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49646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集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集线装置,特别是一种可枢转的集线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科技信息发达,网际网络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信息来源。通讯电线往往与其余的电脑装置上的许多排线共同以一束绳卷收于电脑后方。但是,束绳仅能对单一线材进行整线,若电脑所连接的电子装置众多时,所需要整理的线材数量较多,或者每一排线的线材外径较大,使得束绳无法将其卷收而整理。因此,使用束绳应用在电子装置的整线功能上,仍无法提供较佳的整线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现有技术所造成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线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所造成的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一种集线装置包含枢接件、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以及集线部。枢接件的侧壁形成卡抵部。第一主体部具有凹口。凹口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穿孔,供枢接件穿设,使得第一主体部与枢接件卡合固定。第二主体部具有二枢接端,二枢接端之间具有一间距。枢接端具有二第一枢接孔用以供枢接件穿设而枢接,使得第二主体部相对于第一主体部沿第一转轴枢转。集线部的一端部位于第二主体的间距内,且具有第二枢接孔用以供枢接件穿设而枢接,使得集线部相对于第一主体部沿第一转轴枢转而翻出或翻入第一主体部的凹口。其中,第二枢接孔内壁具有二限制部分别用以抵接卡抵部而限制集线部的枢转角度。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还包含锁固件用以锁固枢接件。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第一主体部包含一连接件用以外接具有数条排线的主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连接件包含旋转部用以连接主机,使得主机相对于第一主体部沿第二转轴枢转。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平行。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集线部具有一集线区,集线部的一侧边形成入线口,用以供排线自入线口置入集线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还包含数个止滑垫片,分别设置于第一主体部与第二主体部的表面上。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该枢接件包含二固定部,设置于枢接件与二穿孔接合处,分别用以供二穿孔穿设固定。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每一固定部设置于枢接件的侧壁且位于卡抵部的相对侧。本实用新型的集线装置可经由集线部自第一主体部的凹口枢转而翻出后,集线装置外接的主机的排线可从集线部的入线口置入,并收纳在集线部的集线区内。然而,当集线装置不需使用集线部时,集线部可枢转而翻回第一主体部的凹口内,以节省集线装置所占的空间。另外,由于第一主体部与第二本体可相对的枢转且可保持一固定的枢转角度,因此第一主体部与第二主体部可在呈一固定角度后挂置在一墙面或设置在一平面上。另外,止滑垫片设置在第一主体部与第二主体部上可增加第一主体部与第二主体部与墙面或平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得集线装置可稳定的设置在一墙面或一平面上。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附图的说明如下: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一种集线装置的立体图。图2绘示依照图1的集线装置的爆炸图。图3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一种集线装置外接一主机时的示意图。图3A绘示依照图3的集线装置外接一主机时的侧视图。图4绘示依照图1的集线装置的第一主体部与枢接件结合时的侧面剖视图。图5绘示依照图1的集线装置的第二主体部与枢接件结合时的侧面剖视图。图6绘示依照图1的集线装置的集线部与枢接件结合时的侧面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集线装置134:第一枢接孔
