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矩传递装置用的公差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30895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矩传递装置用的公差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矩传递装置用的公差环。
背景技术
将说明传统示例。图26是传统转矩传递装置的截面图。如图26所示,转矩传递装置T具有同轴布置的内轴构件SI和外轴构件S2以及装配在轴构件SI和S2之间的环状空间内的公差环10。内轴构件SI具有中空圆筒状的外径预定的外周面Sla。还有,外轴构件S2具有中空圆筒状的内周面S2a,该内周面S2a具有比内轴构件SI的外周面Sla的外径大的内径。公差环10充当用于允许轴构件SI和S2之间的相对转动的转矩限制件,以使得当输入转矩低于预定转矩时轴构件SI和S2 —起转动。当输入转矩高于预定转矩时,轴构件SI和S2彼此相反地滑动。例如在日本特开2002-308119号公报中说明了充当转矩限制件的公差环。将说明转矩传递装置T中使用的公差环10的一个示例。图27是示出公差环的立体图。图28是轴向侧视图。图29是展开的公差环的平面图。图30是沿图29中的线XXX-XXX的截面图。图31是沿图29中的线XXX1-XXXI的截面图。如图27和图28所示,公差环10包括环体11,其具有弹性行为并且形成为在周向上的两边缘之间具有间隙的中空圆筒状。环体11具有径向向外突出且在周向上以规则间距布置的多个凸起13。例如,凸起13的数量在周向上为28个,并且它们在轴向上配置成两列。由于凸起13的列关于与公差环10的轴线垂直的平面对称地定位,所以将对一列进行说明,而将省略对另一列的说明。展开为板状的公差环10(S卩,形成为圆筒状之前的中间产物)被称作设置有凸起的板IOA (见图29至图31)。通过将设置有凸起的板IOA弯曲成圆筒状来制成公差环10。公差环10优选地由金属材料制成,并且可以由树脂材料制成。凸起13具有相同的构造并且在周向上规则且连续地布置。各凸起13均以四坡屋顶形状(见图27)形成,该形状具有三角形截面(见图30)、预定的轴向长度13L (见图29和图31)、预定的周向宽度13W (见图29和图30)和在径向上突出的预定的高度13H (见图30和图31)。也就是,各凸起13以使得梯形斜面的上边一起形成脊线13a并且四个斜面的下边一起形成矩形的方式均包括两个三角形斜面和两个梯形斜面。各凸起13均在长度方向(图29中的上下方向)和宽度方向(图29中的左右方向)上对称地形成。在环体11中,除了凸起13之外的其他区域,即轴向中央区域14,轴向端部区域15和周向边缘区域16 (见图29)位于相同的圆筒面上(见图27)。相对的边缘区域16 —起形成两者间的间隙12 (图27)。在各边缘区域16中,凸起13和间隙12之间的部分称作边缘部16a。如图26所示,公差环10被装配在转矩传递装置T的轴构件SI和S2之间。在该操作中,环体11被扩张以紧密安装至内轴构件SI的外周面Sla。因此,安装后的环体11的间隙12的宽度比未安装的环体11 (见图28)的间隙12的宽度宽。各凸起13的脊线13a与外轴构件S2的内周面S2a弹性地接触。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081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公差环10中,与环体11的间隙12邻接的一对(图28中左、右一对)边缘区域16分别处于悬臂式弹簧状态。因此,间隙12与靠近间隙12的各凸起13之间的边缘部16a(见图27)具有低刚性并且可以容易地变形。结果,间隙12附近的凸起13 (与各边缘区域16中的大约I个至3个凸起13对应)的刚性易于降低。在这样的公差环10被用在转矩传递装置T (见图26)中的情况中,担心间隙12附近的凸起13可能容易坍塌,导致轴构件SI和S2偏心。也就是,在图26中,当外轴构件S2的轴线相对于内轴构件SI的轴线向下移动时,在间隙12附近(图26中的上端)轴构件SI和S2之间的空间变窄,而在间隙12的径向相反区域(图26中的下端)轴构件SI和S2之间的另一空间变宽。这样,轴构件SI和S2之间的偏心是不期望的,因为其引起周向上的一个区域的滑力矩上升并且引起另一区域的滑力矩下降,并因此使得表面压力显著不均匀并且导致内轴构件SI和/或外轴构件S2的位置偏移。因此,需要能够防止转矩传递装置的轴构件之间的偏心的、转矩传递装置用的公差环。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该公开的一个方面是具有环体的转矩传递公差环,该环体由弹性板制成并且形成为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一对边缘部的大致中空圆筒形状。