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阻尼密封排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49142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层阻尼密封排油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多层阻尼密封排油结构所属领域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静压轴承静压油出口端密封排油结构,特别适用于轴向固定或具有轴向进给运动的采用径向静压轴承的主轴组件,为多层阻尼密封排油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能源的日益紧张,现代加工机床对机床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保证高速高效加工的同时要求环保、节能,液体静压轴承的密封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技术中,静压轴承密封通常采用自然回流、锯齿离心环甩油密封等形式,但在静压轴承静压油出口端均未采取有效阻挡措施,以致于后续防护措施很难达到密封的效果,容易出现前端甩油现象。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设计一种多层阻尼密封排油结构,可有效阻挡大部分静压回油从静压轴承静压油出口前端溢出,仅有微量剩余静压回油从阻尼封油面溢出,为最终实现前端密封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本实用新型所说的多层阻尼密封排油结构,其构成为,在静压轴承静压油出口端设置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小缝隙阻尼封油面,位于阻尼封油面之间以及阻尼封油面和静压油出口端之间设置有集油腔,集油腔下部设置有排油口。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阻尼封油面、集油腔和排油口组成多层阻尼排油结构,经过多层衰减,应用剪切流原理,可有效阻挡静压回油的溢出。当机床主轴静止时,从静压腔出来的油压力为零,但有初始速度,不会全部回到集油腔中,当它要越过小缝隙时,遇到阻力速度下降,其多层缝隙设计可以有效阻挡回油的溢出;当机床主轴旋转时,位于小缝隙内的空气会由于主轴的旋转而发生剪切流,由于空气的流动以及空气和旋转体之间产生的切应力,可以更加有效地阻挡大部分静压回油的溢出,仅有微量剩余静压回油从阻尼封油面溢出,为最终实现前端密封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附图1:多层阻尼密封排油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1中给出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说的多层阻尼密封排油结构示意图。在静压轴承I静压油出口端设有多层阻尼排油结构6(见图1中虚线部分),多层阻尼密封排油结构由两层或两层以上(本实例为三层)小缝隙阻尼封油面5、集油腔3和排油口 4组成,在阻尼封油面5之间以及阻尼封油面5和静压油出口端7之间设置集油腔3,集油腔3下部设置排油口4。静压轴承I和主轴2之间的静压油通过静压油出口端7之后,经过多层阻尼排油结构6,回油会被有效地疏导到排油口处而避免出口前端大量静压油溢出。当机床主轴2静止时,从静压腔出来的静压回油压力为零,但有初始速度,不会全部回到集油腔中,当它要越过所设计的阻尼封油面5缝隙时,遇到阻力速度下降,这样的多层缝隙设计可以有效阻挡回油的溢出;当机床主轴2旋转时,位于阻尼封油面5内的空气会由于主轴2的旋转而发生剪切流,由于空气的流动以及空气和旋转体之间产生的切应力,可以更加有效地阻挡大量静压回油的溢出,仅有微量剩余静压回油从阻尼封油面溢出,为最终实现前端密封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权利要求1.一种多层阻尼密封排油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静压轴承静压油出口端设置两层或两层以上小缝隙阻尼封油面,位于阻尼封油面之间以及阻尼封油面和静压油出口端之间设置有集油腔,集油腔下部设置有排油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静压轴承静压油出口端密封排油方式的一种,为一种多层阻尼密封排油结构,特别适用于轴向固定或具有轴向进给运动的采用径向静压轴承的主轴组件。主要由两层或两层以上小缝隙阻尼封油面,位于阻尼封油面之间以及阻尼封油面和静压油出口端之间设置有集油腔,集油腔下部设置有排油口三部分组成。所说的阻尼封油面、集油腔和排油口组成多层阻尼排油结构,静压轴承静压油出口端回油大部分被导入排油口回油,仅有微量剩余静压回油从前端阻尼封油面溢出,可有效阻挡大部分静压回油从静压轴承出口前端溢出,为最终实现前端密封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文档编号F16C33/72GK203023299SQ20122072387
公开日2013年6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5日
发明者李嵘, 张文桥, 许灿逵 申请人: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