`[0024]110:枢接件140:集线部112:侧壁141:端部114:卡抵部142:第二枢接孔116:固定部144:限制部118:端面145:集线区120:第一主体部 146:入线口122:凹口150:锁固件124:穿孔160:止滑垫片126:连接件200:主机128:旋转部210:排线129:延伸部300:墙体130:第二主体部 L1:第一转轴132:枢接端L2:第二转轴132a:间距D1:孔径D2: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及详细说明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了解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后,当可由本实用新型所教示的技术,加以改变及修饰,其并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围。[0040]请参照图1与图2,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一种集线装置的立体图,图2绘示依照图1的集线装置的爆炸图。如图1与图2所示,一种集线装置100由第一主体部120、第二主体部130以及集线部140利用一枢接件110穿设后而共同组装形成。枢接件110的侧壁112具有一卡抵部114。在本实施例中,卡抵部114为自枢接件110的侧壁112的一端部延伸至相对另一端部的凸块,但不以此为限。第一主体部120具有一凹口 122。凹口 122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穿孔124,可供枢接件110穿设其内。在枢接件110贯穿两穿孔124后,两穿孔124与枢接件110卡合固定,使得第一主体部120与枢接件110无法彼此相对地转动。在本实施例中,穿孔124设置在第一主体部120的凹口 122的一端部,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枢接件110进一步设置两固定部116,其分别位于枢接件110与两穿孔124卡合处。举例来说,固定部116可设置在枢接件110靠近两端部的侧壁112上且背对于卡抵部114,也就是说,固定部116与卡抵部114位于枢接件110的侧壁112上彼此相对的位置。因此,当卡抵部114与固定部116同时卡合穿孔124时,第一主体部120可更稳固地卡合枢接件110。应了解到,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主体部120的穿孔124的构形对应固定部116与卡抵部114的构形形成,使得枢接件110自穿孔124穿入后,枢接件110与第一主体部120卡合固定而不能相对地枢转。另外,第一主体部120的顶面设置一连接件126用以外接具有数条排线的主机。其中,连接件126还包含一旋转部128。旋转部128可用以连接主机,同时使得连接于旋转部128的主机可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20沿第二转轴L2枢转。第二主体部130的一端部两侧分别延伸二枢接端132。其中,二枢接端132之间具有一间距132a。当第一主体部120与第二主体部130组合时,二枢接端132分别紧邻于第一主体部120的凹口 122两侧的穿孔124,但不以此为限。另外,每一枢接端132具有一第一枢接孔134用以供枢接件110穿设,使得第二主体部130可在枢接件110上自由的枢转。由于第一主体部120与枢接件110卡合固定,因此在第二主体部130与枢接件110枢接后,第二主体部130可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20沿第一转轴L1枢转。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轴L1与第二转轴L2平行,但不以此为限。集线部140的一端部141组装于第二主体部130的间距132a内,且集线部140的端部141具有第二枢接孔142用以供枢接件110穿设而可转动地枢接。因此,当第一主体部120、第二主体部130以及集线部140经由枢接件110穿设而共同组合时,集线部140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20沿第一转轴L1枢转,进而可自第一主体部120的凹口 122翻出或翻入。其中,第二枢接孔142内壁形成二限制部144分别用以抵接枢接件110的卡抵部114,进而限制集线部140枢接于枢接件110时可枢转的角度,使得集线部140只能在两限制部144之间枢转。也就是说,两限制部144在第二枢接孔142内所形成的夹角,即为集线部140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20旋转时的旋转角度。另外,集线部140具有一集线区145,且集线部140的一侧边形成一入线口 146,用以供外部主机的排线自入线口 146置入集线区145,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入线口 146也可设置在集线部140的任一位置上。在本实施例中,集线装置100还包含一锁固件150,用以锁固枢接件110。举例来说,锁固件150是以螺设的方式自枢接件110的一端面118锁入而与枢接件110结合。同时,经由锁固件150锁紧枢接件110而增加第一主体部120、第二主体部130以及枢接件110彼此结合时产生的扭力,使得第一主体部120与第二主体部130可在枢转一角度后而彼此以此角度保持固定。另外,集线装置100还包含数个止滑垫片160分别设置于第一主体部120的底面(请参考图1)、第一主体部120的延伸部129的内侧面以及第二主体部130的上表面,但不以此为限。其中,止滑垫片160可为具有摩擦力的橡胶垫片。因此,当第一主体部120与第二主体部130设置于外部的墙面或平面时,第一主体部120与第二主体部130可经由止滑垫片160与墙面或平面形成的摩擦力,使得集线装置100可稳定的设置在墙面或平面上。请同时参照图3与图3A,图3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一种集线装置外接一主机时的示意图,图3A绘示依照图3的集线装置外接一主机时的侧视图。。如图3与图3A所示,当第一主体部120的连接件126 (请参照图1)外接一具有多条排线210的主机200时,集线部140可自第一主体部120的凹口 122翻转出,并经由枢接件110的卡抵部114 (请参照图2)抵接集线部140的限制部144 (请参照图2),使得集线部140自凹口 122翻出后与第一主体部120呈一固定角度。因此,主机200的排线210可自集线部140侧边的入线口 146置入集线区145内。另外,在第二主体部130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20枢转一角度后,第一主体部120与第二主体部130同时抵接于墙体300,使得集线装置100以及主机200共同地挂设在墙体300上。