环体具有径向突出且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凸起。环体可以具有第一区域,该第一区域具有一些凸起,所述一些凸起包括靠近所述一对边缘的一对凸起。环体可以具有第二区域,该第二区域位于第一区域的在直径方向上的相反侧并且具有一些凸起。优选地,所述一对凸起具有与第二区域中的凸起中的一个凸起相等的刚性。根据该方面,由于凸起的刚性在穿过所述一对边缘之间形成的间隙的直径方向上平衡,所以所述一对凸起的坍塌能够被防止从而能够防止转矩传递装置的两个轴构件之间的偏心。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转矩传递装置的截面图;图2是公差环的立体图;图3是展开的公差环的平面图;图4是沿图3中的线IV-1V的截面图;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转矩传递装置的截面图;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转矩传递装置的截面图;图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转矩传递装置的截面图;图8是展开的公差环的平面图;图9是沿图8中的线IX-1X的截面图10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展开的公差环的平面图;图11是沿图10中的线X1-XI的截面图;图12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展开的公差环的平面图;图13是沿图12中的线XII1-XIII的截面图;图14是第七实施方式的展开的公差环的平面图;图15是沿图14中的线XV-XV的截面图;图16是沿图14中的线XV1-XVI的截面图;图17是第八实施方式的转矩传递装置的截面图;图18是示出公差环的要部的侧视图;图19是第九实施方式的转矩传递装置的截面图;图20是第十实施方式的转矩传递装置的截面图;图21是第十一实施方式的转矩传递装置的截面图;图22是第十二实施方式的转矩传递装置的截面图;图23是第十三实施方式的转矩传递装置的截面图;图24是公差环的下面图;图2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转矩传递装置的变型的截面图;图26是传统转矩传递装置的截面图;图27是公差环的立体图;图28是公差环的在轴向上的侧视图;图29是展开的公差环的平面图;图30是沿图29中的线XXX-XXX的截面图;以及图31是沿图29中的线XXX1-XXXI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照

各实施方式。因为各实施方式的公差环均基于传统例(见图26至图31)并且设置有一些改变,所以将说明所述改变,同时将省略重复说明。为了便于说明,凸起13用作基本形状,所以凸起13被称作“标准凸起13”。[第一实施方式]将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示出转矩传递装置的截面图。图2是公差环的立体图。图3是展开的同一个公差环的平面图。图4是沿图3中的线IV-1V的截面图。关于该实施方式的转矩传递装置用的公差环10,在环体11的各边缘区域16上关于间隙12对称地均形成一个加强凸起131和半个加强凸起132。加强凸起131具有比标准凸起13 (见图29和图30)的宽度13W窄的宽度131W (见图3和图4)。由于该构造,加强凸起131的刚性比标准凸起13的刚性高。另外,各加强凸起131均具有与标准凸起13的长度13L (见图29和图31)相同的长度13L。此外,各加强凸起131均具有与标准凸起13的高度13H (见图30和图31)相同的高度13H。各加强凸起131均与邻接加强凸起131的标准凸起13以及加强凸起132连续地形成(见图3和图4)。这里,加强凸起132使得边缘部16a的刚性较高,并因此被称作边缘加强部132。各边缘加强部132均形成为相当于加强凸起131的在宽度方向(图3中的左右方向)上的一半的形状,并且在各边缘区域16中与加强凸起131邻接地布置在边缘部16a。各边缘加强部132的脊线132a (见图3)位于各边缘区域16的在周向上的边缘处。边缘加强部132的形成使得环体11的间隙12附近的边缘部16a (包括边缘加强部132)在轴向(图
3中的上下方向)上为凹凸形状由此提高了边缘部16a的刚性。因此提高了所述一对加强凸起131的刚性。标准凸起13的数量从传统技术(见图28)的28个减少至18个。在彼此靠近的标准凸起13之间,周向上的平坦状部17 (见图2和图3)形成为位于与环体11的轴向中央区域14和两个端部区域15相同的圆筒面上。在公差环10被装配在转矩传递装置T(见图1)的轴构件SI和S2之间的被称作“装配状态”的情况中,18个标准凸起13在环体11的周向上以规则间距配置并且在环体11的径向上彼此相对(位于沿直径方向延伸的线13D上)。在与环体11的轴线垂直的截面中,标准凸起13以关于沿直径方向延伸通过环体11的间隙
