上述端密封部41的外侧的面,即与移动块2相反侧的面,在该状态下将内密封部50固定在移动块2时, 能够更确实密封内密封部50与端密封部41的边界。在这种情况下,内密封部50的全长形成为比移动块2的全长还长。
如上所述,当将上述连结密封部52重叠于端密封部41的外侧面时,由于在附着物通道40不存在内密封部50与端密封部41的边界面,因此可更进一步有效防止通过该附着物通道40的尘埃或冷却液等侵入轨道轨I的滚动体滚行面11的问题出现。
图10及图11更具体示出图9所说明的端密封部41与内密封部50的连接构造, 图10示出内密封部50与端密封部41的分离状态,图11示出将内密封部50向箭头符号方向滑动成与端密封部41连接的状态。在上述端密封部41以切除邻接于通道开口部42的第I密封部41a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有凹处46,构成为从内密封部50突出的上述连结密封部52嵌合在上述凹处46。
更具体而言,上述凹处46通过切除第I密封部41a的防尘唇44而得以形成,另一方面,在上述连结密封部52形成有从内密封部50的密封唇50a连续的密封唇52a。因此, 当将连结密封部52嵌合在端密封部41的凹处46时,连结密封部被重叠配置在第I密封部的油封唇,并且连结密封部52的密封唇52a被连接在第I密封部41a的防尘唇44,从而形成从第I密封部41a连续至内密封部50的密封构造。
另外,由于连接着上述第I密封部41a的防尘唇44与内密封部50的密封唇50a 的密封唇52a形成在上述连结密封部52,因此在上述内密封部与连结密封部所相交的角部形成有倾斜排除面53。该倾斜排除面53发挥与在第I实施方式中于第I密封部形成的倾斜排除面41c相同的功能,使伴随着移动块2的运动而堆积在连结密封部52的密封唇52a 前端的轨道轨I的附着物向通道开口部42的方向移动,防止附着物堆积在连结密封部52。
在该图10及图11所示的例子中,如图11中箭头符号所示,通过将内密封部50向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滑动,可使形成在该内密封部50的长度方向两端的连结密封部 52与位于移动块2的移动方向前后的一组端密封部41同时组合。因此,隔着轨道轨I的插入孔12形成对峙的一对内密封部50难以构成为图6所示的一片内部密封板5,优选将各个内密封部50以分别安装在移动块2的方式构成。
另外,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也可将2片通道形成构件4分别重叠安装于移动块2 的两端,在相互重叠的端密封部41之间夹入上述连结密封部52。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0及图11所示的上述通道形成构件4的端密封部41与上述内密封部50的连接构造的图。在图10及图11所示的连接构造中,由于从内密封部50 突出的连结密封部52只嵌合在端密封部41的凹处46,所以在移动块2的运动过程中内密封部50与端密封部41的结合状态变得不稳定,担心会在上述连结密封部52与第I密封部 41a的防尘唇44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如该图12所示,在上述连结密封部52的前端形成嵌合突起54,另一方面,在第I密封部41a形成收容上述嵌合突起54的卡止槽47,在连接内密封部50与端密封部41的状态下,构成为上述嵌合突起54嵌入保持在卡止槽47。
根据上述的连接构造,可使内密封部50更牢固地连接在端密封部41,并防止当移动块2正运动在轨道轨1上时,内密封部50与端密封部41的连接松弛,可确保上述连结密封部52与第I密封部41a的防尘唇44的连续性。
图13是示出图12所示的连接构造的变形例的示意图。在该连接构造中将向与内密封部50的安装方向(图13中的箭头符号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卡止突起48设在端密封部41的凹处46,另一方面,在从内密封部50突出的连结密封部52设有上述卡止突起 48所嵌合的保持孔55,在上述连结密封部52嵌合在第I密封部41a的凹处46的状态下, 构成为上述卡止突起48插入在保持孔55。
在制造上述移动块2或上述通道形成构件4,加之制造内密封部50时,由于无法完全排除加工误差,因此如以上所述当将从内密封部50突出的一对连结密封部52分别连接在移动块2的两端所具备的一对端密封部41时,加工误差的累积有时会造成一对连结密封部52的间隔比一对端密封部41的间隔稍大或稍小。在图13所示的构造中,向与内密封部 50的长度方向有关的连结密封部52与凹处46的嵌合状态赋予微小间隙,这样即使产生加工误差时,也可使上述连结密封部52嵌合在第I密封部41a的凹处46。另外,即使上述连结密封部52嵌合在第I密封部41a的凹处46时的嵌合状态为松弛状态,由于上述卡止突起48被卡止在保持孔55,所以连结密封部52不会从上述凹处46脱落,可确保内密封部50 与端密封部41的连接状态。因此,上述卡止突起48的高度通过考虑沿移动块2的移动方向的各构件的尺寸误差的最大累积量来做决定。
另外,图13中将卡止突起48形成在端密封部41的凹处46,将保持孔55形成在连结密封部52,但这种关系也可相反。另外,例如,也可将同样的卡止突起形成在图12所示的嵌合突起54的表背。