同时,经由设置在第一主体部120及第二主体部130上的止滑垫片160与墙体300接触而形成的摩擦力,使得集线装置100可稳固的设置墙体300上。于一具体实施例中,主机200为网络摄影机或影像撷取装置。墙体300为萤幕的外壳,但不以此为限。请参照图4,其绘示依照图1的集线装置的第一主体部与枢接件结合时的侧面剖视图。如图4所示,当枢接件110穿设入第一主体部120的穿孔124时,由于第一主体部120的穿孔124的构形对应枢接件110上的固定部116与卡抵部114的构形,因此枢接件110穿过穿孔124后可与穿孔124稳固地卡合,使得第一主体部120与枢接件110无法相对的转动。请参照图5,其绘示依照图1的集线装置的第二主体部与枢接件结合时的侧面剖视图。如图5所示,第二主体部130的每一枢接端132的第一枢接孔134的孔径D1不小于枢接件110形成固定部116与卡抵部114后的最大宽度D2。因此,当枢接件110穿设过第一枢接孔134时,第二主体部130可在枢接件110上自由的枢转。请参照图6,其绘示依照图1的集线装置的集线部与枢接件结合时的侧面剖视图。如图6所示,集线部140的第二枢接孔142内壁形成二限制部144分别用以抵接枢接件110的卡抵部114,因而限制集线部140枢接枢接件110后可枢转的角度。因此,在枢接件110卡合第一主体部120(请参照图1)后,集线部140只能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20在两限制部144之间枢转。也就是说,两限制部144至第二枢接孔142的轴心所形成的夹角角度,即为集线部140可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20旋转的旋转角度。因此,集线部140自第一主体部120的凹口 122枢转翻出后,集线部140因限制部144抵接卡抵部114而与第一主体部120形成一固定的夹角角度。由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知,应用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集线装置可经由集线部自第一主体部的凹口枢转而翻出后,集线装置外接的主机的排线可从集线部的入线口置入,并收纳在集线部的集线区内。然而,当集线装置不需使用集线部时,集线部可枢转而翻回第一主体部的凹口内,以节省集线装置所占的空间。另外,由于第一主体部与第二本体可相对的枢转且可保持一固定的枢转角度,因此第一主体部与第二主体部可在呈一固定角度后挂置在一墙面或设置在一平面上。另外,止滑垫片设置在第一主体部与第二主体部上可增加第一主体部与第二主体部与墙面或平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得集线装置可稳定的设置在一墙面或一平面上。
权利要求1.一种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枢接件,其侧壁形成一卡抵部; 一第一主体部,具有一凹口,该凹口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穿孔,供该枢接件穿设,使得该第一主体部与该枢接件卡合固定; 一第二主体部,具有二枢接端,该二枢接端之间具有一间距,每一该枢接端具有一第一枢接孔,用以供该枢接件穿设而枢接,使得该第二主体部相对于该第一主体部沿一第一转轴枢转;以及 一集线部,该集线部的一端部位于该第二主体的该间距内,且具有一第二枢接孔,用以供该枢接件穿设而枢接,使得该集线部相对于该第一主体部沿该第一转轴枢转而翻出或翻入该第一主体部的该凹口,其中该第二枢接孔内壁具有二限制部,分别用以抵接该卡抵部而限制该集线部的枢转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锁固件,用以锁固该枢接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主体部包含一连接件,用以外接一具有数个条排线的主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接件包含一旋转部,用以连接该主机,使得该主机与该第一主体部沿一第二转轴相对的枢转。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转轴与该第二转轴平行。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集线部具有一集线区,该集线部的一侧边形成一入线口,用以供该些排线自该入线口置入该集线区。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数个止滑垫片,分别设置于该第一主体部与该第二主体部的表面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枢接件包含二固定部,设置于该枢接件与该二穿孔接合处,分别用以供该二穿孔穿设固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该固定部设置于该枢接件的侧壁且位于该卡抵部的相对侧。
专利摘要一种集线装置包含枢接件、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以及集线部。枢接件的侧壁形成卡抵部。第一主体部具有凹口。凹口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穿孔,供枢接件穿设,使得第一主体部与枢接件卡合固定。第二主体部具有二枢接端。枢接端具有二第一枢接孔用以供枢接件穿设而枢接,使得第二主体部相对于第一主体部沿第一转轴枢转。集线部的一端部具有第二枢接孔用以供枢接件穿设而枢接,使得集线部相对于第一主体部沿第一转轴枢转而翻出或翻入第一主体部的凹口。其中,第二枢接孔内壁具有二限制部分别用以抵接卡抵部而限制集线部的枢转角度。
文档编号F16L3/00GK203067930SQ20122073353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7日
发明者林万吉 申请人: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