12的中心的线IlL对称(图1中左右对称)的方式被定位。归因于环体11的加强凸起131的刚性的提高和间隙12附近的边缘部16a的刚性的提高,可以将各加强凸起131的刚性均构造为与位于环体11的与间隙12径向相对的半部(图1中的下半部)处的标准凸起13的刚性相等。根据上述公差环10,可以将环体11的所述一对加强凸起131中的每一个的刚性均构造为等于布置在环体11的与间隙12径向相对的半部处的标准凸起13的刚性。因此,凸起(标准凸起13和加强凸起131)的刚性在延伸通过公差环10的间隙12的直径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上平衡,所以能够防止所述一对加强凸起131的坍塌,并因此防止了转矩传递装置的轴构件SI和S2之间的偏心。因此,能够防止由轴构件SI和S2之间的偏心引起的在周向上的表面压力不均匀。进一步能够抑制内轴构件SI和/或外轴构件S2的位置偏移。除了提高环体11的所述一对加强凸起131的刚性之外,边缘加强部132可以形成在与所述一对加强凸起131邻接的边缘部16a。这能够提高所述一对加强凸起131的刚性。因此,环体11的所述一对加强凸起131的刚性可以通过自身加强和边缘部16a的刚性的提高来提高。这里,可以在各边缘区域16形成多个加强凸起131。各边缘加强部132不限于与加强凸起131的半部对应的形状。它们也可以形成为在间隙12附近的边缘部16a处提供至少一个径向凹凸的任何形状。在公差环10在转矩传递装置T中的装配状态中(见图1 ),标准凸起13在环体11的周向上以规则间距配置。它们可以在环体11的直径方向上以彼此相对的方式(以定位于沿直径方向延伸的线13D上的方式)配置。所以,易于使标准凸起13的刚性平衡。[第二实施方式]将说明第二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对应并具有一些改变。图5是转矩传递装置的截面图。如图5所示,在该实施方式的公差环10中,省略第一实施方式(见图1)的加强凸起131和边缘加强部132,而在环体11的间隙12附近形成各三个加强凸起13A、13B和13C。加强凸起13A、13B和13C以与标准凸起13相同的形状形成并且从间隙12侧朝向标准凸起13侧沿着周向排列。在环体11上,轴向中央区域14、轴向端部区域15和周向边缘区域16(包括边缘部16a)与传统技术(见图26) —样形成为位于相同的圆筒面上。
加强凸起13A、13B和13C被布置成使得两两之间的间距从标准凸起13侧朝向间隙12侧逐渐变窄。特别地,加强凸起13A和13B之间的距离被称作dl,加强凸起13B和13C之间的距离被称作d2,加强凸起13C和标准凸起13之间的距离被称作d3,并且标准凸起13之间的距离被称作d4。距离dl、d2、d3被确定为满足dl < d2 < d3 < d4的关系。由于该构造,提高了环体11的间隙12附近的加强凸起13A、13B和13C的刚性。加强凸起13A、13B和13C可以被构造为它们中的至少两个彼此邻接。布置在环体11的间隙12的在直径方向上的相反侧的半部的标准凸起13可以被定位成使得例如,位于沿直径方向延伸通过环体11的间隙12的中心的线IlL两侧的各三个标准凸起13之间的间距朝向线IlL逐渐变宽,以降低布置在环体11的间隙12的在直径方向上的相反侧的半部的标准凸起的刚性。在该情况中,能够使环体11的间隙12附近的所述一对凸起13的刚性相对于布置在间隙12的在直径方向上的相反侧的半部的标准凸起13提高。[第三实施方式]将说明第三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对应并具有一些改变。图6是转矩传递装置的截面图。如图6所示,在该实施方式的公差环10中,省略第一实施方式(见图1)的加强凸起131和边缘加强部132,而添加两个标准凸起13使得形成有总共20个标准凸起13。20个标准凸起13在周向上以规则间距布置。靠近环体11的间隙12的一对标准凸起13的刚性通过诸如喷丸处理或热处理等表面处理来提高。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总共20个标准凸起13在周向上以规则间距布置,所以能够容易地在公差环10的全周上平衡标准凸起13的刚性。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环体11的间隙12附近的边缘区域16处,间隙12附近的标准凸起13以与边缘部16a重叠的方式形成。同时,标准凸起13可以以与传统技术(见图26)相同的方式邻接边缘部16a地布置。环体11的间隙12附近的所述一对标准凸起13的刚性可以通过除了表面处理之外的添加加强构件、增加厚度等来提高。