另外,本发明的运动引导装置并不限于将轨道轨I铺设在水平面使用,将轨道轨I 铺设在墙面使用的情况也很多。在如上述的情况下,尘埃或冷却液容易附着在形成有滚动体滚行面11的轨道轨I的侧面,担心这些附着物会从轨道轨I的侧面与移动块2之间的间隙侵入该移动块2的内部。因此,如图1所示,在如上述的使用环境中,优选沿上述轨道轨 I的长度方向设置密封该轨道轨I的侧面与移 动块2之间的间隙的侧密封部6。通过设置该侧密封部6可防止上述轨道轨I的侧面的附着物侵入移动块2。
如图14所示,在如上述设置该侧密封部6的情况下,优选将上述侧密封部6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碰到上述端密封部41的第2密封部41b的背面侧,使两者毫无间隙地连接。
另外,有关上述侧密封部和第2密封部的连接构造,也可采用以图10及图11进行说明的上述第I密封部41a与内密封部50的连接构造。即,在上述侧密封部6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设置连结密封部,将该连结密封部与上述第2密封部41b重叠,这样就能够实现侧密封部6与端密封部41的连接。
若如上述将侧密封部的端部与端密封部连接,则上述的内密封部与端密封部的连接构造相辅相成,可以包围移动块2的负载滚行面的方式设置密封构造。S卩,由彼此连接的通道形成构件4、内密封部5及侧密封部6包围轨道轨I上的滚珠3的滚行区域,能够防止轨道轨I的附着物侵入该滚行区域。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运动引导装置中对轨道轨形成为直线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轨道轨也可以由一定曲率形成圆弧状。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了滚珠作为滚动体,但也可采用辊。
权利要求
1.一种运动引导装置,具有 在长度方向隔着适当间隔贯通形成有安装用螺栓的插入孔(12),并隔着该插入孔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多条滚动体滚行面(11)的轨道轨(I) '及 隔着多数滚动体(3)组装在所述轨道轨并具有所述滚动体的无限循环道,能够沿所述轨道轨自由移动的移动块(2),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移动块(2)中,在与所述轨道轨(I)的插入孔(12)相对的位置,设有使该轨道轨的附着物从移动块的一端通过到另一端的附着物通道(40),另外, 在所述移动块(2)的移动方向的两端固定有构成所述附着物通道(40)的入口的通道形成构件⑷, 该通道形成构件(4)具有横跨所述轨道轨(I)的滚动体滚行面(11)并抵接于该轨道轨(I)的表面的一对端密封部(41);及设置在这些端密封部之间并成为所述移动块(2)的附着物通道(40)的入口的通道开口部(4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引导装置,其中,在所述通道形成构件(4)的端密封部(41),邻接着所述通道开口部而形成有使所述轨道轨(I)的附着物向所述通道开口部(42)移动的倾斜排除面(41c)。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动引导装置,其中,在所述移动块(2)中,设有隔着所述道轨(I)的插入孔(12)位于其两侧并沿所述轨道轨的滚动体滚行面(11)抵接于该轨道轨而区划形成所述附着物通道(40)的一对内密封部(50),各内密封部(5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与所述通道形成构件(4)的端密封部(41)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动引导装置,其中,在所述内密封部(5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相对于该内密封部弯曲的一对连结密封部(52),这些连结密封部(52)与端密封部(41)抵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动引导装置,其中,所述内密封部(50)在将所述连结密封部(52)重叠于所述端密封部(41)的与移动块(2)相反侧的面的状态下,固定在所述移动块⑵。
全文摘要
一种运动引导装置,构成为能够消除端密封构件的密封唇部被轨道轨的插入孔挂住的现象,防止该密封唇部的磨损或缺损,并减轻移动块相对于轨道轨的移动阻力,该运动引导装置具备形成有安装用螺栓的插入孔(12)的轨道轨(1);及隔着多数滚动体(3)组装在上述轨道轨(1)的移动块(2),在上述移动块中,在与上述轨道轨(1)的插入孔(12)相对的位置,设有使该轨道轨的附着物从移动块(2)的一端通过到另一端的附着物通道(40),另外,在上述移动块(2)的移动方向的两端固定有一对通道形成构件(4),该通道形成构件具有横跨上述轨道轨的滚动体滚行面并抵接于该轨道轨的表面的一对端密封部(41);及设置在这些端密封部之间并成为上述附着物通道的入口的通道开口部(42)。
文档编号F16C33/76GK103038524SQ201180037048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11日
发明者古泽龙二, 明贺秀行 申请人:Th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