[第四实施方式]将说明第四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与传统技术相对应并具有一些改变。图7是转矩传递装置的截面图。图8是展开的相同的公差环10的平面图。图9是沿图8中的线IX-1X的截面图。如图7至图9所示,以与第一实施方式(见图1至图4)类似的方式形成该实施方式的公差环10的某些特征。在传统技术(见图28至图30)的环体11的间隙12附近的一对边缘区域16处,加强凸起131和边缘加强部132以关于间隙12对称的方式形成。标准凸起的数量从传统技术(见图28)中的28个减少至25个。25个加强凸起13以与传统技术(见图29和图30)相同的方式在周向上规则且连续地配置。[第五实施方式]将说明第五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对应并具有一些改变。图10是展开的公差环的平面图。图11是沿图10中的线X1-XI的截面图。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该实施方式的公差环10中,省略了第四实施方式(见图7至图9)中的边缘加强部132。边缘部16a以与传统技术(见图29和图30)相同的方式形成在靠近环体11的间隙12的边缘区域16处,并且边缘部16a位于与轴向中央区域14以及端部区域15相同的圆筒面上。[第六实施方式]将说明第六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与传统技术相对应并具有一些改变。图12是展开的公差环的平面图。图13是沿图12中的线XII1-XIII的截面图。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该实施方式的公差环10中,传统技术(见图26至图31)的靠近间隙12的一对标准凸起13被加强凸起133替换。各加强凸起13均具有比标准凸起13的长度13L (见图29和图31)长的长度133L。归因于该构造,与标准凸起13的刚性相比提高了加强凸起133的刚性。加强凸起133形成为具有与标准凸起13的宽度13W(见图29和图30)相同的宽度13W。加强凸起133形成有具有与标准凸起13的高度13H (见图30和图31)相同的高度13H。[第七实施方式]将说明第七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与传统技术相对应并具有一些改变。图14是展开的公差环的平面图。图15是沿图14中的线XV-XV的截面图。图16是沿图14中的线XV1-XVI的截面图。如图14至图16所示,在该实施方式的公差环10中,传统技术(见图26至图31)的靠近间隙12的一对标准凸起13被加强凸起134替换。各加强凸起134均具有比标准凸起13的高度13H (见图30和图31)高的高度134H (见图15和图16)。这使得与标准凸起13的刚性相比加强凸起134的刚性高。加强凸起134形成为具有与标准凸起13的长度13L (见图29和图31)相同的长度13L。加强凸起134形成为具有与标准凸起13的宽度13W (见图29和图30)相同的宽度13W。[第八实施方式]将说明第八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对应于传统技术并具有一些改变。图17是转矩传递装置的截面图。图18是公差环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如图17和图18所示,在该实施方式的公差环10中,位于间隙12的在直径向向上的相反侧的标准凸起13被弱化凸起135替换。弱化凸起135具有比标准凸起13的高度13H(见图30和图31)低的高度135H (见图18)。这使得与标准凸起13的刚性相比弱化凸起135的刚性较低。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能够相对于弱化凸起135的刚性提高靠近环体11的间隙12的一对凸起13的刚性。弱化凸起135形成为具有与标准凸起13的长度13L(见图29和图31)相同的长度13L。弱化凸起135形成为具有与标准凸起13的宽度13W (见图29和图30)相同的宽度13W。包括弱化凸起135和标准凸起13在内的总数量设定为27个使得弱化凸起135位于间隙12的在直径方向上的相反侧(在沿直径方向延伸的线IlL上的位置关系)。26个标准凸起13关于沿直径方向延伸通过环体11的间隙12的中心的线IlL对称地(在图17中以左右对称方式)布置。[第九实施方式]将说明第九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与传统技术相对应并具有一些改变。图19是转矩传递装置的截面图。如图17和图18所示,在该实施方式的公差环10中,第八实施方式的位于环体11的间隙12的在直径方向上的相反侧的弱化凸起135(见图17和图18)被标准凸起13替换。同时,至于布置在间隙12的在直径方上的相反侧半部(图19中的下半部)的标准凸起13,例如从间隙12侧开始第九对(图19中的一对)标准凸起13被弱化凸起135代替。弱化凸起135以与第八实施方式中的形状相同的形状形成。仅需以关于线IlL对称的方式(图19中的左右对称方式)布置间隙12的在直径方向上的相反侧半部(图19中的下半部)的弱化凸起135。这样,可以用一个或多个弱化凸起135代替一个或多个标准凸起13。这些凸起位于从间隙12侧的第七位置至第十二位置。[第十实施方式]将说明第十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与第八实施方式相对应并具有一些改变。图20是转矩传递装置的截面图。如图20所示,在该实施方式的公差环10中,省略第八实施方式(见图17)的弱化凸起135。省略了弱化凸起135的区域形成为与环体11的端部区域15和边缘区域16位于相同的圆筒面上的平坦状部136。这样,邻接的标准凸起13之间的距离在平坦状部136处变宽。[第H^一实施方式]将说明第i^一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与第九实施方式相对应并具有一些改变。图21是转矩传递装置的截面图。 如图21所示,在该实施方式的公差环10中,省略了第九实施方式(见图19)的一对(图21中的左右一对)弱化凸起135。省略了弱化凸起135的区域以与第十实施方式(见图20)相同的方式形成为与环体11的端部区域15和边缘区域16位于相同的圆筒面上的平坦状部136,使得标准凸起13之间的距离在各平坦状部136处均变宽。[第十二实施方式]将说明第十二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与第八实施方式相对应并具有一些改变。图22是转矩传递装置的截面图。如图22所示,在该实施方式的公差环10中,第八实施方式(图17)的弱化凸起135被宽弱化凸起137代替。该实施方式的弱化凸起137具有比标准凸起13的宽度13W(见图29和图30)宽的宽度137W。这使得与标准凸起13的刚性相比弱化凸起137的刚性较低。弱化凸起137形成为具有与标准凸起13的长度13L(见图29和图31)相同的长度13L。弱化凸起137形成为具有与标准凸起13的高度13H (见图30和图31)相同的高度13H。这里,当标准凸起13的长度13L缩短时,所形成的弱化凸起137的刚性可能低。[第十三实施方式]将说明第十三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与第十实施方式相对应并具有一些改变。图23是转矩传递装置的截面图。图24是公差环的下面图。如图23和图24所示,在该实施方式的公差环10中,在第十实施方式(见图20)的平坦状部136处形成有从轴向端部区域15朝向环体11的中央区域轴向延伸的槽138。归因于该构造,由于降低了平坦状部136的刚性,所以位于槽138的各侧的一对标准凸起13的刚性变低。槽138可以形成为孔。在该实施方式中,标准凸起13形成为在轴向(图24中的上下方向)上具有较长长度13La。此外,多个标准凸起13在周向上配置成一列。该公开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并且可以在不脱离该公开的要旨的情况下进行修改。例如,可以根据需要改变用于提高凸起的刚性的手段和/或用于降低凸起的刚性的手段。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可以彼此组合使用。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公差环10的凸起(标准凸起、加强凸起、弱化凸起)的形状。公差环10的凸起(标准凸起、加强凸起、弱化凸起)不限于沿径向向外突出的凸起,而是可以如图25所示沿径向向内突出。这里,图25中示出的转矩传递装置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型,所以分别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相应的组成部件。公差环主要用于转矩传递装置,然而也可以用于防止诸如门等铰链装置的内轴构件和外轴构件之间的游隙。另外,可以想到以使得周缘区域在径向上重叠的方式将公差环布置在内轴构件和外轴构件之间。在该情况中,周缘区域可以在径向上分开,并且可以彼此接触。附图标记说明10公差环11环体12间隙13凸起(标准凸起)13A、13B、13C 加强凸起14中央区域15端部区域16边缘区域16a边缘部17平坦状部131加强凸起132边缘加强部(加强凸起)133加强凸起134加强凸起135弱化凸起136平坦状部137弱化凸起 138槽SI内轴构件S2外轴构件T转矩传递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公差环,其用于转矩传递,所述公差环包括 环体,所述环体由弹性板制成并且形成为具有沿轴向延伸的一对边缘的大致中空圆筒形状; 其中,所述环体包括多个凸起,其径向向外突出且沿周向排列;第一区域,其设置有一些所述凸起,所述一些凸起包括与所述一对边缘相邻的一对凸起;以及第二区域,其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在直径方向上的相反侧并且包括一些所述凸起;并且 所述一对凸起均具有与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凸起中的一个凸起相等的刚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凸起的刚性被提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凸起的周向宽度比其他凸起的周向宽度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凸起的轴向长度比其他凸起的轴向长度长。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凸起的径向高度比其他凸起的径向高度高。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边缘具有在径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凸部或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凸起之间的间隔比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凸起之间的间隔窄。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凸起之间的间隔朝向所述边缘变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凸起的刚性被降低。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凸起中的至少一个凸起的径向高度比其他凸起的径向高度低。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中的彼此相邻的所述凸起之间的间隔比所述第一区域中的彼此相邻的所述凸起之间的间隔宽。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凸起中的至少一个凸起的周向宽度比其他凸起的周向宽度宽。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环体具有在所述第二区域中轴向延伸的缝。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两个凸起的径向高度比其他凸起的径向高度低,并且所述两个凸起中的一个凸起与所述边缘中的一个边缘之间的周向距离等于所述两个凸起中的另一个凸起与所述边缘中的另一个边缘之间的周向距离。
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公差环,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边缘具有至少一个径向的凸部或凹部,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凸起之间的间隔比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凸起之间的间隔窄,并且所述凸起均以大致矩形形状的四坡屋顶形状形成。
全文摘要
公差环(10),其用于转矩传递装置,优选地具有弹性板制成的、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一对边缘(16)的大体中空圆筒形状的环体(11)。环体(11)具有沿周向配置并且优选地在径向上突出的多个凸起(13);具有包括与所述一对边缘(16)邻接的一对凸起(131)在内的多个凸起的第一区域;具有多个凸起(13)且位于第一区域的在直径方向上的相反侧的第二区域。该对凸起(131)具有与第二区域的凸起(13)中的一个凸起相同的刚性。
文档编号F16D1/09GK103038527SQ20118003713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3日
发明者中村裕司, 近藤觉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乡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